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
101.我们想要说,在逻辑中不可能有任何含糊性。我们现在被下面这种想法所吸引:理想物“必定”会在现实中被找到。与此同时,我们还看不出它是怎么会存在于现实中的,我们也不理解这一“必定”的性质。我们想它必定存在于现实中;因为我们想我们已经在现实中看到了它。
102.关于命题的逻辑结构的严格而清晰的规则对我们来说显得是某种属于背景的东西——隐藏在理解的媒介之中。我已经看到了它们(尽管是通过一种媒介):因为我理解命题记号,我用它来意指某种东西。
193.理想物在我们的设想中是不可动摇的。超出它之外:你总是必须转回来。根本没有外部,在外部你就无从呼吸。——这种看法从何而来?它就像戴在我们鼻梁上的一副眼镜,只有通过它我们才看到我们所看的任何东西。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把它脱掉。
104.我们将本属于描述方式的东西断言给了事物。我们将46e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比较的可能性当成了是对一种具有最高概括性的事态的知觉。
105.当我们相信我们必须在我们实际的语言中找到那种秩序,那种理想物时,我们便对通常称为“命题”、“词”、“记号”的东西变得不满意了。
逻辑所处理的命题和词被认为是纯粹而又明确的东西。于是我们就为真正记号的本性而绞尽脑汁地进行思考。——它也许是记号的观念?或者是当前此刻的观念。
106 在这里要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是不容易的,——我们不容易看到:我们必须只考虑日常思维的对象而不走上歧路,幻想我们应当去描述极端微妙的东西——这种东西根本是不可能通过我们所掌握的手段来描述的。我们感到似乎我们必须用手指去修补一个撕破了的蜘蛛网。
107.我们越是仔细地去考察实际的语言,它和我们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就越出来的:它是一种要求。)这种冲突渐渐变得不可容忍;我现在已有变成空洞之物的危险。——我们是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的冰面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条件是理想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能行走了。我们想要行走: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108.我们看到,被我们称之为“语句”、“语言一的东西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种形式上的统一性,而是一个由多少相互关联的结构所组成的家族。——但是,这样一来,逻辑成了什么呢?它的严格性似乎由此而垮台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逻辑是不是整个儿消失了呢?——因为逻辑怎么能丧失它的严格性呢?当然不是通过压低它的严格性的价格的方式而使它丧失它的。——只有反转一下我们的整个考察问题的方式,才能使那种关于晶体般纯粹性的成见得以消除。(人们可以说:我们的考察必须反转,但是要转绕我们的实际需要这个枢轴来反转。)47e
逻辑哲学绝不是以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语句和词的方式(如像当我们说:“这是一个中文语句”,或者说,“不,那只是看上去像文字,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装饰花纹”这一类话时)不同的方式谈论它们的。”【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水是一种单一的东西——它永远不变。”】
我们所谈论的是处于空间时间中的语言现象,而不是某种非空间、非时间的幻象。〔边注:只不过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对现象感到兴趣。)但是,我们谈论语言时就像我们在陈述象棋游戏的规则时谈论棋子那样,,并不描述棋子的物理属性。
“词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就类似于“象棋中的棋子是什么东西?”
109.要说我们的考察不可能是科学的考察,那倒是对的。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从经验上去发现“有可能相反于我们的先人之见而如此这般地思想”——无论这么想意指什么。(把思想看成是气态般煤质的观念。)我们不会提出任何一种理论。在我IItw考察中必须没有任何假设性的东西。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说明,而仅仅代之以描述。这种描述是从哲学问题中得到光明,也就是说,得到它的目的。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经验上的问题;它们是通过察看我们语言的工作情况得到解决的,而且还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是顶着误解它的冲动而认识到它的。这些问题不是通过提供新的经验,而是通过对我们一向知道的东西的整理安排而得到解决的。哲学是一场战斗,它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作为手段来使我们的理智入魔。
110.“语言(或思想)是某种无与伦比的东西”——这已表明是一种迷信(不是错误!)。它产生于语法的幻象。
现在那种深刻的印象已消退为这些幻象,这些问题。
111.这些问题产生于对我们的语言形式所作的错误解释。它们具有深刻性这一特点。它们是深刻的不安;它们的根子就像我们的语言形式一样深深地扎在我们之中,它们的意义就像我们语言的重要性一样重大。——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一个语法玩笑是深刻的玩笑?(而这就是哲学的深刻性。)
112.一个已被吸收到我们的语言形式中来的比喻产生了一种虚假的表象。正是它使我们感到不安。“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说。“可是事情又必须是这样的”。48e
113.“但事情当然是这样的——”我对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说。
我似乎感到,只要我能把目光绝对敏锐地集中在这个事实上,聚焦于它,那么,我就必定会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114.《逻辑哲学论》4.5)“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事情是这样的。”——那就是人们无数次对自己重复的那种种类的命题。人们以为自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追踪着事物的本性,可是他们只是在沿着我们借以观察事物的本性的形式而行走。
115.一幅图画把我们俘虏了。我们不可能解脱出来,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语言之中,而语言似乎执拗地要向我们重复这幅图画。
116.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词——“知识”、“存在”、“对象”、“我”、“命题”、“名称”——并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时,人们必须经常地问自己:这个词在作为它的老家的语言游戏中真的是以这种方式来使用的吗?——
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
117.你对我说:“你理解这一表达,是吗?那么,——我就在你所熟悉的意思上来使用这个表达。”——就好像那种意思是那个词所带着的一种气氛,被带进了词的每一种使用中。
例如,如果有人说“这在这儿”这个语句(在说该语句时他用手指着面前的一个对象)对他是有意思的,那么他就应当问问自己,这个语句买际上是在什么样的具体环境中才被使用的。在那里它的确是有意思的。
118.由于我们的研究似乎只是摧毁一切有趣的东西,即一切伟大的和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摧毁了全部建筑物,留下来的只是一堆石块和瓦砾。)那么,这种研究的重要性何在呢?我们摧毁的只是些纸糊的房屋;我们是在打扫语言的大基础,而纸糊的房屋正是造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119.哲学的成果是使我们发现了这个或那个明显的胡说,发现了理智把头撞到语言的界限上所撞出的肿块。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上述发现的价值。
120.当我谈论语言(词、语句等)时,我必须说日常的语言。这种语言对于我们所要说的东西是不是太粗糙、太物质性了呢?
