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花书
败色的冷布外面晃动着幢幢的蛾影,像是绣了只会挣扎的绢花,随意地扑腾一下,就能在原本稀疏的质地上撕扯出端绪。街上偶尔有车辆过往的时候,还能听见几声急促的鸣笛,一道来了还没停稳又去了的光,以为是有人点了灯草,不料又被窗缝里袭进来晚唐的风把灯花灭了去,一到深夜,总是这样。等待的,睡熟的人都有怨恼。
月亮像一只巨大的莹白色的灯伞,毫不优雅的丰腴的圆廓里散射着生硬的月光,隔着遥远稀薄的寒气,像戏院的巨幕上光鲜盛大的镁灯,只是不见台上光鲜亮丽的人儿。
毓娴踩着赩绒翻毛短靴,晃着藤椅迟迟不肯坐下,木地板被窗格子外面惨白的天灯照得硬黄,她的脚底仿佛生出两簇朱殷色的火苗,在僵冷的身体里安静地燃烧。透明的指甲油浴在层层叠叠的光影里,这才显露出斑驳的纹路,像被烤裂的玻璃。
毓娴信手翻着白地素花硬皮簿,就着微弱的天光,对照着里面的字句轻声叙念起来,如优伶咿咿呀呀的念白。有时戛然而止,像是给细枣核噎了一下,念不出声来,或是置在一旁,向着哪个角落叹息。直到最后开始轻轻地抽咽,哭声盖过了话音,也就不再继续下去,而后的多少幕起幕落都变成——一个人的单薄的嘴唇演绎不出的哑剧。眼睛给什么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簿子上整洁的散行开始不安分地融化,化成一团一团缱绻的疙瘩,在她的眼底牵牵绊绊。
留香绉上散布着粉扑上零落下来的胭脂花,毓娴上妆时唤着蘅汌的名字,可能就在那个时候脂粉顺着绽开的表情滑脱了下来,一点一点,在锦鲤上染白成一个人的半面。
她大约是在那些赫赫炎炎的日子从别人那里听得蘅汌这个名字的。那时素未谋面,她只当是他是路人。二人都是钟情于文字的人,甚至连最初的往来也是建立在文字之上,与一般的友情有些出入,可总之是让人欣喜的。
而毓娴究竟没有想到,他和她的文艺骨子里这般格格不入,于是有了不可开交的争吵。平日里他大段大段品评着她的文字,蓦地有一天直截了当地冒犯了她一直引以为荣和为人叹服的东西,怎不教人怄火。她怕失了风雅的姿态,表面说着些趾高气扬针锋相对的话,心里却是气急败坏地,恨不得从人群中拖着这人的衣领,在他面前没有休止地将怒火发泄出来。
蘅汌似乎也抱怨着什么,在她眼里看来是一种不可理喻的矫情,一个女人无法承载的男人专横的阴柔。
争吵的结局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就当毓娴以为从此隔绝的时候,得到的竟是一种与他最彻底的精神的契合,她的傲倪突然间变得偌大,大得网罗起他的过去,最渺小的那一寸情怀。年少的时候,他是和她一样,骄矜得顾影自怜,他苍凉地说道。
从那时起开始冰释前嫌,在看似戏谑的默契中咀嚼着体己的话,一遍一遍,透过年代黦颜的背景强调出浓酽的暖色,醉暖了两个在悲伤流里禁锢的人。毓娴向来挣扎在回忆里,蘅汌的出现,突然让她觉得生活竟赤裸裸地真实起来。她开始相信这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仿佛是她耗尽半个浮生在灵魂之间摆阵出的爱情的形影。到了某个时间的节点,他还是做了她的情人。
而后毓娴渐渐明白精神之恋是一种影影绰绰,幻实幻虚的情愫。所谓心有灵犀,不过是在风月的领域里,最高雅的调情。时间久了,在她心里便变作了温情的折磨,她猜测着蘅汌的种种保留,独自在徒有虚名的爱情的空壳中浴火。她其实是等待着的。等待有一日与他四目相对时获得真正的体谅,等待现实可依,清清楚楚看见对方。而蘅汌的回应,则背离了她残存的希望。他对她的好感,仅仅是精神上的契合,尽管他似乎给过什么承诺。承诺是太沉重的东西,他给不起。
