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席克的李斯特印象
海席克 (Eric Heidsieck)在他的職業生涯當中,除了演奏貝多芬,莫札特,以及佛瑞的作品之外,他還擅長演奏巴赫,韓德爾,蕭邦,德布西,舒伯特,舒曼,和李斯特等人的作品 (還有沒有列出的大量現代作品). 其中我個人主觀地認為海席克所詮釋的德布西以及蕭邦的獨奏作品可以堪稱經典之作,可惜他流傳於市面上關於這兩位作曲家的演奏錄音並不多. 這裡我想討論一下以前我並沒有提過的,關於海席克的李斯特詮釋,又是一種不流於傳統形式的表現手法.
嚴格來說,海席克以”李斯特”為主題的獨奏錄音並不多 (不算入早期的EMI協奏曲與其夫人搭檔的雙鋼琴作品),市面上除了錄製於日本宇和島 (Uwajima)的錄音之外,尚有Cassiopee的錄音室錄音,以及早期 (1974)為法國著名錄音師夏蘭 (Andre Charlin)所留下的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以及b小調第二號敘事曲的錄音. 以目前的選擇來看,夏蘭系列的錄音並沒有被CD化,而黑膠唱片也較難尋獲,但是兩張分別為Cassiopee和King International發行的李斯特獨奏作品錄音卻是錄於90年代末期,為海席克巔峰時期的技巧與藝術成就. 這些曲目包括了宇和島錄音的李斯特依貝里尼歌劇”諾瑪”而譜寫的大幻想曲,葬禮,兩首傳奇曲,第一號悲傷的小船,以及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 Cassiopee的錄音包括了第七號超技練習曲 (英雄),第七號匈牙利狂想曲,六首安慰曲,以及兩首傳奇曲. 至於夏蘭錄製的演出,僅僅收錄了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與b小調敘事曲;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能聽到早年海席克所具有的爆發力與魔性.
海席克的李斯特詮釋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概念,他的”炫技”不再只是單純於流於手指上與力度的表現,更多時候結合了詩意以及多層次的音色表現. 這些不同於其他鋼琴家對於”炫技”的定義加上他本身瀟灑迷人的氣質,使人忘卻了這些作品技巧本身的高難度. 我個人認為在這些錄音之中,最讓聽眾感到佩服的除了是他賦予了著名樂曲的個性詮釋與想像力之外 (如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以及第七號超技練習曲),他在奏鳴曲之中表現的”魔性”也是在後來的錄音中所沒有出現過的.他不僅展現出身為鋼琴技巧大師最完美的那一面,在慢板樂章中呈現出如印象派繪畫般的美感,使得這本來具有高難度技巧挑戰的作品儼然變成了一首龐大但優美的”無言歌”.
儘管收錄了兩個傳奇曲的不同版本 (第一首傳奇曲的高音部分與音色層次是如此的清澈動人!),但Cassiopee的李斯特錄音在曲目上與King International的發行有著不同的出發點. 若是以曲目來看,在日本的錄音有著較為”外在”的炫技,因為聽眾很難不被海席克所塑造出的”形”而吸引,但Cassiopee的展技則強調了內斂的性格和美妙自然的音色,是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展技形式. 海席克的李斯特演奏恰巧是齊佛拉 (Gyorgy Cziffra)的反面,他並沒有齊佛拉凌厲的氣勢與咄咄逼人的緊繃感; 而這正是我個人很主觀的認為海席克之所以也能成為一位與眾不同且獨樹一格的”超技家”的主因之一,那是多麼美好的個性詮釋.
依照現有紀錄來判斷,海席克應該還有未在國際市場上以CD發行的李斯特錄音,其中有一部分則是為錄音師夏蘭所留下的錄音,還包括了後來錄製的幾首貝多芬奏鳴曲選. Cassiopee成功地捕捉了鋼琴最原始且未加工的自然聲音,在高頻或是強音時出現了不少爆音,目的也只是為了呈現最真實的海席克的展技風采. 但是若是以曲目上而言,作為較耳熟能詳的炫技曲目,宇和島系列則成功的收錄了海席克在巔峰時期對於李斯特熱門曲目的掌握,那是一種獨特且瀟灑的華麗表現.
初次接觸海席克的李斯特演奏的朋友,建議先從錄音較為平易近人的宇和島錄音下手.
