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初夏的热度
这是最棒的一个夏天。 从日本回来之后好几个朋友都叫我写游记,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述这次日本之行,因为好像从我朋友圈发的图片看来,景色干净清透似明镜,食物浓墨重彩似艺术,可那些都是表面上的硬货,真正直抵我内心的还是那十天在那个国度遇见的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有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极其认真,有的从一开始就考虑对方比考虑自己多很多,以认真和敬业著称的日本人大概才是这个国度的魂。就像一个人外表再精致,内心没有情怀与底蕴,也是无法真正得到人心的。 一、出租车司机 在东京打车是土豪才做的事。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你必须顶着六级大风在没有公交没有地铁的凌晨两点半走四五十分钟的话,那么花一千多日元打个三公里的车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到东京第一天因为跟朋友们玩太晚,又没有订同一个酒店,回去的时候就打了车。 日本的出租车都是自动门的,车内非常干净,驾驶室有一大堆按钮和导航仪,方便司机使用高科技。接待我的司机年龄看上去六十有余,头发花白,但是收拾的非常干净,一丝不苟,要知道大半夜还能在路上看见这么绅士摸样的出租车司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一点儿不会英文,还好我的日语至少是个半吊子,可以把目的地和具体方位说给他听。半夜两点半街上除了偶尔交会的一两辆出租车空无一人,司机先生一边慢慢开着车,一边在导航里搜索我的目的地,并告诉我“我会帮您找到一条最近的路线”。导航指示了详细的地名和方位,老先生一边开一边用吞音非常严重的日语问我来自哪里,夸我日语说得很棒,终于我看见了我入住酒店的名字显示在导航仪上,我兴奋的跟他说“就是那里那里,沿着这条道走”,他听了我的意见选择了一条路,没成想,当我们走过去的时候才发现走到了酒店背后的那条街,而左转过去的路是无法通过的单行道,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路,我只好说,“没关系我就在这里下车,很短的距离,我走过去。” 接下来,奇妙之旅却开始了。 老先生非常客气的说,”好的没问题,一共是xxxx圆“ 我付了钱,正准备下车。 但他并未打开车门。温和的老先生说”现在风很大,而且又这么晚了,现在开始是给您的service。“ 我惊讶的看着他,预感他可能要违反交通规则开往单行道,慌忙说”没关系我可以自己走过去,很近“。 然而结果却超乎了我的想象。 他笑了笑,立刻掉转车头,沿着单行道的指示方向将车子直杠杠地倒了过去,直到停在酒店门口。 那种慌张紧张加感动的感觉我现在都还能回想起来,心脏都嘣嘣直跳,第一次遇见这么给人惊喜的出租车司机。 “非常感谢非常感谢真的太谢谢了”,除了这句话我无以言表。 “祝您在日本玩得愉快。”老先生按下了关闭车门的按钮。 二、开火车的人 离开小樽前往洞爷湖我选择了一条不回经札幌的路线,一路都是山山水水,像极了我在西藏看到的景色。抵达长万部换乘的时候我终于坐上了传说中只有两节的小火车,以前学习日文的时候老师说北海道就还有这样的小火车,几乎没人搭乘,但依然每日运营。车里连我大概只有六个人,其中三个是好朋友,黝黑皮肤的男孩像极了日剧里每日冲浪游海的男主角,喋喋不休的和坐在他身旁的女生讲着笑话。 火车缓缓运行,这时我才注意到和刚才换乘之前不同的是,有两个司机。 一辆只有两节的火车有两个司机?我仔细观察着他们,发现驾驶员应该是个新手,而副驾驶才是个经验老道的人,想必他们是用这样乘客少的列车做培训。 