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应该有一间好书店
书店副作用
很难设想,如果巴黎没有“莎士比亚”、纽约没有“高谈书集”、旧金山没有“城市之光”、北京没有“万圣”、上海没有“季风”、南京没有“先锋”、台北没有“诚品”,它们的魅力是不是会因此打折扣。
对很多爱书之人来说,一座城市有没有好的书店,是他们判断这座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准。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因为贵阳有了西西弗书店,而对贵阳这个内地城市刮目相看。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像《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传奇故事就只能在伦敦发生。反之亦然,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广告人书店创办人徐智明说自己去巴黎,印象最深的是莎士比亚书店,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莎士比亚书店已经取代了巴黎的位置。很难设想,如果巴黎没有“莎士比亚”、纽约没有“高谈书集”、旧金山没有“城市之光”、北京没有“万圣”、上海没有“季风”、南京没有“先锋”、台北没有“诚品”,它们的魅力是不是会因此打折扣;但至少在一部分人心目中,肯定是个遗憾。甚至,有人会为了一个书店而爱上一个城市: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说,自己曾认真考虑过是不是要搬到台北,理由就是,台北有诚品书店而东京没有。在新井一二三那里,书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而是一个能令人产生幸福感的地方,并因此发出“生活在这座城市,真有福气”的感叹。
为什么还要去书店?
按理说,随着网络和各种通讯设备的进步,人可以不需要去书店了:可以在网络上读书,在手机上读书;要买书可以通过网购,要交流可以通过豆瓣这样的站点。但还是有些人愿意时不时到书店去,也不一定是为了买书,就是逛逛,看看,碰到熟人就聊几句,或者和相熟的店员寒暄。这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情感的需求,有一位传媒人这样描述这种感受:每次店员跟自己寒暄,说怎么这一向没来,就有一种很实在的、活在这座城市的感觉——是的,这就是“我的”城市。
作家龙0应0台说过,一个城市是需要有“公共客厅”,作为一个荒凉大城市里的温暖小据点的。因为“没有容许逗留的地方,人们到哪里去‘相濡以沫’,培养小区情感?没有小区情感,又哪里来的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她举的例子是欧洲的咖啡馆和酒吧,认为在欧洲这就是“小区文化”,是人们“家乡”跟“文化”概念里很重要的一环。
其实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书店。以旧金山著名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例,这个创办于1953年的书店至今还在,它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从开始创办,它就立志成为一个社区交流中心。人们来到这里,会看到著名的金斯堡,周围则是小丑表演。可以想象,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里该具有多大的凝聚力。国内一些著名的书店如北京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万圣书园、单向街书店,也具备了类似的功能。
在华人世界赫赫有名的诚品书店也是。诚品早期是吸引城市精英分子的,还因此产生了“诚品世代”的说法,广告人孙大伟就曾说“我的青春,我的金钱,全都奉献给诚品了”。到了后来,尤其是1999年诚品总店敦南店成为全世界第一个24小时营业、“夜夜不打烊”的书店之后,诚品吸引的已经不仅仅是城市精英,还有这座城市寂寞的人群。人们在这里约会,在电影《五月之恋》中,刘亦菲和陈柏霖主演的一对小儿女就约在诚品见面。据说诚品也是台北发生一夜情最多的四大地点之一。夜猫子们在这里打发时光,正像一位网友所说,“台北还有哪个地方,在凌晨1点,能同时容纳好书及正妹两种性感物?”在《岩松看台湾》节目中,台湾东森电视主播卢秀芳也说,东森新闻总监张玉玲常常工作到半夜3点半,碰到第二天早上要开会,回家睡觉肯定起不来,于是就到诚品去消磨这些垃圾时间。还有单身OL抱着猫到诚品门口来认识同好,寻求慰藉。所以,台湾《天下》杂志主笔江逸之的概括是:诚品改变了城市的作息。
