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笔记 续
文化的外在表现--经典 学--灵魂的成长 马一浮《泰和会语》--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 诸生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辨明,方能有人。 一、 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 二、 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鲜鲜的,不可目为骨董。 三、 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 四、 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由明于第一点,应知道本一贯。故当见其全体,不可守于一曲。 由明于第二点,应知妙用无方。故当温故知新,不可食古不化。 由明于第三点,应知法象本然。故当如量而说,不可私意造作,穿凿附会。 由明于第四点,应知性德具足。故当向内体究,不可徇物忘己,向外驰求。 孔子符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论语·季氏》: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 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真正的勇是战胜自己的缺点。是要学习的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 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 远也。--《留侯论》苏轼 儒家是实践之学 用自己的行为来体现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 记 -- 保傅第四十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学是自我完善 学了以后学的变成自己生命的增长这才是好学。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习:付出实施 时:适时当时 不容易可能有损于己 做到了才会喜悦。人生进入了新的境界 朋:志同道合的人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 下之善士。 树达按:人友天下之善士,故有朋自远方来。同道之朋不远千里而来,可以证学业,析疑义,虽 欲不乐,得乎?《论语疏证》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担心没法向历史交代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 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要有真正的过人之处让人知 道。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 小人 是后天的。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 道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知命 1人的物质生命 承认人的有限性。 2人的自然能力 承认每人都有长处 短处 人有的事是做不到的。 3人的命运机遇 时代 家庭 教育 机会 承认人的生存的偶然性不一样。 4人生的使命 在自己的位子上做自己的事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人生有通达的看法 君子曰:「知命。」《左传 文公·文公十三年》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问:“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知者不惑 独立思考 有价值判断力 勇者不惧 勇气源于道义 坚持奋斗 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礼记》 君子之道不容易 君子之道是一种境界 通过学习达到 做君子的条件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 事理的总源 德 者得也 把道化为所得叫德 知道什么适当合理。 据 支撑 以德来支撑人生 仁 親也。《说文解字》中庸曰。仁者,人也。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獨則無 耦。耦則相親。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 。謂仁乃是人之所以爲心也。與中庸語意皆不同。 依 倚靠 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射是比德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育学生渐进的过程。 兴 启发启动 诗 对语言的掌握 “诗无达诂”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五《精华》 立 是原则立场 乐 和 乐使我们的七情抒发返回心灵 使我们把生活中种种不如意不平 趋于平。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发乎情,止乎礼.<礼记>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曲礼上》 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 。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朱熹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礼记 学记》 2.12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 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四书章句》 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约翰克里斯 托弗》罗曼·罗兰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礼记 学 记》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四书集 注》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 杂记下 》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 表记》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修德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闻过则喜 知过必改 君子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你犯了过 不影响你为君子 而在于你不改你才是小人。 认过改过是君子 小人分界线。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 周书·洪范》 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国语 卷十二·晋语六》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差异的统一 敬 把自己放低 一切从道出发 用正道来对待所有人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作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 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 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 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 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礼记 表记》 仁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 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爱:惠 仁 亲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爱恨是有原则的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如何入手 从孝开始 爱人从爱亲人起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 将心比心 爱人以德 从德上去爱人。父母对孩子的教导 约束不可少。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 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是有原则的 底线的 礼。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 喜!” 哀矜而勿喜 警醒自己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商君书·开塞第七》法家败坏德行 仁的要求非常高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 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 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 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 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 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君子以礼自修 不断地看书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仁和礼是相得益彰。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 对别人要尊重 宽 对别人宽容宽厚 信 对人讲话要有信用 敏 做事谋定而后动 周到仔细 惠 让人受实惠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 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 沟渎而莫之知也?” 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 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左传》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 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 道,则可卷而怀之。”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 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臣父子的关系是双向的 双方都有责任 权力 义务 是双向的制约。 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上圣卓然先行敬 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汉书 志·刑法志 》 礼 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目的是使个人变得有德行 使社会变得有秩序和文明 。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礼 记 礼运》 礼的本质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记 乐记》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仁是善的升华 礼是社会关系制度的体现 心有仁才有礼之本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礼记 效特牲》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感恩的心情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节 协调 和 承认不同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让,礼之主也。 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 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 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左传 襄公·襄公十三年》 让,德之主也,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 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左传昭公·昭公十年》 争德可以 其他都不争。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礼要实行的话要让德。 让也是有原则的--礼让。让以义为支撑。 礼并不是要禁止人欲 而是要顺应人的本性把他们引向善的方面。 礼让只有强者让给弱者。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 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 言 行 是紧紧关联的。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外王 孔子对政治的看法 德政德治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 教人做好人 使不正改正(教化)政教不分。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 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 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吕氏春秋 孟春纪【贵公】》 对于统治者第一要有公心。 内圣外王是结果和根据的关系。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作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先富后教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 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无信不立。”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 政治就是叫人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