那么,又怎样去构造另一种语言呢?——而用我们已有的那种语言我们竟能开始做一些事情,这是多么奇怪!49e
当我对于语言作出说明时,我已经必须使用完全的语言(而不是某种初步的、临时的语言);这本身就表明,我能够陈述的只是语言的外部事实。
是的,但此时这些说明又怎么可能使我们满意呢?——是呀。你的问题本身就是在这种语言中构写出来的。只要有东酉需要伺,问题就得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而你的疑虑乃是误解。
你的问题涉及词,所以我必须谈论词。
你说:问题不在于词,而在于词的意义;而你把意义和词成同一类东西,虽然同时又是不同的东西。这里是词,这里是意义。这钱和这牛,人们可以用这钱买这牛。(但请对比:这钱和它的使用。“)
121.有人可能会想:如果哲学谈到“哲学”一词的使用,那么。一定得有一种二阶哲学。但并非如此;就像正字法理论那样,它要处理各种词包括“正字法理论”一词,但并不因此就成了二阶的。
122.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一个主要根源就是我们没有看清楚词的使用。——我们的语法缺乏这种清晰性(übersichtlichkeit)。清晰的表述(Die Uersichtliche Darstellung)就会产生理解,而这理解就在于“看到关联”。因此,发现和发明过渡性环节是很重要的。
对我们来说清晰的表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标志着我们的表述方式,标志着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这是不是一种“世界观”?)
123.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
124.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
因为,它也不可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任何基础。它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它也没有改变数学。而数学的任何发现也都不能把它向前推进。“数理逻辑的主要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数学问题,就像其他数学问题一样。
125.哲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数学或逻辑一数学的发现去解决50e矛盾,而是使我们有可能看清楚给我们造成麻烦的数学的现状:在矛盾解决之前的事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绕过困难。)
这里的基本事实是,我们为一种游戏定下了规则,制订了一种技术,然后,当我们遵循这些规则行事时,结果并不像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是被我们自己的规则绊住了。
这种与我们的规则所发生的纠缠正是我们需要弄懂的(即需要看清楚的)东西。
它有助于阐明我们关于意指某种东西的概念。因为在那些情况下,事情最终变得不是我们所意指、所预见的那样。
例如,在出现了矛盾时,我们说:“我井没有意指那样的东西。”
矛盾的市民地位,即它在市民世界中的地位:这就是哲学问题。
126.哲学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因为一切都一览无遗,没有什么需要说明。因为,隐藏着的东西,乃是我们不感兴趣的。
人们可以用“哲学”这个名称来称呼在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之前为可能的东西。
127.哲学家的工作就在于为一个特定的目的搜集提示物。
128.如果有人试图在哲学中提出论题,对这些论题就永远不可能产生争论,因为人人都会同意它们。
129.事物的那些对我们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它们的简单和为人熟知而不为人所见。(人们不能注意到某种事物——因为它总在眼前。)他的探索的真正基础根本不引起他的注意。除非这一事实有时倒引起了他注意。——这就意味着:我们未能注意到那我们一旦看到便会发现是最显眼、最强有力的东西。
130.我们的清楚和简单的语言游戏并不是为了在将来使语言规则化的一种预备性的研究——并不是像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的第一级近似那样。不如说语言游戏是作为比较的对象而提出的,它们应不仅通过相似而且通过相异来阐明我们的语言的实际状况。
131.因为在我们的断言中只有把模型表示为本来的样子,51e表示为一种供比较的对象——也可以说表示为一种尺规;而不是表示为实在必须与之符合的某种事先设想的观念(我们在搞哲学时那么容易陷入的那种独断主义),我们才能避免不适当和讲空话。
132.我们要在我们关于语言之使用的知识中建立一种秩序:具有特定目的的秩序;它是许多可能的秩序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秩序。为此,我们要经常地突出区别、而语言的日常形式很容易使我们忽略这些区别。这使得事情看起来好像我们把改造语言当作了自己的任务。
这样一种为了特定的实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的改造,为了防上实践中的误解而设计的对我们的术语的改善,则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必须对付的情况。我们的混乱是当我们的语言机器在空转而不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
133.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以闻所未闻的方式来精心加工和完善我们使用词的规则系统。
因为我们所努力达到的清晰真的是完全的清晰。但是,这只意味着: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失。
真正的发现是这样的发现:它使我能够中断哲学研究——如果我想这样的话。——这种发现使哲学得到安宁,从而使哲学不再被那些使哲学本身成为问题的问题所折磨。——相反,现在则是用实例来演示方法;而实例的系列可被人们中断。——诸问题都得到解决(困难被消除),而不是单独一个问题。
并没有一种哲学方法,尽管的确有许多方法,正如有不同的治疗法一样。
134.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下面这个命题:“事情是这样的”。——我怎么能说这是命题的一般形式呢?——首先它本身是一个命题,一个德语语句,因为它具有主语和谓语。但是,这个语句怎样应用?——也就是怎样在我们日常语言中应用?因为我正是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而不是从任何别的地方得到这个语句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他向我说明他的立场,说事情是这样的,因而他需要预支一笔款项。”到此为止,人们可以说那个语句代表任何陈述。52e它是作为一个命题格式来使用的,但这么说仅仅是由于它具有一个德语语句的构造。同样也可以说“情况乃是如此这般”,“情况就是这样”等等。这里也可以像在符号逻辑中那样只用一个字母,一个变项。但是决没有什么人会把字母“P”叫做命题的一般形式。再说一遍:“事情是这样的”之所以具有那种地位,仅仅是由于它本身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语语句。尽管它是一个命题,但它仍然是作为命题变项来使用的。说这个命题同实在相一致(或不一致)显然是无意思的。因而它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命题概念的一个特点就是听起来像一个命题。
