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环境教育与科普”

有人咨询环境教育相关的问题,问题无非是环境教育是做什么的?要学些什么?能学到些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工作?等等。确实,对于那些即将选择一门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自己即将选择的路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回答某位咨询者,特将几个问题搭在这篇小文里,对环境教育、科普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回答您的疑问。 其实,不仅是大学生迷途了,整个中国都迷途了。如何培养一名好的科学家?如何做科普?如何做环境教育?从老一辈到现在,这几个问题依然云绕心头,让人难堪。从你的问题“中科院环境教育能做什么?”中,可以读出你对大学环境教育的质疑和不满,但我坚信你毕业之后,你肯定也会对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充满自豪感。这些质疑、不满和自豪交织在一起,就组成了环境教育本身。 环境教育,台湾又称其之为自然教育,就是想培养孩子们的自然感情,让孩子们喜爱自然,发现自然之美,进而探究自然。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之初的状态,去描绘、发现、思考自然规律,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并为此奉献终生。 科学教育运营而生。做科研的人发现研究的东西本身很美,值得与人分享,科普便诞生了。如植物学家可以和大众分享很多植物,装饰家庭;矿物学家可以分享岩石,数学家可以分享公式,地理学家可以分享山川河流,气象学家可以分享云朵等等。作为一种认知世界万物的方式和方法,科学分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学科,如生物统计学、DNA条形码、水、基因组学、宏观经济等等看似非常高深莫测的学科。 由于西方科学发展过快,而中国又根基不牢,西方人在创造这些新文化的时候,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对于西方人自然容易理解一些,而对于中国人则成了生僻词汇,如卵子、细胞、生物多样性等一类术语,在英文中用egg,cell,biodiversity,英语国家小孩很容易理解,而翻译成中文则生僻许多。 此外,中国早期很多科学调查出版物比较少,照片少而粗糙,造成知识断层。所以中国网络上大量充斥的科学新闻均是翻译作品,很难和中国文化巧妙融合。以植物科学为例,由于早期调查没有照相机,绘画数量也有限,很多植物分类知识为公众所不知,而西方则有大量植物图册出版物,图文并茂,很容易看懂,喜爱植物、园林的人可以通过科普成为业余的科学家。 当公众对基础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关植物进化、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很好的得到普及。现阶段的问题是,中间缺失了一环,相关书籍非常稀缺,而科研队伍大多已经转向更深入的科学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公众真正能理解分子、化学或者地理进化的情况就很少了。只能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那也便缺失了科学精神。 随着环境污染,亲近自然也成了大众的心愿。人们开始怀念儿时清澈的小溪、明媚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抓鱼、种菜、喂猪、放马成了奢侈的精神享受。环保渐渐成了一种时尚。到西藏、去丽江,游版纳逛大理象征着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越来越糟糕的生存环境促生了“环境教育”,但其实环境教育一直存在着。《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诗人于坚、生态学家蒋高明都曾经讨论过“国破山河在”与“国在,山河破”的关系。诗人认为,美丽的自然环境是诗歌的物像,没有了美丽的山水,古诗也失去了它的依托,后代自然体会不到山水之美,历史之韵。无疑,于坚和单之蔷的用意无疑都是巧妙而中意的。
可惜当今思考环境变化的文人太少,巧的是文人的思考正是西方环境教育兴起的源头。艾默生、梭罗、列奥波德、穆勒等从诗歌、散文和美学的角度地对北美这片陌生的土地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最终促使了自然保护主义的诞生。美国建立了众多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来保护美国的自然环境和心灵之所。 溯源西方自然保护主义的起源,与中国古代道法自然具有共通性。艾默生、梭罗等人都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也引进了这种文化,并且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区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恐怕我们知之甚少。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西方,对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反思,开始将诗意的栖居,理性回归到了珍重自然的路上。 说到这里,你恐怕对环境教育的概念还是很模糊。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和文化去发现、理解生活与自然,培养节约使用资源、爱护自然的意识,并说到做到,在日常生活主动爱护环境。大众的理解也不错,环境教育就是环保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国民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最后能理性的利用资源。比如节省水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水土流失等等。 传授知识、培养意识、改变行为.(Education about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 for environment.)这就是环境教育。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的习惯一旦形成,想要改变何其难啊!有知识的不一定有意识,有意识的不一定能说到做到,能做到的不一定知道原委。知识、意识、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环境教育的方法就是要努力搞清楚具体教育项目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运用到活动中去。 举几个个例子。 1. 怎样才能让人们节能环保,减缓气候变化? 2. 怎样才能让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 3. 如何才能让人们节约用水? 这三个问题中,每一个实施的方法都需要不同的条件和环境。 比如气候变暖,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信,不信的人他自然也不愿去接受相关知识,更不会主动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又比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很多人根本听过“生物多样性”一词,就不大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有深刻的理解;再说节水,一个好的办法便是涨水价,如何让大多数人理解涨水价的意义。 对环境教育的目的有些简单的了解之后,说一说环境教育要学些什么?环境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方法知识等等。 《人与环境》是一本内容非常全面的书,可以很好的从自然、技术、社会方面去了解环境知识,但这本书是针对大学生的。对于公众和小学生可能就要用其它的书籍和手段,如动画片、纪录片、连环画、游戏等等。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环境意识,改变生活方式。教育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团队注重知识传授、有的侧重情感、有的重视参与。本质上,很多东西都对人的环境观有影响,诗歌、散文、电影、动画片、科学知识、绘画、音乐、舞蹈、宗教活动都有环保理念的体现,很难说哪种方式比哪种方式更好。也就是说,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一定是科学的方法和知识。如傣、藏族的宗教里宣扬不杀生,这些宗教理念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却对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宗教也可以很好的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科普能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吗?可以,但不容易。首先必须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英国BBC的大卫•艾登堡则影响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孩子们,他那极富激情的演说,和亲力亲为,让若干的孩子对自然起了一棵敬畏之心。同时,BBC的纪录片又是科学的,它讲述了很多科学的重要发现。 科普内容必须渗透着一种细致观察、理性分析和慎重推断的理念。不语怪力乱神,不过渡解析。一个好的科普故事,须对本底有一定的介绍,然后再解读最新的研究进展。科普容不下太多的情感和宗教,必须实事求是,以理性和统计为基石。二者目的,方法和手段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差异。 【评注】以上似乎是五六年前,刚刚读书毕业之时写下的文字。在繁杂的生活中,我早已忘记,去年又写下《科普与环境教育的差异》一文,分析了二者的差异。之后,Science也曾有过讨论文献(Converg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同样认为正是因为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环境问题的急迫性,促使在环境领域,科普和环境教育出现交叉和融合。总而言之,现在的环境科普很不给力,特别是高大上的科技馆和应急科普文章,动画非常缺乏,这与很多从事科普工作的人能力有关。但社会上不乏热心之士,她们热情高涨,但似乎方法有点低端,有些甚至有点邪乎。但对于环境来说,有总归比没有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