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第三届中国文化论坛《孔子与当代中国》会议
第三届中国文化论坛《孔子与当代中国》会议议程
来源:中国文化论坛
作者: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
第三届中国文化论坛
孔子与当代中国
20世纪文化论争的焦点,始终围绕在孔子、儒家思想传统与中国现代化之关系等问题上面。有关“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讨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文化讨论的中心,也是80年代“文化热”运动中知识分子热烈争论的主题。
在21世纪中国崛起复兴的今天,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前景的那种焦虑,那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产生的对传统的愤懑已经大大缓解,传统文化的回归似乎颇有气候。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深刻把握现代性问题、透彻认识传统文化的任务已经完成;实际上,在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
============================
会议时间:2007年8月1-2日
会议地点:北京,卧佛寺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
汕头大学
本届论坛名誉主席:金耀基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陈来
============================
议 程
(8月1日)上午
9:00-9:40 开幕式
主 持 人 陈来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开幕致辞 金耀基 (本届论坛名誉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
[9:40-9:50 休息 茶叙]
9:50-11:30 第一场 主题报告
主持人 甘阳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报告人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泽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杜维明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陈来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1:30-12:30 第一场讨论
[12:30-2:30 午饭、休息]
(8月1日)下午
2:30-3:50 第二场 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
主持人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人 张德胜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社会学的进路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伟大的平衡者——孔子
吴飞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3:50-4:30 讨论
[4:30-4:40 休息 茶叙]
4:40-6:00 第三场 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
主持人 汪晖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人 童世骏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大众消费时代的精神需求
贝淡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颜榴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院》杂志副主编):
从张广天作品中看当代戏剧中的孔子形象
6:00-6:50 讨论
[7:00pm 晚餐]
(8月2日)上午
9:00-9:50 第四场 儒家与社会重建
主持人 陈春声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发言人 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盛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以家庭为基础的制度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9:50-10:30 讨论
[10:30-10:40 休息 茶叙]
10:40-11:50 第五场 大学教育中的孔子与儒家经典
主持人 王晓明 (上海大学/华东师大教授)
发言人 张汝伦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洪涛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现代大学中的“儒家经典”教育——《论语》课的理论与实践
11:50-12:30 讨论
[12:30-2:00 午饭、休息]
(8月2日)下午
2:00-3:10 第六场 “新国学”与“政治儒学”
主持人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发言人 王富仁 (汕头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国学”与“新儒家”
张祥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政治儒学是普遍主义的吗?——试析蒋庆先生学说的哲理倾向
蒋庆 (贵州 阳明精舍山长):
回应对“政治儒学”的批评
3:10-3:50 讨论
[3:50-4:00 休息 茶叙]
4:00-5:10 第七场 儒家与公共伦理
主持人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发言人 郭齐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任剑涛 (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理想的契合——仁者、智者与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础
唐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自律的挪用
5:10-5:40 讨论
5:40-7:00 总结与圆桌讨论
主持人 刘小枫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总结人 陈来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讨论:全体与会者
结束致谢 董秀玉 (中国文化论坛理事长)
孔子与当代中国
作者: 陈来 / 甘阳 主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文化论坛丛书第三辑
出版年: 2008-7
页数: 505
定价: 43.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文化论坛
ISBN: 9787108029928
内容简介 · · · · · ·
在21世纪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本书以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儒家与社会重建、大学教育中的孔子与儒家经典、儒家与公共伦理等七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孔子与当代中国发展关系的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陈来,中国文化论坛理事。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现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并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副执行长。
学术领域: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中国哲学。主要专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等。
目录 · · · · · ·
总序
序 孔子与当代中国
第一场 主题报告
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
儒家传统现代转化的资源
孔子与当代中国
问题与评论(一)
第二场 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
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中庸之道的
社会学分析
伟大的平衡者——孔子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问题与评论(二)
第三场 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大众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从张广天作品看当代戏剧中的孔子形象
问题与评论(三)
第四场 儒家与社会重建
纲常、礼仪、称谓与社会秩序——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
. 论家庭主义
问题与评论(四)
第五场 大学教育中孔子与儒家经典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现代大学中的儒家经典教育——《论语》课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与评论(五)
第六场 “新国学”与“政治儒学”
“新国学”与“新儒家”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政治的孔子与孔子的政治:回应
近年来对“政治儒学”的批评
问题与评论(六)
第七场 儒家与公共伦理
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理想的契合——仁者、智者与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础