135.但是,难道对于命题是什么,对于我们用“命题”意指什么,我们就没有一个概念吗?——有的,正如我们对于“游戏”意指什么有一个概念一样。若被问到命题是什么——无论我们要回答的是别人还是自己——我们就会给出一些例子,其中将包括人们可能会称为命题的归纳系列的东西。以这种方式我们便获得了一个命题概念。(请将命题的概念与数的概念加以比较。)
136.归根到底,把“事情是这样的”作为命题的一般形式给出也就等于给出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命题就是某种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东西。因为我们可以不说“事情是……”而说“这是真的”。(或者也可以说“这是假的”。)但是
“P”是真的=P
“P”是假的=非P
而说一个命题就是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一切东西月6就等于说:我们把在我们的语言中可以将真值函项演算应用于其上的那种东西叫做命题。
现在看起来这个定义——一个命题是某种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东西——似乎规定了什么是一个命题,那就是:适合于‘真’这个概念的或‘真’这个概念与之适合的东西就是一个命题。因此,我们似乎有了可以用来规定什么是一个命题和什么不是一个命题的真和假的概念。与真概念相吻合(如同与齿轮相啮合)的,就是命题。
可是,这是一幅很差劲的图画。这就好像有人说“象棋中的王就是那个可以被叫将的棋子”。但是这仅仅只是说在象棋游戏中我们只对王叫将。正如命题:只有命题才有可能为真,53e仅仅只是说我们只对我们称为命题的东西才加以“真的”和“假的”的判定。命题是什么,在一种意义上取决于语句的形成规则,(例如德语的形成规则),在另一种意义上则取决于语言游戏中的记号的使用。“真”和“假”这些词的使用可以是这一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属于我们的命题概念,而不是‘适合于’它。正如我们也可以说,叫将属于象棋中王的概念(可以说是它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叫将不适合于我们的卒的概念,意思就会是指:那种对卒可以叫将的游戏,即被吃掉车就输了的游戏,将是不好玩的。愚蠢的或者太复杂的、如此等等。
137.我们通过问“谁或者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学会如何确定语句的主语,这种做法怎么样?——在这里,的确存在主语“适合于”该问题这么一回事,否则,我们怎么能通过这个问题找出什么是主语呢?我们找出了主语正如要找出字母表的哪一个字母在“K”之后,就自己对自己把字母表一直念到“K”那样。现在,说“L”适合于这个字母系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和“假”可被说成适合于命题的那个意思;而要教会一个孩子区分命题和其他表达式,可以告诉他“问问自己在这些词后面是不是可以加上‘是真的’。如果适合,那么这些词就是一个命题。”(同样地人们也可以说:问问自己在这些词前面是不是可以放上“事情是这样的:”。)
138.但是,我所懂得的一个词的意义难道就不能适合我所懂得的一个语句的意思吗?或者,一个词的意义就不能适合另一个词的意义吗?——当然,如果意义就是我们对词的使用,那么谈论这种“适合”就没有意思。但是,当我们听到或者说出一个词来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它的意义;我们在一刹那间就把握住了它的意义,而我们以这种方式把握住的东西一定与在时间中延伸的“使用”是不同的东西!
139.例如当某个人对我说出“立方体”这个词时,我知道它意指什么。54e但是,当我以这种方式理解它时,这个词的全部使用能够都在我的心中浮现吗?
可是,另一方面,这个词的意义不就是由它的全部使用来决定的吗?而决定意义的这些方式会不会互相冲突?我们在一刹那间抓住的东西能不能符合于一种使用,适合于或不适合于该使用?而且,在一瞬间在我面前呈现的东西,在一瞬间在我心中浮现的东西,怎么能够适合于一种使用?
当我们理解一个词的时候,在我们心中浮现的实际上是什么?——是不是某种像图画那样的东西?它能是一幅图画吗?
假定在你听到“立方体”这个词的时候,果真有一幅图画,比如说一个立方体的画在你的心中浮现。在什么意义上这幅图画适合
我是不是必须知道我是否懂得一个词?难道我不是有时想象自己懂得一个词(正如我可以想象我懂得一种运算)然后又认识到我并不懂得它吗?(“我曾想我知道‘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意指什么,但我认识到我并不知道。)
或不适合于“立方体”一词的某种使用?——也许你会说:“这很简单,——如果在产生那幅图画时我指着一个三棱柱(举例来说)并且说这是一个立方体,那么对该词的这种使用就不适合于这幅图画。”——但真的不适合吗?我故意选择这个例子,从而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一种投影方法使这幅图画完全适合。
立方体的图画的确也向我们提示了某种使用,但是,我完全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它。55e
140.那么,我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用下面这
(a)“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词是……。”这是不是表明词的意义乃是在我们心中浮现的某种东西,而且可以说正好就是我们在这里想要使用的那一幅图画?假定我在“堂皇的”、“尊贵的”、“骄傲的”、“可敬的”这些词当中进行选择,这是不是画册的各种图画中进行选择呢?——不:人们谈到恰当的词这个事实井不表明一定存在某种如何如何的东西。宁可说,人们之所以倾向于谈论那图画般的某种东西,乃是因为人们能够找到恰当的词;因为人们常常在不同的词中间进行选择如同在相似而不相同的图画中进行选释词;如此等等。
(b)我看着一幅图画,它表示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沿着陡峭的坡道往上走。——怎么样呢?如果这个老人在那个位置上向坡下滑,看起来不也会是一样的吗?也许一个火星人会这样地来描述这幅画。我不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这样描述它。
种说法所想表达的东西。我曾相信该图画把一种特定的使用强加于我?我怎么能相信这点呢?我相信了什么呢?是不是真有图画这种东西,或者某种像图画似的东西,把一种特定的应用强加于我一们,因而我的错误就在于把一幅图画同另一幅图画混淆了起来?——因为我们也可能倾向于这样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受到某种心理的而不是逻辑的强制。而现在事情好像是我们知道有两类情况、,
我的论证的结果是什么?它使我们注意到(提醒我们):在些情况下我们应有所准备,把一些其他的、除了我们最初想到的过程以外的过程,也叫做‘应用立方体图画”的过程。我们的’这种信念:该图画把一种特定的应用强加给我们’,就在于我们只想到了一种情况而没有想到另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解决办法”,意思就是:还有某种别的东西我也准备把它叫做一种“解决”;我也准备把如此这般的一幅图画。如此这般的一种类比,等等,应用于它。
重要的是要看到,当我们听到那个词时在我们心中浮现的可以是同样的东西。而该词的应用仍然可能是不同的。它两次都有同样的意义吗?我想,我们将说不。”
141.然而,试假定在我们心中浮现的不仅有立方体的图画,而且还有投影方法?——我应当怎样来想象这种情况?——也许,我看到在我面前的一个表明投影方法的图示:例如,用投影线将两个立方体联接起来的一幅图画。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真的使我有所进展吗?难道现在我就不能想象这个图表也有不同的应用吗?——是的,那么能不能在我的心中浮现一种应用呢?——可能的:只是我们需要把我们对这个表达的应用再弄得更清楚些。 假定我向某人说明各种各样的投影方法,从而使他能够自己来应 用这些方法;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我所想的那种方法浮现在他的心中了。