驾驶员像极了“机器人”,每过一个站,他会先拿手指按顺序指一下挂在他面前的一张各站停车表,指一下本站并念出来,然后站起身来,看一下车外,硬挺挺地再坐下,把手臂举直,直指前方,侧一下手掌,迅速收回,用明亮地声音喊出运行目的地方向,“xxx,进行!”从长万部到洞爷站,站站如此,没有多余的动作,也看不见他的模样,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地进行同一组动作,丝毫没有懈怠。这样机械化的动作换作是在中国,想必很多人都早就认为很傻很没意义而少做乱做甚至不做,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很难在中国看到特别有整齐感的原因之一吧。 三、车站旁的老奶奶 出JR洞爷站是下午四点左右,阳光懒洋洋地晒在身上,配上不知是海边还是湖边吹来的微风,好不自在。彼时我对日本的公交车站牌还不是特别熟悉,因为第一站札幌和第二站小樽我几乎都是靠步行,没怎么坐过公交。这时我才发现日本的公交站牌完全就是到站时刻表的集合,密密麻麻很难看懂,这个车站的站牌是在一根四方形的柱子上,四面都有,我围着柱子大概,走了三圈,找到了一个我认为是会到洞爷湖温泉站的,看了下时间,最近的一班是4点28分。在一旁的自动贩卖机买了瓶咖啡,一边坐在干净的木椅上等待。4点28分,巴士像幽灵一样突然出现在这条街上,一分不差,而4点27分的时候我望着空空荡荡的街面还在想可能不会那么准时。我提着行李走上巴士,出于担心,立刻问了一下司机是否开往温泉街,司机惊恐的看了我一眼,“错了错了,我们这车不去温泉街。”我尴尬地提着行李又下车,再次走向那根四方形的时刻表柱子,刚才那辆巴士上的一位老奶奶也随我下了车,看起来像是要换乘。我仔仔细细地又看了一遍时刻表,深怕看错任何一行,终于发现了我要坐的车下一班应该是4点37分到站,手指指着时刻表,嘴里下意识地对自己说了句日语,“啊,原来是这班。” 老奶奶可能以为我是在跟她说话,笑盈盈地看着我“去温泉街的话,确实是要等这班车。” “嗯,刚才我弄错了”。本是自顾自的说话却变成了搭讪一样,我有点不好意思。 她大概看出我是个游客,“你从哪里来?” “中国。” “中国?” “嗯嗯,是的,从中国来。” “好远啊,自己一个人吗?” “嗯是的。” “好厉害啊,日语说得真棒!” 第一次被日本人夸日语讲得好,我瞬间脸都红了,慌忙客气道"没有没有,我自己讲话讲得不是很好” “别这么说小姑娘,比如我跟你讲话你都能听懂啊。” “是的,我能听懂,但我讲得不是,不是很流利。”因为被夸了一下,涨红了脸的我连结巴的毛病也钻了出来。 “第一次来日本吗?喜欢日本吗?”老奶奶迫不及待的想问我对日本的感受,可是我才到这里三天啊。 “是的第一次来,非常喜欢日本。” “喜欢日本什么呢?” “空气啊,环境啊,风景啊”仅说了三个我又结巴了,因为突然想不起我想说的人文素养,食物(对,连食物都没想起来),创意,整洁干净等等词汇。然后我尴尬的看着老奶奶,词穷。 可是日本人就是这样,他们非常擅于鼓励遇到任何困境的人。老奶奶发现我开始表达困难,并没有停止说话,而是减慢了语速,并再次夸我,“你的日语真的很不错,我跟你讲得你全部都能听懂啊,加油”。 开往温泉街的车终于来了,“您也换乘这辆车吗?” “不呢,我等另一辆,小姑娘你要加油哦。” 在坐公交的路上,这位陌生老奶奶的声音和话语却一直回响在我脑海里。 四、捏寿司的师傅 在小樽的时候我没有遇见任何同伴,吃饭,观光,闲逛都是自己。包括吃寿司。日本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适合独居的国家,几乎不会有任何一家店你自己一个人进去吃饭会觉得尴尬,啊大概除了烤肉(曾经有部日剧里这么提到过)。所以在小樽的时候我自己一人去了当地一家很有名的寿司店,品尝北海道海产的新鲜。 因为是一个人,所以进店之后服务员带我去了吧台就坐,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可以近距离观察为你做寿司的师傅。