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
从伊朗旅游回来已经整一个星期了,可觉得自己的灵魂好像还未真正回来,每天脑海里想的都是在那里的情景,每天看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味,甚至还会去微博搜索别人的旅行,仿佛看着别人的照片和文字自己也跟着再去了一次。
即便去之前看了好几遍LP,网上也查了一些图片和资料,可伊朗这个国家对我来说还是那么的神秘,甚至每一个知道我要去伊朗的朋友都会惊讶于我居然要去一个充满战争和不安的国家。于是踹着这种不安我和同行的伙伴降落在德黑兰机场。坐在大巴上虽然还未睡醒,可这个神奇的国度还是让我忍不住强打起瞌睡不停的望向窗外,建筑的外墙总是有很多涂鸦,路上满是黑压压裹着黑布的妇女,德黑兰的交通状况很不好,从上午就开始堵车一直到晚上,想必这里的人应该也都是些慢性子,否则怎能忍受这样的车况。被领队说德黑兰虽然是伊朗的首都,但其实并没有很多好的景点,于是乎,除了逛皇宫就是博物馆,他们的博物馆也都不大,由于对他们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除了珠宝博物馆是个例外。这个博物馆居然是藏在一个曾经的中央银行里,可能是为了安全着想吧,在这样的环境似乎会更隐蔽,层层安检,比机场还严格,你才能见到里面珍藏的各个朝代时期国王和王后们使用的珠宝。讲解员总有种很骄傲的感觉,总是用最大、最多等极尽赞美的词来解释这些珠宝,当然对于我们来说看到后来也审美疲劳了。整个德黑兰唯一让我感兴趣的大概就是去原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了。因为电影《Argo》的原因,我和同行的伙伴求导游带我们去,但对当地人来说这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反对的。于是导游只是带领我们到了附近,嘱咐我们一定要小心拍照,然后她就离去了。我们一路走到领事馆门口,偷偷地拍那著名的涂鸦墙,沿路还有手拿LP的自由行旅者,看来除了伊朗人外大家其实都很关注这个地方。刚开始我们还只是偷拍,到后来挨个去涂鸦墙合影,再后来干脆整个团队集体照,根本无视伊朗人的异样眼光。
第二天我们便离开德黑兰做飞机去马什哈德。马什哈德是伊朗第二大城市,被称作为圣城,因为世界第二大圣陵伊玛目礼萨就在那里。虽然我们都不是穆斯林,但宗教的氛围还是让我们想去一睹风采。到达马什哈德已经是晚上,本来的安排是直接回酒店休息,但同行的领队执意要去看圣陵的夜景,据说非常漂亮。于是冒着寒冷我们来到了圣陵的门外,圣陵24小时对教徒开放,但对游客来说吧晚上是不允许进入的,何况我们女性还没穿chador,所以只能站在外面欣赏圣陵夜晚的美丽。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来到了这里,女性们被导游一个个包裹进chador里,那是一种把全身围住只露出脸的长袍,女性进入圣陵或者有的清真寺都得穿这个。圣陵很大,分为不同的庭院,有的庭院非教徒不能入内,于是我们只能去参观圣陵里的各种博物馆,对于这个世界第二大的朝圣地来说,我们只能想象它朝圣时的壮观情景了。
为了赶去克尔曼,我们中午就离开了马什哈德。克尔曼是个沙漠城市,于是,早上还是寒冷的下雨天,下午到了克尔曼瞬间艳阳高照。而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导游Ali开始跟着我们到旅程最后。他是一个身高有190的高个子年轻人,会用英文问我如果用中文对我们说走吧走吧是不是不礼貌。由于是沙漠的关系,所以整个城市看起来缺乏色彩,到处都是沙土的黄色,也很少能见到绿树。克尔曼的巴扎是我们行程的第一站,这个古老破旧的市场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各种商品和生活有关的事物都能在其中找到。我们从对于伊朗人来说可能太少见到中国人,所以从进入市场一开始我们就被围观了,时不时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甚至打招呼合影,在导游提醒我们当心钱包后,我们甚至有了些小小的紧张,紧张到我连两旁的店铺都不愿意去看。最终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地下茶室,当一走进去以后即被这古老的建筑内部所吸引,头顶的典型伊斯兰尖顶和柱子,有一些客人躺在塌床上或喝茶或吸着水烟欣赏现场音乐人的表演,我们也被这音乐所感染,音乐人更是开心的为了我们的远道而来即兴创作了曲子,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他那热情还是打动了我们。走出茶室已经夕阳下,在夕阳的照耀下市场显得格外的平静,人们纷纷回家,这偌大的市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清了。
克尔曼的公路一路望过去除了光秃秃的山就是平地,褐色几乎掩盖了这个路程,空旷无人的公路很有电影《后会无期》的感觉,每个人都跳下车拍组公路大片,人人都充当了一回公路客。瑞岩城堡是矗立在这沙漠中的一座古城,四周空荡的平地上孤零零的矗立着。这座已经废弃的城堡如果恢复到当年应该何其壮观。除了城墙和四个瞭望塔看起来还保存完整外,城里几乎只剩下大大小小凹凸不平围起来的各种土胚,像一座座迷宫。走在其中往往会迷路。想象他们曾经是某个国王的房间又或者某间厕所,直到被飞过的鸽子或者突然出现的壁虎所吓到,这座古老的城堡突然让人产生了一些敬畏。
王子花园是克尔曼这个沙漠城市中唯一一处绿洲,很难想象在如此荒芜的地方居然还有这么个有参天绿树,有池子,有宅子的花园,简直像到了世外桃源般不可思议。据说花园里那一层层的水池本来是维持克尔曼整个城市的水源。听着那涓涓的水流声会让人暂时忘了沙漠的干涸与炎热,在这个绿洲中找到片刻的清凉。
离开克尔曼本以为气温会越来越高,没想到此后的行程我们穿的越来越多。设拉子是伊朗著名的旅游城市,有夜莺和美酒的美誉。而在去之前就听闻其中的莫克清真寺又是最出名的。又名粉红清真寺,因为其外观和内部的瓷砖多为粉红色而得名,又在微博上看到无数旅行者为其五彩斑斓的光影而流连忘返,于是我们一早便直奔那里。清真寺其实很小,一走进那里即被这阳光穿过清真寺彩色玻璃后投射在地面、柱子和墙壁上的颜色所震撼。那五彩斑斓的光在本来就五颜六色的墙壁和地毯上更是绚烂,难怪有人因为粉红清真寺的照片就买了机票来伊朗,它真不愧为世上最美的清真寺,有种梦幻的不真实感。为此大伙的相机手机不停地嗯,女士们把它当成了拍大片的好机会,我们几乎在这里呆了一上午去捕捉这绚丽的光影。我们一走,老天就下起了雨,还真是给足了我们面子呢!
