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读后小记
![]() |
冯丽丽的《下乡养儿》终于集结成书了,看到微博上有推荐,我便毫不犹豫的下单买了。虽然之前已经在《读库》中分上下部已经把这本书的内容读完了,可是这次拿到书后又迫不及待的一口气读完了。正如给这么书的推荐者,这本小说的首发《读库》老六在推荐中所说的,这本书的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和两极化的意见。有人说自己一口气看完,我就属于那种一种口气读完的,有人说这样流水账一样的琐碎文字实在是看不下去,小伏就属于看不下去的。我推荐他看,他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但我仍看的津津有味,虽然家里的《读库》上已经有了这本书的大多数内容,但是全本还是立即买了下来。
距离上次看这本书的内容已经两年多了,两年多,多也从一个两岁的幼儿长成了四岁多的小小少年,养育孩子的幸福不言而喻,可是免不了有种种问题,所以在再次看这本书的时候的时候感受和第一次看也完全不一样。
作为一个貌似爱读书的文艺女青年,也跟风了买了《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之类的教育类参考书籍,可是却觉得却不如这本《下乡养儿》看了后感受到育儿方面的体验深。
《下乡养儿》中以一个母亲的口吻记录孩子在恐惧上学休学以后的时光,父母起初只是陪伴,在一个有教育经验的朋友乔老师的指引下,带孩子去乡下生活,父母一边做校对零工来养家,一边将主要的经历放在养育孩 子身上,而乔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无私帮助,让孩子渐渐走出恐惧,重归正轨的故事。
整个故事很简单,甚至称不上小说,从文学意义上来说,没有出奇的情节,从文字上来说,全文是一本流水账似的记录,从情感上来说,作者的行文在情感上很克制,没有用嚎叫似的滥情来打动读者。
昨晚看这本书看的很晚,甚至一度失眠,一方面看了书更想念多儿,另一方面在思考自己育儿中的很多问题。
就如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快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父母的问题的直接反馈。书中的天天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比较紧张,父母就给孩子换幼儿园,后来遇到比较凶的老师的时候就怕上幼儿园,而父母的直接处理方式是给孩子换幼儿园。后来又因为跟其他孩子相处不好或者不喜欢某个老师不喜欢某个幼儿园的原因,父母给换了好几个幼儿园。到了上小学到的时候,以为会好一些,可是孩子一上学就哭,说规矩很多,她很害怕,后来直到到了校门口就脸色苍白,身体僵硬,站在门口,不进去,甚至晚上做噩梦,父母无奈放弃让孩子休学。
在休学以后最初的几个月里,孩子因为害怕做噩梦,无法晚上睡觉,父母无奈的天天陪孩子晚上玩游戏,白天睡觉。这段生活里有两点比较触动我,一是父母强大的耐心,在陪孩字晚上玩了以后,白天父母还得为了生活工作,而他们没有为此暴躁,互相抱怨,二是某天孩子天天折腾了一个晚上没睡,等到天亮了,孩子终于困了准备睡觉的时候,父亲发现东边天空渐渐发白,就提议一家人去看日出。这个细小的点让我非常的感动,在一个晚上的烦困之后,一家人竟然还有看日出的心境,这份豁达热爱,不禁使人热泪盈眶。
后来在这种困境之中感觉到毫无出路只能等待时间安排的过程中,父亲受到正在乡下休养的一个专攻幼儿教育的乔老师的邀请,邀请他们带孩子在乡下生活一段时间,希望能帮到这个孩子和家庭。于是,下乡育儿真正的拉开了序幕。
在乡下,一家人结识了房东一家人,正好房东家里有一个跟天天一般大的孩子,这在主观上首先让孩子有了朋友。后来他们养狗,养羊,养鸡、鸭、鹅、兔子,让孩子有朋友可以陪伴,有事情可以做,在白天有事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晚上全家人的睡眠。第二,在和房东孩子以及后来认识的其他孩子友好而又充满冲突不停的交往中让孩子学会了在大人不干涉的问题下处理和伙伴的关系,为孩子重新入学,融入社会做了准备,三是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的情况下陪孩子养了很多小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四是教孩子做家务,洗衣做饭,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大人的辛苦以及培养了很强的自理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顺序的能力。
书中是按照他们真实的生活做的流水账似的记录,看似没有明显的情节推动力,可是到最后孩子的问题一点点得到解决,而大人处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方面的能力也在提高。我在看的时候当然一边想的是我带孩子的问题。
父母的目标一致是解决育儿中的各种问题的先决,这本书的作者和丈夫面对孩子不能上学的问题,双双采取了辞职在家做零工来换取时间陪伴孩子。这个因为各人孩子的不同以及各人生活目标的不同没有什么参考性,值得参考的是父母的目标一致,就是愿意同时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这种态度,应该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你真正的生养了一个孩子以后,就清楚养育一个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劳人的事情,吃喝拉撒借助于现在便利的生活方式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可是虽然育儿很快乐,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常年累月的堆积在夫妻双方某一个人身上,确实是一个不堪的大负担,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有育儿这件事情的话,抱怨,痛苦的情绪是很容易产生的。所以父母的相互体谅,都愿意为孩子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奉献的话,育儿就相对轻松了。
陪伴是育儿最好的方式。这点上我也反思了不少,虽然我平时带孩子比较多,可是很多时候都是让孩子一个人玩,我自己在家的时候喜欢玩手机或者看书,孩子有什么事情的话我都比较敷衍,真正全身心有效陪孩子的时间每天很短,这个让我特别自责,这也是以后非常需要改进的地方。书中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整个晚上不睡,半夜陪孩子玩过家家,堆积木的态度让我非常的敬佩。
再者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给孩子立规矩。或者我从小的生活方式是以散漫为主,所以在育儿上我没有特别也是一个非常没有规矩的人。让孩子不吃雪糕,孩子一哼哼,我就心软了,虽然心里知道吃肯德基、麦当劳不好,可是孩子喜欢吃,有时候孩子没有主动要求想吃,我自己为了孩子开心就随便带他去吃。有时候要求孩子拖地,干点家务,孩子干了一会不想干了,我就说,没事,那你去玩吧。这些小细节给孩子养成的习惯就是怎样都可以,妈妈比较容易顺从我。有时候孩子坚持要做什么我不让做,孩子一坚持,我就放弃坚持了,这点在孩子大一些的话可能会凸显出很多问题。
还有一个是对孩子的过度夸奖,太多的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承受能力。说中乔老师说作者也就是孩子的妈妈说“我知道你小时候一定缺乏父母的关心。但是你要分清你的需要和天天的需要。天天和你不一样,她是被你和戎(作者的老公,孩子的爸爸)爱淹没了的人,你们要做的是减少爱,而不是再给。”这段话也给我我重重一击,虽然我以前就隐隐约约觉察到自己的整个问题,我们在某些时候总是想把自己幼年缺失的东西来补偿,所以这种对孩子做的过度的保护和爱真的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还是出于对自己的补偿意识?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却没有深思,当时当有人这样当头棒喝的时候不由的再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不是得到的爱太少,而是爱太多。我们无法代替孩子过他们的人生,他们始终要面对自己的问题。所以让他们看到一个不是到处都是赞扬,到处都是父母的爱可以包裹着为他做一切的事情,才是对他一种称之为正确的爱吧。
最后这种书也展示出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以成功为各种激励手段的氛围中,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思考。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幸福。所以这本书会常放枕边,提醒我,怎样去做一个妈妈,不仅仅是毫无功利性,努力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