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时间碎片化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相比知识碎片化,很多人面临的更严重问题是时间碎片化。
时间碎片化表现为两种情况:
被动碎片化。
这是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时间不是你想整就能整,往往是被别人切割成碎片。
会议、同事找过来谈事情、各种无预约突如其来的事情、电话、短信或微信通知、中介打来的、各种广告、同学朋友约饭局、家乡的亲戚好友突然到访、路上堵车……
这些碎片,漂移在工作、家庭、社交场合、网络社交媒体等各个地方,事实上已经形成一个碎片海洋,经常会刚从一个碎片里脱身,又进入另一个时间碎片,再加上各种信息碎片,会使得人的大脑需要不停切换,瞬间记忆丢失、容易忘事、误事,甚至形成严重的后果。有篇文章分析说,很多人看到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遗忘在车内导致悲剧,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想想自己丢东西的经历?如果时时留心,又怎么会丢?往往是在丢了以后,才明白当时大脑陷入短路,短路常因时间碎片和信息碎片共同作用而发生。
当然一个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的人,可能同时也是把别人的时间切割成碎片的人。
一个人的时间,被动碎片化的情况越多,表明工作生活中越被动:能够左右的事情少,缺少权威性和影响力,时间相当部分由他人作主而不是由自己。对于一个毕业五年内的人,这是可以出现的情况,而如果一个在职场打拼十年以上的人,如果还要这样被动,就值得警醒。
主动碎片化。
说主动,似乎有点冤枉,很多人都会说,我怎么可能会主动把时间给碎片化呢?
这里说的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举动。比如电视不断换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把原本完整的时间给切割成了碎片。有人说我根本不看电视,那么,刷微博和微信呢?在不同的网页间跳来跳去呢?很多人倒是在打游戏的时候非常专注,时间特别整,经常都是一整夜一整夜这样的整法,而这也是因为,游戏的机制设计容易使人产生心流,把人深深吸引进去。而其他的事情,通常没有这样的效用,一个没有专注习惯的人,会不自觉地“跳来跳去”,时间于是分崩离析。
另外一种主动碎片化,是因为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安排时间上出现失当,比如堵车这个事情,有些人如果条件允许,会提前或者延后出发,避过堵车高峰期,这就是解决方法。
有被动碎片化中的叙述类似,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多年的工作和独立生活经验,时间还是失当的主动碎片化状态,这也值得警醒。这表明什么?心不定,需要在不断的转换中消灭空虚感,单纯、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不能带来充实感。
对于任何问题,如果洞察了现象后的本质,也就容易解决了。
建议的方案:
1、如果工作生活中被动碎片化的情况很多,也先不要急躁,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
比如来自公司有哪些方面,来自生活有哪些方面,来自公司的方面,又分别是什么,如果有必要,可以换环境,如果没能力,不敢换,培养。一个人并不是要成为独裁才能左右自己的时间,但是专业能力、声望、品牌,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定海神针,当别人信服你、倚重你,当你说话一言九鼎,当别人熟知你的时间管理原则并认可,你被无端干扰的情况也就相应变少。
之所以强调专业能力等,是因为,如果能力不济,还是虚心向学、听从安排好。
一位朋友的公司,开会总要规定时间,不允许超时。
另一位朋友的公司,一律站着开会。
2、对于主动碎片化的情况,要寻找心之安处。
心定了,万事可定。
心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就好区分,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时间,不重要的就忽略,而且心理上没有负担。
关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合理利用,已经谈过多次了,要控而不是被控。
3、寻找适当的方法和工具。
对于外界的干扰比如中介,可能的话,可以采用多号码或者虚拟号码来解决:用到的时候,再去运营商弄个副卡,只向中介提供这个号码,适当的时候取消。
4、合理利用碎片化。
在不能避免被打扰或者生活中总有意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碎片,比如,锻炼五分钟之内做事的能力,把碎片连缀起来,也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有人在上下班时间听英语,长期锻炼下来,英语水平也获得提升(当然也要观察好周围环境,不要让小偷有可乘之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养成良好的预约习惯,不给别人突然袭击。
我自己总会随身带本书,在等人的时候、等车的时候,打开书来看,有时候,出一趟门,也就能读完一本书。
