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出生主义》随想
机缘之下看了一篇关于反出生主义的文章,几乎无法抗拒地被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所强烈吸引。
回到文章主题,S.Crisp抛出两个问题,一、生命、物种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吗?二、进化是有目的的吗?
恰巧,我的回答和他的一样,对这两个问题都持否定态度。即生命、物种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进化没有任何目的。同样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强烈的吸引到了我,我的好奇心就这样似花粉一样四处散开,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不知道通向何处的大门,也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踏进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精神领域。
在接触反出生主义这一观点之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深陷迷雾中。我想知道生命是有意义的吗?死亡是有意义的吗?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拥有意识是好还是坏?人的出生是一场游戏的开始吗?有人在操纵我们吗?人可以重生吗?重生的意义在哪里?…还有好多。
很多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去猜想意义所在,但常得不出答案。我知道我们最终都会死亡,无论富贵贫贱,最终万物都会归于死亡。既然这样,那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在哪儿?我们为什么还要被迫出生去承担这种荒诞虚无?
我在这时不得不像作者一样搬出享乐主义,享乐主义常用《For now》这首歌中的歌词“生命很可怕,但只是一时”来诠释反出生主义的观点,既然人生已毫无意义,那我们就用“只是一时”来进行自我安慰。及时行乐,忍受苦难,直至它们完全消退。
虽然这种结论有待商榷,但就我现阶段来看,我也只能选择接受。因为论死,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怎么说,我是一个人,也是十几亿个木偶中的一个。既然造物主在造定我及其他千千万万的人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设定了喜怒哀乐等一系列情绪的展现方式甚至更多。在此情况下,所有的情绪、行为都是设定。我们就似提线木偶,一旦那根弦被剪短了,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了。这就不难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厌恶生命却仍然敬畏死亡了。
这几日闲来无聊,看了一遍真探。被里面的反出生主义哲学深深吸引。虽然真探该剧本身情节已经够吸引我,但凭良心来说,其迷人程度只能位居反出生主义哲学之后。剧中提到“是死亡造就了时间,让万物生长然后归于死亡。人可以重生,但坠入同样的生活,我们的感官循环往复。当你我想不起自己的生活,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既糟糕又神秘的命数所在——我们被束缚了。”我深深感受到了男主的无奈,但又仿佛听见了心中的共鸣。不只感官、甚至于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按照某个设定的程序运行的。我曾不止一遍的思考,既然享乐者说不管意义,忽略意义,我们只管自己开心就好。但我在这里想提出我的一个想法:每一个人都说开心就笑、难过就哭。那到底什么才会让我们高兴让我们难过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满分也许会让我开心一整天。一个录取通知书也许也会让我兴奋一个夏天。但高考落榜或许就会让我的心情跌落悬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换一个规则呢?高考分数低的才可以读大学、100分的学生会挨批评、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都是差生…等等等等。把已有的规则全部打翻?那我们的喜怒哀乐是不是整个就变了呢?既然喜怒哀乐并非出自最本真的自我,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享乐主义者所追求的快乐又是不是终极呢?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让自己沉溺于造物者为我们设定的局中,跳不出呢?
回到剧中,里面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男主角的女儿三岁便去世了。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让男主松了很大一口气。因为女儿死时才三岁,还是一具很透明的躯壳,还没有被社会、被所有以爱之名的人类(包括男主在内)强行注入乱七八糟的意识,那时候的死亡对她的女儿来说,比接下来即将与生命展开的的这场无意义的斗争显得幸运得多。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不是因为世俗眼光复杂,而是因为我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像男主一样,渴望死亡但又敬畏死亡。我要一直孤独的活在这世界,直至造物者带走我。
最后,我不希望有来世,不希望自己一道又一道坠入这无尽的轮回中。如果死就是终极,我愿意等到我死的那一天。
回到文章主题,S.Crisp抛出两个问题,一、生命、物种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吗?二、进化是有目的的吗?
恰巧,我的回答和他的一样,对这两个问题都持否定态度。即生命、物种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进化没有任何目的。同样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强烈的吸引到了我,我的好奇心就这样似花粉一样四处散开,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不知道通向何处的大门,也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踏进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精神领域。
在接触反出生主义这一观点之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深陷迷雾中。我想知道生命是有意义的吗?死亡是有意义的吗?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吗?拥有意识是好还是坏?人的出生是一场游戏的开始吗?有人在操纵我们吗?人可以重生吗?重生的意义在哪里?…还有好多。
很多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去猜想意义所在,但常得不出答案。我知道我们最终都会死亡,无论富贵贫贱,最终万物都会归于死亡。既然这样,那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在哪儿?我们为什么还要被迫出生去承担这种荒诞虚无?
我在这时不得不像作者一样搬出享乐主义,享乐主义常用《For now》这首歌中的歌词“生命很可怕,但只是一时”来诠释反出生主义的观点,既然人生已毫无意义,那我们就用“只是一时”来进行自我安慰。及时行乐,忍受苦难,直至它们完全消退。
虽然这种结论有待商榷,但就我现阶段来看,我也只能选择接受。因为论死,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怎么说,我是一个人,也是十几亿个木偶中的一个。既然造物主在造定我及其他千千万万的人的时候,就已经为我们设定了喜怒哀乐等一系列情绪的展现方式甚至更多。在此情况下,所有的情绪、行为都是设定。我们就似提线木偶,一旦那根弦被剪短了,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了。这就不难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厌恶生命却仍然敬畏死亡了。
这几日闲来无聊,看了一遍真探。被里面的反出生主义哲学深深吸引。虽然真探该剧本身情节已经够吸引我,但凭良心来说,其迷人程度只能位居反出生主义哲学之后。剧中提到“是死亡造就了时间,让万物生长然后归于死亡。人可以重生,但坠入同样的生活,我们的感官循环往复。当你我想不起自己的生活,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既糟糕又神秘的命数所在——我们被束缚了。”我深深感受到了男主的无奈,但又仿佛听见了心中的共鸣。不只感官、甚至于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按照某个设定的程序运行的。我曾不止一遍的思考,既然享乐者说不管意义,忽略意义,我们只管自己开心就好。但我在这里想提出我的一个想法:每一个人都说开心就笑、难过就哭。那到底什么才会让我们高兴让我们难过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满分也许会让我开心一整天。一个录取通知书也许也会让我兴奋一个夏天。但高考落榜或许就会让我的心情跌落悬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换一个规则呢?高考分数低的才可以读大学、100分的学生会挨批评、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都是差生…等等等等。把已有的规则全部打翻?那我们的喜怒哀乐是不是整个就变了呢?既然喜怒哀乐并非出自最本真的自我,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享乐主义者所追求的快乐又是不是终极呢?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让自己沉溺于造物者为我们设定的局中,跳不出呢?
回到剧中,里面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男主角的女儿三岁便去世了。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让男主松了很大一口气。因为女儿死时才三岁,还是一具很透明的躯壳,还没有被社会、被所有以爱之名的人类(包括男主在内)强行注入乱七八糟的意识,那时候的死亡对她的女儿来说,比接下来即将与生命展开的的这场无意义的斗争显得幸运得多。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不是因为世俗眼光复杂,而是因为我害怕有一天我也会像男主一样,渴望死亡但又敬畏死亡。我要一直孤独的活在这世界,直至造物者带走我。
最后,我不希望有来世,不希望自己一道又一道坠入这无尽的轮回中。如果死就是终极,我愿意等到我死的那一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