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木心”讲座记录 2015年8月8日
一、自说自话
(一)谈《木心谈木心》 陇飞
在这本书里,木心谈到自己的“谋篇 布局 遣词 造句”,这是只有我们两三知己之间才可以讲的,用陈丹青的话说,是“私房话中的私房话”。只有佛教揭开自己的谜底,所有都是空的。木心他懂得:自救而救人,自爱而爱人。
如果说文学回忆录教人如何阅读,《木心谈木心》是教人如何写作。
学以致知。但木心所期待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互动关系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二)闲扯 童明
1.与木心结识
1981年去纽约联合国做译员,认识台湾学者郭颂分。80年代的中国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见识仍然不够。我自己的当时的阅读量、人文知识非常欠缺。知识结构不完整,不懂怎么阅读。于是恶补中国文学,也因此和郭成为朋友。
有一天郭的家中来了一个作家,郭说这个人比他厉害多了。因为第一次见面,我和木心也只是寒暄地问候几句。当天回去我看了他的散文,就认为这个人,如他诗中的句子一般,“玫瑰,也是一个例外”。第二次见面,我对他说,读了你的书,我觉得你是我的家里人。他反问我,“那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我说,“这家里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木心的眼睛亮了。从那之后,木心自己也提到过“文学一家人”,“文学家的家常话”这样的说法。
2.木心本人对其读者的期待
木心对读者的期待是非常高的,虽然根本不可能和每一位读者见面,但这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共同体。一种理想的读者。
3.木心的章法
阅读至思考的顺序,发现美,思考为什么美。木心的词法句法章法,乃至剑法、兵法、策略在他的文章中都有所现。他的文字,看起来透明无色,实际上很浓烈。
文学创作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尼采提到过一种修辞性思维。这里面存在美学判断,它有别于政治、道德伦理判断。美学判断是一种综合的判断。木心就是一个多脉相承的人。他介绍自己是绍兴希腊人,并不是玩笑。
我早年去江南讲学,他告诉我有两种江南,一是无骨江南,二是有骨江南,要我去找。讲学下来,我告诉他我找到了无骨江南,有骨却是没有。他告诉我,那你一定还没有去过绍兴。鲁迅、秋瑾就都是绍兴人,看起来很温和,骨头却很硬。木心他自己也有鲁迅的风格。
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是一个审美力削弱的时代,相比当代,木心更怀念19世纪。依靠粗俗和暴力进入兴奋状态不是好的审美状态,木心嫉俗如仇,尤其认为炫耀是俗。他追求素。好比他的作品空房,不华丽但是有力量,西方人评价为whisper power。他的作品需要慢慢进入,是属于古典派的。木心写情诗,比如秦湘子他爱诗三篇,喜欢诗经中的男女。那是种简约中的高贵,贵而不族 。司汤达的《红与黑》他也很喜欢。
木心写过一篇文章:一车十八人,描述当今中国社会乱象横生。他写的很平实,但却表达了他的愤怒。他擅长把不相关的都相关起来,这属于美学原则中的他人原则。木心晚年曾计划写作《词国回忆录》但迟迟未动笔。用存在哲学来解释,“他人存在在我身上,我存在在他人身上。”达芬奇说过,“知与爱永成正比”。
关于修辞性思维,他说,这可以避免逻辑思维形成的陷阱。在他的诗中也有这种体现,魏玛早春抒发了他对春天的赞美,把它比喻成是一个人。普通人的诗大概就会这样结尾,但是木心又跳了出来,他在最后一句写到:但是 春天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4.93年秋四天访谈
“你得走了,不然我就得虚脱了。”他们的谈话从清晨9点持续到凌晨3点,木心提前准备好吃的,吃的没有了就写一张纸让别人去买。他不喜欢谈正经事,他们谈文革、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神秘的事,有时讲到题目讲大讲到恐惧了,用英文叫sublime。那天晚上,我们谈到3点还没有谈完,听到半夜鸟叫,木心说“有点可怕呦”他出去看了看,回来告诉我那是一只红熏鸟,是一种Mockingbird ,那晚它叫了七八种叫法,像疯了似的,持续到3:30。木心是某种程度的神秘主义者,他说:“也许我们的对话打动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木心是无真理论者,还有神秘主义者倾向。理论和概念都是写出来是骗人的,唯有生命是正确的,尼采也是这样说的:肯定生命,相信生命。