显然,对此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判据:一方面是图画,在他的心中在某个时候浮现的(不管是什么种类的)图画;另一方面,是应用——在时间的进程中——他对他所想象的东西的运用。(在这里,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幅图画无论是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而不是在他面前的一幅图画或一具模型;或者是他自己作为模型构造出来的某种东西,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吗?)56e在图画和应用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冲突?只要图画使我们指望不同的使用就有这种可能;因为人们一般是这样来应用这幅图画的。
我要说的是,在这里我们有一种正常情况和一些非正常情况。
142.只有在正常情况下,才能清楚地规定词的使用;我们知道,而且毫无疑惑,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该说什么。情况越不正常,我们就越发疑惑该说什么。如果事情与它们的真正情形非常不同——例如,如果对疼痛、恐惧、喜悦没有待有的表达;如果规则成为例外,例外成为规则;或者,如果两者成为频率大体相等的现象——那么,这就会使我们的正常的语言游戏失去它的意义。——把乳酪放上天平并根据标度的转动确定价格这一程序将失去它的意义,如果这些乳酪经常会突然增大或缩小而没有明显的原因。这一论述在我们讨论表达与情感的关系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会更加清楚。
143.让我们现在来考察下面这种语言游戏:当A给出一个命令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写出一个记号序列来。
第一个序列应是十进制自然数列。——他是怎样来理解这一数制的?首先,给他把数列写下来,让他抄写。(不要对“数列”这个词感到犹豫,这里它并没有被用错。)在这里已经有了受教者的一种正常的和一种非正常的反应。——起初,也许我们手把手地引导他写出0到9这个数列;但是,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就取决于他能否独立地继续往下写。——这里,我们可以设想,比如说,他的确独立地把数字抄写下来,但不是按照正确的次序:他随意地时而写下这个数,时而写下那个数。于是,相互理解就在这里结束。或者再设想,他在次序上犯了“错误”——这与第一种情况的区别当然只是频率上的区别。57e——或者他犯了一种系统的错误;例如,他隔一个数抄一个数,或者把系列0、l、2、3、4、5……抄写成1、0、3。2、5.4…??在这里,我们几乎忍不住要说,他把我们理解错了。
不过请注意,在随意的错误和系统的错误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也就是说,在你倾向于称之为“随意的”和你倾向于称之为“系统的”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
也许有可能使他改掉系统的错误(如同改掉一个坏习惯)。或
我们为了说明概念的意义(我指的是概念的重要性)所必须说的东西,通常都是极其一般的自然事实:这类事实由于其高度的普遍性几乎从来也不会被人谈及。
者人们也许会接受他抄写数字的方式,并试图教给他我们的方式,作为他的方式的一个变种,一种变化。——而在这里,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能已到达了终点。
144.当我说“在这里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已到达了终点,我指的是什么?我这样说是不是出自我自己的经验?当然不是。(哪怕我真有过这种经验。)那么,我说这个句子干吗?我是要你说:“是呀,真是这样。人们能够想象得出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完全可能发生!”——那么。我是不是在试图把谁的注意力吸引到这样一点上来,即他能够进行那样的想象?“——我要把那幅图画放到他面前,而他之接受这幅图画就在于他现在会倾向于不同地看待所给定的情况:也就是,把这情况同这一套而不是那一套图画相比较。我已改变了他看事物的方式。(印度数学家:“看看这个”)
145.假定这个学生现在把0到9这”一数列写得使我们满意。——这只有当他经常获得成功才行,而不是在一百次中只对了一次。现在我把这个序列继续写下去并使他注意第一个序列在个位数中的重复;然后使他注意第一个序列在十位数中的重复。(这只是意味着我用特殊的着重号,在数字下面划线,以如此这般的方式把一个数写在另一个数的下面,以及诸如此类的办法)——终于他就独立地继续往下写了——或者他不往下写——但你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些是那么明显!——当然;我只是想说:任何进一步说明的效果取决于他的反应。
然而,假定经过教师的一定努力,他把这一序列正确地继续了下去,也就是说,就像我们在写那样。此时,我们就可以说,他掌握了这个数制。——但是,他要把这个序列继续正确地往下写多长58e我们才有权利那样说呢?显然,你在这里说不出一个界限来。
146.假定我现在问:“如果他把这个序列写到百位,他是不是就理解了这个数制呢?”或者——如果在我们的原始的语言游戏中不该谈什么‘理解’的话:他是不是就学会了这个数制,如果他把序列正确地写到了那里?——也许此时你会说:学会一种数制(或者说,理解它)并不仅仅在于把那个序列延续到这个或那个数:因为这么做只是对理解的应用。理解本身是一种状态,正确的使用乃是由之而生的。
在这里,人们实际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不是把一个序列从它的代数式中导出来?或者至少也是某种与此类似的东西?——但是,这又回到了我们以前的地方。对于一个代数式我们能够想到不止一种的应用,而每一种应用的类型又都能够以代数式构写出来;不言而喻,这样并没有使我们取得任何进展。——应用仍然是理解的判据。
147.“但是那怎么可能呢?当我说我理解一个序列的规则时,我之所以这样说,肯定不是因为这样的经验:迄今为止我对于该代数式一直在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应用!至少就我的情况来说,我肯定知道我指的是如此这般的一个序列;至于我在实际上已把这个序列展开到多远,那根本无关紧要。”——
那么,你的意思是,你知道这个序列的规则的应用,即使完全撇开你对于达于特定数目的实际应用的记忆。你也许会说:“当然是这样!因为序列是无穷的,而我所能展开的那一段则是有限的。”
148.但是,这种知识到底在于什么呢?我要问:那种应用你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一直知道的吗?不分昼夜吗?或者只是在你实际上想到这种规则的时候?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像知道ABC和乘法表那样知道它?或者,你所谓的“知识”乃是一种意识状态或一种过程——例如对某种东西的思想或诸如此类的东西?
149 如果有人说知道ABC是一种内心的状态,那么他想到的是精神的器官(也许是大脑)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被我们用来,说明这种知识的表征 。人们把一个这样的状态叫作一个倾向 。但人们对在这里谈及精神状态并非是没有反对意见的,因为对于这种状态应当有两种不同的判据:除开这种器官的作用,人们关干它的构造的知识。(在这里,用“意识”和“无意识”两词来区别意识状态和倾向是最混乱不过的了。因为这两个词掩盖了一种语法上的区别。
150.“知道”一词的语法显然是同“能够”、“可能”这些词的语法密切相关的。但是,也同“理解”一词的语法密切相关。(‘掌握’一种技术。)
151.但是,对于“知道”这个词还有这样一种使用:我们说“现在我知道了”——类似于说“现在我能做这件事了!”还有“现在我理解了!”