点了一份寿司套餐(只有十个),一杯乌龙茶,将近4000日元。吧台是长方形,上面还搭了一层木板,专门用于盛放食物,木板中间镶嵌了玻璃冰柜,冰上盛放着新鲜的海鲜食材,海胆,鱼籽,三文鱼,金枪鱼,肥美肉鲜的样子。寿司师傅把捏好的寿司盛进盘子里,最后一并端到客人面前。 整个流程其实非常简单,寿司师傅一边熟稔的捏着寿司,每一个力道都像是来自指间肌肉的记忆,游刃有余,一边他们还要同客人聊天,介绍今日的推荐,坐在我旁边的三位就像是从其他地方来北海道旅游的,他们十分在意不同地区的寿司口感,于是和师傅从寿司聊到了人生(我也只能听懂大概,但确实有听到一些关于人生的话题),虽然是陌生人,但很快通过食物熟识起来,让客人从味觉到心灵都感到愉悦。终于轮到做我的套餐,师傅突然跟我确认我点的是哪些寿司,在我脑子里过了千百遍的日语还是说得磕磕巴巴,师傅很耐心的问我来自哪里,给我介绍我的套餐里都有什么内容,米饭在他手里像精致的玩物,即使在双手中被抛来抛去也完整的黏在一起。 “请用。”寿司师傅微笑着将木盘端给我。 “啊非常感谢”,夹了一个金枪鱼的放进嘴里,埋在鱼肉与米饭中间的芥末浸润了整个寿司的中间层,我不禁感叹,难怪给我的作料只有酱油,原来芥末已经在寿司里。 “不愧是日本本场的寿司,超美味!” 五、空中小姐 ANA 和 JAL 大概是亚洲最好的航空之一,我没坐过阿联酋的也没坐过新加坡的,所以这里不予比较,但就和其他普通的航空相比,也许因为以前看过《甜心空姐》这样的日剧,这两家日本航空一直是我心中好航空公司的标杆,于是这次往返北海道我全部选择了ANA。日本很小,所以航空公司本也不多,ANA和JAL几乎就各占半壁江山,每一个国内机场都是以这两家航空公司为主,机场指示牌及地标都非常明显,而且所有的行李托运都是自动化的,每一个行李自动托运机旁边都有一位工作人员,不停的跟你说这边请,像机器一样,却不是机器般的笑着,她们是随时随地都挂着笑容在脸上。 关于准点率这件事,我还是略谈一下,因为在国内无数次无数次的延误与上机不飞太多次了。比如我从札幌飞往大阪的航班是13:00起飞,飞机12:55左右开始顺利滑行,13:00抵达滑行跑道,然后起飞。我想这才是13:00起飞的准确释义。换作国内航班的话,相信大家都不知道准点是个什么意思。 ANA的空姐并不如我想象中漂亮,或者说不如我们国内很多航空的空姐漂亮,但是她们没有一个是”变脸者“——所谓”变脸空姐“在国内是很常见的,给你递水或者递毛毯的时候是笑容莞尔,一个扭身就成了面若冰霜,熟不知,扭身后的面容实际上还是在乘客眼中。从东京飞札幌的时候我例假还没结束,于是待空姐开始准备饮料的时候我就先和刚好经过我的一个空姐说,请给我拿一杯热水。她立刻拿出一个微型记事本,记下了我的要求。 (注:在日本不论你去哪里的餐厅也好,咖啡吧也好,一般直接为客人准备的都是冰水,所以热水的要求一般都要单独提出。) 我一直暗暗观察着她,原来不仅我一个人,还有许多其他乘客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她统统拿记事本记录,然后回到幕帘背后准备。不久,她微笑着送来我要的热水,嘱咐我小心烫口,考虑到我可能是否觉得冷(才要了热水),她还送来了毛毯。虽然这是一件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但经历过无数次国内航空要毛毯没毛毯,要饮料没饮料,甚至遇到过送到你这就没有餐食的情况,如此被“大切(日语:珍重的)”对待,突然有了“这大概才是坐一趟正常飞机”的感受。没有皮笑肉不笑带着面具般的空姐,也没有永远不能满足的微小要求。 写到这里我不禁还是想做一次对比,国内的服务行业之所以迟迟扶不上道,一来国民素质教育自小就是“我们从来都是消费者”的理念,不管你在怎样的行当,缺乏换位思考,服务人员脾气比顾客大的比比皆是(早些年的公务员可谓是典型中的典型),完全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二者的主次。