(三)出版历程 陈丹青
对不对? 我不相信一个作者会改变读者,但是读者(围绕在周围)会改变作者。他自己因为被读者打动所以发表出来这本《木心谈木心》。
11月15日开放,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二层会展出木心收藏的作品,比如狱中手记。
美术馆的头三个展览是林风眠画展,新约旧约,尼采手稿。
二、问答环节
(一)童明(回答文革对木心的影响):
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很难用理论来解释。
木心的作品中很少谈到文革,在想谈论文革时,他探讨的却是幸福。
回忆起在文革岁月中推车的经历,木心自己说:“我走的很有尊严,我技术还很好。就像苏格拉底。”艺术家总是有这样一种喜好,把自己和历史中的人互换。
文革带给木心极大的创伤,他用极大的幽默来掩盖它。文革是一场“有知阶级”和“无知阶级”的对抗。然而在荒谬中也可以诞生伟大的人,比如在荒谬中产生的卡夫卡。空房在外国发表,木心说:“创作是父性的,翻译是母性的。”肯定了自己的作品,也肯定了童明的翻译。
(二)陈丹青(回忆木心关于文革):
他与我总喜欢谈论两个话题,一是他的童年,二是文革。但在他的作品中,童年谈的很多,文革谈的很少,似乎是想以此避开这段经历,或者是超越这段经历。在木心病危却尚有意识之时,他已经认不得我,他和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告诉他们,不要把我关起来。”他的生命以这样落幕,我觉得太有意思了,然而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三)梁文道(回答关于文字发表的问题):
文字与思维。重要的是我写什么?我文字的作用?发表的方式太多了。
三、杂言
爱,是一场自我教育。
乱象中生,平淡有奇。
大家下午好,我叫梁文道。
陈丹青:先生他……,先生他……。
(一)谈《木心谈木心》 陇飞
在这本书里,木心谈到自己的“谋篇 布局 遣词 造句”,这是只有我们两三知己之间才可以讲的,用陈丹青的话说,是“私房话中的私房话”。只有佛教揭开自己的谜底,所有都是空的。木心他懂得:自救而救人,自爱而爱人。
如果说文学回忆录教人如何阅读,《木心谈木心》是教人如何写作。
学以致知。但木心所期待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互动关系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二)闲扯 童明
1.与木心结识
1981年去纽约联合国做译员,认识台湾学者郭颂分。80年代的中国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见识仍然不够。我自己的当时的阅读量、人文知识非常欠缺。知识结构不完整,不懂怎么阅读。于是恶补中国文学,也因此和郭成为朋友。
有一天郭的家中来了一个作家,郭说这个人比他厉害多了。因为第一次见面,我和木心也只是寒暄地问候几句。当天回去我看了他的散文,就认为这个人,如他诗中的句子一般,“玫瑰,也是一个例外”。第二次见面,我对他说,读了你的书,我觉得你是我的家里人。他反问我,“那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我说,“这家里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木心的眼睛亮了。从那之后,木心自己也提到过“文学一家人”,“文学家的家常话”这样的说法。
2.木心本人对其读者的期待
木心对读者的期待是非常高的,虽然根本不可能和每一位读者见面,但这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共同体。一种理想的读者。
3.木心的章法
阅读至思考的顺序,发现美,思考为什么美。木心的词法句法章法,乃至剑法、兵法、策略在他的文章中都有所现。他的文字,看起来透明无色,实际上很浓烈。
文学创作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尼采提到过一种修辞性思维。这里面存在美学判断,它有别于政治、道德伦理判断。美学判断是一种综合的判断。木心就是一个多脉相承的人。他介绍自己是绍兴希腊人,并不是玩笑。