书店的可能
《亚洲周刊》对诚品的评价非常高:“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而诚品之所以成为无数同行的梦想,是因为诚品示范了一个书店的多种可能性。
诚品1989年3月在台北仁爱路圆环开出第一个店时,还只是一个开在地下室的小众书店,卖的是进口的美术、建筑等艺术图书,面对的是精英读者。为诚品立下汗马功劳的执行副总经理廖美立来诚品前就以艺术图书的采购出名。这使得诚品一开始就树立了高端的姿态,在诚品创办初期的90年代,拥有一张黑色的诚品会员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因为那代表你消费得起诚品。而当人们乐于说“我刚才去诚品了”而不是说“我刚刚去书店了”,并且觉得泡在诚品人也显得有气质得多,诚品的品牌风格就开始建立了。诚品的名声之响亮,甚至波及大陆,就连北京一个楼盘也刻意用“诚品”命名,以标榜自己有文化。
诚品创办人吴清友做厨具出身,转投文化事业做了诚品。虽然他也说过自己不是在做书店,而是在推广阅读,但实际上,诚品书店就是他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等这个品牌成功之后,由此延伸出去,发展生活精品、服装、餐厅等事业,使诚品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复合式书店”。诚品的经营模式,按照徐智明的说法,目前采取购物中心模式,比如2006年开张的诚品信义旗舰店,就只有30%的空间用来经营开书店,其他则留给餐厅、画廊、家具、时装等等。现在很多人去诚品,都是当逛街一样去逛,诚品御用文案李欣频就说:“你在里面可以买衣服、喝咖啡、买食物、买书、买文具、看表演、听讲演、约会、看展览、品葡萄酒,总之放了很多生活的元素,希望人们进来以后拥有一种态度。即使是买一枝笔,都觉得自己很不一样。”
正因为把诚品当成一个复合型产业的龙头品牌去经营,所以诚品特别注重活动的营销,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意,确实非其他连锁书店所能及。比如诚品敦南店24小时营业的策略,源于1995年敦南店的搬迁告别活动。那次活动诚品创下连续营业18小时的纪录,凌晨3点仍然有人在排队买书、业绩高达300万元台币,促使敦南店将“今夜不打烊”持续下去。江逸之说,其实深夜的诚品从商业角度来说并不赚钱,但由此赢得了口碑和品牌。
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书店也不仅仅是书店,还是创意产业。这就是诚品的贡献。台北这个城市成就了它,而它反过来也成就了台北,在缔造了无数诚品粉丝的同时,也让人对台北这个城市充满了向往。作家冉雄飞曾提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地标性的书店,这是个好提议。
很难设想,如果巴黎没有“莎士比亚”、纽约没有“高谈书集”、旧金山没有“城市之光”、北京没有“万圣”、上海没有“季风”、南京没有“先锋”、台北没有“诚品”,它们的魅力是不是会因此打折扣。
对很多爱书之人来说,一座城市有没有好的书店,是他们判断这座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准。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因为贵阳有了西西弗书店,而对贵阳这个内地城市刮目相看。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像《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传奇故事就只能在伦敦发生。反之亦然,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广告人书店创办人徐智明说自己去巴黎,印象最深的是莎士比亚书店,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莎士比亚书店已经取代了巴黎的位置。很难设想,如果巴黎没有“莎士比亚”、纽约没有“高谈书集”、旧金山没有“城市之光”、北京没有“万圣”、上海没有“季风”、南京没有“先锋”、台北没有“诚品”,它们的魅力是不是会因此打折扣;但至少在一部分人心目中,肯定是个遗憾。甚至,有人会为了一个书店而爱上一个城市: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说,自己曾认真考虑过是不是要搬到台北,理由就是,台北有诚品书店而东京没有。在新井一二三那里,书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店,而是一个能令人产生幸福感的地方,并因此发出“生活在这座城市,真有福气”的感叹。
为什么还要去书店?
