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好的一切发生——小组、共读、生活以及关于读书会的更多可能
让美好的一切发生
——小组、共读、生活以及关于读书会的更多可能
从初夏到盛夏,3个月的时间不过是岁月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曾有多少个3个月,从我们的生活里悄无声息地划过,连些许涟漪都未留下。
幸好,刚刚翻过去的这朵浪花,注定会被我们记住。在一次活动上,一位小伙伴聊到,不久之前我们还都是擦肩而过的路人,而现在却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可以如此坐下来,聊一本书,吃一顿饭,毫无保留地给彼此一个微笑。这一切,只是因为读书会。
从5月3日第1场线下读书会至今,厦门十点读书会已经举办了9场线下活动和4场线上活动。3个月来,作为执行班委,我的心底有一种说不错的感动和满足。感动来自于小伙伴无私的分享和付出,而满足则来自于,对读书会的种种期待正在一点点实现;3个月来,我们以自己的双手,将一个种子埋下,看着它生根、发芽,虽然还未结果、成荫,但我们都相信:美好的一切正在发生。
也正因如此,我愿以我自己笨拙的文笔,记录下这正在发生的一切,告诉大家我们对读书会的理解和表达。
part1 小组—读书会的生命力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提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进化的“九律”,其中的关键词包括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模块化生长、多目标运转等等,而这些对于读书会这样的兴趣社群同样适用。这些年来,我有幸能够参与到不少读书会的创建、组织、运作,也得以收获不少体会和启发,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一个读书会采取自上而下的控制,仅仅只有一种组织方式,只是少数几个人在组织管理,一来很容易在内容主题、活动方式上产生“自我设限”,难以吸引更多人的加入,最后变成少数几个人的固定聚会;二来,倘若核心组织者的工作生活发生较大变动,则读书会的运作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有鉴于此,我们从6月份开始,就在大群的基础上,由小伙伴们自行报名组织,陆续建立了研习义工小组、历史小组、心理小组、美食小组、电影小组、摄影小组、运动小组等固定小组,同时,也针对每个月的推出的共读书目或是某一场主题活动,组建临时小组。
我们的设想是,一来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小组内就某一本书、某一个话题进行更为集中而深入的讨论交流,二来希望每一个小组都能成为独立或联合组织举办活动,成为一个个有活力的“细胞”。
作为这些想法的实践,7月份以来,我们也先后组织了《苦命天子》—历史小组首场主题读书交流会、《寿司之美》-美食&电影小组主题分享会,以及《岛上书店》共读小组的主题讨论会。这些小而精的活动,有幸得到了小伙伴的积极参与,在历史小组活动上,我们的男神@佳山 将一本《苦命天子》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很多不曾接触过,甚至曾经“误会了”历史的小伙伴,领略到了读史的精彩与乐趣;而《寿司之美》作为一场我在准备工作上近乎失职的活动,幸好有电影小组组长@门外青山 找来片源、调试设备、现场摄影,最后还做了一个美美的活动视频,技术系暖男范儿啊!;美食小组组长@曹同学 带来了自己亲手做的芝士蛋糕、现场忙前忙后招呼小伙伴,最棒的女主人!还有@谢栗子 cherry 盯着大太阳把投影仪扛了过来,@珍娟 帮着组织发起报名联系,为大家拍下一张张美美的照片;《岛上书店》分享会上,我们的美女管家@兰兰 以及@馒头 用ppt表达自己对一本的书的感受,那份对阅读的认真感染着每一位伙伴。
请原谅我难以在此一一列出,那些为每一场活动倾力付出的小伙伴,正是他们的投入,让我们每一场的活动,都有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会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从一群乐于分享的小伙伴,一场场精彩各异的活动中,最后所“涌现“出来的,是一个让我们长相守的读书会。
part2 共读—读书会的品质
还记得刚刚加入十点读书会的班级群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么多成员里面,居然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厦门这座“不能干坏事”的小城市里,我们最长发出的感叹就是:你也在这里呀!。一群原本没有交集的彼此,就这样因共同的兴趣而走在了一起。作为班委,刚刚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时候,我除了和大家一样的激动与欣喜之外,还有一种莫大的压力。
记得刚发起#每日打卡#,组织#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活动时,小伙伴们各自分享推荐的书目,在类型、主题、内容等等的分布是如此之广,那时我就在想,能否找一个主题或是一本书,让大家能够有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毕竟,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分享自己喜欢的书和内容,或许我们最后可以有一份非常长的书单,或是我们能遇见一两位与自己有共同阅读选择的知音,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得到的,难免都是些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我们之间所建立的连接,也不过只是点头之交,这些不仅无助于我们的成长,也会毁了这个读书会。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两种方式的共读,一种是特定书目的共读,在小伙伴们推荐、投票、报名的基础上,每个月推出若干本共读书目,特定主题的书目,可以与小组活动结合在一起,譬如历史小组与《苦命天子》、《人类简史》、心理小组与《心理学与生活》,对于相对独立的书目,譬如《岛上书店》、《娱乐至死》等等,也可单独建一个临时小组群,方便进行讨论;另一种是不定期举办特定主题的线上读书会,一起讲讲关于父亲的故事、聊聊村上春树,这种更为集中的分享与交流,便有了“补充私见所不及”的效果。
