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玻璃橱窗到电子屏幕“看”景观社会
摘要: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对媒介社会进行了一种激进性的批判,认为景观其实质表现的是一种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正是景观社会的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看似没有的“屏障”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本文意在从这些屏障的角度看其发展以及相互比较乃至最终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
关键字:景观社会 玻璃 橱窗 屏幕
在麦克卢汉乐观地提出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并且预言媒介的变革和发展将会导致视觉文化或者说是景观社会的最终形成的时候。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对媒介社会进行了一种激进性的批判,指出曾经直接存在的一切,现在都成为了纯粹的表征。这表征说到底就是图像,在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他在七十年代还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把影象资料重新组织起来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影片中,他用景观来解释景观,反复的出现许多重复的关于色情和权力的画面警示人们景观社会的到来。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个体与民族的信念、价值和欲望也在日益通过图像被建构、被折射和被扭曲:电视、广告、电影、报纸、杂志、录象带、网络等等已不再只是我们沟通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已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景观已然成为一种隐匿在人群中的一种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景观也无处不在,从商店的玻璃橱窗后的各种展示物,到电子屏幕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图像。景观以其无形的方式束缚住了我们,而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作为一种传播图像视频的媒介成为了景观社会的显著的却又被人们视为理所应当以后忽略的特征,这些看似没有的“屏障”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些景观性的信息让我们始终处在一种渐渐上瘾的饥渴状态之中,既描绘不出一幅连贯、整体的画面,也无法说明其背后的本质联系, 景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当代社会的全貌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面纱。
从12世纪开始,为了保持宗教的神秘特征,教堂各处被采用彩色玻璃装饰,这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堂的采光问题,同时又通过改变自然光的色泽,将之模拟成来自天庭的神光。1688年,大块玻璃的制作工艺被发明,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又扩大了玻璃制造业的规模。玻璃逐渐从教堂转变身份变成了商店的橱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二十世纪中期也就是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互联网从1969年发展的雏形为军事服务一直到今天变成每个人生活中的必不可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把让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或者电视荧屏看到世界的千奇百怪。这些代表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被迫的被暴露在这些景观之下。在其中,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作为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被充分利用,但是又为人们所忽视。
欧阳江河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做《玻璃工厂》,其中是这样写道的,“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玻璃的敌人是手,而不是眼睛;它抵御触觉。却向视觉毫不设防地敞开”。 从教堂的玻璃到商店购物橱窗的玻璃,这种只能看的到却触摸不到的感觉更加强烈,人们有更加强烈的消费欲望。玻璃橱窗对于人们而言,表达了物质的赤裸本质以及商品与人之间的明目张胆的欲望关系。商品既裸露于人们的目光下,又因为玻璃形成一个坚硬而又冰冷阻隔,既引诱了消费者,消费者却又因为触摸不到而被商品拒绝。在观看橱窗的过程中,视觉是第一重要的传播工具,但是事实上,人们逐渐不再追求事实真相,越来越变得只要看图说话。视觉作为最主要的感觉方式之一,是我们最无法控制的感觉,只要我们睁着眼睛,就可能随着自己的意愿和外界的刺激接收到视觉信息,但是这种视觉信息往往是断裂或者破碎的。在面对玻璃橱窗的时候,这种感觉变得尤为明显,本来可以运用我们的稳定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景观展示的出现,我们的面对的是断断续续的视觉刺激,这种刺激也是本雅明认为的很重要的现代性征兆,要求我们开始适应断裂或碎片的状态。玻璃橱窗中展现的景观,虽然是实际的物体,但是却是一种虚拟,它使人们产生一种这是属于自己的假设,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在这种假设中被拟造出一种需求,然后我们会按照这种“需求”按部就班的去消费、购买,同时人的欲望也因为大量堆积的景观而无限地膨胀。