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后陵寝之汉后少帝刘辩陵
![]() |
刘辩(176年-190年3月6日),中国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第十三位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东汉后少帝刘懿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邙山送庄东,东、西山头之间后沟村南。封土呈平顶圜丘型,底面长宽约50-60米之间,高7-9米,后沟村南这座陵墓的规模和三汉冢的规模比较接近,高度不及三汉冢,但在墓的四周发现了夯土墙垣的痕迹,墓冢西侧尤为明显,在封土西侧至今仍保存有高度达3-5米的类似陵园西墙和阙门的遗址。
![]() |
![]() |
![]() |
《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辛亥,大赦天下。癸酉,董卓杀弘农王(后少帝)”
《后汉书· 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
祔葬:汉后少帝妃唐氏,唐姬是弘农怀王刘辩的妃子。刘辩死后,唐姬回到故乡颍川,父亲会稽太守唐瑁想要把她嫁出去,唐姬宁可死也不同意。等到西凉军阀李傕攻破长安,抄没关东地区,得到唐姬,想要娶她,唐姬坚持不从,李傕最终没有和唐姬成婚。尚书贾诩听说此事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汉献帝刘协。汉献帝感到悲怆,把唐姬迎接到宫里的后花园中,让当朝侍中带着节拜她为弘农王妃。唐氏去世后,当与后少帝合葬。
笔者曾经于2007年,2011年,2014年三次考察东汉帝陵北兆域,认为后沟村南的东汉墓园为汉后少帝刘辩陵的可能性较大。
关于后沟村南的墓园,较早的研究资料一般认为,其墓主为北魏孝明帝元诩,肃宗孝明帝元诩,宣武帝之第二子。延昌四年正月即位,武泰元年二月崩,年19,三月葬于定陵,在位13年。陈长安在其著作《洛阳北魏定陵、终宁陵考》(《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分析墓志认为,孟津后沟村南的大冢是定陵。而陵冢有待考古学证实确定。宿白教授说:“景、长、定三陵左右毗连,北魏皇室这样安排帝陵,大约还是承袭了盛乐、平城时期金陵的制度,即各代帝陵实际都在一处,洛阳北魏墓志常见的‘西陵’,可能就是他们的共名。
陈长安先生引以为根据的两方墓志,其一为《张宁墓志》,全称《大魏永熙二年岁次癸丑八月丁巳朔廿八日甲申故持节督南岐州诸军事前将军南岐州剌史张君之墓志》,墓志称张宁“窆于孝明皇帝陵西南二里,马村西北亦三里”,该墓位于今洛阳太仓村西北,东距北魏洛阳外廓城二、三公里。太仓村西北二里,刚好就是孟津县东山头、西山头、后沟一代。另一方墓志为《王悦及妻郭氏墓志》,全称《东魏王悦及夫人郭氏墓志铭》,墓志中称“父沮渠畴柬宫侍耩,以太延二季铞朗, 属第一客。韭以凰檩峻整,名高一睛。...... 然龟筮谬卜,兆入定陵, 严敬理殊,事当迁改。......合葬于芒(邙)山南岭定陵西岗。”墓志出土于洛阳北西山岭头村,后沟村恰位其东。另有《充华卢令媛墓志》:“葬成周西北二十里,城北十八里小梁村,即孝明陵也。”亦出土于附近。
近年来,国家文物部门对北邙山东汉帝陵北兆域区域的调查,对后沟村墓园为北魏帝陵说提出了质疑。为期数年的考古调研和钻探,全线调查钻探34.59万平方米,加上前期沿线调查钻探的面积,共计47.28万平方米;发掘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墓葬177座,包括2座大型东汉贵族墓,1座大型曹魏贵族墓(曹休墓);发掘遗址面积近23000平方米,其中发掘东汉和北魏陵园遗址、墓园遗址16200余平方米。在这次调查中,对后沟村墓园和后沟村墓园北侧的一度被一些研究者定性为”汉光武帝原陵“或”某东汉帝陵”的东山头村的玉冢(尉冢)进行钻探和考察之后认为,玉冢(尉冢)地区南北两侧的墓园,北侧的玉冢(尉冢)当为北魏帝陵陵园,而南侧的后沟墓园,为东汉高级贵族陵园。
从邙山上能够探明方位的北魏帝陵的形制判断,北魏孝文帝长陵,北魏宣武帝景陵,北魏孝庄帝静陵,以及近年考古发掘的洛阳衡山路北魏大墓,地表封土的形制基本都近乎圆形的馒头形封土,底面通常为圆型,封土的顶部也基本为圆形,与明清帝王陵的“宝顶”“宝城”的形制相仿,北魏帝陵通常为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土圹平面为“甲”字型。而后沟墓园墓葬封土的形制为平顶圜丘型,且墓葬的形制为明券双横室墓,是符合东汉高级贵族墓葬形制特点的。