二来各行各业其实都有客户服务部门,但这样的部门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系统培训与考核,面子工程居多,做不到“十年如一日”的服务态度。 六、那个每天讲上千次”谢谢“的巴士司机 日本人是从不吝惜讲寒暄语的,每天你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听到“您好”“欢迎”“非常感谢”“不好意思”“实在是非常抱歉”等等,而且同样的话语同样的人还不止说一次,在京都,“非常感谢”讲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巴士司机。 京都地铁不如巴士发达,也许因为古迹太多,地铁的修建并不能很顺利的进行,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京都有上千处寺庙神社与景点,巴士在其中穿梭自如,稳定,准时。清水寺,二条城,伏见稻荷大社,google map都能及时帮你规划出最近的乘车路线(顺便说一句这次旅行我全程都用的是google map,非常准确,完全不用担心迷路或走丢),如果要去这些景点可以买一张京都巴士一日通券,500日元非常划算,因为如果是单次乘车使用西瓜卡刷卡最便宜都是220日元(约合人民币11元)。京都的巴士上人很多,像我们的公交一样,但很多人都是游客,拖着行李箱或是背着背包,自由行自从流行起来,这是所有旅游大市的常态。 许是带着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尊敬,巴士司机作为京都旅游形象的一员,表现丝毫不输给飞机机长。在京都的两天,不论我坐哪一趟巴士,都能看见这样的画面:巴士缓缓到站,车内播报到达xx站,请顾客从前门下车,所有下车乘客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的刷卡或付现金,司机确认顾客付款无误,微笑着看着乘客温柔地说“非常感谢”,不会漏掉任何一位乘客,每一位都说一遍“非常感谢”,日语里“非常感谢”念出来是相当长的,然而这也完全不影响司机的心情,尽心尽力的对每一位乘客表达谢意。 每一天都要“非常感谢”上千次。 七、怀石料理亭的主厨 没有预约到菊乃井,也来不及下一个日本的大众点评(来之前完全没做功课),只知道怀石料理如果能找到,哪怕是很小的料亭,也想试一试。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和一个途中结识的小伙伴去了一家她住的民宿老板推荐的小料亭——匠心庵。我们抵达这家店的时候完全被震惊,实在是太小了!只有两张桌子,供八人坐,另外吧台还可以坐八人,所以总共是——只能容纳16人的小料亭。 但是,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吗。 店面虽小却是五脏俱全,装饰是完全的日式风格,木质吧台桌椅梁柱木门,暖暖的黄棕色。老板是一对夫妻,女主人看上去五十有余,但脸上除了只有笑容才能产生的褶皱,皮肤依然光彩熠熠,照顾到我们是外国人,她日语讲得很慢,同时还能用些许英语交流,这在日本人里是非常非常少见的了。 (注:怀石料理是根据季节限定的食材而做,没有菜单,不能点菜,是依据店家所提供的食材由主厨料理,一次大概有十道非常精致的菜,每一道的分量都非常小,但每一道都美如艺术珍品) 男主人是主厨,也是年过半百的样子,发髻线已远远的划过头顶,剩下的部分也是银灰色的发丝,一身白色的厨师服,微发福的身形与面容看上去和蔼可亲。然而,在吧台里为我们准备食材的时候他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那种眼里只有食材不苟言笑的样子让人肃然起敬,每一粒米都是组合整道料理的重要成员,它的位置都像是被精准定位了一般,“这一颗必须在这里!”,“这不是开玩笑的事!”这样的内心独白在我心里上演了千百遍,直到他把料理端上吧台,呈现在我们面前。 手机拍照随时ready,筷子却舍不得动,“简直都不想破坏这种艺术品”的想法不停的充斥大脑。