经久的沉默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当毓娴面对蘅汌再也无话可说时,一段曾让各自惊叹的故事也就结束了。而故事远没有结束——蘅汌离开的时候,毓娴这才意识到,她是爱他的。而这已经没有了意义。他的绝情令她惶骇唏嘘。
毓娴突然想起与蘅汌最初的一幕,那里还有太多与他呵手写过的字迹。她怅然若失地捻起日记簿的扉页,在上面仓皇添了几笔,趁这记忆的字据还未被风吹得稀烂。和平的年代里,这爱情明灭,各自相思成疾的城市经不起两个人的拼合。走出纠缠在衣香鬓影里的修辞,他们终究是不相干的人,她的心计显露无疑时,他的身上还留存着太多诡异的迷,而她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谜底。
栗色铜炉上湖蓝色玻璃洋瓶里的玫瑰精油还剌剌地燎着,暖阁里充斥着烤白薯一般温润的味道。炉膛里漏出的乳白色轻烟流到漆案上,像一方滚边的古香缎。
败色的冷布外面晃动着幢幢的蛾影,像是绣了只会挣扎的绢花,曝背谈天的人还摇着扇,可是屋里早已没有了翻滚的流金铄石的热气。
厚重的云朵里浮出浅缇色日环,仿佛有人不小心把烟蒂掷在鹅溪绢上,灼烧出滚圆的烟圈。
毓娴感觉自己倚南窗站了良久,手脚都有些麻木,一向好提笔的手,竟也动弹不得,连里面的掌纹也没有了离合。只有那白地素花硬皮簿,还被晚唐的风翻出顿挫的声响,凄绝地唱着无字骊歌, 听说那声音是她最心爱的,一段话音的临摹。
成稿的日子是2010年3月,也是十七岁的时候。
现在看看倒觉得非常滑稽单薄。
一个朋友说起他最近想写小说的心思,想到几年前写的这些,幼稚的温故。
月亮像一只巨大的莹白色的灯伞,毫不优雅的丰腴的圆廓里散射着生硬的月光,隔着遥远稀薄的寒气,像戏院的巨幕上光鲜盛大的镁灯,只是不见台上光鲜亮丽的人儿。
毓娴踩着赩绒翻毛短靴,晃着藤椅迟迟不肯坐下,木地板被窗格子外面惨白的天灯照得硬黄,她的脚底仿佛生出两簇朱殷色的火苗,在僵冷的身体里安静地燃烧。透明的指甲油浴在层层叠叠的光影里,这才显露出斑驳的纹路,像被烤裂的玻璃。
毓娴信手翻着白地素花硬皮簿,就着微弱的天光,对照着里面的字句轻声叙念起来,如优伶咿咿呀呀的念白。有时戛然而止,像是给细枣核噎了一下,念不出声来,或是置在一旁,向着哪个角落叹息。直到最后开始轻轻地抽咽,哭声盖过了话音,也就不再继续下去,而后的多少幕起幕落都变成——一个人的单薄的嘴唇演绎不出的哑剧。眼睛给什么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薄雾,簿子上整洁的散行开始不安分地融化,化成一团一团缱绻的疙瘩,在她的眼底牵牵绊绊。
留香绉上散布着粉扑上零落下来的胭脂花,毓娴上妆时唤着蘅汌的名字,可能就在那个时候脂粉顺着绽开的表情滑脱了下来,一点一点,在锦鲤上染白成一个人的半面。
她大约是在那些赫赫炎炎的日子从别人那里听得蘅汌这个名字的。那时素未谋面,她只当是他是路人。二人都是钟情于文字的人,甚至连最初的往来也是建立在文字之上,与一般的友情有些出入,可总之是让人欣喜的。