而对于购买的他预期得越多。他生活得就越少;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 本雅明也提到,如果你越活的像积极的消费者,你就是越被动思考自身的人。逐渐最后被奴役在各种消费的需求和欲望之中。在很多时候,不断地经过一个个橱窗会让人变得晕眩,产生一种迷失在人群中的感觉。橱窗直接作用于人们世俗的占有欲,并且把这种占有欲无限的放大并且夸张使之达到极致。现在橱窗的职责由广告来承担,并且甚至说橱窗就是广告的前身,但是玻璃橱窗依然在当时充分的展示了商品在其消费领域的独有的意识形态,不过,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各式各样的广告就取代了玻璃橱窗。人类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物质的“拜物教”,后现代的拜物教的教堂就是百货公司报纸的广告版像一片具说服力的福音单张。电视的广告明星像在传福音讲见证,而我们以礼拜的姿态坐在电视机前。
发展到电子屏幕,商店的玻璃橱窗变成了浏览器里的一页页窗口,和一张张虚拟的图像,摄影或者拍摄的角度,就是我们被迫选择的角度。在被迫选择了接受的角度后,粘贴复制的功能在各种网站上达到了极致。这让人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德波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社会经过大众传媒就变成景观社会,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能够堆积成为奇观,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购物从橱窗的浏览,杂志的阅读过渡到淘宝等网上购物,读书从借阅到购买变成了Ipad中的电子图书,为了提高效率的同时,我们已经被电子屏幕所包围了。屏幕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清晰真实,像素越来越高,但是其后隐藏的仍然是一种被无限真实化的虚拟。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景观演变为今天横行全球的“媒介景观”,这种新的媒介景观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电视荧幕和互联网的转播在全球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所以这种媒介景观对人的影响力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媒介景观造就的虚拟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景观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观看,恰恰是无直接暴力的、非干预的表象和影像群,景观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规定。它意味着,存在颠倒为刻意的表象。而表象取代存在,则为景观。 现实就是虚拟的,而虚拟的也都变成了现实。在景观是展现现实还是现实展现的是景观的颠倒中,我们不得不怀疑到底谁是真实的。海湾战争就是一场在电脑屏幕上演练后又按照其安排悉数模拟的一场战争,事实上,这又存在着一种权力的支配和控制。这就是“少数人”给我们极尽地模拟出的看似真实的虚拟环境,而“多数人”,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 我们不仅顺从在屏幕前,更多时候我们有一种孤独,并且显得无所适从。
从玻璃橱窗到电子屏幕,它们同样作为各自内容传播的媒介,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点。首先,毫无置疑的是电子屏幕的传播内容的范围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而玻璃橱窗由于其受到的限制,在范围和速度上远不及电子屏幕。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电子屏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不可估量。其次电子屏幕和玻璃橱窗不同,玻璃橱窗背后表达的是一种虚拟,但是它相对电子屏幕而言是直接的镜面反射,而屏幕是把已经虚拟的或者说已经被强迫选取了角度的内容再来进行反映。我们接受的角度是被经过多次“议程设置”后呈现再我们面前的内容,所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变得支离破碎,越来越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另外,电子屏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的技术,它在比玻璃橱窗有更多的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极力给人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如果说橱窗背后的是一种虚拟,那么电子屏幕背后的更是一种虚拟化的虚拟。这种虚拟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和盲目。就像当下的3D电影,还有一些电子图书,这些电影无论制造出多少效果,电子图书无论给人多么真实的感觉,都不可能代替现实场景和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无论在书的厚重感上,或者是翻页的感觉上,都无法与真正的图书相比。再者,玻璃橱窗后面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电子屏幕后面的内容是无限的,而且这种“无限”正在变得越来越迷你轻便携带。最后,相比与玻璃橱窗来说,如果它还是需要人与人实际的交往共同参与的,那么电子屏幕的发展趋势使人们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这些内容仍然可以共享,可以互相传递,但是这种交往的方式已经基本上被社交媒体代替,让人的孤独感更加增强。