Vinyl Record
Andre Charlin Label
Sonata in b minor, Ballade in b minor No.2
CD
King International
Reminiscences de Norma
Funerailles
2 Legends
La lugubre gondola No.1
Mephisto Waltz No.1
Cassiopee
Transcendental etude No.7 “Eroica”
Hungarian Rhapsody No.7
6 Consolations
2 Legends
嚴格來說,海席克以”李斯特”為主題的獨奏錄音並不多 (不算入早期的EMI協奏曲與其夫人搭檔的雙鋼琴作品),市面上除了錄製於日本宇和島 (Uwajima)的錄音之外,尚有Cassiopee的錄音室錄音,以及早期 (1974)為法國著名錄音師夏蘭 (Andre Charlin)所留下的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以及b小調第二號敘事曲的錄音. 以目前的選擇來看,夏蘭系列的錄音並沒有被CD化,而黑膠唱片也較難尋獲,但是兩張分別為Cassiopee和King International發行的李斯特獨奏作品錄音卻是錄於90年代末期,為海席克巔峰時期的技巧與藝術成就. 這些曲目包括了宇和島錄音的李斯特依貝里尼歌劇”諾瑪”而譜寫的大幻想曲,葬禮,兩首傳奇曲,第一號悲傷的小船,以及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 Cassiopee的錄音包括了第七號超技練習曲 (英雄),第七號匈牙利狂想曲,六首安慰曲,以及兩首傳奇曲. 至於夏蘭錄製的演出,僅僅收錄了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與b小調敘事曲;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能聽到早年海席克所具有的爆發力與魔性.
海席克的李斯特詮釋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概念,他的”炫技”不再只是單純於流於手指上與力度的表現,更多時候結合了詩意以及多層次的音色表現. 這些不同於其他鋼琴家對於”炫技”的定義加上他本身瀟灑迷人的氣質,使人忘卻了這些作品技巧本身的高難度. 我個人認為在這些錄音之中,最讓聽眾感到佩服的除了是他賦予了著名樂曲的個性詮釋與想像力之外 (如第一號梅菲斯托圓舞曲以及第七號超技練習曲),他在奏鳴曲之中表現的”魔性”也是在後來的錄音中所沒有出現過的.他不僅展現出身為鋼琴技巧大師最完美的那一面,在慢板樂章中呈現出如印象派繪畫般的美感,使得這本來具有高難度技巧挑戰的作品儼然變成了一首龐大但優美的”無言歌”.
儘管收錄了兩個傳奇曲的不同版本 (第一首傳奇曲的高音部分與音色層次是如此的清澈動人!),但Cassiopee的李斯特錄音在曲目上與King International的發行有著不同的出發點. 若是以曲目來看,在日本的錄音有著較為”外在”的炫技,因為聽眾很難不被海席克所塑造出的”形”而吸引,但Cassiopee的展技則強調了內斂的性格和美妙自然的音色,是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展技形式. 海席克的李斯特演奏恰巧是齊佛拉 (Gyorgy Cziffra)的反面,他並沒有齊佛拉凌厲的氣勢與咄咄逼人的緊繃感; 而這正是我個人很主觀的認為海席克之所以也能成為一位與眾不同且獨樹一格的”超技家”的主因之一,那是多麼美好的個性詮釋.
依照現有紀錄來判斷,海席克應該還有未在國際市場上以CD發行的李斯特錄音,其中有一部分則是為錄音師夏蘭所留下的錄音,還包括了後來錄製的幾首貝多芬奏鳴曲選. Cassiopee成功地捕捉了鋼琴最原始且未加工的自然聲音,在高頻或是強音時出現了不少爆音,目的也只是為了呈現最真實的海席克的展技風采. 但是若是以曲目上而言,作為較耳熟能詳的炫技曲目,宇和島系列則成功的收錄了海席克在巔峰時期對於李斯特熱門曲目的掌握,那是一種獨特且瀟灑的華麗表現.
初次接觸海席克的李斯特演奏的朋友,建議先從錄音較為平易近人的宇和島錄音下手.
Vinyl Record
Andre Charlin Label
Sonata in b minor, Ballade in b minor No.2
CD
King International
Reminiscences de Norma
Funerailles
2 Legends
La lugubre gondola No.1
Mephisto Waltz No.1
Cassiopee
Transcendental etude No.7 “Eroica”
Hungarian Rhapsody No.7
6 Consolations
2 Legend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