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围城》谈爱情
俗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失之偏颇。婚姻的开关启动,激情褪去,理性回归。所以我认为,,婚姻是爱恋的坟墓,是深情的诞生。爱是花火,灿烂热烈;情是清茶,醇厚静默。
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方鸿渐以爱的形式存在的情感经历,顺着他几次情感波折来体味着句话。他在旅途中遇见的第一位情人是鲍小姐,在那种漂泊异乡、无依无靠的环境中的恋爱是不经大脑思考的,鲍小姐所表露的种种亲昵和温存,是于无形中使他造成一种恋爱的错觉。事实上,鲍小姐的动机,不过是渴望在航船上找到一位能临时补位她未婚夫、对自己极尽奉承讨好之事来的人。她热情火辣的性格像一堆燃烧的篝火,暂时温暖了方鸿渐的心。但她的作用顶多是随后几场恋爱的引星、火苗,短暂得稍纵即逝,却又重要地起了点亮方鸿渐心头对爱的渴望的作用。
紧接着是苏文纨小姐。此二人纠缠在一起时,鲍小姐的记忆还未远,甚至方鸿渐他来不及流连感伤一番。这就更能彰示,方鸿渐在船上所追求的爱,都不过是为寻求心灵上的呵护和慰藉,并不真诚。
从书中的种种迹象看,唐晓芙小姐才是方鸿渐的真爱所在。一见面,唐小姐纯真知性的性格就深深吸引住了他,他在这段感情中捧出了一腔的炽热、真挚。可以试想一个大男人,手擦破了一大块皮,会觉得是摸了唐小姐的玉手之报应;自早到晚喃喃自语,不断揣测、模拟唐小姐读信时的心情,会是想让唐小姐多体味自己的心声;一张记着唐小姐电话号码的白纸,平平整整保存了数十天;一封封急切查看而撕破信口的来信,还细致入微地重新糊上玻璃纸;甚至是最后唐小姐当面斥责方鸿渐并将其逐出家门,他还站在唐小姐家对面淋雨的苦等……这在当时整个战乱的社会上算不得轰轰烈烈,但这对于一个简单的个体来说,可以算是生命中的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甚至到婚后,每每谈及唐晓芙,他方鸿渐的心湖上不免还要泛几圈涟漪。我绝对肯定的是,他对唐晓芙是用心,才是他真正发狠用力去爱的一次不可磨灭的经历。
我想也许有人会问了,那他在爱晓芙的同时,为何又要与苏小姐纠缠不清呢?对于书中写他“不忍心伤害(苏小姐)”或“怕她大动肝火”之类的话,我要非常不屑地给予一番冷笑。
我觉得方鸿渐的内心与大多数人的心理一样暗藏一种空幻的虚荣心和满足感。不论男女,在这种年纪上,都不免渴望一种“众星捧月,蜂围蝶阵”的享受,并非为了炫耀、张扬给他人看,仅仅是某种猎奇心理在作祟。方鸿渐要是心意已决,绝对可以大胆直截地向苏文纨表明心迹——我对你没别的意思,你别误会。难就难在他的心既在这种“众星捧月”的光荣中不断膨胀,又在“拒绝苏”“追求唐”的夹缝中艰难萎缩,很显然这种不清不楚且懦弱不决,最终会使两边的果子都吃不到。
其实这样的心理也在苏文纨身上展示着,她能享受的资源就更丰富了¬:书生意气、家底丰厚的赵辛楣苦追十余年;直率坦诚、果敢爽快的方鸿渐尊敬爱慕;甚至有过终生不娶之言的曹元朗也参与到明争暗斗中来……我并不想批评人人皆有的这种心理,因为若非圣人,你是难挣脱这麦田怪圈的束缚的。我只是感叹,钱钟书先生把风花雪月看得极其通透,表达得极其露骨,仿佛透过《围城》在嬉笑怒骂、信口调侃凡夫俗子的情感。
这以上,我都认为是爱的形式存在的情感经历,就像簇簇绚烂的烟花,一出接一出,炸得方鸿渐晕头转向还要拍手叫好。这时候,爱的起因,多是年轻人的激情、冲动、耗不完的亢奋;爱的性质,是热烈奔放;而爱的对象,尤其是唐小姐,更是如同张爱玲女士所说的“是男人心头殷红的一粒朱砂痣”。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狂热的爱殖民方鸿渐大脑的局面直到孙柔嘉的出现才得以扭转。接下来叙述的一切,都是方鸿渐走向理性、步入成熟的情感表现。
我一直觉得孙柔嘉是个相貌平平但内心出众的女人。相比起前文出现过的那些学识好、才情高、家底厚、模样俊的小姐来说,作者对其相貌的描述寥寥几笔,连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想象的她,也稀松平常。但正是由于这平常,我自打她出场,就觉得她最终能与方鸿渐走下来。