光明王之墓在网上被称作绿境清真寺,因其内部用无数的镜面作为装饰,使整个清真寺闪耀出绿色的光芒。但它其实也是座圣陵,是教徒祷告的地方,脱鞋后按照男女不同的入口进入寺内,寺内的装饰的确如书上写的那样极尽闪耀,到处镶满了小玻璃碎片,一抬头就会闪瞎你的眼睛,但和那些坐在地上祷告或者抚摸圣陵的人们相比又那么的不一样,像是用这种闪耀的光芒带领人们找到心中的信仰。
哈菲兹之墓是除了清真寺外另一处宜人的花园。哈菲兹是伊朗最有名的诗人,几乎每个伊朗人都有他的诗集,并且会朗诵他的诗句。他的墓冢前时常有很多民众抚摸他的石棺并献上花。时不时还有人在墓前吟唱关于他的歌曲,那悠扬又有些哀伤的曲子回荡在墓园中让人不禁产生淡淡的忧伤。
伊朗除了有清真寺外,就是有很多宜人美丽的花园,这些花园都有池子,有很多绿树环绕在中间的宅子中,一点都不像伊斯兰的感觉,倒是有欧洲花园的亲切感。而橘子花园也和王子花园一样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取名橘子因为花园中种了很多橘子树,而伊朗的橙子多半酸到我们难以下咽,只拿它的汁滴在烤肉上。伊朗行程里最主要的就是每天和伊朗人合影签名,在这里我就因为在画速写被一大群伊朗女学生围观,争着让我帮她们写名字的中文。虽然我只能凭着发音粗略的写下她们的名字,但还是被她们热情友好的氛围所感染,她们甚至比自己的国人更友好,让你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我们每一位都感到欣慰。
离开设拉子的路上又路过了一座类似于瑞岩城堡的废弃古城,萨桑城堡,没有瑞岩的壮观,这只是座年代更久远的土城,很小,里面还有些地方在翻修,远远的矗立在这沙漠中,像一位老者在等待诉说他久远的记忆。
离开设拉子的当天早上天开始下起雨来,而今天我们的行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去参观雄伟壮观的波斯波利斯。这座城见证了古阿契美尼德帝国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过程,可见其壮观的程度,所以在去往波斯波利斯的途中心里一直祈祷雨快点停下来,好让我们好好地欣赏这座被亚历山大一把火付之一炬的古城废墟。车停下来后远远地就看到了矗立在山上的很多希腊式的柱子,而在阴沉的天空衬托下这座已经成为废墟的古城显得更加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之前土耳其的以佛所相比,没有其壮观的大场景,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地大,很多地方只剩下孤零零的柱子的底座,显得空荡荡。一路参加的时候都时不时的大雨倾盆,在镜头里没有阳光照射下灿烂辉煌的场景,更多的是在大雨中孤寂而又落寞的建筑群,仿佛在哭诉当年的历史,显得格外的苍凉。如果换做颜色话,那那天的波斯波利斯像是用素描或者黑白的水墨画,无法用其他任何颜色去描绘它的沉重,也让参观的我们在阴冷的空气中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终于来到了旅程的最重要的城市伊斯法罕。突然有种感觉一下子从农村到了城市的感觉,热闹的街道,繁华喧闹的场景突然感觉像是回到了上海,同行的小伙伴们也因为这热闹瞬间打起了精神,要知道之前我们为了上网天天绞尽脑汁,而现在到了这样繁华的城市就不用再为这伤脑筋啦。“伊斯法罕半天下”这是书里给他得概括,可能整个城市比较大,也是伊朗重要的旅游城市,加之繁华于是更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们逛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却第一次游览了教堂。在伊朗,清真寺可能多到家常便饭,但教堂绝对是少数,而旺克教堂便是其中之一。一走进教堂的院子并没有觉得它有啥特别的,外表没有清真寺那些彩色的马赛克,只是米黄色的朴素墙面,看起来很普通。但当我们走进教堂内部时完全惊呆了。教堂的内部从穹顶一直到墙面都被各种和宗教有关的彩色壁画所装饰,壁画周围都是金色的装饰带,远远望去极尽华丽堂皇,像是走进一座艺术的宝库,满眼望不尽的艺术图画,让人感叹这华丽丽的内部与外表的朴实多么的不一样。除了靠近底部的那些彩色马赛克装饰瓷砖外,整个教堂内部一点都不像伊斯兰建筑,有种欧洲教堂的感觉,很特别。
伊朗除了清真寺多之外,就属皇宫了。因为历史的原因保存了很多不同时期的皇宫,这些皇宫大多奢华,但却也各有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去的四十柱宫就和之前参观的巴列维皇宫以及戈勒斯坦宫有所不同。这个皇宫又是在一座大花园里面,一进门就有一个很大的池子,两旁种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参天大树,像是守卫的士兵给人以安全感。四十柱宫并不有四十根柱子,其实只有二十根,但因为其倒映在池子中的影子而被称为四十柱宫。宫殿的外观已经很旧,木头的柱子也有破损,皇宫里面的装饰风格有点和旺克教堂类似但又比它更柔和,不同亮丽颜色的壁画镶嵌在穹顶或墙壁上,不同于旺克的油画质感,四十柱宫的壁画多半是波斯传统的细密画,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已经破损,但也丝毫不破坏它的美丽,如果说旺克教堂像是男性,那四十柱宫给我的感觉更像女性,柔和却又掩盖不了她的美。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是我们在伊斯法罕的后三天时间里每天待的地方,因为那里涵盖了伊斯法罕最好的景点。也是世界上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第二大广场。这个皇家广场气势宏伟,硕大的广场最早是国王观看马球的地方,但现在中间除了供游人休息外,原本的跑马道成了客人坐马车浏览广场的地方。广场的四周有两个清真寺和一个皇宫,链接这三个地方的则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巴扎,广场集合了四个重要的元素:经济代表巴扎;政治代表皇宫;宗教代表清真寺;而广场原本的跑马场则代表了生活,也难怪这里每天都聚集了很多人,百姓们可以在这里信仰他们的宗教,循迹他们的历史,买到他们的生活用品顺便还能坐在广场上消磨时光,这大概也是伊朗的百姓一天的生活吧。