而毓娴究竟没有想到,他和她的文艺骨子里这般格格不入,于是有了不可开交的争吵。平日里他大段大段品评着她的文字,蓦地有一天直截了当地冒犯了她一直引以为荣和为人叹服的东西,怎不教人怄火。她怕失了风雅的姿态,表面说着些趾高气扬针锋相对的话,心里却是气急败坏地,恨不得从人群中拖着这人的衣领,在他面前没有休止地将怒火发泄出来。
蘅汌似乎也抱怨着什么,在她眼里看来是一种不可理喻的矫情,一个女人无法承载的男人专横的阴柔。
争吵的结局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就当毓娴以为从此隔绝的时候,得到的竟是一种与他最彻底的精神的契合,她的傲倪突然间变得偌大,大得网罗起他的过去,最渺小的那一寸情怀。年少的时候,他是和她一样,骄矜得顾影自怜,他苍凉地说道。
从那时起开始冰释前嫌,在看似戏谑的默契中咀嚼着体己的话,一遍一遍,透过年代黦颜的背景强调出浓酽的暖色,醉暖了两个在悲伤流里禁锢的人。毓娴向来挣扎在回忆里,蘅汌的出现,突然让她觉得生活竟赤裸裸地真实起来。她开始相信这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仿佛是她耗尽半个浮生在灵魂之间摆阵出的爱情的形影。到了某个时间的节点,他还是做了她的情人。
而后毓娴渐渐明白精神之恋是一种影影绰绰,幻实幻虚的情愫。所谓心有灵犀,不过是在风月的领域里,最高雅的调情。时间久了,在她心里便变作了温情的折磨,她猜测着蘅汌的种种保留,独自在徒有虚名的爱情的空壳中浴火。她其实是等待着的。等待有一日与他四目相对时获得真正的体谅,等待现实可依,清清楚楚看见对方。而蘅汌的回应,则背离了她残存的希望。他对她的好感,仅仅是精神上的契合,尽管他似乎给过什么承诺。承诺是太沉重的东西,他给不起。
经久的沉默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当毓娴面对蘅汌再也无话可说时,一段曾让各自惊叹的故事也就结束了。而故事远没有结束——蘅汌离开的时候,毓娴这才意识到,她是爱他的。而这已经没有了意义。他的绝情令她惶骇唏嘘。
毓娴突然想起与蘅汌最初的一幕,那里还有太多与他呵手写过的字迹。她怅然若失地捻起日记簿的扉页,在上面仓皇添了几笔,趁这记忆的字据还未被风吹得稀烂。和平的年代里,这爱情明灭,各自相思成疾的城市经不起两个人的拼合。走出纠缠在衣香鬓影里的修辞,他们终究是不相干的人,她的心计显露无疑时,他的身上还留存着太多诡异的迷,而她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谜底。
栗色铜炉上湖蓝色玻璃洋瓶里的玫瑰精油还剌剌地燎着,暖阁里充斥着烤白薯一般温润的味道。炉膛里漏出的乳白色轻烟流到漆案上,像一方滚边的古香缎。
败色的冷布外面晃动着幢幢的蛾影,像是绣了只会挣扎的绢花,曝背谈天的人还摇着扇,可是屋里早已没有了翻滚的流金铄石的热气。
厚重的云朵里浮出浅缇色日环,仿佛有人不小心把烟蒂掷在鹅溪绢上,灼烧出滚圆的烟圈。
毓娴感觉自己倚南窗站了良久,手脚都有些麻木,一向好提笔的手,竟也动弹不得,连里面的掌纹也没有了离合。只有那白地素花硬皮簿,还被晚唐的风翻出顿挫的声响,凄绝地唱着无字骊歌, 听说那声音是她最心爱的,一段话音的临摹。
成稿的日子是2010年3月,也是十七岁的时候。
现在看看倒觉得非常滑稽单薄。
一个朋友说起他最近想写小说的心思,想到几年前写的这些,幼稚的温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