对比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来看,玻璃橱窗如果说体现的是一种景观社会的开始,那么电子屏幕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还有极大的传播范围,在把景观社会推向一种极致。数字化正在从技术和意识层面不断的异化着身处其间的我们,它们在不断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思想行为的方式,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开始迷惑,越来越高端的数字化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脑、网络的普及,到底是被我们物尽其用了还是最终导致了“人为物役”的局面。电子屏幕的力量要远远超越一个“玻璃橱窗”。在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中指出这种街道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它们彼此从身边匆匆走过,好像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谁对谁连看一眼都没想到,每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的这种可怕的冷漠,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使人难堪、愈是可怕。 也是这种玻璃的屏障,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自私和可怕的冷漠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地放大,人们热衷于从屏幕、摄像头中看到对方,而不是真正的去交流接触,甚至真正的交流接触后会感觉到尴尬和不适。我们逐渐的在不适应现实的生活。经过大街的橱窗边,我们因为橱窗中景观的吸引匆匆从别人身边走过。在互联网上,人们为了人们为了看奇观而看奇观,满足自己被伪造出来的欲望,但是一旦欲望被满足后,会想要更多,所以这个底线也不断被打破,人们的好奇心理逐渐突破社会的底线,我们在看到奇观的满足和这个社会规定的底线之间游走。这也是新闻频频指出现在大众的品味低俗化的原因之一,而且这些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现代社会景观的机制化在编剧查理·布鲁克的《黑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每个人居住的环境是由数块屏幕组成的狭小空间,空间中只有一张床,所有人都被迫被暴露在无尽的视频影像当中,人类日复一日辛苦的结果,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牢笼,我们输给了看似真实至极的虚拟。在影片中,屏幕的作用达到了极致,观众不需要在现场,现场只是每个人的图像,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屏幕空间中完成所有的动作,这看似不是屏障的屏障阻隔着彼此。而女主人公参加的类似于选秀节目的内容看似“迎合”大众的需求,实际上却是在麻木着人们的内心。最终当男主人公跳出来发现这一切的荒谬,却逃不过这个社会的牢笼,以一种极其讽刺的结尾表现了对景观社会的绝望。在景观社会中所有的叛逆都变成了强化消费的工具,叛逆可以成为消费的时髦;同消费文化相比,曾经生猛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动作变得迟钝而笨拙。在被景观麻醉的事实面前,德波给出了自己调配的清醒剂。他认为,只有来自于青年人的艺术革命才是摆脱景观支配的真正途径,这就是他所谓的新革命。德波所领导的情境主义国际,正是一种实验性的将景观生活颠倒为艺术瞬间的革命实践运动。而这些青年运动也需要无数青年人的共同尝试,尝试着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陌生,改变景观社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漠然,在失败中探索自己的道路。
关键字:景观社会 玻璃 橱窗 屏幕
在麦克卢汉乐观地提出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并且预言媒介的变革和发展将会导致视觉文化或者说是景观社会的最终形成的时候。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对媒介社会进行了一种激进性的批判,指出曾经直接存在的一切,现在都成为了纯粹的表征。这表征说到底就是图像,在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他在七十年代还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把影象资料重新组织起来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影片中,他用景观来解释景观,反复的出现许多重复的关于色情和权力的画面警示人们景观社会的到来。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个体与民族的信念、价值和欲望也在日益通过图像被建构、被折射和被扭曲:电视、广告、电影、报纸、杂志、录象带、网络等等已不再只是我们沟通和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已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景观已然成为一种隐匿在人群中的一种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景观也无处不在,从商店的玻璃橱窗后的各种展示物,到电子屏幕呈现的丰富多彩的图像。景观以其无形的方式束缚住了我们,而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作为一种传播图像视频的媒介成为了景观社会的显著的却又被人们视为理所应当以后忽略的特征,这些看似没有的“屏障”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些景观性的信息让我们始终处在一种渐渐上瘾的饥渴状态之中,既描绘不出一幅连贯、整体的画面,也无法说明其背后的本质联系, 景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当代社会的全貌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面纱。
