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2015-8-11
德国的注意力不仅在于这些科技发明的促进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是深入地探究到现象之后的底蕴,即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伟大创造性和主体性,当然他们所理解的实践还主要限于精神领域。因此,这就产生了德国所特有的“自然哲学”和总是实践精神的美学。
梅森:德国哲学家们在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上不同于法国人,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用机器作为他们的基本形象,把宇宙设想为一座庞大的机器,把宇宙中万物设想为许多较小的机器。在法国人看来,人们的心灵能力在原则上可以分析为在运动中的物质,这些能力为外来的力量(如身体的生理过程和外界刺激)所决定。德国人则比较着重内省的方法,他们对人的心灵的主动性深感兴趣,用歌德的话来说,他们既从内心深处感到有类似自由意志的东西,又感到有限制和平衡这种自由的某种力量。德国哲学家认为自然界为同样的精神活动所渗透,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过程应该用心灵的内在活动来比拟和解释,而不应当用纯粹外在的、运动中的物质来解释。
英国另一位自然科学史家W.C丹皮尔在他的名著《科学史》中这样写道:当天文学正在揭示天体的运动,生理学正在摸索人体结构的秘密的时候,地理上的发现也增长了人们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航海的技术大大进步了。15、16世纪的拓荒者首先揭示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地球面貌,而且具有重分的浪漫色彩地进行了种种描述,从而引出了不少文学作品,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之类。从探险家的世纪观察和错误结论以及小说家的想象中产生了对于“远洋共和国”、“好的野蛮人”、与“中国圣人”的崇拜。有关原始生活的美丽描写,助长了许多愚蠢行为,如理性的革命统治等等。在浪漫派文学中,“高尚的野蛮人”的观念和古人的“黄金时代”成为同义语。17、18世纪中,人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有系统的探索,这种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也增长了。
德国古典美学在产生之前就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洗礼,然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有早期浪漫派(耶拿派)和晚期浪漫派(海德贝格派)想伴随。
美学史一般把康德、费希特、谢林当做浪漫主义美学的理论开创者,而把席勒当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美学家、诗人和戏剧家,即使像歌德和黑格尔那样具有很强现实主义精神的美学家,也颇具浪漫主义的特别。黑格尔虽然把古典型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悬为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仍然揭示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必然发展趋势,承认浪漫主义精神在当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17、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对地球的新的认识,促进了早期启蒙主义思想家(如卢梭 孟德斯鸠 伏尔泰)的一些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 社会学 美学 文艺学新观点 新理论 新思潮的产生和传播,从而为德国古典美学的产生转杯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总而言之,没有法国大革命,没有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没有与此相应的欧洲启蒙主义运动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没有美学发展内部综合理性派和经验派的需要,没有德国民族的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性格,也就不会有德国古典美学这一西方美学发展高峰的产生和发展。
二 德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1 德国古典美学洋溢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充分显示了美学的人类主体性。
以人如何成为人这个中心来谈的,他们的美学是关心人的前途,把人作为目的来进行具体的研究。
康德 纯粹美 依存美 理想的美是依存美 只有人才有真正的逆向 因而人的美才是美的逆向 最终倒向了 美是道德的象征 的结论 他十分重视审美活动的主体性 认为美是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和谐的产物。
席勒的美学的人道主义性质更加明显 他整个美学体系的中心就是人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整 审美 美和艺术的重要性也就是在于 他们是使人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性完整 达到精神自由 从而成为自由的人 走向政治自由 他的美学分析起点是人性 终点也是人性 是人性的完整 他强调游戏和游戏冲动 就因为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最充分地是人 而只有人是真正的人时他才游戏 他十分重视审美外观 他也就打开了脱离动物而成为真正人的道路
谢林把艺术放在极其崇高的位置上 就是因为艺术是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
黑格尔也认为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由于心灵比现实高 所以艺术美也就比现实美高
他们把古希腊的人的状态 艺术作品当做理想来歌颂 崇尚 原因也在于古希腊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2 德国古典美学具有唯心主义的总倾向和运用辩证法的总趋势
康德的美学把美的领域限定在与物自体无关的快和不快的情感领域,与他的整个主管违心主义的二元论哲学体系相对应。实质上,他就是要通过美的领域,特别是心灵的审美活动使人由必然的领域达到自由的领域。
席勒把康德的美学现实化了,不过由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他强调的美的自我规定性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都是精神领域的活动 从自然的人经由审美的人走向自由的人
谢林的绝对统一性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是决定美的一种精神实体。
歌德和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 但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正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唯物主义哲学、美学还不可能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当时发展得最为充分的法国唯物主义理性派哲学和美学(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和英国唯物主义经验派哲学和美学(博克),都只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没有看到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因而忽略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而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充分主义到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尽管在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人的实践仅仅是精神性的活动,而人的主管能动性也只是抽象地被发展了。但是,在重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上,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无疑是站在了当时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且这一点在美学中尤其鲜明地表现出来。
德国古典美学在违心主义体系之中蕴含着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
A, 德国古典美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人 人性完整 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 和人的族类形象的塑造