我和秋叶都有个习惯:出门不开车。因为开车时若思考可能会比较麻烦,而乘车或步行没有这重困扰。我乘UBER的时候,总会问司机一些问题,而这些内容往往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每个人都不一样,知道别人的方法,对自己是个借鉴,但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时间碎片化表现为两种情况:
被动碎片化。
这是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时间不是你想整就能整,往往是被别人切割成碎片。
会议、同事找过来谈事情、各种无预约突如其来的事情、电话、短信或微信通知、中介打来的、各种广告、同学朋友约饭局、家乡的亲戚好友突然到访、路上堵车……
这些碎片,漂移在工作、家庭、社交场合、网络社交媒体等各个地方,事实上已经形成一个碎片海洋,经常会刚从一个碎片里脱身,又进入另一个时间碎片,再加上各种信息碎片,会使得人的大脑需要不停切换,瞬间记忆丢失、容易忘事、误事,甚至形成严重的后果。有篇文章分析说,很多人看到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遗忘在车内导致悲剧,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想想自己丢东西的经历?如果时时留心,又怎么会丢?往往是在丢了以后,才明白当时大脑陷入短路,短路常因时间碎片和信息碎片共同作用而发生。
当然一个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的人,可能同时也是把别人的时间切割成碎片的人。
一个人的时间,被动碎片化的情况越多,表明工作生活中越被动:能够左右的事情少,缺少权威性和影响力,时间相当部分由他人作主而不是由自己。对于一个毕业五年内的人,这是可以出现的情况,而如果一个在职场打拼十年以上的人,如果还要这样被动,就值得警醒。
主动碎片化。
说主动,似乎有点冤枉,很多人都会说,我怎么可能会主动把时间给碎片化呢?
这里说的主动,可能是无意识的举动。比如电视不断换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把原本完整的时间给切割成了碎片。有人说我根本不看电视,那么,刷微博和微信呢?在不同的网页间跳来跳去呢?很多人倒是在打游戏的时候非常专注,时间特别整,经常都是一整夜一整夜这样的整法,而这也是因为,游戏的机制设计容易使人产生心流,把人深深吸引进去。而其他的事情,通常没有这样的效用,一个没有专注习惯的人,会不自觉地“跳来跳去”,时间于是分崩离析。
另外一种主动碎片化,是因为不懂得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安排时间上出现失当,比如堵车这个事情,有些人如果条件允许,会提前或者延后出发,避过堵车高峰期,这就是解决方法。
有被动碎片化中的叙述类似,如果一个人已经具备了多年的工作和独立生活经验,时间还是失当的主动碎片化状态,这也值得警醒。这表明什么?心不定,需要在不断的转换中消灭空虚感,单纯、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不能带来充实感。
对于任何问题,如果洞察了现象后的本质,也就容易解决了。
建议的方案:
1、如果工作生活中被动碎片化的情况很多,也先不要急躁,分析原因,再对症下药。
比如来自公司有哪些方面,来自生活有哪些方面,来自公司的方面,又分别是什么,如果有必要,可以换环境,如果没能力,不敢换,培养。一个人并不是要成为独裁才能左右自己的时间,但是专业能力、声望、品牌,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定海神针,当别人信服你、倚重你,当你说话一言九鼎,当别人熟知你的时间管理原则并认可,你被无端干扰的情况也就相应变少。
之所以强调专业能力等,是因为,如果能力不济,还是虚心向学、听从安排好。
一位朋友的公司,开会总要规定时间,不允许超时。
另一位朋友的公司,一律站着开会。
2、对于主动碎片化的情况,要寻找心之安处。
心定了,万事可定。
心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就好区分,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时间,不重要的就忽略,而且心理上没有负担。
关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合理利用,已经谈过多次了,要控而不是被控。
3、寻找适当的方法和工具。
对于外界的干扰比如中介,可能的话,可以采用多号码或者虚拟号码来解决:用到的时候,再去运营商弄个副卡,只向中介提供这个号码,适当的时候取消。
4、合理利用碎片化。
在不能避免被打扰或者生活中总有意外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碎片,比如,锻炼五分钟之内做事的能力,把碎片连缀起来,也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有人在上下班时间听英语,长期锻炼下来,英语水平也获得提升(当然也要观察好周围环境,不要让小偷有可乘之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养成良好的预约习惯,不给别人突然袭击。
我自己总会随身带本书,在等人的时候、等车的时候,打开书来看,有时候,出一趟门,也就能读完一本书。
我和秋叶都有个习惯:出门不开车。因为开车时若思考可能会比较麻烦,而乘车或步行没有这重困扰。我乘UBER的时候,总会问司机一些问题,而这些内容往往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每个人都不一样,知道别人的方法,对自己是个借鉴,但最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