谢克洛弗拉清真寺是我一直期待的,因为LP伊朗的封面便拍摄于此清真寺。它是一座私人的清真寺,所以和其他清真寺比起来看起来不大,没有所谓的传音塔,只有一个凸起的尖顶。伊朗的清真寺大多墙壁都是嵌满黄蓝色调的马赛克,所以从外貌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内部的穹顶和装饰图案会有所区分。谢克洛弗拉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走进清真寺的内部,你不会想到外表看起来如此普通的清真寺里面却能那么美!走进里面的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惊呼出声,硕大的穹顶一直泛着淡橘红色的光,像金色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穹顶中心看起来像一只孔雀的脖子,而嵌满穹顶的马赛克图案又好似它长长的尾巴,开屏展翅。据说穹顶的马赛克其实是乳白色的,因为靠近穹顶的窗户的原因,随着光线透过窗户照在穹顶上,马赛克会由乳白色逐渐变成粉红色,慢慢显现它的美!这个被誉为最美的清真寺没有多余的庭院,只靠这一间穹顶就能征服每一位参观者。我也不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LP,找到封面上同样的角度把书与实景来了个大合影。
离谢克洛弗拉清真寺不远的地方就是沙阿清真寺。虽然清真寺的入口正对着广场,但清真寺本身却面向麦加的方向。一条斜的短道很好地将清真寺转了45度角,让其面朝麦加的方向,但从入口看起来它还是正对着广场中心。主殿的穹顶非常之高,中间有块黑色的石砖。导游让我们站在这7块石头组成的黑色石砖上,让我们跺脚,然后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好几声回响。导游让我们猜回声了几次。答案是7次。他说这个穹顶其实里面还藏了一个穹顶,最高的穹顶有51米,两个穹顶之间差十几米的空隙,正是这个中空产生的效应使我们能够在底下很清晰地听到不同的回声。只要站在这个黑色石头上说话,整个清真寺的人都能听到。于是团队里的歌唱好手也现场在穹顶下来了首我的太阳,那回声的效果比歌剧院还好。
伊斯法罕的巴扎是整个伊朗最好的巴扎。围绕在皇家广场四周一圈,其中的一端还有伊朗最老的巴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是贩卖不同的物品,有的区域出售生活用品,看起来大都像是从中国的义务批发来的商品;有的是出售香料食品的区域,而对于我们来说更感兴趣的是展示和出售伊朗传统特色工艺品的区域。伊朗除了满大街的地毯店之外,就属它的铜器、手绘骆驼骨盒以及印染的桌布而闻名。这也是我们在巴扎里面看到最多的商铺。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家专卖印染桌布的店铺,起初我对于这种桌布完全没有兴趣,觉得也就是机器印出来的吧。但当我走进店里听完导游的介绍后看到有位工人用手肘把沾满颜色的模子用力敲打在打好轮廓的图案上时,我才明白这满版印花的桌布原来是靠工人一次次敲在布上面的,而敲的次数越多,花纹的图案就越复杂。这不禁让我对这原本看似普通的桌布有了一种敬佩感。这年头还有人坚持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是多么的不容易。除了桌布外,铜器也是伊朗的一大特色。就像他们把伊斯兰建筑中的图案运用到地毯一样,他们同样把它的美传播到了器皿上,每一件铜器的表面都被雕刻出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而这些图案也都是工人 拿着锥一针针敲打上去的,据说是不能出错的,因为出错了就无法修改了。于是,每一个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针针的工艺是工人花费许久的时间完成,每一件铜器都是历史的诉说者。把它们捧在手里就像欣赏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那样让我们惊叹。在巴扎还能看到许多卖盒子的店铺,这些盒子是给女性存放首饰的首饰盒,原来是用骆驼的骨头制成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盖子是拱形的,每个盒子都不一样,都是传统的手工艺人亲手绘制上去的图案,有传统的花卉图案,或者描绘伊朗古代生活的,人物,每一个拿在手里都觉得十分精美。小小的盒子上的图案都描绘得十分细致,可见画家的技术十分娴熟,换我来画一定很是粗糙吧。
伊朗人并不会因为生活不富裕而拼命工作,从伊朗的巴扎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往往是很安逸的。 从中午12点到晚上5点是巴扎的休息时间,这时候大多数店铺往往关门,直到5点华灯初上,人们才缓缓地回到店铺开门做生意,直到晚上9点关门。而下午的时候人们不是在清真寺祷告就是在茶室喝茶吸水烟了。因为伊朗不允许在公众场合抽烟喝酒,也没有夜店,于是茶室往往是每个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餐厅往往都有饭后的茶点供应,但传统的茶室可能氛围更好。这次我们就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伊斯法罕巴扎里最老的一件茶室。它
隐蔽在一座破旧的小区里面,穿过堆满古董旧物的走到我们走进了茶室,很难想象她是一件如此拥挤而又昏暗的茶室,长长的过道两边挂满了各式老的茶壶铜器和旧的灯,看起来都有很多年代了。墙上还挂满了不同年代的名人来这里喝茶的照片,想必这家茶室也是年代久远了。茶室分两间,外面的是喝茶,而里面那件则是给那些抽水烟的人用的。点一壶茶,大家围坐在长长的桌子旁,欣赏着波斯传统音乐,合着甜点聊天,时间竟也这样消磨了。走出茶室天色已晚,看着各个店铺纷纷开门点灯营业,我们忙碌而惬意的一天时光也将过去。
当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就是去参观伊朗传统的健身房。这让我这个最近爱上健身的人来说简直太有趣了。虽然晚饭时胃痛犯了,可还是忍着痛跟着大伙坐车去了。健身房在一处很普通的房子里,走进去即被里面奇怪的布置所吸引。房间中间被挖出一个陷下去的圆形坑,坑的四周堆放着一个个看起来像保龄球一样粗壮的棒子,墙上到处挂满了黑白的各种人物合影的照片,大都看起来像健身的人,光着上半身双手叉腰。照片墙的上面悬挂了两排看起来像裤衩的衣服。在照片墙前面的高台上坐着一位手拿一面鼓的爷爷。他一边用我们听不懂的波斯语哼唱,一边打着鼓。等我们都坐下后,几个穿着绿黄上衣和伊朗传统中裤的男子纷纷跳下圆形坑开始跟着爷爷鼓的节奏做起一些类似于广播体操的动作,过一会又会拿起放在旁边的棒子在头顶来回挥舞,又或者其中一个人站在中间开始双手向前举起原地转圈,一口气转个不停,等到转到不行的时候爷爷会叫另一个人名字,然后换另一个人继续转,以此类推。甚至还有一个男子双手举起像门板一样重的两块木头做各种很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十分的震惊。回去后网上一查才知道这种传统的伊朗健身房名字叫做Zurkhanwh,意思为“力量之屋”,一群男子在鼓声的伴奏下做一系列仪式性质的力量型表演。据朋友说这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还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啊,连我的胃痛都瞬间治愈了,呵呵!