让我们设想下面的例子人写下数列出看着他写并且想要找出数字次序的规律。如果B成功了他就叫起来:“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所以,这种能力,这种理解是某种一下子出现的东西。让我们试着看一看在这里出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A写出了
(a)“理解一个词”:一种状态。但是是一种精神状态吗?———沮丧、兴奋、疼痛,都叫作精神状态。让我们进行下列的语法研究:我们说:
“他整天都很沮丧”。
“他整天都非常兴奋”。
“他从昨天以来就持续不断地疼痛。”——我们也说“从昨天以来我就理解了这个词。”然而是“持续不断地”吗?——当然,我们可以说理解的中断。但是是在什么情况下呢?请比较一下:“你的疼痛什么时候减轻了?”和“你什么时候停止理解那个词?”
(b)假定有人提问:“你什么时候知道怎样下象棋?所有间吗?还是恰好在你走棋的时候?在走每一步棋时你都知道象棋的全部?——多么奇怪,能下棋只需这么短的时间,而下一盘棋却要花那么长的时间!
数字1,5,11,19,29;这时,B说他知道怎样接下去。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有很多不同的事情可能发生,例如,当A慢慢地一个数接一个数地往下写的时候,B是在把各种各样的代数式试用到已经写出的数字上。当A写了19这个数时,B试着用公式an=n2+n-1;而下一个数确证了他的假设。
或者心并没有想到什么公式。他带着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看A写下数字,同时各种各样不清晰的思想通过他的头脑。最后,他问自己:“差的序列是什么?”他发现了序列4,6,8,10,便说,现在我能写下去了。
或者B看着并且说:“是的,我知道那个序列”——便接着写下去,就好像当A写下序列正,3,5,7,9时,他会往下写样。——或者,他什么也不说就直接把序列继续写下去。也许他有那种可以称之为“那很容易!”的感觉。(这样一种感觉举例就是很快地轻轻吸一口气的感觉,就像当人们稍稍吃惊时做的那样。)
152.但是,我在这里所描述的过程是理解吗?“B理解了这个序列的原则”肯定不是简单地指名想到了公式“an=……。”因为完全可以设想,他想到这个公式,但他却没有理解。“他理解了”所包含的东西一定比他想到这公式要更些。同样,比之理解的任何多少带有特征性发附属物或任何一个表征来说也要更多些。
153.我们试图把握理解的精神过程,它好像隐藏在那些比较粗糙因而比较容易见到的附属现象的背后。但我们没有成功;或者毋宁说,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地去尝试。因为,即使假定我们发现了在所有那些理解的实例中都发生的某种东西,——但为什么它就应当是理解呢?当我说“现在我理解了”,因为我已理解了,此时这种理解过程怎么能隐藏着呢?!如果我说它是隐藏着的——那么,我怎么知道我该寻求的是什么?我已混乱不堪了。
154.可是且住,——如果“我现在理解了这个原理”与“我想到公式……”(或“我说出公式”,“我把它写出来”等等)指的是不同的东西——由此是不是就能得出:我用语句“现在我理解了……”或“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所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发生于我说出公式的那个过程背后或者二者肩并肩地发生?
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在“说出公式的过程背后”的东西,那么,它就是特定的环境,正是这特定的环境使我在想到那公式时能理所当然地说我能接下去了。
试试看,根本不把理解设想为一个“精神过程”。——因为那正是使你陷于混乱的表达方式。但是问问你自己:在何种场合下,在何种环境中,我们才说,“现在我知道怎样接下去了”?我指的是,当我已经想到了这个公式时。——
对于理解而言存在着一些能表征它的过程(包括精神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理解不是一种精神过程。
(一种疼痛变得厉害些或减轻些;听到一首曲调或一个句子:精神过程。)
155.因而,我想说:在他突然知道如何接下去的时候,当他理解了这个原理的时候,他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经验——如果有人问他:“那是什么?在你突然把握了那原理时,发生了什么事?”也许他会把这种经验描述得跟我们上面描述的差不多——但是,对我们来说,正是他取得该经验时所处的环境使他有理由说,在这种情况下,他理解了,他知道如何接下去。
156.如果我们插入对另外一个词“读”的考察,那么这一点就会变得更清楚。首先,我必须说明,为了现在的研究,我并不把对所读的东西的意义的理解算做‘读’的一部分:在这里,读是把书写的或印刷的东西朗诵出来的活动;也是按口授进行笔录的活动,把印的东西写出来的活动,按乐谱进行演奏的活动等等。
“读”这个词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用法,我们当然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对于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于我们使用这个词的语言游戏,就连其粗略的轮廓也很难描述。一个人,我们说的是一个德国人,在学校里或在家中接受某种在我们之中颇为普通的教育,并在这过程中学会了读他的母语。之后,他读书,读信,读报,读别的东西。
现在,当他比如说在读报时发生的是什么情况呢?——一他的眼睛跟着印刷的词移动——像我们会说的那样——,他大声地或者只是自言自语地把这些词说出来;特别是他读有些词时是把印出来的形状作为整体来接受;而读另一些词时他在眼睛接受第一个音节时就读出来;还有一些词,他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读的,偶尔有一个词也许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对于下面的情况我们也应该说他已经读了一个语句:即他在阅读时既没有朗读,也没有自言自语,但是之后却能逐字地或几乎逐字重复这个语句。他可能会注意他所读的东西,或者一我们可能会说一他只是;起一架阅读机器的作用:我是指,他大声并且正确地读,但并不注意所读的东西;也许他把注意力用到了完全不同的另外的事情上(所以,如果在他读过以后马上问他他就说不出来他一直在读的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读的人同一个第一次读的新手比较一下。新手在读词时总要吃力地把它们拼读出来——然而有些词他从上下文猜了出来,或者也许在心中已经部分地知道这一段文字。这时,他的老师会说,他并不是真的在读这些词。(在某些情况下,他只是装做读这些词)。
如果我们想到这种读法工即新手的读法,再问自己什么是读,那么我们可能倾向于说:它是心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
我们也会这样地说起这个学生:“当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不是真正在读或者只是从记忆中把这些词说出来”。(我们还得讨论这样一些命题;“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是我要说:我们必须承认——只要所涉及的是说出任何一个印刷的词——那么,‘假装着’读的学生可能同那个熟练的正在‘读’的人意识中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当我们说的是一个新手或者是一个熟练的读者时,“读”这个词是不同地来应用的。——现在,我们当然会说:“对那个熟练的读者和那个新手来说,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他们中各自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相同的。如果在他们碰巧意识到的东西中没有区别,那么,在他们的心智的无意识的活动中,或在他们的脑中一定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要说:在这里无论如何有着两种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在这两种机制中所进行的活动必定会把读和不读区别开来。——但这两种机制只是假设而已,只是设计好了用来说明、总结你所观察到的情况的模型。