自律的挪用
问题与评论(七)
第八场 圆桌讨论
问题与评论(八)
编后记
来源:中国文化论坛
作者: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
第三届中国文化论坛
孔子与当代中国
20世纪文化论争的焦点,始终围绕在孔子、儒家思想传统与中国现代化之关系等问题上面。有关“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讨论,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文化讨论的中心,也是80年代“文化热”运动中知识分子热烈争论的主题。
在21世纪中国崛起复兴的今天,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前景的那种焦虑,那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落后而产生的对传统的愤懑已经大大缓解,传统文化的回归似乎颇有气候。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深刻把握现代性问题、透彻认识传统文化的任务已经完成;实际上,在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
============================
会议时间:2007年8月1-2日
会议地点:北京,卧佛寺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中心
汕头大学
本届论坛名誉主席:金耀基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陈来
============================
议 程
(8月1日)上午
9:00-9:40 开幕式
主 持 人 陈来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开幕致辞 金耀基 (本届论坛名誉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
[9:40-9:50 休息 茶叙]
9:50-11:30 第一场 主题报告
主持人 甘阳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报告人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泽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杜维明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陈来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1:30-12:30 第一场讨论
[12:30-2:30 午饭、休息]
(8月1日)下午
2:30-3:50 第二场 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
主持人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人 张德胜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社会学的进路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伟大的平衡者——孔子
吴飞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3:50-4:30 讨论
[4:30-4:40 休息 茶叙]
4:40-6:00 第三场 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
主持人 汪晖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言人 童世骏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大众消费时代的精神需求
贝淡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颜榴 (中国国家话剧院《剧院》杂志副主编):
从张广天作品中看当代戏剧中的孔子形象
6:00-6:50 讨论
[7:00pm 晚餐]
(8月2日)上午
9:00-9:50 第四场 儒家与社会重建
主持人 陈春声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发言人 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盛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以家庭为基础的制度结构的经济合理性
9:50-10:30 讨论
[10:30-10:40 休息 茶叙]
10:40-11:50 第五场 大学教育中的孔子与儒家经典
主持人 王晓明 (上海大学/华东师大教授)
发言人 张汝伦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洪涛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现代大学中的“儒家经典”教育——《论语》课的理论与实践
11:50-12:30 讨论
[12:30-2:00 午饭、休息]
(8月2日)下午
2:00-3:10 第六场 “新国学”与“政治儒学”
主持人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发言人 王富仁 (汕头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国学”与“新儒家”
张祥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政治儒学是普遍主义的吗?——试析蒋庆先生学说的哲理倾向
蒋庆 (贵州 阳明精舍山长):
回应对“政治儒学”的批评
3:10-3:50 讨论
[3:50-4:00 休息 茶叙]
4:00-5:10 第七场 儒家与公共伦理
主持人 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发言人 郭齐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任剑涛 (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理想的契合——仁者、智者与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础
唐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自律的挪用
5:10-5:40 讨论
5:40-7:00 总结与圆桌讨论
主持人 刘小枫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总结人 陈来 (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讨论:全体与会者
结束致谢 董秀玉 (中国文化论坛理事长)
孔子与当代中国
作者: 陈来 / 甘阳 主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文化论坛丛书第三辑
出版年: 2008-7
页数: 505
定价: 43.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文化论坛
ISBN: 9787108029928
内容简介 · · · · · ·
在21世纪新的处境下,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等等大问题,中国学术界亟需以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予以深入全面地考察和思索。本书以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儒家与社会重建、大学教育中的孔子与儒家经典、儒家与公共伦理等七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孔子与当代中国发展关系的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陈来,中国文化论坛理事。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冯友兰先生助手。现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并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兼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副执行长。
学术领域: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中国哲学。主要专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等。
目录 · · · · · ·
总序
序 孔子与当代中国
第一场 主题报告
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
儒家传统现代转化的资源
孔子与当代中国
问题与评论(一)
第二场 儒学与中国社会变迁
儒家思想与工具理性:中庸之道的
社会学分析
伟大的平衡者——孔子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问题与评论(二)
第三场 当代公共论域中的孔子与历史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大众消费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从张广天作品看当代戏剧中的孔子形象
问题与评论(三)
第四场 儒家与社会重建
纲常、礼仪、称谓与社会秩序——追求对儒家的制度性理解
. 论家庭主义
问题与评论(四)
第五场 大学教育中孔子与儒家经典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现代大学中的儒家经典教育——《论语》课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与评论(五)
第六场 “新国学”与“政治儒学”
“新国学”与“新儒家”
儒家哲理特征与文化间对话——普遍主义还是非普遍主义?
政治的孔子与孔子的政治:回应
近年来对“政治儒学”的批评
问题与评论(六)
第七场 儒家与公共伦理
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
理想的契合——仁者、智者与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础
自律的挪用
问题与评论(七)
第八场 圆桌讨论
问题与评论(八)
编后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