“共君夕话,胜读十年书”,在共读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读书会应该有的模样,也是读书会之于每个人的意义所在。我们有京东、有当当、有kindle、有订阅号、有朋友圈,我们所能获得的书与资讯,是如此便捷与丰富,但就如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中引述过的那句话“我们就如原始人,身处丰饶却死于饥饿”,一个人的阅读,难免因为受自己的兴趣、眼光、能力所限,只汲取到浅薄、单一的营养,灵魂渐而枯萎缺无法自察、自省、自救;而一群人的共读,除了前面说到的“补充私见所不及”,更可借由别人的推荐和分享,将更多的好书,以及对一本书更多的观点,带进自己的阅读中,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有效,也更加有趣。
part3 生活-读书会的乐趣
读书会是不是一群人坐下来看书说书?当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学问人,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张脸。只行万里路,不读书不识人,拯救不了一颗庸俗的心;只读万卷书,不行路不见人,拯救不了一双自撸的手;只见万张脸,不读书不行路,拯救不了一个门卫的命。(哈哈,不小心又犯了嗔戒)。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对阅读真正的热爱,无非就是将其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吃饭、睡觉、喝水一行稀松平常但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套用那句很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有趣的读书会,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于是,我们就从brunch吃到下午茶吃到“最后的晚餐”,9场线下的读书会里,从早餐、下午茶再到晚餐,从书店、普拉提馆、咖啡馆再到香道馆,遇见一个个有趣的人,也遇见一本本有趣的书。而我们也还将开始我们的运动读书会、旅行读书会。我们希望读书会给大家带来的乐趣,是通过阅读,将生活里美好的一切连接在一切,将更多有趣的人连接在一切。
而一切美好发生的时候,都是刚刚好的十点。
——小组、共读、生活以及关于读书会的更多可能
从初夏到盛夏,3个月的时间不过是岁月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曾有多少个3个月,从我们的生活里悄无声息地划过,连些许涟漪都未留下。
幸好,刚刚翻过去的这朵浪花,注定会被我们记住。在一次活动上,一位小伙伴聊到,不久之前我们还都是擦肩而过的路人,而现在却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可以如此坐下来,聊一本书,吃一顿饭,毫无保留地给彼此一个微笑。这一切,只是因为读书会。
从5月3日第1场线下读书会至今,厦门十点读书会已经举办了9场线下活动和4场线上活动。3个月来,作为执行班委,我的心底有一种说不错的感动和满足。感动来自于小伙伴无私的分享和付出,而满足则来自于,对读书会的种种期待正在一点点实现;3个月来,我们以自己的双手,将一个种子埋下,看着它生根、发芽,虽然还未结果、成荫,但我们都相信:美好的一切正在发生。
也正因如此,我愿以我自己笨拙的文笔,记录下这正在发生的一切,告诉大家我们对读书会的理解和表达。
part1 小组—读书会的生命力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提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进化的“九律”,其中的关键词包括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模块化生长、多目标运转等等,而这些对于读书会这样的兴趣社群同样适用。这些年来,我有幸能够参与到不少读书会的创建、组织、运作,也得以收获不少体会和启发,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一个读书会采取自上而下的控制,仅仅只有一种组织方式,只是少数几个人在组织管理,一来很容易在内容主题、活动方式上产生“自我设限”,难以吸引更多人的加入,最后变成少数几个人的固定聚会;二来,倘若核心组织者的工作生活发生较大变动,则读书会的运作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有鉴于此,我们从6月份开始,就在大群的基础上,由小伙伴们自行报名组织,陆续建立了研习义工小组、历史小组、心理小组、美食小组、电影小组、摄影小组、运动小组等固定小组,同时,也针对每个月的推出的共读书目或是某一场主题活动,组建临时小组。
我们的设想是,一来有共同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小组内就某一本书、某一个话题进行更为集中而深入的讨论交流,二来希望每一个小组都能成为独立或联合组织举办活动,成为一个个有活力的“细胞”。
