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只会分对错的人,最后都错了
历史上所谓的忠臣有很多,但是得到好结局的并不多。居功自傲、恃才自傲、天生自傲……都是情商低下的创可贴。很多时候,当你以为别人在夸你时,他其实是在骂你。那么问题来了,在李世民眼里,最大的功臣是谁?
赐萧瑀
(唐·李世民)
【原诗】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注释】
萧瑀(yǔ与):唐朝名臣,以清正耿直著称。原为南朝梁明帝第七子,后因其姐(即后来的萧皇后)入隋为官。隋亡后降唐,受封宋国公,任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李世民即位后曾五次任宰相,五次被罢免,最后一次被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时为二十四功臣第九位。贞观二十二年去世。
板荡:《诗经·大雅》中有《板》、《荡》两篇,原来都认为是讽刺周厉王无道统治的,所以后人以“板荡”来代指动荡不安的社会。
诚臣:忠臣。
安:怎么。
【直译】
在大风中才能知道哪个是强健的草,在动荡的年代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一味勇猛的人哪会懂得道义,真正智慧的人一定是心怀仁爱的。
【解析】
第一句借物拟人,第二句点题定性为“忠臣”。后面两句对萧瑀是毁誉参半,希望或者说勉励他不仅忠勇,更要仁义。
【乱弹】
李世民经常会写一些诗词送给臣子,就象现在的领导给下属发个私信什么的。这一篇是他写给萧瑀的,也是李世民最有名的一首诗。尤其是前两句,经常被人引用。但其实这两句并不是他的原创。
“疾风知劲草”原见于《东观汉记·王霸传》,后一句则是化用自《隋书·杨素传》:“炀帝手诏劳素,引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之所以不说“忠”臣,是为了避隋太祖杨忠的讳。
这首诗前两句是对萧瑀明确的赞扬,所以很多人在引用完前两句后,就含含糊糊地把后两句也解释为对萧瑀智勇双全道义仁爱的赞赏。
其实并不是。
李世民对萧瑀的感情很复杂,既认可其忠心,又讨厌他的个性。《旧唐书·萧瑀传》里记载:(太宗)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对于萧瑀的谥号。所谓谥号,是人死后官方对他的综合评价。萧瑀去世后,管事大臣一开始拟定的是“肃”,就是表扬萧瑀正直认真。可是太宗不同意,把它改成了“贞褊(biǎn扁,心胸狭窄气量小)”公,这实在是死都不肯宽恕。
可是为什么李世民如此记仇却让萧瑀做了那么多年高官,死后还让他陪葬昭陵呢?
这一方面体现出太宗对大臣判断的功过分明,另一方面铁衣觉得还是魏征的功劳。话说有一回君臣一帮子人和和气气地闲聊天,李世民就说:当年萧瑀顶着威逼利诱,在我爹那坚决支持我继位,真是忠臣。不过你老萧啊,就是脾气太臭了,容易得罪人。这本来是体己的好话,可是萧瑀却梗着脖子说,我就是这种人,爱咋咋地。魏征在旁边眼看气氛不对,就接过话头说,明君都会看在臣子忠贞坚强的份上,原谅他们的缺点。就你老萧这德性,要是没碰上明君,早死好几回了。一句话,把李世民抬到了明君的位置上,也保了萧瑀不死。
以小人之心来看,萧瑀在李世民执政后期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个“明君”的“佐证物”。换句话说,他在李世民内心深处其实是反面教材,要不然也不会把他盖棺定论为一个“小气鬼”了。回过头再看这首诗,实在是给愚忠者的一记脆耳光。
那么问题来了,文中提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是谁?
赐萧瑀
(唐·李世民)
【原诗】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注释】
萧瑀(yǔ与):唐朝名臣,以清正耿直著称。原为南朝梁明帝第七子,后因其姐(即后来的萧皇后)入隋为官。隋亡后降唐,受封宋国公,任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李世民即位后曾五次任宰相,五次被罢免,最后一次被削爵贬出京城。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时为二十四功臣第九位。贞观二十二年去世。
板荡:《诗经·大雅》中有《板》、《荡》两篇,原来都认为是讽刺周厉王无道统治的,所以后人以“板荡”来代指动荡不安的社会。
诚臣:忠臣。
安:怎么。
【直译】
在大风中才能知道哪个是强健的草,在动荡的年代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一味勇猛的人哪会懂得道义,真正智慧的人一定是心怀仁爱的。
【解析】
第一句借物拟人,第二句点题定性为“忠臣”。后面两句对萧瑀是毁誉参半,希望或者说勉励他不仅忠勇,更要仁义。
【乱弹】
李世民经常会写一些诗词送给臣子,就象现在的领导给下属发个私信什么的。这一篇是他写给萧瑀的,也是李世民最有名的一首诗。尤其是前两句,经常被人引用。但其实这两句并不是他的原创。
“疾风知劲草”原见于《东观汉记·王霸传》,后一句则是化用自《隋书·杨素传》:“炀帝手诏劳素,引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之所以不说“忠”臣,是为了避隋太祖杨忠的讳。
这首诗前两句是对萧瑀明确的赞扬,所以很多人在引用完前两句后,就含含糊糊地把后两句也解释为对萧瑀智勇双全道义仁爱的赞赏。
其实并不是。
李世民对萧瑀的感情很复杂,既认可其忠心,又讨厌他的个性。《旧唐书·萧瑀传》里记载:(太宗)谓瑀曰:“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对于萧瑀的谥号。所谓谥号,是人死后官方对他的综合评价。萧瑀去世后,管事大臣一开始拟定的是“肃”,就是表扬萧瑀正直认真。可是太宗不同意,把它改成了“贞褊(biǎn扁,心胸狭窄气量小)”公,这实在是死都不肯宽恕。
可是为什么李世民如此记仇却让萧瑀做了那么多年高官,死后还让他陪葬昭陵呢?
这一方面体现出太宗对大臣判断的功过分明,另一方面铁衣觉得还是魏征的功劳。话说有一回君臣一帮子人和和气气地闲聊天,李世民就说:当年萧瑀顶着威逼利诱,在我爹那坚决支持我继位,真是忠臣。不过你老萧啊,就是脾气太臭了,容易得罪人。这本来是体己的好话,可是萧瑀却梗着脖子说,我就是这种人,爱咋咋地。魏征在旁边眼看气氛不对,就接过话头说,明君都会看在臣子忠贞坚强的份上,原谅他们的缺点。就你老萧这德性,要是没碰上明君,早死好几回了。一句话,把李世民抬到了明君的位置上,也保了萧瑀不死。
以小人之心来看,萧瑀在李世民执政后期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个“明君”的“佐证物”。换句话说,他在李世民内心深处其实是反面教材,要不然也不会把他盖棺定论为一个“小气鬼”了。回过头再看这首诗,实在是给愚忠者的一记脆耳光。
那么问题来了,文中提到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是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