离开伊斯法罕后,我们因为看错了离开时间而多了一天,最终把原本要去的另一座圣城库姆换成了伊朗传统的小镇卡尚。卡尚被誉为玫瑰之城,因城里盛产玫瑰而出名,城里也贩卖各种用玫瑰等鲜花做成的各色纪念品,比如很著名的玫瑰精油,但最让我神奇的是居然喝到了玫瑰水。这种用鲜花做成的水在卡尚的小店到随处可见,兑上水后喝玫瑰水会有一种甘美的感觉,由于那晚就要去机场无法携带任何液体,所以最终大家只是买了一瓶水一起分享了一下。去卡尚的那天车子开了很久,我们又渐渐从繁华热闹的伊斯法罕往沙漠般的小城驶去,终于在太阳即将要准备落下的时候到达了一处宅子,可这次我们并没有先走进宅子的里面去参观,而是在导游的带领下爬上了宅子的房顶。一上去之后才知道我们为是么要来这里。这个宅子的房顶居然是一个个像蘑菇头一样的半圆形建筑,每个半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突出的小顶,像飞碟头上的灯一样甚是科幻,和我们之前看到的所有伊朗建筑完全不一样,感觉从古老的时空一下子穿越到了未来世界。大家一下子就兴奋了,在房顶上到处窜来窜去的拍照,而我更是喜欢地立马掏出了本子把它描绘下来,要知道这个建筑简直太适合我了。渐渐地太阳开始下山了,屋顶上的光线开始越来越暗,就在太阳即将完全落下的时候,突然整个屋顶所有的半圆形房顶都亮起了灯来,一下子把黑暗的房顶照的通明,那一个个发光的蘑菇头这样看更像是外星球来的城堡,或是停在地球的飞船,比起之前白天的样子显得更加迷人和可爱。于是新一轮的拍摄又掀起来。小白的爸爸更是说为了等这个时刻我们之前拼命的赶路真是值了。我们一直不停地拍照到管理员来催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而下来后才得知其实管理员早就过了下班时间,但不好意思打扰我们享受这美丽时刻于是一直在底下等我们,这样的善举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回来一查才知道这个宅子的名字叫Amirahmad historical bathroom是一座浴室,看来伊朗不仅有穹顶还有外星球的蘑菇头。
在卡尚的当晚我们没有住在豪华的酒店里,而是又一次住了民宅。在整个行程中我们一共住过两次民宅。虽然没有酒店舒适的房间,但小小的温馨的民宅还是让我们很难忘。民宅有点像我们的四合院,中间有个大院子,可以供游客躺在或坐在塌上聊天。不像酒店比较私人隐蔽,我们住在民宅里就可以晚上大家一起躺在榻上聊天画图,很是惬意。而在卡尚的民宅每个房间里更是有暖桌,可以把脚伸进暖桌的被褥里坐着看书画图,很有日式的感觉。而民宅比起酒店里夜里更是十分的安静,有种远离尘嚣的疏离感,更能让人心静下来。
在伊朗每天吃各种传统餐厅,自从离开德黑兰开始感觉我们的餐厅越来越好,吃的东西也越来越习惯。伊朗传统餐厅大多和伊斯兰的建筑内部一样,顶上或者墙壁上会画些波斯图案,好一点的还会用镜面镶嵌。餐桌上有的铺着传统波斯桌布,有的有情调的会做成镂空洒些玫瑰花。食物都差不多,色拉是免费畅吃的,色拉吧里的蔬菜主要是黄瓜番茄和卷心菜,搭配上自己选择的色拉酱拌着吃。还有些餐厅会提供已经做好的各种色拉选择。馕是伊朗人最热衷的食物,无论早餐还是晚餐,桌上的篮子里总不会少了它,饿了就可以先吃几块馕垫垫饥。而主食也就这几种:烤鸡肉、烤羊肉、烤鱼。这几样是最常吃到的。而伊朗最传统的食物Dizi是我们后面几天吃到的。Dizi,是把羊肉、牛肉混合豆子一起煮熟。放在一个罐子里。服务员端上来后先将里面的汤汁倒在一个碗里,再用准备好的金属锥子使劲的在罐子里捣和旋转,将食物碾碎成泥状,导入盘子里。客人可以将这些泥状的食物摊在馕的表面卷起来,配合汤一起享用,味道比起我们吃的烤肉来说太美味了,以至于第一次吃的我一口气吃了好几块馕。所有的餐厅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伊斯法罕巴扎里著名的Bastani Traditional Restaurant。一走进这家餐厅即被眼前绚丽的色彩和装饰所吸引,屋子里没有桌椅,代替它们的是一张张榻床。窗户上的玻璃镶满了彩色花纹,透过阳光照射在床榻上五彩斑斓。天花板布满了金色的星形图案,墙壁是我最爱的蓝色,让整间餐厅都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坐在床榻上像野餐那样享用伊朗传统的美食让人的心情也突然变得悠闲起来。
短短的14天旅程最终在我们和导游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这14天对我来说像是做梦一样的不可思议,没有导游催促我们赶时间,有的只是导游任由我们决定一个景点待的长短。我们可以肆意地在任何景点画图画到爽,不赶时间的旅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而一起的志趣相投的伙伴们也是这次旅行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一次有想为每一位伙伴甚至导游画肖像的冲动,甚至在旅行前我已经为这次旅行的最后想好了要配的图以及配图的诗,第一次每个晚上我会为了完成伙伴们的肖像拼命赶图好为了最后把图送给他们,这对于旅行时几乎从不画图的我来说太难得了!因为我太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了,太喜欢他们每一位了。怀着对艺术共同的追求,在这次旅行中大家都从伊朗的建筑、历史、民风中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给我们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可以回去毫不夸张地对朋友说:伊朗并不是你们以为的战争国家,也不是大家口中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国度,而是一个十分安全,人民太过热情友好,每个人都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美丽国度。它让我把这次旅行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始终无法忘记。以至于隔了半年时间我仍然觉得那次旅行的每一天都还清晰记得,这样一次难忘的旅行和这样一个难忘的国家会让我有再一次去的冲动。谢谢这次难忘的旅行,也谢谢每一位旅行中的伙伴们,因为你们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伊朗,你好!伊朗,再见!