因为婚姻不需要耗不完的热烈激情,它更多地像一条纽带,牵着一对普通、平常的人从不稳定的爱中相向牢固的情中。在婚姻之前,男人和女人还可以说分属于两个家庭、两个个体,有两套完全独立的思想,可以毫无来由地撒泼吵架使性子;但在婚姻之后,一个人的举止言行,牵动着另一个人、一整个家族的各种举动。可以试想:恋爱时大吵甚至决裂,人们会说“天涯可处无芳草”;结婚后大吵甚至出走,人们会劝你“你们家上有老下有小,得养房养车……”。可以这样说,婚后要使性子发脾气,恐怕要牵扯到七大姑八大爷还未完,婚姻抑制了人冲动的发泄,限制了盲目的情感发挥。不知道这是婚姻使人理智和冷静的优点,还是婚姻限制个体自由生长和感情发挥的弊端。总之,我把爱,更多理解为狂热、爱慕,而情,更多体现为亲情、温情,是一种脉脉的相濡以沫、朝夕与共。
《围城》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可见婚姻并不需要两个人有多爱,只要双方并不讨厌就行了”。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想认同,但认真想想,方鸿渐对孙柔嘉有过浓烈的爱和追求吗?好像没有,我不知道对方鸿渐在听说陆子潇追求孙柔嘉时内心的不快算不算是爱,我只能将其归类于“不习惯”——当你总被人说作是她的情人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不是——这种落差带来的不习惯。如同你每天坐同一个位置,突然有天位置被占领,你会去想抢过来,到手之后你才发现,并不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抢的。
张爱玲女士曾经有过一番关于情人和妻子的“红白论”,而这时候的孙柔嘉,更多地成了张爱玲女士口中的“白米饭”——情人是朱砂痣,中看不中饱,空闲时拿出来缅怀一下年少轻狂的时代;妻子是白米饭,中饱,这就够了,中饱的东西想必无须太中看,但你永远不可缺。又或是说,妻子和婚姻像一堵白墙壁,而情人和恋爱像白墙壁上的是蚊子血。
以一段比喻来阐述我所读出的“爱”“情”观便是:爱是烧酒,辣喉爽快,醉在其中会觉得难受,不喝又欠缺一番阅历,呢是清茗,静默淡雅,喝多了易觉苦涩,不喝觉得心太浮燥,胃太油腻;爱是烟花,美得稍纵即逝,情是星月,默默呵护,亘古难移。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婚姻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提示我们,恋爱和婚姻各有各的刃,用坏了会锋利地伤人。两个人的最佳状态是走向平淡,波澜不惊,不疾不徐、不浮不燥、不紧不慢,不是不追求,而不是强求。
虽然故事的最后方鸿渐依旧在与孙柔嘉争吵着,在婚姻的围城里挣扎着,但我觉得他们是在通往平淡、静默、守护的路上。如此,把冲动的恋爱埋葬了,才知道婚姻为何得以使深情“细水长流”。
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方鸿渐以爱的形式存在的情感经历,顺着他几次情感波折来体味着句话。他在旅途中遇见的第一位情人是鲍小姐,在那种漂泊异乡、无依无靠的环境中的恋爱是不经大脑思考的,鲍小姐所表露的种种亲昵和温存,是于无形中使他造成一种恋爱的错觉。事实上,鲍小姐的动机,不过是渴望在航船上找到一位能临时补位她未婚夫、对自己极尽奉承讨好之事来的人。她热情火辣的性格像一堆燃烧的篝火,暂时温暖了方鸿渐的心。但她的作用顶多是随后几场恋爱的引星、火苗,短暂得稍纵即逝,却又重要地起了点亮方鸿渐心头对爱的渴望的作用。
紧接着是苏文纨小姐。此二人纠缠在一起时,鲍小姐的记忆还未远,甚至方鸿渐他来不及流连感伤一番。这就更能彰示,方鸿渐在船上所追求的爱,都不过是为寻求心灵上的呵护和慰藉,并不真诚。
从书中的种种迹象看,唐晓芙小姐才是方鸿渐的真爱所在。一见面,唐小姐纯真知性的性格就深深吸引住了他,他在这段感情中捧出了一腔的炽热、真挚。可以试想一个大男人,手擦破了一大块皮,会觉得是摸了唐小姐的玉手之报应;自早到晚喃喃自语,不断揣测、模拟唐小姐读信时的心情,会是想让唐小姐多体味自己的心声;一张记着唐小姐电话号码的白纸,平平整整保存了数十天;一封封急切查看而撕破信口的来信,还细致入微地重新糊上玻璃纸;甚至是最后唐小姐当面斥责方鸿渐并将其逐出家门,他还站在唐小姐家对面淋雨的苦等……这在当时整个战乱的社会上算不得轰轰烈烈,但这对于一个简单的个体来说,可以算是生命中的波涛汹涌、惊涛骇浪,甚至到婚后,每每谈及唐晓芙,他方鸿渐的心湖上不免还要泛几圈涟漪。我绝对肯定的是,他对唐晓芙是用心,才是他真正发狠用力去爱的一次不可磨灭的经历。
我想也许有人会问了,那他在爱晓芙的同时,为何又要与苏小姐纠缠不清呢?对于书中写他“不忍心伤害(苏小姐)”或“怕她大动肝火”之类的话,我要非常不屑地给予一番冷笑。