尉冢与后沟大墓南北相邻,直线距离不过数里,尉冢的形制和地望,也符合《王悦及妻郭氏墓志》、《张宁墓志》和《充华卢令媛墓志》的记载,因此定义尉冢为北魏孝明帝元诩定陵是比较适宜的。
后沟村南、北大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邙山送庄东,东、西山头之间后沟村南。封土呈平顶圜丘型,底面长宽约50-60米之间,高7-9米,后沟村南这座陵墓的规模和三汉冢的规模比较接近,高度不及三汉冢,但在墓的四周发现了夯土墙垣的痕迹,墓冢西侧尤为明显,在封土西侧至今仍保存有高度达3-5米的疑似陵园西墙和阙门的遗址。
![]() |
![]() |
关于后沟村南的墓园,较早的研究资料一般认为,其墓主为北魏孝明帝元诩,肃宗孝明帝元诩,宣武帝之第二子。延昌四年正月即位,武泰元年二月崩,年19,三月葬于定陵,在位13年。陈长安在其著作《洛阳北魏定陵、终宁陵考》(《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分析墓志认为,孟津后沟村南的大冢是定陵。而陵冢有待考古学证实确定。宿白教授说:“景、长、定三陵左右毗连,北魏皇室这样安排帝陵,大约还是承袭了盛乐、平城时期金陵的制度,即各代帝陵实际都在一处,洛阳北魏墓志常见的‘西陵’,可能就是他们的共名。
陈长安先生引以为根据的两方墓志,其一为《张宁墓志》,全称《大魏永熙二年岁次癸丑八月丁巳朔廿八日甲申故持节督南岐州诸军事前将军南岐州剌史张君之墓志》,墓志称张宁“窆于孝明皇帝陵西南二里,马村西北亦三里”,该墓位于今洛阳太仓村西北,东距北魏洛阳外廓城二、三公里。太仓村西北二里,刚好就是孟津县东山头、西山头、后沟一代。另一方墓志为《王悦及妻郭氏墓志》,全称《东魏王悦及夫人郭氏墓志铭》,墓志中称“父沮渠畴柬宫侍耩,以太延二季铞朗, 属第一客。韭以凰檩峻整,名高一睛。...... 然龟筮谬卜,兆入定陵, 严敬理殊,事当迁改。......合葬于芒(邙)山南岭定陵西岗。”墓志出土于洛阳北西山岭头村,后沟村恰位其东。另有《充华卢令媛墓志》:“葬成周西北二十里,城北十八里小梁村,即孝明陵也。”亦出土于附近。
根据最新的考古调查,学术界基本排除了后沟村南大冢为北魏孝明帝定陵的可能性,对后沟村墓园和后沟村墓园北侧的一度被一些研究者定性为”汉光武帝原陵“或”某东汉帝陵”的东山头村的玉冢(尉冢)进行钻探和考察之后认为,玉冢(诩冢)地区南北两侧的墓园,北侧的玉冢(尉冢)当为北魏帝陵陵园,而南侧的后沟墓园,为东汉高级贵族陵园。
从邙山上能够探明方位的北魏帝陵的形制判断,北魏孝文帝长陵,北魏宣武帝景陵,北魏孝庄帝静陵,以及近年考古发掘的洛阳衡山路北魏大墓,地表封土的形制基本都近乎圆形的馒头形封土,底面通常为圆型,封土的顶部也基本为圆形,与明清帝王陵的“宝顶”“宝城”的形制相仿,北魏帝陵通常为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土圹平面为“甲”字型。而后沟墓园墓葬封土的形制为平顶圜丘型,且墓葬的形制为明券双横室墓,是符合东汉高级贵族墓葬形制特点的。
而后沟东汉墓园,从位置和规模来看,位置位于东汉帝陵北兆域的东南端,东汉帝陵北兆域的陪葬墓绝大多数位于帝陵的东侧和东北侧,而且分布非常密集,从民国时期出土的《贾武仲妻马姜墓记》来看,在东汉时期,能够祔葬在洛阳北邙山者,一般都是东汉皇族,或者与皇族关系密切的宠臣、功臣家族,而且通常为家族墓地,在一定的范围内会密布分布很多的墓葬,但后沟东汉墓园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后沟东汉墓园属于典型的垣墙环壕型墓园,单个的墓冢周围建设有垣墙和环壕,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显贵,而且并非与家族合葬。而且,在墓葬的周围出现了夯土筑造的墙垣、陵园门等建筑,直接说明了墓葬所处的年代。前面提到的,和后沟村东汉墓园形制类似的洛阳白马寺东汉墓园,墓主身份为桓帝至献帝时期的“皇女”,在封土四周有夯筑土垣(东西190 ×南北135米) 。《水经注·洧水篇》也说: “绥水东南流迳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 茔域四周, 垒石为垣。”《后汉书·孝献帝纪》载:“魏青龙二年三月庚寅, 山阳公薨。自逊位至薨, ??八月壬申, 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 置园邑令、丞。” 这说明,有可能再东汉的汉桓帝以后,开始改变了东汉早期和中期,墓葬“不置园邑,设周园,为行马。”以草木结构的围墙取代西汉夯土建筑的传统,开始重新在高等级贵族墓的四周设置夯土墙垣。