三张和伊朗有关的画
枣
写于2015年3月 至 2015年8月
即便去之前看了好几遍LP,网上也查了一些图片和资料,可伊朗这个国家对我来说还是那么的神秘,甚至每一个知道我要去伊朗的朋友都会惊讶于我居然要去一个充满战争和不安的国家。于是踹着这种不安我和同行的伙伴降落在德黑兰机场。坐在大巴上虽然还未睡醒,可这个神奇的国度还是让我忍不住强打起瞌睡不停的望向窗外,建筑的外墙总是有很多涂鸦,路上满是黑压压裹着黑布的妇女,德黑兰的交通状况很不好,从上午就开始堵车一直到晚上,想必这里的人应该也都是些慢性子,否则怎能忍受这样的车况。被领队说德黑兰虽然是伊朗的首都,但其实并没有很多好的景点,于是乎,除了逛皇宫就是博物馆,他们的博物馆也都不大,由于对他们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除了珠宝博物馆是个例外。这个博物馆居然是藏在一个曾经的中央银行里,可能是为了安全着想吧,在这样的环境似乎会更隐蔽,层层安检,比机场还严格,你才能见到里面珍藏的各个朝代时期国王和王后们使用的珠宝。讲解员总有种很骄傲的感觉,总是用最大、最多等极尽赞美的词来解释这些珠宝,当然对于我们来说看到后来也审美疲劳了。整个德黑兰唯一让我感兴趣的大概就是去原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了。因为电影《Argo》的原因,我和同行的伙伴求导游带我们去,但对当地人来说这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反对的。于是导游只是带领我们到了附近,嘱咐我们一定要小心拍照,然后她就离去了。我们一路走到领事馆门口,偷偷地拍那著名的涂鸦墙,沿路还有手拿LP的自由行旅者,看来除了伊朗人外大家其实都很关注这个地方。刚开始我们还只是偷拍,到后来挨个去涂鸦墙合影,再后来干脆整个团队集体照,根本无视伊朗人的异样眼光。
第二天我们便离开德黑兰做飞机去马什哈德。马什哈德是伊朗第二大城市,被称作为圣城,因为世界第二大圣陵伊玛目礼萨就在那里。虽然我们都不是穆斯林,但宗教的氛围还是让我们想去一睹风采。到达马什哈德已经是晚上,本来的安排是直接回酒店休息,但同行的领队执意要去看圣陵的夜景,据说非常漂亮。于是冒着寒冷我们来到了圣陵的门外,圣陵24小时对教徒开放,但对游客来说吧晚上是不允许进入的,何况我们女性还没穿chador,所以只能站在外面欣赏圣陵夜晚的美丽。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来到了这里,女性们被导游一个个包裹进chador里,那是一种把全身围住只露出脸的长袍,女性进入圣陵或者有的清真寺都得穿这个。圣陵很大,分为不同的庭院,有的庭院非教徒不能入内,于是我们只能去参观圣陵里的各种博物馆,对于这个世界第二大的朝圣地来说,我们只能想象它朝圣时的壮观情景了。
为了赶去克尔曼,我们中午就离开了马什哈德。克尔曼是个沙漠城市,于是,早上还是寒冷的下雨天,下午到了克尔曼瞬间艳阳高照。而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导游Ali开始跟着我们到旅程最后。他是一个身高有190的高个子年轻人,会用英文问我如果用中文对我们说走吧走吧是不是不礼貌。由于是沙漠的关系,所以整个城市看起来缺乏色彩,到处都是沙土的黄色,也很少能见到绿树。克尔曼的巴扎是我们行程的第一站,这个古老破旧的市场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各种商品和生活有关的事物都能在其中找到。我们从对于伊朗人来说可能太少见到中国人,所以从进入市场一开始我们就被围观了,时不时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甚至打招呼合影,在导游提醒我们当心钱包后,我们甚至有了些小小的紧张,紧张到我连两旁的店铺都不愿意去看。最终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地下茶室,当一走进去以后即被这古老的建筑内部所吸引,头顶的典型伊斯兰尖顶和柱子,有一些客人躺在塌床上或喝茶或吸着水烟欣赏现场音乐人的表演,我们也被这音乐所感染,音乐人更是开心的为了我们的远道而来即兴创作了曲子,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他那热情还是打动了我们。走出茶室已经夕阳下,在夕阳的照耀下市场显得格外的平静,人们纷纷回家,这偌大的市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清了。
克尔曼的公路一路望过去除了光秃秃的山就是平地,褐色几乎掩盖了这个路程,空旷无人的公路很有电影《后会无期》的感觉,每个人都跳下车拍组公路大片,人人都充当了一回公路客。瑞岩城堡是矗立在这沙漠中的一座古城,四周空荡的平地上孤零零的矗立着。这座已经废弃的城堡如果恢复到当年应该何其壮观。除了城墙和四个瞭望塔看起来还保存完整外,城里几乎只剩下大大小小凹凸不平围起来的各种土胚,像一座座迷宫。走在其中往往会迷路。想象他们曾经是某个国王的房间又或者某间厕所,直到被飞过的鸽子或者突然出现的壁虎所吓到,这座古老的城堡突然让人产生了一些敬畏。
王子花园是克尔曼这个沙漠城市中唯一一处绿洲,很难想象在如此荒芜的地方居然还有这么个有参天绿树,有池子,有宅子的花园,简直像到了世外桃源般不可思议。据说花园里那一层层的水池本来是维持克尔曼整个城市的水源。听着那涓涓的水流声会让人暂时忘了沙漠的干涸与炎热,在这个绿洲中找到片刻的清凉。
离开克尔曼本以为气温会越来越高,没想到此后的行程我们穿的越来越多。设拉子是伊朗著名的旅游城市,有夜莺和美酒的美誉。而在去之前就听闻其中的莫克清真寺又是最出名的。又名粉红清真寺,因为其外观和内部的瓷砖多为粉红色而得名,又在微博上看到无数旅行者为其五彩斑斓的光影而流连忘返,于是我们一早便直奔那里。清真寺其实很小,一走进那里即被这阳光穿过清真寺彩色玻璃后投射在地面、柱子和墙壁上的颜色所震撼。那五彩斑斓的光在本来就五颜六色的墙壁和地毯上更是绚烂,难怪有人因为粉红清真寺的照片就买了机票来伊朗,它真不愧为世上最美的清真寺,有种梦幻的不真实感。为此大伙的相机手机不停地嗯,女士们把它当成了拍大片的好机会,我们几乎在这里呆了一上午去捕捉这绚丽的光影。我们一走,老天就下起了雨,还真是给足了我们面子呢!