B, 德国古典美学的由主观唯心主义逐步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总体趋向 也正好反映了它在唯心主义性质的后面还隐藏着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内在实质。
德国的注意力不仅在于这些科技发明的促进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是深入地探究到现象之后的底蕴,即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伟大创造性和主体性,当然他们所理解的实践还主要限于精神领域。因此,这就产生了德国所特有的“自然哲学”和总是实践精神的美学。
梅森:德国哲学家们在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上不同于法国人,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用机器作为他们的基本形象,把宇宙设想为一座庞大的机器,把宇宙中万物设想为许多较小的机器。在法国人看来,人们的心灵能力在原则上可以分析为在运动中的物质,这些能力为外来的力量(如身体的生理过程和外界刺激)所决定。德国人则比较着重内省的方法,他们对人的心灵的主动性深感兴趣,用歌德的话来说,他们既从内心深处感到有类似自由意志的东西,又感到有限制和平衡这种自由的某种力量。德国哲学家认为自然界为同样的精神活动所渗透,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过程应该用心灵的内在活动来比拟和解释,而不应当用纯粹外在的、运动中的物质来解释。
英国另一位自然科学史家W.C丹皮尔在他的名著《科学史》中这样写道:当天文学正在揭示天体的运动,生理学正在摸索人体结构的秘密的时候,地理上的发现也增长了人们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航海的技术大大进步了。15、16世纪的拓荒者首先揭示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地球面貌,而且具有重分的浪漫色彩地进行了种种描述,从而引出了不少文学作品,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之类。从探险家的世纪观察和错误结论以及小说家的想象中产生了对于“远洋共和国”、“好的野蛮人”、与“中国圣人”的崇拜。有关原始生活的美丽描写,助长了许多愚蠢行为,如理性的革命统治等等。在浪漫派文学中,“高尚的野蛮人”的观念和古人的“黄金时代”成为同义语。17、18世纪中,人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有系统的探索,这种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也增长了。
德国古典美学在产生之前就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洗礼,然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有早期浪漫派(耶拿派)和晚期浪漫派(海德贝格派)想伴随。
美学史一般把康德、费希特、谢林当做浪漫主义美学的理论开创者,而把席勒当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美学家、诗人和戏剧家,即使像歌德和黑格尔那样具有很强现实主义精神的美学家,也颇具浪漫主义的特别。黑格尔虽然把古典型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悬为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仍然揭示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必然发展趋势,承认浪漫主义精神在当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17、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对地球的新的认识,促进了早期启蒙主义思想家(如卢梭 孟德斯鸠 伏尔泰)的一些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 社会学 美学 文艺学新观点 新理论 新思潮的产生和传播,从而为德国古典美学的产生转杯了直接的思想材料。
总而言之,没有法国大革命,没有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没有与此相应的欧洲启蒙主义运动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没有美学发展内部综合理性派和经验派的需要,没有德国民族的内向深沉和善于思辨的民族性格,也就不会有德国古典美学这一西方美学发展高峰的产生和发展。
二 德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1 德国古典美学洋溢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充分显示了美学的人类主体性。
以人如何成为人这个中心来谈的,他们的美学是关心人的前途,把人作为目的来进行具体的研究。
康德 纯粹美 依存美 理想的美是依存美 只有人才有真正的逆向 因而人的美才是美的逆向 最终倒向了 美是道德的象征 的结论 他十分重视审美活动的主体性 认为美是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和谐的产物。
席勒的美学的人道主义性质更加明显 他整个美学体系的中心就是人的自由和人性的完整 审美 美和艺术的重要性也就是在于 他们是使人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性完整 达到精神自由 从而成为自由的人 走向政治自由 他的美学分析起点是人性 终点也是人性 是人性的完整 他强调游戏和游戏冲动 就因为只有在游戏中人才最充分地是人 而只有人是真正的人时他才游戏 他十分重视审美外观 他也就打开了脱离动物而成为真正人的道路
谢林把艺术放在极其崇高的位置上 就是因为艺术是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
黑格尔也认为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由于心灵比现实高 所以艺术美也就比现实美高
他们把古希腊的人的状态 艺术作品当做理想来歌颂 崇尚 原因也在于古希腊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2 德国古典美学具有唯心主义的总倾向和运用辩证法的总趋势
康德的美学把美的领域限定在与物自体无关的快和不快的情感领域,与他的整个主管违心主义的二元论哲学体系相对应。实质上,他就是要通过美的领域,特别是心灵的审美活动使人由必然的领域达到自由的领域。
席勒把康德的美学现实化了,不过由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他强调的美的自我规定性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 都是精神领域的活动 从自然的人经由审美的人走向自由的人
谢林的绝对统一性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是决定美的一种精神实体。
歌德和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 但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正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唯物主义哲学、美学还不可能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当时发展得最为充分的法国唯物主义理性派哲学和美学(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和英国唯物主义经验派哲学和美学(博克),都只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没有看到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因而忽略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而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充分主义到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尽管在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人的实践仅仅是精神性的活动,而人的主管能动性也只是抽象地被发展了。但是,在重视人的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上,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无疑是站在了当时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且这一点在美学中尤其鲜明地表现出来。
德国古典美学在违心主义体系之中蕴含着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
A, 德国古典美学的逻辑起点就是人 人性完整 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 和人的族类形象的塑造
B, 德国古典美学的由主观唯心主义逐步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总体趋向 也正好反映了它在唯心主义性质的后面还隐藏着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内在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