我觉得方鸿渐的内心与大多数人的心理一样暗藏一种空幻的虚荣心和满足感。不论男女,在这种年纪上,都不免渴望一种“众星捧月,蜂围蝶阵”的享受,并非为了炫耀、张扬给他人看,仅仅是某种猎奇心理在作祟。方鸿渐要是心意已决,绝对可以大胆直截地向苏文纨表明心迹——我对你没别的意思,你别误会。难就难在他的心既在这种“众星捧月”的光荣中不断膨胀,又在“拒绝苏”“追求唐”的夹缝中艰难萎缩,很显然这种不清不楚且懦弱不决,最终会使两边的果子都吃不到。
其实这样的心理也在苏文纨身上展示着,她能享受的资源就更丰富了¬:书生意气、家底丰厚的赵辛楣苦追十余年;直率坦诚、果敢爽快的方鸿渐尊敬爱慕;甚至有过终生不娶之言的曹元朗也参与到明争暗斗中来……我并不想批评人人皆有的这种心理,因为若非圣人,你是难挣脱这麦田怪圈的束缚的。我只是感叹,钱钟书先生把风花雪月看得极其通透,表达得极其露骨,仿佛透过《围城》在嬉笑怒骂、信口调侃凡夫俗子的情感。
这以上,我都认为是爱的形式存在的情感经历,就像簇簇绚烂的烟花,一出接一出,炸得方鸿渐晕头转向还要拍手叫好。这时候,爱的起因,多是年轻人的激情、冲动、耗不完的亢奋;爱的性质,是热烈奔放;而爱的对象,尤其是唐小姐,更是如同张爱玲女士所说的“是男人心头殷红的一粒朱砂痣”。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狂热的爱殖民方鸿渐大脑的局面直到孙柔嘉的出现才得以扭转。接下来叙述的一切,都是方鸿渐走向理性、步入成熟的情感表现。
我一直觉得孙柔嘉是个相貌平平但内心出众的女人。相比起前文出现过的那些学识好、才情高、家底厚、模样俊的小姐来说,作者对其相貌的描述寥寥几笔,连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想象的她,也稀松平常。但正是由于这平常,我自打她出场,就觉得她最终能与方鸿渐走下来。
因为婚姻不需要耗不完的热烈激情,它更多地像一条纽带,牵着一对普通、平常的人从不稳定的爱中相向牢固的情中。在婚姻之前,男人和女人还可以说分属于两个家庭、两个个体,有两套完全独立的思想,可以毫无来由地撒泼吵架使性子;但在婚姻之后,一个人的举止言行,牵动着另一个人、一整个家族的各种举动。可以试想:恋爱时大吵甚至决裂,人们会说“天涯可处无芳草”;结婚后大吵甚至出走,人们会劝你“你们家上有老下有小,得养房养车……”。可以这样说,婚后要使性子发脾气,恐怕要牵扯到七大姑八大爷还未完,婚姻抑制了人冲动的发泄,限制了盲目的情感发挥。不知道这是婚姻使人理智和冷静的优点,还是婚姻限制个体自由生长和感情发挥的弊端。总之,我把爱,更多理解为狂热、爱慕,而情,更多体现为亲情、温情,是一种脉脉的相濡以沫、朝夕与共。
《围城》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可见婚姻并不需要两个人有多爱,只要双方并不讨厌就行了”。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想认同,但认真想想,方鸿渐对孙柔嘉有过浓烈的爱和追求吗?好像没有,我不知道对方鸿渐在听说陆子潇追求孙柔嘉时内心的不快算不算是爱,我只能将其归类于“不习惯”——当你总被人说作是她的情人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不是——这种落差带来的不习惯。如同你每天坐同一个位置,突然有天位置被占领,你会去想抢过来,到手之后你才发现,并不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抢的。
张爱玲女士曾经有过一番关于情人和妻子的“红白论”,而这时候的孙柔嘉,更多地成了张爱玲女士口中的“白米饭”——情人是朱砂痣,中看不中饱,空闲时拿出来缅怀一下年少轻狂的时代;妻子是白米饭,中饱,这就够了,中饱的东西想必无须太中看,但你永远不可缺。又或是说,妻子和婚姻像一堵白墙壁,而情人和恋爱像白墙壁上的是蚊子血。
以一段比喻来阐述我所读出的“爱”“情”观便是:爱是烧酒,辣喉爽快,醉在其中会觉得难受,不喝又欠缺一番阅历,呢是清茗,静默淡雅,喝多了易觉苦涩,不喝觉得心太浮燥,胃太油腻;爱是烟花,美得稍纵即逝,情是星月,默默呵护,亘古难移。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婚姻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提示我们,恋爱和婚姻各有各的刃,用坏了会锋利地伤人。两个人的最佳状态是走向平淡,波澜不惊,不疾不徐、不浮不燥、不紧不慢,不是不追求,而不是强求。
虽然故事的最后方鸿渐依旧在与孙柔嘉争吵着,在婚姻的围城里挣扎着,但我觉得他们是在通往平淡、静默、守护的路上。如此,把冲动的恋爱埋葬了,才知道婚姻为何得以使深情“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