光明王之墓在网上被称作绿境清真寺,因其内部用无数的镜面作为装饰,使整个清真寺闪耀出绿色的光芒。但它其实也是座圣陵,是教徒祷告的地方,脱鞋后按照男女不同的入口进入寺内,寺内的装饰的确如书上写的那样极尽闪耀,到处镶满了小玻璃碎片,一抬头就会闪瞎你的眼睛,但和那些坐在地上祷告或者抚摸圣陵的人们相比又那么的不一样,像是用这种闪耀的光芒带领人们找到心中的信仰。
哈菲兹之墓是除了清真寺外另一处宜人的花园。哈菲兹是伊朗最有名的诗人,几乎每个伊朗人都有他的诗集,并且会朗诵他的诗句。他的墓冢前时常有很多民众抚摸他的石棺并献上花。时不时还有人在墓前吟唱关于他的歌曲,那悠扬又有些哀伤的曲子回荡在墓园中让人不禁产生淡淡的忧伤。
伊朗除了有清真寺外,就是有很多宜人美丽的花园,这些花园都有池子,有很多绿树环绕在中间的宅子中,一点都不像伊斯兰的感觉,倒是有欧洲花园的亲切感。而橘子花园也和王子花园一样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取名橘子因为花园中种了很多橘子树,而伊朗的橙子多半酸到我们难以下咽,只拿它的汁滴在烤肉上。伊朗行程里最主要的就是每天和伊朗人合影签名,在这里我就因为在画速写被一大群伊朗女学生围观,争着让我帮她们写名字的中文。虽然我只能凭着发音粗略的写下她们的名字,但还是被她们热情友好的氛围所感染,她们甚至比自己的国人更友好,让你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我们每一位都感到欣慰。
离开设拉子的路上又路过了一座类似于瑞岩城堡的废弃古城,萨桑城堡,没有瑞岩的壮观,这只是座年代更久远的土城,很小,里面还有些地方在翻修,远远的矗立在这沙漠中,像一位老者在等待诉说他久远的记忆。
离开设拉子的当天早上天开始下起雨来,而今天我们的行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去参观雄伟壮观的波斯波利斯。这座城见证了古阿契美尼德帝国从兴盛走向灭亡的过程,可见其壮观的程度,所以在去往波斯波利斯的途中心里一直祈祷雨快点停下来,好让我们好好地欣赏这座被亚历山大一把火付之一炬的古城废墟。车停下来后远远地就看到了矗立在山上的很多希腊式的柱子,而在阴沉的天空衬托下这座已经成为废墟的古城显得更加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之前土耳其的以佛所相比,没有其壮观的大场景,也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地大,很多地方只剩下孤零零的柱子的底座,显得空荡荡。一路参加的时候都时不时的大雨倾盆,在镜头里没有阳光照射下灿烂辉煌的场景,更多的是在大雨中孤寂而又落寞的建筑群,仿佛在哭诉当年的历史,显得格外的苍凉。如果换做颜色话,那那天的波斯波利斯像是用素描或者黑白的水墨画,无法用其他任何颜色去描绘它的沉重,也让参观的我们在阴冷的空气中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终于来到了旅程的最重要的城市伊斯法罕。突然有种感觉一下子从农村到了城市的感觉,热闹的街道,繁华喧闹的场景突然感觉像是回到了上海,同行的小伙伴们也因为这热闹瞬间打起了精神,要知道之前我们为了上网天天绞尽脑汁,而现在到了这样繁华的城市就不用再为这伤脑筋啦。“伊斯法罕半天下”这是书里给他得概括,可能整个城市比较大,也是伊朗重要的旅游城市,加之繁华于是更是我们所期待的。
我们逛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却第一次游览了教堂。在伊朗,清真寺可能多到家常便饭,但教堂绝对是少数,而旺克教堂便是其中之一。一走进教堂的院子并没有觉得它有啥特别的,外表没有清真寺那些彩色的马赛克,只是米黄色的朴素墙面,看起来很普通。但当我们走进教堂内部时完全惊呆了。教堂的内部从穹顶一直到墙面都被各种和宗教有关的彩色壁画所装饰,壁画周围都是金色的装饰带,远远望去极尽华丽堂皇,像是走进一座艺术的宝库,满眼望不尽的艺术图画,让人感叹这华丽丽的内部与外表的朴实多么的不一样。除了靠近底部的那些彩色马赛克装饰瓷砖外,整个教堂内部一点都不像伊斯兰建筑,有种欧洲教堂的感觉,很特别。
伊朗除了清真寺多之外,就属皇宫了。因为历史的原因保存了很多不同时期的皇宫,这些皇宫大多奢华,但却也各有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去的四十柱宫就和之前参观的巴列维皇宫以及戈勒斯坦宫有所不同。这个皇宫又是在一座大花园里面,一进门就有一个很大的池子,两旁种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参天大树,像是守卫的士兵给人以安全感。四十柱宫并不有四十根柱子,其实只有二十根,但因为其倒映在池子中的影子而被称为四十柱宫。宫殿的外观已经很旧,木头的柱子也有破损,皇宫里面的装饰风格有点和旺克教堂类似但又比它更柔和,不同亮丽颜色的壁画镶嵌在穹顶或墙壁上,不同于旺克的油画质感,四十柱宫的壁画多半是波斯传统的细密画,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已经破损,但也丝毫不破坏它的美丽,如果说旺克教堂像是男性,那四十柱宫给我的感觉更像女性,柔和却又掩盖不了她的美。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是我们在伊斯法罕的后三天时间里每天待的地方,因为那里涵盖了伊斯法罕最好的景点。也是世界上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第二大广场。这个皇家广场气势宏伟,硕大的广场最早是国王观看马球的地方,但现在中间除了供游人休息外,原本的跑马道成了客人坐马车浏览广场的地方。广场的四周有两个清真寺和一个皇宫,链接这三个地方的则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巴扎,广场集合了四个重要的元素:经济代表巴扎;政治代表皇宫;宗教代表清真寺;而广场原本的跑马场则代表了生活,也难怪这里每天都聚集了很多人,百姓们可以在这里信仰他们的宗教,循迹他们的历史,买到他们的生活用品顺便还能坐在广场上消磨时光,这大概也是伊朗的百姓一天的生活吧。