我的蹩脚日语再次派上用场,只为再更深层次的欣赏面前的料理艺术,不停地问主厨“请问这是什么?”“怎么吃?”然而主厨回答我的全是我听不懂的专业名词,比如某种米,比如某种鱼,比如某种从山里采来的野菜,手指在app大辞林里没办法停下,输入各种平假名,待大辞林翻译成带汉字的名词,然后“啊啊,原来是这个东西!好棒”,心满意足的再拿起筷子开始品尝。 印象很深刻的有一道刺身,刺身上面放了一串非常美丽的小花,我问主厨这是什么,他耐心的用筷子夹起小花,小心地将花瓣一点一点的放入酱油里,“请尝一下,这样吃刺身会吃到那种花香味。”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吃到如此小清新的刺身,那种混合着奇妙花香味的酱油是完全无法忘记的舌尖记忆。 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再去呐。写到这里我已完全返回了那条时间线,面前如果还是那个黄棕色的吧台多好,还想再尝一次那个带着花香的刺身啊。 八、邻座突然开口的英语老师 “hello” “hi” “Korean?Chinese?” “Chinese” 我莞尔一笑,原来在大阪搭讪的都是要先问国籍啊。 抵达大阪的当天晚上,我一个人在闹市区心斋桥附近闲逛,很想去吃道顿崛的螃蟹,可是一看套餐以及排队的人数心想大概这是不可能的事了,各种肤色的游客在固力果广告看板前留念拍照,刚从地广人稀的北海道过来,对这么“中(人)国(山)景(人)点(海)”般的闹市区略感不适。 饭点到了,“去哪儿吃好呢”这么想着的我不自觉地走进了一家叫“元祖”的串店,和中国的烧烤店很像,全是烤串炸串名字的菜单,平假名片假名写得歪七扭八,看得我十分头疼,啊不过有梅子酒欸,加冰,ok,就这么多。 吃到一半的时候邻座的一家三口结账走人,接进来的是一个两男一女的组合,女生看起来像东南亚人,和其中一位是情侣的即视感。另一位男士坐在我旁边,看了我一眼,然后三人开始点菜。 我的串点吃到一半,酒才喝了两口,大阪的梅子酒甜而不腻,加上冰块整个口感直接提升百分之八十,唔,再来些烤串才行,不然可对不起这美酒。 “hello” 于是有了前面的开场白。 第一次在异国被搭讪,我的内心还是激动的,尤其发现对方的英语还说得不赖。 于是我们开始了英日语混合交流,简单的他就说日语,我能听懂,复杂的我就问英语,他用英语加日语回答。 “那是因为我在学英语,我的梦想是当一个英语老师。” “我现在33岁,还在上学。” “我还没有结婚,因为没有钱。” “我去过中国三次了,但是没去过成都呢,上海我印象很好。” “你们是不是都用QQ?”说罢他拿出手机开始下载QQ的app。 “英语老师啊,难怪你发音比普通日本人要标准很多,你知道日语里没有R音的。” “33岁又不老,还能学习很多的,加油。” “结婚什么的很无聊啊(是的,我说了无聊),你才33岁,根本不要着急。” “上海外国人很多,而且更国际化。” “嗯,我知道你们都用Line,可是在中国如果我没有vpn,就没办法用line,没办法看youtube。” 我打开手机的xxvpn软件给他看。 “啊啊,不愧是中国啊。” 我们相视一笑。 说罢他当场申请了一个QQ号,并请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用作头像。 “大阪人都很热情的,比普通日本人更爱和外面交流,你看,我看到你就跟你说话了,这没有什么。你也可以都跟陌生人问好。” 稍微有点尴尬的我说,“呃,问好之后说什么呀,哈哈但我明白你的意思。” “你日语很好啊,所以需要多练习,看,我跟你说你几乎都能听懂。很厉害不是吗?” “明天我会和我的朋友们去奈良,晚上可以的话,我们可以继续一起吃饭。” “哈,那就约定了。” 很多独自旅行过的朋友应该能明白这种感受,当你到一个周遭热闹无比但你就只像一台摄影机记录眼前的欢腾时,这台摄影机可孤独了。 只是几句看上去可有可无的交谈,却足以让一个陌生人迅速感受到一个城市的热度。 osaka,赛高(日语:最棒)! 