157.考虑一下下面的例子。假如我们用人或某种另外的生物作为阅读机器。为此对他们进行了训练。训练者谈到其中的一些时说,他们已经能读了,而谈到另一些时则说,他们还不能读。拿一个至今尚未参加过训练的学生为例:给他看一个书写的词,他有时会发出某种声音,这种声音有时碰巧会‘偶然地’大致正确。刚好此时有个第三者听到这个学生的声音,于是说:“他在读”。但教师却说:“不,他不是在读,那只是一种巧合”。——但是,让我们假定这个学生对以后放到他面前的词继续作出正确的反应。过了一会,教师会说:“现在他会读了!”——但对前面的第一个词怎么说呢?教师是不是该说:“我错了,他是读了那个词”——还是说:“他只是后来才开始真正地读”?——他什么时候才开始读的?他读的第一个词是哪一个?这个问题在这里毫无意思。真的,除我们下一个定义:“一个人所‘读’的第一个词是他读得正确的第一串五十个词中的第一个词”(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读”来代表某种将记号转变为语音的经验,那么,谈论他真正读的第一个词当然是有意思的。此时,他能够比如这样说,“到这个词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感觉:‘现在我在读了。’”
或者,另一种情况是一架把符号转变成声音的阅读机,可能就像一架自动钢琴那样,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说:“这机器只有在发生了如此这般的情况时,——一在这些那些零件用导线联接起来时——它才读;它读的第一个词是……”。
但是,对于有生命的阅读机来说,“读”指的是对书写的记号以如此这般的方式作出反应。因此,这一概念完全无关于精神的或其他机制的概念。——在这里,教师也不能这样来谈论学生:“当他说那个词的时候,也许他已在读”。因为,对于他做了什么是没有疑问的。——一学生开始读时发生的变化乃是他的行为的变化;在这里谈论“他的新状态中的第一个词”是没有意思的。
158.但是,那难道不是仅仅由于我们对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所进行的事了解得太少吗?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有了更加精确的知识,我们就会看到;通过训练建立了何种联系,那时,当我们察看他的大脑时应当就能够说:“现在,他已读了这个词,现在读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想来事情一定得是这个样子——因为,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如此确信存在这种联系呢?事情之所以如此,想来乃是先天的——或者它是否仅仅只是可能如此?那么可能性有多大?现在,问问你自己:你对这些事究竟知道些什么?——但如果那是先天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我们非常信服的一种说明形
159.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又想要说:对于任何人是否在读的唯一的真正判据乃是读的意识活动,按照字母而读出其声音来的活动。“一个人肯定知道他是真的在读还是仅仅假装在读!”——假定A想要让B相信他能够读手写体的西里尔字母 。他背熟了一个俄语句子,然后在看着这些印出来的词时把背的俄语句子说了出来,就好像他是在读这些词。在这里,我们当然要说人知道他不是在读,而且当他假装读着的时候他刚好就知觉到这一点。因为,人们在读一个印刷的语句时,当然会有许多多少是特征性的感觉,这类感觉并不难于回想:只要想想犹豫的感觉,仔细察看的感觉,误读的感觉,单词相当通顺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感觉,等等。同样,人们在把背熟的东西朗诵出来时也有一些特征性的感觉。在我们的例子中,A不会有任何为读所特有的感觉。但也许会有一套为欺骗所特有的感觉。
160.但是,请你设想下面的例子。我们给一个能流利地读的人一篇他以前从未见过的文章。他读给我们听——但他的感觉是在把早已背熟的东西说出来(这可能是某种药物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当说,他并不是真的在读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是否应该同意把他的感觉当作他读或者没有读的判据?
又假定:给一个受到某种药物作用的人看一串字符(这些字符不一定得属于任何现在的字母表)。他按这些字符的数目说出一些词来,就好像这些字符是字母那样,而且他还带有读的各种外部征象并有读的感觉。(我们在梦中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醒来以后,我们也许会说:“我似乎觉得自己在读一些记号,但它们根本不是什么记号。”对于这种情况,有些人会倾向于说,这个人是
在读那些记号。另一些人则说,他没有读。——假定他以这种方式将四个符号组成的一组符号读成了(或解释成了)OBEN——现在,我们把这同样的记号次序倒过来再给他看,他就读成NEBO;在以后的试验中,他总是对这些记号保持同样的解释:在这里,我们肯定会倾向于说,他为自己特设地制定了一种字母表,然后便照着读。
161.还要记住,在下述两种情况之间,有一系列连续的过渡情形: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凭记忆说出他应该读的东西,另一种情况是,他把每个词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出来,既不借助于从上下文揣测,也不求助于记忆。
试作下面这项试验:说出从1到12的数。现在看着你的手的表面字盘并且读那个数列。在后一种情况下,你所说的“读”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才使它成为读?
162.让我们来试试下面的定义:当你从原文推出再制品时,你就是在读。我用“原文”指你所读的或复制的文本,你据以听写的口述,你据以演奏的乐谱,等等。比如说,假如我们教某人学西里尔字母,并告诉他每个字母如何发音。然后,我们给他一段文字,他就读起来,对其中的每个字母都像我们教他的那样发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多半会说,他根据我们给他的规则从书写的字样推出了词的读音。这也是读的一个很清楚的实例。(我们可能会说,我们教了他“字母表的规则”。)
但是,为什么我们说他从印刷的词推出了口说的词呢?除了
我们教他每个字母如何发音,然后他把这些词大声地读出来以外,我们难道还知道更多的东西?我们也许会回答说:这学生显示了:他使用我们给他的规则把印刷的词转变成口说的词。——如果我们把上面的例子改变一下,使这个学生不是给我们读出文本,而是要他写出文本,把印刷体转变成手写体,那么,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件事是怎样显示出来的。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教给他规则:在表的一栏中是印刷的字母,另一栏是手写的字母。而他在从印刷的词推出他的手书这一事实就显示在他查看这张表这一动作中了。
163.但是,假定他在这么做时,总是把A写成b,把B写成c ,把C写成d,如此等等,并且把Z写成a?——当然我们也应当把这种情况说成是通过这张表所作的推导。——我们可以说,现在他是按照§86中的第二个图式而不是第一个图式来使用这张表的。
甚至即使这种推导要用一种没有任何简单规则性的箭头图式来表示,它将仍然是按照该表进行推导的一个完全正当的实例。
但是,假定他并不固守单一的改写方法,而是按照一个简单的规则来改变他的方法:如果他一旦把A写成n,那么就把下一个A写成o,再下一个A写成p,如此等等。——但是,这种做法同任意的做法之间的界线在哪里?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推出”这个词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因为如果我们追根究底,这意义似乎就分崩离析了?