谢克洛弗拉清真寺是我一直期待的,因为LP伊朗的封面便拍摄于此清真寺。它是一座私人的清真寺,所以和其他清真寺比起来看起来不大,没有所谓的传音塔,只有一个凸起的尖顶。伊朗的清真寺大多墙壁都是嵌满黄蓝色调的马赛克,所以从外貌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内部的穹顶和装饰图案会有所区分。谢克洛弗拉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走进清真寺的内部,你不会想到外表看起来如此普通的清真寺里面却能那么美!走进里面的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惊呼出声,硕大的穹顶一直泛着淡橘红色的光,像金色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穹顶中心看起来像一只孔雀的脖子,而嵌满穹顶的马赛克图案又好似它长长的尾巴,开屏展翅。据说穹顶的马赛克其实是乳白色的,因为靠近穹顶的窗户的原因,随着光线透过窗户照在穹顶上,马赛克会由乳白色逐渐变成粉红色,慢慢显现它的美!这个被誉为最美的清真寺没有多余的庭院,只靠这一间穹顶就能征服每一位参观者。我也不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LP,找到封面上同样的角度把书与实景来了个大合影。
离谢克洛弗拉清真寺不远的地方就是沙阿清真寺。虽然清真寺的入口正对着广场,但清真寺本身却面向麦加的方向。一条斜的短道很好地将清真寺转了45度角,让其面朝麦加的方向,但从入口看起来它还是正对着广场中心。主殿的穹顶非常之高,中间有块黑色的石砖。导游让我们站在这7块石头组成的黑色石砖上,让我们跺脚,然后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好几声回响。导游让我们猜回声了几次。答案是7次。他说这个穹顶其实里面还藏了一个穹顶,最高的穹顶有51米,两个穹顶之间差十几米的空隙,正是这个中空产生的效应使我们能够在底下很清晰地听到不同的回声。只要站在这个黑色石头上说话,整个清真寺的人都能听到。于是团队里的歌唱好手也现场在穹顶下来了首我的太阳,那回声的效果比歌剧院还好。
伊斯法罕的巴扎是整个伊朗最好的巴扎。围绕在皇家广场四周一圈,其中的一端还有伊朗最老的巴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是贩卖不同的物品,有的区域出售生活用品,看起来大都像是从中国的义务批发来的商品;有的是出售香料食品的区域,而对于我们来说更感兴趣的是展示和出售伊朗传统特色工艺品的区域。伊朗除了满大街的地毯店之外,就属它的铜器、手绘骆驼骨盒以及印染的桌布而闻名。这也是我们在巴扎里面看到最多的商铺。导游把我们带到一家专卖印染桌布的店铺,起初我对于这种桌布完全没有兴趣,觉得也就是机器印出来的吧。但当我走进店里听完导游的介绍后看到有位工人用手肘把沾满颜色的模子用力敲打在打好轮廓的图案上时,我才明白这满版印花的桌布原来是靠工人一次次敲在布上面的,而敲的次数越多,花纹的图案就越复杂。这不禁让我对这原本看似普通的桌布有了一种敬佩感。这年头还有人坚持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是多么的不容易。除了桌布外,铜器也是伊朗的一大特色。就像他们把伊斯兰建筑中的图案运用到地毯一样,他们同样把它的美传播到了器皿上,每一件铜器的表面都被雕刻出精美复杂的花纹图案,而这些图案也都是工人 拿着锥一针针敲打上去的,据说是不能出错的,因为出错了就无法修改了。于是,每一个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针针的工艺是工人花费许久的时间完成,每一件铜器都是历史的诉说者。把它们捧在手里就像欣赏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那样让我们惊叹。在巴扎还能看到许多卖盒子的店铺,这些盒子是给女性存放首饰的首饰盒,原来是用骆驼的骨头制成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盖子是拱形的,每个盒子都不一样,都是传统的手工艺人亲手绘制上去的图案,有传统的花卉图案,或者描绘伊朗古代生活的,人物,每一个拿在手里都觉得十分精美。小小的盒子上的图案都描绘得十分细致,可见画家的技术十分娴熟,换我来画一定很是粗糙吧。
伊朗人并不会因为生活不富裕而拼命工作,从伊朗的巴扎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往往是很安逸的。 从中午12点到晚上5点是巴扎的休息时间,这时候大多数店铺往往关门,直到5点华灯初上,人们才缓缓地回到店铺开门做生意,直到晚上9点关门。而下午的时候人们不是在清真寺祷告就是在茶室喝茶吸水烟了。因为伊朗不允许在公众场合抽烟喝酒,也没有夜店,于是茶室往往是每个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餐厅往往都有饭后的茶点供应,但传统的茶室可能氛围更好。这次我们就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伊斯法罕巴扎里最老的一件茶室。它
隐蔽在一座破旧的小区里面,穿过堆满古董旧物的走到我们走进了茶室,很难想象她是一件如此拥挤而又昏暗的茶室,长长的过道两边挂满了各式老的茶壶铜器和旧的灯,看起来都有很多年代了。墙上还挂满了不同年代的名人来这里喝茶的照片,想必这家茶室也是年代久远了。茶室分两间,外面的是喝茶,而里面那件则是给那些抽水烟的人用的。点一壶茶,大家围坐在长长的桌子旁,欣赏着波斯传统音乐,合着甜点聊天,时间竟也这样消磨了。走出茶室天色已晚,看着各个店铺纷纷开门点灯营业,我们忙碌而惬意的一天时光也将过去。
当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就是去参观伊朗传统的健身房。这让我这个最近爱上健身的人来说简直太有趣了。虽然晚饭时胃痛犯了,可还是忍着痛跟着大伙坐车去了。健身房在一处很普通的房子里,走进去即被里面奇怪的布置所吸引。房间中间被挖出一个陷下去的圆形坑,坑的四周堆放着一个个看起来像保龄球一样粗壮的棒子,墙上到处挂满了黑白的各种人物合影的照片,大都看起来像健身的人,光着上半身双手叉腰。照片墙的上面悬挂了两排看起来像裤衩的衣服。在照片墙前面的高台上坐着一位手拿一面鼓的爷爷。他一边用我们听不懂的波斯语哼唱,一边打着鼓。等我们都坐下后,几个穿着绿黄上衣和伊朗传统中裤的男子纷纷跳下圆形坑开始跟着爷爷鼓的节奏做起一些类似于广播体操的动作,过一会又会拿起放在旁边的棒子在头顶来回挥舞,又或者其中一个人站在中间开始双手向前举起原地转圈,一口气转个不停,等到转到不行的时候爷爷会叫另一个人名字,然后换另一个人继续转,以此类推。甚至还有一个男子双手举起像门板一样重的两块木头做各种很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十分的震惊。回去后网上一查才知道这种传统的伊朗健身房名字叫做Zurkhanwh,意思为“力量之屋”,一群男子在鼓声的伴奏下做一系列仪式性质的力量型表演。据朋友说这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还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啊,连我的胃痛都瞬间治愈了,呵呵!
