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的扎堆住宅区
住在Somerville的感觉和Cambridge大相径庭。处在Porter Square, Inman Square, Union Square以及Harvard Square中间,一说距离哪里都很近,再说和哪里都有些青黄不接。沿着Beacon St.走向两个广场,神不知鬼不觉就到了所谓的小镇中心,Porter Sq有一条很深的铁路痕,非常残酷地切开居民住房;Inman Sq有个四仰八叉的路口,零星有几家街角店,像个摊开的煎蛋。沿着kirkland走向两侧,一端是Harvard这个肿瘤,另一侧则是一端宽敞的并行路,豁开居民区,成了一段小mixed-use聚集区。这几个square虽说是小镇中心,却一点没有中心的密度与活跃气氛,倒像是蹩脚的大头婴,卡在一个尴尬的非城非乡的尺度上。以至于走在住宅区的街道上,会出现类似于城市般的行车密度。而在很大的商业停车场边,却又感受不到城市的人流涌动。有时就觉得沿着这种住宅区的路走下去,会一直走到天荒地老吧(笑)。街边的餐厅和小铺大都人稀影疏,偶尔有些所谓的新式美国菜到十分受宠。可以打开冲街面的门窗,木头桌椅,石头墙壁,蜡烛上桌,仿佛这又成了新式麦当劳,代言了美国人的hang out文化。
走在成群结队的住宅区中,白天时常觉得自己是走在老人院,大家多半关在巢穴或倾巢而出去上班了,半晌见不到人。直到费劲巴拉地走到所谓的公共空间或者小型商业区才会有点城镇的味道。夜晚会担心下一个房子边上的空隙是不是会跳出来个持枪的哥们,心想如果那种倒霉事儿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最后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种美国的街区太多太多,战后政府宣传的surburb lifestyle已深入人心。紧邻下一间房子的是另一间房子。间隔不超过1米,却还要弄得像自己的庄园,前庭,后院,everything。甚至有的连车库都没有一直是在street parking。但无所谓啊,美国人就喜欢这种占有土地的快感。喜欢别人有房子自己也要有,别人有车自己更是不能拉下。崇尚的个性并不是体现在和比人不一样,而是在和别人一样的情况下做到极致。所以整片住宅很少有生气,多是自己在家闷得蜜。购物则是用车加大型集中仓储解决,还大多是一站式服务,所以实际上想不出门也完全没问题。亚洲的混用住宅则是完全另一种景象。那种生机与价值观恐怕会让美国人疯掉,城市氛围也因此截然相反。说到底是经济与文化氛围不同,有空深究。
走在成群结队的住宅区中,白天时常觉得自己是走在老人院,大家多半关在巢穴或倾巢而出去上班了,半晌见不到人。直到费劲巴拉地走到所谓的公共空间或者小型商业区才会有点城镇的味道。夜晚会担心下一个房子边上的空隙是不是会跳出来个持枪的哥们,心想如果那种倒霉事儿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最后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种美国的街区太多太多,战后政府宣传的surburb lifestyle已深入人心。紧邻下一间房子的是另一间房子。间隔不超过1米,却还要弄得像自己的庄园,前庭,后院,everything。甚至有的连车库都没有一直是在street parking。但无所谓啊,美国人就喜欢这种占有土地的快感。喜欢别人有房子自己也要有,别人有车自己更是不能拉下。崇尚的个性并不是体现在和比人不一样,而是在和别人一样的情况下做到极致。所以整片住宅很少有生气,多是自己在家闷得蜜。购物则是用车加大型集中仓储解决,还大多是一站式服务,所以实际上想不出门也完全没问题。亚洲的混用住宅则是完全另一种景象。那种生机与价值观恐怕会让美国人疯掉,城市氛围也因此截然相反。说到底是经济与文化氛围不同,有空深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