我早年去江南讲学,他告诉我有两种江南,一是无骨江南,二是有骨江南,要我去找。讲学下来,我告诉他我找到了无骨江南,有骨却是没有。他告诉我,那你一定还没有去过绍兴。鲁迅、秋瑾就都是绍兴人,看起来很温和,骨头却很硬。木心他自己也有鲁迅的风格。
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是一个审美力削弱的时代,相比当代,木心更怀念19世纪。依靠粗俗和暴力进入兴奋状态不是好的审美状态,木心嫉俗如仇,尤其认为炫耀是俗。他追求素。好比他的作品空房,不华丽但是有力量,西方人评价为whisper power。他的作品需要慢慢进入,是属于古典派的。木心写情诗,比如秦湘子他爱诗三篇,喜欢诗经中的男女。那是种简约中的高贵,贵而不族 。司汤达的《红与黑》他也很喜欢。
木心写过一篇文章:一车十八人,描述当今中国社会乱象横生。他写的很平实,但却表达了他的愤怒。他擅长把不相关的都相关起来,这属于美学原则中的他人原则。木心晚年曾计划写作《词国回忆录》但迟迟未动笔。用存在哲学来解释,“他人存在在我身上,我存在在他人身上。”达芬奇说过,“知与爱永成正比”。
关于修辞性思维,他说,这可以避免逻辑思维形成的陷阱。在他的诗中也有这种体现,魏玛早春抒发了他对春天的赞美,把它比喻成是一个人。普通人的诗大概就会这样结尾,但是木心又跳了出来,他在最后一句写到:但是 春天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4.93年秋四天访谈
“你得走了,不然我就得虚脱了。”他们的谈话从清晨9点持续到凌晨3点,木心提前准备好吃的,吃的没有了就写一张纸让别人去买。他不喜欢谈正经事,他们谈文革、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神秘的事,有时讲到题目讲大讲到恐惧了,用英文叫sublime。那天晚上,我们谈到3点还没有谈完,听到半夜鸟叫,木心说“有点可怕呦”他出去看了看,回来告诉我那是一只红熏鸟,是一种Mockingbird ,那晚它叫了七八种叫法,像疯了似的,持续到3:30。木心是某种程度的神秘主义者,他说:“也许我们的对话打动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木心是无真理论者,还有神秘主义者倾向。理论和概念都是写出来是骗人的,唯有生命是正确的,尼采也是这样说的:肯定生命,相信生命。
(三)出版历程 陈丹青
对不对? 我不相信一个作者会改变读者,但是读者(围绕在周围)会改变作者。他自己因为被读者打动所以发表出来这本《木心谈木心》。
11月15日开放,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二层会展出木心收藏的作品,比如狱中手记。
美术馆的头三个展览是林风眠画展,新约旧约,尼采手稿。
二、问答环节
(一)童明(回答文革对木心的影响):
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很难用理论来解释。
木心的作品中很少谈到文革,在想谈论文革时,他探讨的却是幸福。
回忆起在文革岁月中推车的经历,木心自己说:“我走的很有尊严,我技术还很好。就像苏格拉底。”艺术家总是有这样一种喜好,把自己和历史中的人互换。
文革带给木心极大的创伤,他用极大的幽默来掩盖它。文革是一场“有知阶级”和“无知阶级”的对抗。然而在荒谬中也可以诞生伟大的人,比如在荒谬中产生的卡夫卡。空房在外国发表,木心说:“创作是父性的,翻译是母性的。”肯定了自己的作品,也肯定了童明的翻译。
(二)陈丹青(回忆木心关于文革):
他与我总喜欢谈论两个话题,一是他的童年,二是文革。但在他的作品中,童年谈的很多,文革谈的很少,似乎是想以此避开这段经历,或者是超越这段经历。在木心病危却尚有意识之时,他已经认不得我,他和我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告诉他们,不要把我关起来。”他的生命以这样落幕,我觉得太有意思了,然而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三)梁文道(回答关于文字发表的问题):
文字与思维。重要的是我写什么?我文字的作用?发表的方式太多了。
三、杂言
爱,是一场自我教育。
乱象中生,平淡有奇。
大家下午好,我叫梁文道。
陈丹青:先生他……,先生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