164.在例(162)中,“推出”一词的意义是很清楚的。但是,我们告诉过自己,这只是推导的一种特例;穿着特殊外衣的推导。如果我们要知道推导的本质,就得将这外衣剥掉。所以我们除掉了这些特殊的遮盖物,但这时推导本身也就消失了。——为了要找到真正的洋蓟(Artichoke),我们摘光了它的叶子。因为,(162)当然只是推导的一个特例。然而,对推导来说是根本的东西,并非隐藏在这实例的表面之后。相反,这个‘表面’就是推导的实例家族中的一例。
同样,我们也用“读”这个词来指一个实例家族。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人们是否在读应用不同的判据。
165.但是——我们会说——读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过程!读一页印刷品,你就会知道有某种特殊的事在进行,某种有着高度特征性的事。——那么,当我读那一页时,到底进行了什么?我看到印刷的字,我把词大声地说出来。但是当然,这不是一切,因为我可以看到印刷的字并且把词大声地说出来而仍然不是在读。甚至即使当我说出来的这些词,根据现存的字母表,被认为是从这些印刷的同读出来的时我也仍然有可能不是在读。——而且,如果你说读是一种特殊的经验,那么,你是否按照某种被普遍承认的字母表规则来读,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而且,读的经验中有特征
“非常特殊的”(气氛)这个表达式的语法。
某人说“这张面孔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表情”,接着就寻找一些词去刻画它的特征。
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会想要说:“我说出来的那些词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像,比如说,我把它们虚构出来时的那种出现。—一它们是自己出现的。——但是即使那样还不够润为在我看着印刷的词时,我有可能偶然想到词的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读了这些词。——在这里我还要说,我之想到这些口说的词也并不是好像(举例来说)有什么东西提醒我想到它们似的。例如,我不想说,印刷的词“无”总是在提醒我“无”的声音——倒想说,当人们读的时候,这些口说的词简直可以说是溜进来的。是呀,如果我心中没有听到那个词的声音的那种特征性的过程,我根本就不可能看出那个印刷的德语单词来。
166.我曾说过,一个人在读的时候,口说的词‘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出现:但是,是什么样的方式?这是不是虚构?让我们看看单个字母并且注意该字母的声音出现的方式。读字母A。——那么声音是怎么出现的呢?—一对此我们说不出什么看法。——现在请写一个小写的罗马字母a。——在你写的时候,手的运动是怎么出现的呢?同上一个试验中声音出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吗?——我所知道的只是,我看着这个印刷字母,然后写出手写的字母。——现在,看着这样一种记号 ,并在这样看的时候让你自己想到一个声音并且发出这声音来。我想到声音‘U’;但是我不能说在这个声音出现的方式上有任何根本的区别。区别只在于情况的不同。我事先曾对自己说过,我要让自己想到一个声音;在这个声音出现之前有某种紧张感。我井不是像在我看着字母U时那样自动地说出‘U’。再则,我对那个记号并不像对字母表中的字母那样熟悉。我非常注意地看着它并对它的形状感到某种兴趣;当我看到它时,我想到一个反写的希腊字母西格马。——试设想你必须把这个记号作为一个字母经常地使用,从而你已习惯于一看到它就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来,比如说发出“Sh”的音。我们除了说:过了一忽儿这个声音当我们看到那记号时就自动地出现,—一除了这么说之外还能说什么别的?这也就是说,当我看到它时,我不再问自己“那是一个什么字母?”了——当然我也不会对自己说“这个记号使我想发出‘Sh’的声音来,“更不会说”这记号以某种方式提醒我‘Sh’这个声音。
(试把这与下面的想法相比较:记忆意象具有某些特有的特征而与其他心理意象相区别。)
167.那么,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过程’这个命题中有些什么东西呢?姑且假定它是指我们在读的时候总会发生一种特殊的过程,而这过程是我们能识别的。——但是,假定我有一次读了一个印刷的语句,另一次用摩尔斯电码把这语句写下来,——一其精神过程是不是真的相同?——但是另一方面,在读一页印刷品的经验中肯定得有某种统一性。因为,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且很容易理解,这一过程和另一种过程,例如,使自己在看到随意画的记号时想起一些词来的过程,二者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因为一个印刷行的样子本身就是非常有特征的——也就是说,它呈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外貌,字母都是差不多一样大小,形状也彼此相差无几,而且经常重复出现;大部分词都经常重复并且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就像相熟的脸一样。——想想看,如果一个词的拼法改变了,我们会感到多么不自然。(再想一想在词的拼法问题上曾经产生过的更强烈的情感。)当然并非所有记号都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印象。例如,在逻辑代数中可以用任何一个记号来代替另一个记号而不引起我们强烈的反应。
记住,一个词的模样就像它的语音一样以相同的方式为我们所熟悉。
168.我们的目光扫过印刷行时的方式同扫过一系列随意的勾勾弯弯和装饰花样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说通过观察读者眼睛的运动便能确定什么东西。)人们会说,目光的移动特别轻松自如,既无停顿,也不打滑。而同时,在想象中进行着不由自主的言语。在我读德语和其他语言用各种字体印刷或书写的东西时情况便是这样。——但在所有这一切中对于读本身来说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并没有一个在一切读的实例中都出现的特征。(比较一下读普通印刷品和读那种完全用大写字母印的东西——如智力题解答有时就是那样印的。这两者之间有多么大的不同!——或者从右向左读我们的文字。)
169.但是当我们在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感到词形以某种方式引起我们发声?——读一个语句!——现在再看下面这行东西:
&8 § ≠ § ≠ ? +% 8!’§ *
并在看的时候说一个语句。你是不是能感到,在第一种情况下,说话同看到记号是互相联系着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二者肩并肩地进行而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你为什么说我们感到一种因果联系?因果性肯定是某种通过实验确立的东西,例如通过观察到事件的有规则的前后相随。这样的话,我怎么能说我感觉到某种要由实验来确定的东西呢?(诚然,观察到事件的有规则的前后相随并不是我们确定因果性的唯一方法。)可能人们宁可说,我感到,那些字母乃是我之所以如此读的理由。因为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如此读呢”——我就指出在那儿的那些字母作为我这么读的根据。