作为这些想法的实践,7月份以来,我们也先后组织了《苦命天子》—历史小组首场主题读书交流会、《寿司之美》-美食&电影小组主题分享会,以及《岛上书店》共读小组的主题讨论会。这些小而精的活动,有幸得到了小伙伴的积极参与,在历史小组活动上,我们的男神@佳山 将一本《苦命天子》讲解得深入浅出,让很多不曾接触过,甚至曾经“误会了”历史的小伙伴,领略到了读史的精彩与乐趣;而《寿司之美》作为一场我在准备工作上近乎失职的活动,幸好有电影小组组长@门外青山 找来片源、调试设备、现场摄影,最后还做了一个美美的活动视频,技术系暖男范儿啊!;美食小组组长@曹同学 带来了自己亲手做的芝士蛋糕、现场忙前忙后招呼小伙伴,最棒的女主人!还有@谢栗子 cherry 盯着大太阳把投影仪扛了过来,@珍娟 帮着组织发起报名联系,为大家拍下一张张美美的照片;《岛上书店》分享会上,我们的美女管家@兰兰 以及@馒头 用ppt表达自己对一本的书的感受,那份对阅读的认真感染着每一位伙伴。
请原谅我难以在此一一列出,那些为每一场活动倾力付出的小伙伴,正是他们的投入,让我们每一场的活动,都有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会真正的生命力所在,从一群乐于分享的小伙伴,一场场精彩各异的活动中,最后所“涌现“出来的,是一个让我们长相守的读书会。
part2 共读—读书会的品质
还记得刚刚加入十点读书会的班级群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这么多成员里面,居然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厦门这座“不能干坏事”的小城市里,我们最长发出的感叹就是:你也在这里呀!。一群原本没有交集的彼此,就这样因共同的兴趣而走在了一起。作为班委,刚刚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时候,我除了和大家一样的激动与欣喜之外,还有一种莫大的压力。
记得刚发起#每日打卡#,组织#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活动时,小伙伴们各自分享推荐的书目,在类型、主题、内容等等的分布是如此之广,那时我就在想,能否找一个主题或是一本书,让大家能够有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毕竟,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分享自己喜欢的书和内容,或许我们最后可以有一份非常长的书单,或是我们能遇见一两位与自己有共同阅读选择的知音,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得到的,难免都是些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我们之间所建立的连接,也不过只是点头之交,这些不仅无助于我们的成长,也会毁了这个读书会。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两种方式的共读,一种是特定书目的共读,在小伙伴们推荐、投票、报名的基础上,每个月推出若干本共读书目,特定主题的书目,可以与小组活动结合在一起,譬如历史小组与《苦命天子》、《人类简史》、心理小组与《心理学与生活》,对于相对独立的书目,譬如《岛上书店》、《娱乐至死》等等,也可单独建一个临时小组群,方便进行讨论;另一种是不定期举办特定主题的线上读书会,一起讲讲关于父亲的故事、聊聊村上春树,这种更为集中的分享与交流,便有了“补充私见所不及”的效果。
“共君夕话,胜读十年书”,在共读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读书会应该有的模样,也是读书会之于每个人的意义所在。我们有京东、有当当、有kindle、有订阅号、有朋友圈,我们所能获得的书与资讯,是如此便捷与丰富,但就如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中引述过的那句话“我们就如原始人,身处丰饶却死于饥饿”,一个人的阅读,难免因为受自己的兴趣、眼光、能力所限,只汲取到浅薄、单一的营养,灵魂渐而枯萎缺无法自察、自省、自救;而一群人的共读,除了前面说到的“补充私见所不及”,更可借由别人的推荐和分享,将更多的好书,以及对一本书更多的观点,带进自己的阅读中,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有效,也更加有趣。
part3 生活-读书会的乐趣
读书会是不是一群人坐下来看书说书?当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学问人,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张脸。只行万里路,不读书不识人,拯救不了一颗庸俗的心;只读万卷书,不行路不见人,拯救不了一双自撸的手;只见万张脸,不读书不行路,拯救不了一个门卫的命。(哈哈,不小心又犯了嗔戒)。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对阅读真正的热爱,无非就是将其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吃饭、睡觉、喝水一行稀松平常但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套用那句很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有趣的读书会,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于是,我们就从brunch吃到下午茶吃到“最后的晚餐”,9场线下的读书会里,从早餐、下午茶再到晚餐,从书店、普拉提馆、咖啡馆再到香道馆,遇见一个个有趣的人,也遇见一本本有趣的书。而我们也还将开始我们的运动读书会、旅行读书会。我们希望读书会给大家带来的乐趣,是通过阅读,将生活里美好的一切连接在一切,将更多有趣的人连接在一切。
而一切美好发生的时候,都是刚刚好的十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