按理说,随着网络和各种通讯设备的进步,人可以不需要去书店了:可以在网络上读书,在手机上读书;要买书可以通过网购,要交流可以通过豆瓣这样的站点。但还是有些人愿意时不时到书店去,也不一定是为了买书,就是逛逛,看看,碰到熟人就聊几句,或者和相熟的店员寒暄。这是一种习惯,还是一种情感的需求,有一位传媒人这样描述这种感受:每次店员跟自己寒暄,说怎么这一向没来,就有一种很实在的、活在这座城市的感觉——是的,这就是“我的”城市。
作家龙0应0台说过,一个城市是需要有“公共客厅”,作为一个荒凉大城市里的温暖小据点的。因为“没有容许逗留的地方,人们到哪里去‘相濡以沫’,培养小区情感?没有小区情感,又哪里来的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她举的例子是欧洲的咖啡馆和酒吧,认为在欧洲这就是“小区文化”,是人们“家乡”跟“文化”概念里很重要的一环。
其实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书店。以旧金山著名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例,这个创办于1953年的书店至今还在,它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从开始创办,它就立志成为一个社区交流中心。人们来到这里,会看到著名的金斯堡,周围则是小丑表演。可以想象,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里该具有多大的凝聚力。国内一些著名的书店如北京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万圣书园、单向街书店,也具备了类似的功能。
在华人世界赫赫有名的诚品书店也是。诚品早期是吸引城市精英分子的,还因此产生了“诚品世代”的说法,广告人孙大伟就曾说“我的青春,我的金钱,全都奉献给诚品了”。到了后来,尤其是1999年诚品总店敦南店成为全世界第一个24小时营业、“夜夜不打烊”的书店之后,诚品吸引的已经不仅仅是城市精英,还有这座城市寂寞的人群。人们在这里约会,在电影《五月之恋》中,刘亦菲和陈柏霖主演的一对小儿女就约在诚品见面。据说诚品也是台北发生一夜情最多的四大地点之一。夜猫子们在这里打发时光,正像一位网友所说,“台北还有哪个地方,在凌晨1点,能同时容纳好书及正妹两种性感物?”在《岩松看台湾》节目中,台湾东森电视主播卢秀芳也说,东森新闻总监张玉玲常常工作到半夜3点半,碰到第二天早上要开会,回家睡觉肯定起不来,于是就到诚品去消磨这些垃圾时间。还有单身OL抱着猫到诚品门口来认识同好,寻求慰藉。所以,台湾《天下》杂志主笔江逸之的概括是:诚品改变了城市的作息。
书店的可能
《亚洲周刊》对诚品的评价非常高:“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而诚品之所以成为无数同行的梦想,是因为诚品示范了一个书店的多种可能性。
诚品1989年3月在台北仁爱路圆环开出第一个店时,还只是一个开在地下室的小众书店,卖的是进口的美术、建筑等艺术图书,面对的是精英读者。为诚品立下汗马功劳的执行副总经理廖美立来诚品前就以艺术图书的采购出名。这使得诚品一开始就树立了高端的姿态,在诚品创办初期的90年代,拥有一张黑色的诚品会员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因为那代表你消费得起诚品。而当人们乐于说“我刚才去诚品了”而不是说“我刚刚去书店了”,并且觉得泡在诚品人也显得有气质得多,诚品的品牌风格就开始建立了。诚品的名声之响亮,甚至波及大陆,就连北京一个楼盘也刻意用“诚品”命名,以标榜自己有文化。
诚品创办人吴清友做厨具出身,转投文化事业做了诚品。虽然他也说过自己不是在做书店,而是在推广阅读,但实际上,诚品书店就是他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等这个品牌成功之后,由此延伸出去,发展生活精品、服装、餐厅等事业,使诚品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复合式书店”。诚品的经营模式,按照徐智明的说法,目前采取购物中心模式,比如2006年开张的诚品信义旗舰店,就只有30%的空间用来经营开书店,其他则留给餐厅、画廊、家具、时装等等。现在很多人去诚品,都是当逛街一样去逛,诚品御用文案李欣频就说:“你在里面可以买衣服、喝咖啡、买食物、买书、买文具、看表演、听讲演、约会、看展览、品葡萄酒,总之放了很多生活的元素,希望人们进来以后拥有一种态度。即使是买一枝笔,都觉得自己很不一样。”
正因为把诚品当成一个复合型产业的龙头品牌去经营,所以诚品特别注重活动的营销,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意,确实非其他连锁书店所能及。比如诚品敦南店24小时营业的策略,源于1995年敦南店的搬迁告别活动。那次活动诚品创下连续营业18小时的纪录,凌晨3点仍然有人在排队买书、业绩高达300万元台币,促使敦南店将“今夜不打烊”持续下去。江逸之说,其实深夜的诚品从商业角度来说并不赚钱,但由此赢得了口碑和品牌。
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书店也不仅仅是书店,还是创意产业。这就是诚品的贡献。台北这个城市成就了它,而它反过来也成就了台北,在缔造了无数诚品粉丝的同时,也让人对台北这个城市充满了向往。作家冉雄飞曾提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地标性的书店,这是个好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