从12世纪开始,为了保持宗教的神秘特征,教堂各处被采用彩色玻璃装饰,这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堂的采光问题,同时又通过改变自然光的色泽,将之模拟成来自天庭的神光。1688年,大块玻璃的制作工艺被发明,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又扩大了玻璃制造业的规模。玻璃逐渐从教堂转变身份变成了商店的橱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二十世纪中期也就是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互联网从1969年发展的雏形为军事服务一直到今天变成每个人生活中的必不可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把让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或者电视荧屏看到世界的千奇百怪。这些代表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使我们被迫的被暴露在这些景观之下。在其中,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作为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被充分利用,但是又为人们所忽视。
欧阳江河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做《玻璃工厂》,其中是这样写道的,“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玻璃的敌人是手,而不是眼睛;它抵御触觉。却向视觉毫不设防地敞开”。 从教堂的玻璃到商店购物橱窗的玻璃,这种只能看的到却触摸不到的感觉更加强烈,人们有更加强烈的消费欲望。玻璃橱窗对于人们而言,表达了物质的赤裸本质以及商品与人之间的明目张胆的欲望关系。商品既裸露于人们的目光下,又因为玻璃形成一个坚硬而又冰冷阻隔,既引诱了消费者,消费者却又因为触摸不到而被商品拒绝。在观看橱窗的过程中,视觉是第一重要的传播工具,但是事实上,人们逐渐不再追求事实真相,越来越变得只要看图说话。视觉作为最主要的感觉方式之一,是我们最无法控制的感觉,只要我们睁着眼睛,就可能随着自己的意愿和外界的刺激接收到视觉信息,但是这种视觉信息往往是断裂或者破碎的。在面对玻璃橱窗的时候,这种感觉变得尤为明显,本来可以运用我们的稳定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由于景观展示的出现,我们的面对的是断断续续的视觉刺激,这种刺激也是本雅明认为的很重要的现代性征兆,要求我们开始适应断裂或碎片的状态。玻璃橱窗中展现的景观,虽然是实际的物体,但是却是一种虚拟,它使人们产生一种这是属于自己的假设,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在这种假设中被拟造出一种需求,然后我们会按照这种“需求”按部就班的去消费、购买,同时人的欲望也因为大量堆积的景观而无限地膨胀。而对于购买的他预期得越多。他生活得就越少;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 本雅明也提到,如果你越活的像积极的消费者,你就是越被动思考自身的人。逐渐最后被奴役在各种消费的需求和欲望之中。在很多时候,不断地经过一个个橱窗会让人变得晕眩,产生一种迷失在人群中的感觉。橱窗直接作用于人们世俗的占有欲,并且把这种占有欲无限的放大并且夸张使之达到极致。现在橱窗的职责由广告来承担,并且甚至说橱窗就是广告的前身,但是玻璃橱窗依然在当时充分的展示了商品在其消费领域的独有的意识形态,不过,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各式各样的广告就取代了玻璃橱窗。人类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物质的“拜物教”,后现代的拜物教的教堂就是百货公司报纸的广告版像一片具说服力的福音单张。电视的广告明星像在传福音讲见证,而我们以礼拜的姿态坐在电视机前。
发展到电子屏幕,商店的玻璃橱窗变成了浏览器里的一页页窗口,和一张张虚拟的图像,摄影或者拍摄的角度,就是我们被迫选择的角度。在被迫选择了接受的角度后,粘贴复制的功能在各种网站上达到了极致。这让人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德波的预言,这些预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社会经过大众传媒就变成景观社会,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能够堆积成为奇观,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购物从橱窗的浏览,杂志的阅读过渡到淘宝等网上购物,读书从借阅到购买变成了Ipad中的电子图书,为了提高效率的同时,我们已经被电子屏幕所包围了。屏幕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清晰真实,像素越来越高,但是其后隐藏的仍然是一种被无限真实化的虚拟。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景观演变为今天横行全球的“媒介景观”,这种新的媒介景观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电视荧幕和互联网的转播在全球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所以这种媒介景观对人的影响力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媒介景观造就的虚拟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景观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观看,恰恰是无直接暴力的、非干预的表象和影像群,景观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规定。它意味着,存在颠倒为刻意的表象。而表象取代存在,则为景观。 现实就是虚拟的,而虚拟的也都变成了现实。在景观是展现现实还是现实展现的是景观的颠倒中,我们不得不怀疑到底谁是真实的。海湾战争就是一场在电脑屏幕上演练后又按照其安排悉数模拟的一场战争,事实上,这又存在着一种权力的支配和控制。这就是“少数人”给我们极尽地模拟出的看似真实的虚拟环境,而“多数人”,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 我们不仅顺从在屏幕前,更多时候我们有一种孤独,并且显得无所适从。