因此,通过这些记载,基本可以推测后沟大墓所处的年代为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时期,而且墓主人的身份,至少可以和白马寺东汉公主墓身份相当,史料记载,汉少帝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也就是说,这座墓本来的主人为东汉赫赫有名的“十常侍”之一的赵忠。赵忠(?—189年),安平人,东汉末年宦官,赵延之兄。桓帝、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大长秋、车骑将军等职,封都乡侯。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灵帝极为宠信,常谓“赵常侍是我母”。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事泄,他和其余几个常侍设计伏杀何进,袁绍、袁术等人闻何进被杀,入宫杀尽宦官,捕杀后赵忠。
赵忠生前极受汉灵帝宠幸,且有都乡侯的爵位,当具有受汉灵帝特赐,在北邙山东汉帝陵西北兆域附近营建自己园寝的殊荣。赵忠得势、营陵于汉灵帝后期,时代上完全符合后沟村南东汉墓园“筑墙垣”的特点。后十常侍之乱后赵忠死,因其谋逆作乱,故其所营墓园为汉献帝所用,葬其兄后少帝弘农王。
后沟村南、北两座大冢,相距不远,但北大冢周围并无明显的陵垣建筑,如两座墓葬年代相近,则北大冢可能为弘农王妃唐姬之墓。汉后少帝妃唐氏,唐姬是弘农怀王刘辩的妃子。刘辩死后,唐姬回到故乡颍川,父亲会稽太守唐瑁想要把她嫁出去,唐姬宁可死也不同意。等到西凉军阀李傕攻破长安,抄没关东地区,得到唐姬,想要娶她,唐姬坚持不从,李傕最终没有和唐姬成婚。尚书贾诩听说此事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汉献帝刘协。汉献帝感到悲怆,把唐姬迎接到宫里的后花园中,让当朝侍中带着节拜她为弘农王妃。唐氏去世后,当与后少帝合葬。
![]() |
![]() |
亦有学者认为位于洛阳偃师首阳山镇新庄村西,出土有带有金线的玉衣片的东汉墓葬M89可能与后少帝刘辩有关,但汉后少帝刘辩入葬时,当以王礼入葬,如《后汉书》记载“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而以王礼入葬,当不应敛以金缕玉衣。且墓葬距离北兆域核心区域过远,可能已经超出了陪葬区范围。且墓葬中出现的有金丝的玉片,也并不能完全确认属于该墓,因此存疑。
据此,通过这些记载,基本可以推测后沟大墓所处的年代为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时期,而且墓主人的身份,至少可以和白马寺东汉公主墓平齐,我们认为,符合这样条件,而且有足够的资格葬于洛阳北邙山东汉帝陵区一代的墓主人,应该是东汉后少帝、弘农王刘辩。史料记载,汉少帝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谥曰怀王。也就是说,这座墓本来的主人应该是东汉赫赫有名的“十常侍”之一,恩,还是汉灵帝亲爱的母亲,大太监赵忠,和汉灵帝亲密到这个地步,想来汉灵帝也是希望母亲能葬得离自己近一些的,而且赵大太监权势熏天,葬在北邙山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只不过大太监后来坏了事,没法葬在这里,后来被改建成了弘农王墓,不管怎样,弘农王即是汉献帝的哥哥,而且也是曾经的皇帝,因此有可能再改葬他或者唐姬合葬的时候,将墓园的规模有所提升,这种推断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攻略:
从大汉冢旅行完毕以后,一直向西走,穿过国道,走到松庄村南,南北向的,通到梁跃线的村道上,然后一直梁跃线向南,这条路自北向南依次会经过,后唐明宗徽陵、北魏孝明帝定陵、南明弘光皇帝陵、最南端就是后沟村的汉后少帝陵,艳福不浅啊!
经纬度:
后沟北大冢:N34°46'18.07”,E112°33'18.18”
后沟南大冢:N34°45'55.39”,E112°33'39.71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