九、民宿要住夫妇开的店 在小樽、大阪我都住的是夫妇开的民宿旅舍,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因为我睡得依然是上下铺,像青旅一样,只是房间非常少,大抵都是男生一间,女生一间,还有一两间作为单间,价格当然也要稍微贵一些。仅此而已。 这种旅馆一般都是一整栋house,小樽的那家是在一个半山腰上,家里养了一只猫一条狗,都非常安静,狗狗因为正在来例假,主人还为她穿上了牛仔裙用了卫生巾,那只猫除了吃随时都在睡觉,完全是漫画里日本傲娇猫的典型代表。男主人是一个漫画迷,家里能摆书的地方全是书和漫画,甚至连旅客入住的房间里,也有放满全套漫画的书柜,估计结婚之前是个典型的“御宅族”,妻子是个很爱笑的小可爱,一点没有日剧里那种用词谨慎做事小心的夫人的样子,但正是这样两个人在一起让这整栋房子充满了欢笑。大阪那家位于远离市中心的东三国地区,在商店街里非常不起眼,但当店家带我进屋参观的时候却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一道长长的阶梯上二楼,一楼只是一个玄关放鞋子。整个二楼几乎都是客厅,加一个开放式厨房,走廊尽头是另一边的楼梯,往上一层是房间,往下一层是女士专用浴室,地板擦的一尘不染,房间干净整洁,和我当期同时在这家民宿的有美国小哥,德国小哥,加拿大华裔女教师,日本南部来大阪工作而暂住的小妹妹,大家共同在偌大的客厅一起吃东西聊天到深夜,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觉得比以前住青旅的感觉好很多很多,虽然都是陌生人,却一下就能熟识起来。 说远了。 为什么提到这两家民宿,是因为他们都让我在不同程度上震惊或感动。 小樽的那对夫妇从一开始就叫我Lily酱,让我倍感亲切,为我耐心介绍小樽的游览路线包括如何购买明信片等,女主人邀请我第二天早上一起加入吃早餐(虽然收费,但只是象征性的390日元食材费),她早上六点就起床开始准备四人的套餐,自制的栗子蛋糕,嫩豆腐,味增汤,沙拉,米饭,当季特供蔬菜,我必须讲这比我在任何一个酒店吃过的早餐都要好,不是大批量生产,不是只有面包黄油,而是像怀石料理般经过细细考量之后用心做出来的早餐。 人生也许是一期一会,离别时夫妇俩为我拍了照片,留在他们的照片墙上,我也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上加了一颗钉在成都的大头针。 大阪的民宿我是4月中旬订的,订了没多久就收到booking的确认邮件,我当时以为就ok了。然而仅仅过了一天,收到一封密密麻麻写满英文像乱码广告一般的邮件,我打开邮箱的时候下意识的认为是垃圾邮件,正准备找删除件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的瞄了几眼内容,才发现这并不是乱码,而是一封来自预订民宿的信。第一部分是感谢及确认,第二部分是我的预订信息以及修改订单的条件,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抵达这个旅馆的全部交通方式及地图。整个邮件非常长,几乎涵盖了一个普通顾客可能会问到的所有问题,如此细心贴心的民宿我还是第一次见识到,当即被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所折服,他们喜欢确认再确认,喜欢有任何事请一定要提前跟我联系,不仅是为他们自己考虑,也是为了避免你自己的损失。 家庭旅馆尤其是夫妇店的温馨感现在在我心里已经拔高到了一个高度。他们不仅是生活里相亲相爱的一对,在工作上也是各自分工互相支持,看过无数日剧里的家庭料理店,家庭旅馆,在日本之所以能这么长时间的盛行也是和这种整体的温馨感密不可分吧。 十、那个关心我看到花火大会的酒店前台 同样是关于旅行中的住,上一节提的是经营旅馆的夫妻,这一节不得不提到老温泉酒店的纯日式服务。很多人初去北海道多半会选择函馆,札幌,小樽,富良野,迫于行程时间有限,且考虑到五月初富良野美英的薰衣草也没开,那么,就去银魂里提到的那个有仙人的洞爷湖吧。