张小龙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笔记(1)
信息来源
- 和菜头的笔记 http://www.huxiu.com/article/2067/1.html
- 讲座文字稿 http://money.163.com/12/0728/14/87GOJ6FR00253B0H_all.html
- PPT http://wenku.baidu.com/view/30642fed81c758f5f61f67bd.html (原图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7314)
- 录音MP3 http://www.ximalaya.com/4110387/sound/1311033
- Why 微信?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538588
- 啃饼,微信的发展历史 http://www.techxue.com/techxue-12450-1.html
0. 为什么要做笔记?
因为全部是Learned insight 什么意思? 在《Lean Startup》里面,作者的团队在最初,以为用户都是想要和已经有的朋友玩游戏,所以投入了大量的开发精力到整合当时的社交平台中,最终却发现: “人们根本不想和认识的朋友玩游戏,人们想认识新的朋友” 于是之前做的大量开发投入,都浪费了。如果当初,能对用户更为了解,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这就是learned insight,也就是做实际产品得来的经验教训,非常宝贵,可以极大的减少做出无用的功能。说到底,就是了解你的用户 而张小龙讲座里,都是这些东西。其含量,比我读过的所有产品的书的总和加起来可能还要多
1. Why 微信?
如果一个人做的产品是失败的话,或许他的东西就不值得学了,那么,微信为什么会成功呢? 上面的链接给出了一些答案,我只说下自己的理解
1.1 为什么微信获得了成功?
- 本质:QQ 2.0(面对移动端的重构, 10 times better)
- 具体对手: vs. 米聊,飞信,手机QQ
- 为什么不是米聊?(QQ导入,技术稳定性,语音?)官方的说法,是语音+附近的人
- 飞信?为什么不是手机QQ?(智能手机浪潮,类似于Instagram等一批新的移动应用,这点手机QQ似乎是慢了) 实际上情况复杂得多,我只说当时自己的一个小经历:最早,有人让我用米聊,然后有人让我用微信,而这个人是同一个人,原因都是因为省流量... 我觉得实际的原因,是米聊和微信平手,都是10倍优秀于传统的手机QQ(并不具备概念上的革命性,但是确实是极大的改进,以及智能手机的市场增长大趋势),再加上QQ的资源倾斜,逐渐搞定战胜了米聊(比如,微信和米聊同时能搞定科技市场的早期用户,但是QQ的资源能够帮微信拉到cross chasm之后的成熟市场的用户;技术更加稳定,不像Friendster那样受累于技术限制)
1.2 微信和QQ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说,微信,本质上和QQ没什么区别啊? 理性上来说,毫无区别,这也是我原来一直对微信很不屑的一点——不都是上网聊天吗?有什么不同?这些,手机QQ都能做到啊 直到之前读书,讲到了用户的一点特征:tech-savvy,也就是用户对科技的了解程度 想想,原来的QQ注册过程是多么复杂? 你想想,那么多人拿着手机,要注册QQ,多么麻烦?他们是怎样的用户?这种复杂的操作让他们没法那么简单的进入QQ。而这一点,微信做到了(当然,米聊也做到了) 是的,从工具本质上来说,微信和QQ,是一样的。但是,从对用户的了解而言,微信(以及米聊等等新一代的移动应用),做得更好。我原来很少意识到这一点,有了tech-savvy这个概念,才逐渐理解。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其实都是follower。(我尤其是) 看到有很多人的分析这个,说自己选择微信,是因为操作更简单,重构了你好友关系。这些都对,但那只是他个人的选择原因,但不代表整体。真正重要的,产品是cross chasm时,那些用户选择的原因。对于我这种后来者,使用的唯一原因,是大家都在用,而这和早期使用者的原因,是很不同的。
1.3 微信被神话了吗?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7445
微信和张小龙的NB之处:①对用户的了解,②Learned insight, 经验, ③简约之美并不“明显” (微信其实一样经过了转型,早期一样碰到很多问题)
其实还是上面说的,对QQ和微信关系的认识。
很多做产品的人,只有产品的vision,却没有对用户的把握。所以,在他们眼中,微信和QQ是一样的,不会觉得有多了不起。至多,只是一款拉QQ流量后成功的产品。
但假如我们真正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理解到,微信和QQ是不一样的
这种对用户的了解,大多数做产品的人,都太欠缺了,尤其是做大众市场,做社交的。从对用户的理解的角度,微信和张小龙,确实太强大了。而且这种强大,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你看他的PPT,能够感受到,每一条,后面可能都是一个功能尝试(并失败)之后,和用户沟通之后,得到的经验总结。这么多的经验....实在是让人觉得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