离开伊斯法罕后,我们因为看错了离开时间而多了一天,最终把原本要去的另一座圣城库姆换成了伊朗传统的小镇卡尚。卡尚被誉为玫瑰之城,因城里盛产玫瑰而出名,城里也贩卖各种用玫瑰等鲜花做成的各色纪念品,比如很著名的玫瑰精油,但最让我神奇的是居然喝到了玫瑰水。这种用鲜花做成的水在卡尚的小店到随处可见,兑上水后喝玫瑰水会有一种甘美的感觉,由于那晚就要去机场无法携带任何液体,所以最终大家只是买了一瓶水一起分享了一下。去卡尚的那天车子开了很久,我们又渐渐从繁华热闹的伊斯法罕往沙漠般的小城驶去,终于在太阳即将要准备落下的时候到达了一处宅子,可这次我们并没有先走进宅子的里面去参观,而是在导游的带领下爬上了宅子的房顶。一上去之后才知道我们为是么要来这里。这个宅子的房顶居然是一个个像蘑菇头一样的半圆形建筑,每个半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突出的小顶,像飞碟头上的灯一样甚是科幻,和我们之前看到的所有伊朗建筑完全不一样,感觉从古老的时空一下子穿越到了未来世界。大家一下子就兴奋了,在房顶上到处窜来窜去的拍照,而我更是喜欢地立马掏出了本子把它描绘下来,要知道这个建筑简直太适合我了。渐渐地太阳开始下山了,屋顶上的光线开始越来越暗,就在太阳即将完全落下的时候,突然整个屋顶所有的半圆形房顶都亮起了灯来,一下子把黑暗的房顶照的通明,那一个个发光的蘑菇头这样看更像是外星球来的城堡,或是停在地球的飞船,比起之前白天的样子显得更加迷人和可爱。于是新一轮的拍摄又掀起来。小白的爸爸更是说为了等这个时刻我们之前拼命的赶路真是值了。我们一直不停地拍照到管理员来催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而下来后才得知其实管理员早就过了下班时间,但不好意思打扰我们享受这美丽时刻于是一直在底下等我们,这样的善举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伊朗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回来一查才知道这个宅子的名字叫Amirahmad historical bathroom是一座浴室,看来伊朗不仅有穹顶还有外星球的蘑菇头。
在卡尚的当晚我们没有住在豪华的酒店里,而是又一次住了民宅。在整个行程中我们一共住过两次民宅。虽然没有酒店舒适的房间,但小小的温馨的民宅还是让我们很难忘。民宅有点像我们的四合院,中间有个大院子,可以供游客躺在或坐在塌上聊天。不像酒店比较私人隐蔽,我们住在民宅里就可以晚上大家一起躺在榻上聊天画图,很是惬意。而在卡尚的民宅每个房间里更是有暖桌,可以把脚伸进暖桌的被褥里坐着看书画图,很有日式的感觉。而民宅比起酒店里夜里更是十分的安静,有种远离尘嚣的疏离感,更能让人心静下来。
在伊朗每天吃各种传统餐厅,自从离开德黑兰开始感觉我们的餐厅越来越好,吃的东西也越来越习惯。伊朗传统餐厅大多和伊斯兰的建筑内部一样,顶上或者墙壁上会画些波斯图案,好一点的还会用镜面镶嵌。餐桌上有的铺着传统波斯桌布,有的有情调的会做成镂空洒些玫瑰花。食物都差不多,色拉是免费畅吃的,色拉吧里的蔬菜主要是黄瓜番茄和卷心菜,搭配上自己选择的色拉酱拌着吃。还有些餐厅会提供已经做好的各种色拉选择。馕是伊朗人最热衷的食物,无论早餐还是晚餐,桌上的篮子里总不会少了它,饿了就可以先吃几块馕垫垫饥。而主食也就这几种:烤鸡肉、烤羊肉、烤鱼。这几样是最常吃到的。而伊朗最传统的食物Dizi是我们后面几天吃到的。Dizi,是把羊肉、牛肉混合豆子一起煮熟。放在一个罐子里。服务员端上来后先将里面的汤汁倒在一个碗里,再用准备好的金属锥子使劲的在罐子里捣和旋转,将食物碾碎成泥状,导入盘子里。客人可以将这些泥状的食物摊在馕的表面卷起来,配合汤一起享用,味道比起我们吃的烤肉来说太美味了,以至于第一次吃的我一口气吃了好几块馕。所有的餐厅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伊斯法罕巴扎里著名的Bastani Traditional Restaurant。一走进这家餐厅即被眼前绚丽的色彩和装饰所吸引,屋子里没有桌椅,代替它们的是一张张榻床。窗户上的玻璃镶满了彩色花纹,透过阳光照射在床榻上五彩斑斓。天花板布满了金色的星形图案,墙壁是我最爱的蓝色,让整间餐厅都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坐在床榻上像野餐那样享用伊朗传统的美食让人的心情也突然变得悠闲起来。
短短的14天旅程最终在我们和导游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这14天对我来说像是做梦一样的不可思议,没有导游催促我们赶时间,有的只是导游任由我们决定一个景点待的长短。我们可以肆意地在任何景点画图画到爽,不赶时间的旅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而一起的志趣相投的伙伴们也是这次旅行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一次有想为每一位伙伴甚至导游画肖像的冲动,甚至在旅行前我已经为这次旅行的最后想好了要配的图以及配图的诗,第一次每个晚上我会为了完成伙伴们的肖像拼命赶图好为了最后把图送给他们,这对于旅行时几乎从不画图的我来说太难得了!因为我太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了,太喜欢他们每一位了。怀着对艺术共同的追求,在这次旅行中大家都从伊朗的建筑、历史、民风中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给我们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们可以回去毫不夸张地对朋友说:伊朗并不是你们以为的战争国家,也不是大家口中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国度,而是一个十分安全,人民太过热情友好,每个人都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美丽国度。它让我把这次旅行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始终无法忘记。以至于隔了半年时间我仍然觉得那次旅行的每一天都还清晰记得,这样一次难忘的旅行和这样一个难忘的国家会让我有再一次去的冲动。谢谢这次难忘的旅行,也谢谢每一位旅行中的伙伴们,因为你们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伊朗,你好!伊朗,再见!
三张和伊朗有关的画
![]() |
小王子 |
![]() |
伊朗小队在瑞岩城堡 |
![]() |
伊朗小队队友像 |
枣
写于2015年3月 至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