在网上订了一家看上去开了很多年,比较老的温泉宾馆,但是位置离车站非常近,从房间打开窗户也能马上看到湖面,“应该是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身心的地方”。 前台登记的是一位气质非常好的三十多岁的女性,在得知我是中国人后立刻拿出一份中文的酒店介绍,登记完后她拿出一张宣传单,告诉我“从五月一日起我们每天晚上都有花火大会,晚上7点45湖面就会开始放烟花,客人您在您的房间内拉开窗帘就能看见哦!请好好欣赏!” 花火大会。夏季日剧的种种经典场景闪现在我脑里,这种幸运肯定是为了补偿我没有看到樱花满街盛开的盛况! 推开房间,传统的榻榻米,拉开窗帘就能直接欣赏到湖面,金色的夕阳余晖已经映衬在波浪上,在这个谁都不认识我的地方内心却异常的有安全感,似乎可以卸下平常需要带的所有面具,不用讲话,只用和湖面眼神交流。“那里大概有仙人能听见我的声音” 6点半准时有服务人员敲我的房门,说是晚餐已经准备好,我匆忙换上浴衣(日式夏季和服),房间里被弄得乱七八糟,“这会儿不可能有客服会进我房间吧,锁好就ok”,我这么想着,打开门,才发现来叫我的服务员一直恭敬的站在门口等我,引导我去离我只有十米远的餐厅。 吃完丰盛的日料我心满意足的回到房间,“待会儿要去看花火大会,要不要再去买两瓶啤酒?”的想法突然浮现在心里,眼睛却一面在扫视着有点变化的房间。 “唔,这个地上的床铺好陌生。” “不对我走之前没有床铺” “我靠谁给我铺的床” “刚才那个服务员吗” “那么快!她带我去吃饭还帮我准备了半天!” “其他乱的地方……好像还是那么乱!” “那一定是她进来悄悄给我准备好床铺了” “然后没有弄乱我自己弄乱的所有摆设” 经过这一系列推理我稍微冷静了一下,并且这样的事在第二天早饭后得到印证,吃完早餐后回到房间床铺已被收好,服务员像幽灵一样,是“潜入式”的进行客房服务。 洞爷湖的湖边有很美的樱花道,但并不是特别密集,所以樱花虽然满开但不像日剧里那么大片大片的粉色,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满足了,要在五月初看见这么多樱花本就不容易。吃完饭我就去湖边散步,并在路边一个露天足汤里泡着,静待着烟花始放。 远远的看见湖面一个红点开始移动,足汤亭里的灯也跟着变化起来,在亭里泡汤的人们也都兴奋了起来,纷纷掏出手机开始拍照摄像。这里不像真正的花火大会那么热闹,没有穿着和服浴衣的男男女女,也没有热闹的夜市,但是烟花很近,是这片宁静里唯一的声音,大红色的烟花升腾跃跃,金色的烟火扶摇直上,每个人的脸色都跟着烟花的颜色而变换着,在眼睛里盛开。 烟花毕,大家都起身返回各自的酒店,我在酒店大厅碰到了下午接待我的前台。 “您看到花火大会了吗?” “啊看到了” “太好了,看到了太好了!” 她突然提高的语气让我十分诧异,我只是看到烟花了,不用这么开心吧。 “您是在房间里看的吗?” “不是,我在外面,还泡了足汤” “从您的房间就能直接看到很长一段烟花呢,外面很冷要注意哦” “嗯非常感谢关心” “总之非常开心您能欣赏到烟花,这个只有每年的5月到8月才会有。所以您去看了太好了。” 这样让人心里有一点儿发憷的寒暄在日本非常常见,刚开始我觉得他们都像带了面具,但现在却认为,如果这是一种行业标准的话,那么日本人和面具的服帖度实在是太高了,每一件认真去做的事都能让他们找到让人幸福与开心的point。真正理解这个文化就会明白,即使日本人有相当的两面或多面性,在感恩与照顾他人感受方面,他们做得其实很好。 十段小节似乎也不能完全让我把这样的热度传递在文字上。 这不是一篇纯游记,也不是一篇纯感想,只是一些打动我的瞬间,是动作,或是言语,是让我觉得安心觉得温暖的moment。 现在蝉鸣声都已快消失殆尽,夏天就要过去了,但这份初夏的热度依然让我意犹未尽。 附一张小樽那家旅舍的照片。抓拍到的圣光让它显得好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