从玻璃橱窗到电子屏幕,它们同样作为各自内容传播的媒介,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点。首先,毫无置疑的是电子屏幕的传播内容的范围更大,传播速度更快,而玻璃橱窗由于其受到的限制,在范围和速度上远不及电子屏幕。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电子屏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不可估量。其次电子屏幕和玻璃橱窗不同,玻璃橱窗背后表达的是一种虚拟,但是它相对电子屏幕而言是直接的镜面反射,而屏幕是把已经虚拟的或者说已经被强迫选取了角度的内容再来进行反映。我们接受的角度是被经过多次“议程设置”后呈现再我们面前的内容,所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变得支离破碎,越来越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另外,电子屏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的技术,它在比玻璃橱窗有更多的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极力给人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如果说橱窗背后的是一种虚拟,那么电子屏幕背后的更是一种虚拟化的虚拟。这种虚拟给人带来一种不安和盲目。就像当下的3D电影,还有一些电子图书,这些电影无论制造出多少效果,电子图书无论给人多么真实的感觉,都不可能代替现实场景和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无论在书的厚重感上,或者是翻页的感觉上,都无法与真正的图书相比。再者,玻璃橱窗后面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电子屏幕后面的内容是无限的,而且这种“无限”正在变得越来越迷你轻便携带。最后,相比与玻璃橱窗来说,如果它还是需要人与人实际的交往共同参与的,那么电子屏幕的发展趋势使人们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虽然这些内容仍然可以共享,可以互相传递,但是这种交往的方式已经基本上被社交媒体代替,让人的孤独感更加增强。
对比玻璃橱窗和电子屏幕来看,玻璃橱窗如果说体现的是一种景观社会的开始,那么电子屏幕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还有极大的传播范围,在把景观社会推向一种极致。数字化正在从技术和意识层面不断的异化着身处其间的我们,它们在不断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的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我们思想行为的方式,以至于连我们自己都开始迷惑,越来越高端的数字化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脑、网络的普及,到底是被我们物尽其用了还是最终导致了“人为物役”的局面。电子屏幕的力量要远远超越一个“玻璃橱窗”。在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中指出这种街道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它们彼此从身边匆匆走过,好像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谁对谁连看一眼都没想到,每个人在追逐私人利益的这种可怕的冷漠,这种不近人情的孤僻就愈使人难堪、愈是可怕。 也是这种玻璃的屏障,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自私和可怕的冷漠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地放大,人们热衷于从屏幕、摄像头中看到对方,而不是真正的去交流接触,甚至真正的交流接触后会感觉到尴尬和不适。我们逐渐的在不适应现实的生活。经过大街的橱窗边,我们因为橱窗中景观的吸引匆匆从别人身边走过。在互联网上,人们为了人们为了看奇观而看奇观,满足自己被伪造出来的欲望,但是一旦欲望被满足后,会想要更多,所以这个底线也不断被打破,人们的好奇心理逐渐突破社会的底线,我们在看到奇观的满足和这个社会规定的底线之间游走。这也是新闻频频指出现在大众的品味低俗化的原因之一,而且这些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现代社会景观的机制化在编剧查理·布鲁克的《黑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每个人居住的环境是由数块屏幕组成的狭小空间,空间中只有一张床,所有人都被迫被暴露在无尽的视频影像当中,人类日复一日辛苦的结果,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牢笼,我们输给了看似真实至极的虚拟。在影片中,屏幕的作用达到了极致,观众不需要在现场,现场只是每个人的图像,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屏幕空间中完成所有的动作,这看似不是屏障的屏障阻隔着彼此。而女主人公参加的类似于选秀节目的内容看似“迎合”大众的需求,实际上却是在麻木着人们的内心。最终当男主人公跳出来发现这一切的荒谬,却逃不过这个社会的牢笼,以一种极其讽刺的结尾表现了对景观社会的绝望。在景观社会中所有的叛逆都变成了强化消费的工具,叛逆可以成为消费的时髦;同消费文化相比,曾经生猛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动作变得迟钝而笨拙。在被景观麻醉的事实面前,德波给出了自己调配的清醒剂。他认为,只有来自于青年人的艺术革命才是摆脱景观支配的真正途径,这就是他所谓的新革命。德波所领导的情境主义国际,正是一种实验性的将景观生活颠倒为艺术瞬间的革命实践运动。而这些青年运动也需要无数青年人的共同尝试,尝试着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陌生,改变景观社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漠然,在失败中探索自己的道路。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