然而,说我感觉到我所说的或想的这个根据,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可能会说:我在读的时候,感到字母对我产生一种手帕——但是我并没有感到那一串任意的花体记号对我所说的东西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再一次把一个个别字母同这种花体记号比较一下。我是不是也要说在我读“i”时感到它的影响呢?我是在看到“i’”还是在看到“§”时说“i”,这当然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就是,比如说,当我看到字母时,我内心里自动地听到“i”的声音,发生这种情况甚至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读这个字母发它的音要比看着“§”发这个音更加轻松自如。这就是说:我做这个试验时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碰巧看着“§”这个记号同时发出一个词的声音其中包含着“i”这个音,那么情况就当然不是这样了。
170.如果我们没有把看到字母时的情况同看到任意记号时的情况相比较,我们就决不会想到,我们在读的时候会感到字母的影响。可是在这里,我们的确注意到一种区别。我们把它解释为受影响和不受影响之间的区别。
特别是在我们故意读得慢一些的时候——为了要看一看在读的时候发生的是什么情况——这种解释尤其能打动我们。当我们所谓故意地使自己被字母引导的时候。但是,这里说的‘使自己被字母引导’却又只是在于我仔细地看着字母——也许还排除某些其他的思想。
我们想象有一种感觉使我们似乎知觉到在词的外貌和我们所发出的声音之间有一种联接的机制。因为当我说到受影响的经验,因果联系的经验,被引导的经验时,我实际上想要指的是,我似乎感到了把看到字母和说出字母联接起来的杠杆的运动。
171.我原可以用别的话来恰切地表达我在读一个词时所具有的经验。我可以说书写的词向我提示了发音。——或者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在读的时候,字母和发音形成一个统一体—一犹如一种合金。(同样,比如说,各人的面容同他的名字的发音融合在一起。这名字使我听来是这张面孔的唯一正确的名字。)当我感到这种统一性时,我可能会说,我在这书写的词中看到或听到了它的发音。——一
但是,现在你像通常做的那样读几个印刷的语句而不去想什么读的概念,然后问问自己,在你读的时候是否有那种统一性呀,受影响呀,以及如此等等的经验。——一不要说你无意识地有这些经验!也不要被下面这幅图画所误导,这幅图画暗示我们这些现象‘在就近察看时’就会呈现。如果我要描述在很远的地方看一个对象是什么样子,我并不能通过说出就近地察看时可能被注意到的东西而使这种描述变得更加精确些。
172.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被引导的经验,问问我们自己:比如说,当我们的路被引导时,这种经验在于什么?——试想象下面的情况:
在一个操场上,你被蒙住眼睛,有人用手引导着你,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你得时刻准备好跟上他的手的牵引,而且,你也一定得留心不要在他意外地拉你时绊倒。
又如:有人用手强迫地把你领到你不愿去的地方去。
或者:你在跳舞时被舞伴所引导;你尽量使自己善于领会,以猜到对方的意图并顺从最细微的压力。
或者:有人带你去散步;边走边谈,他走到哪里你也走到哪里。或者:你沿着跑道走,让它引导着你。
所有这些情况彼此相类似;但在所有这些经验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73.“但是,被引导肯定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对此的回答是:你现在想的是一种特殊的被引导的经验。
如果我想要体会到前面的某一个例子中的人的经验(他的书写由印刷文本和表所引导),我就想象‘认真的’查阅等等。其时我甚至假想一种特殊的面部表情(例如一个认真的簿记员的表情)。在这幅图画中小心谨慎是非常主要的;在另一幅图画中排除一个人自己的意志则是主要的。(但请你设想一下,有一个人在做那些正常的人们不经意地做的事时带着极其小心谨慎的表情。——而且为什么不是带着这种感情呢?——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小心谨慎的?设想一个仆人带着极其小心谨慎的外表迹象把茶盘和茶盘上的一切都掉在了地上。)如果我想象这样一个特殊经验,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被引导的(或读的)那种经验。但是现在我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在看每一个记号,你在做出这种表情,你在慎重地写着这些字母(等等)。——那么这就是被引导的经验吗?——在这里我要说:“不,这不是;被引导的经验是某种更内在的、更根本的东西。”——乍看起来似乎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非本质的过程都被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之中,而在仔细考察这些过程时,这种气氛就消失了。
174.问问你自己,你是怎样‘经过考虑’划出一条与给定直线相平行的直线的——而在另一次又是怎样‘经过考虑’划一条与给定直线构成一个夹角的直线的。什么是考虑的经验?在这里,你立刻想到一种特殊的脸色,一种表情——于是你会说:“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经验”。(当然,那并没有增加任何东西。)
(这个问题与意向、意志的本性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175.请你在一片纸上画一些任意的信手画。——接着再照它的样子画一个复本,使你自己被它引导。——我会想说:“在这里,的的确确我是被引导的。但是,在所发生的事情中有特征性的是什么?——只要我说了发生的事情,我就发觉它不再具有特征性。
但是,现在请注意下面这一点:在我被引导的时候,一切都十分简单,我没有注意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事后,当我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时,就感到那似乎是某种无法描述的东西。事后无论什么描述都不能使我满意。就好像我不能相信我只不过看一看,做出如此这般的面部表情并划了一条直线。——但是,我是不是记得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没有;可是,我却感到似乎一定还有什么别的东西;特别是当我对自己说“引导”、“影响”以及其他这类词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因为肯定地说,我是被引导的。”——只是在此时才产生了关于那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影响的想法。
176.当我回想这种经验时,我感到这种经验中根本的东西是‘受影响的经验’,联结的经验——不同于现象的单纯的同时性:但与此同时我又不愿意把任何被经验到的现象都称为“受影响的经验”。(这儿已有了这样的想法:意志并不是现象。)我会想说,我经验到过那种‘因为’,但我又不想把任何现象称为“因为的经验”。
177.我要说:“我经验到因为”。这不是因为我记得这种经验,而是因为当我回想在那种情况下所经验到的东西时,我是通过‘因为’(或‘影响’或‘原因’,或‘联结’)这一概念的媒介来看它的。——因为,如果说我在原有的线的影响下划了这条线,那当然是对的:然而,这并不单纯在于我划这条线时的感觉,——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就在于我要把这条线划得与另外那条线平行——但即使这一点对于被引导来说也并不总是根本的。
178.我们也说:“你可以看到我是被它引导的”——那么如果你看到这点,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当我对自己说:“但我当然是被引导的”——我也许用手做一个表示引导的动作。——请你用手做这样一个动作,就好像你是在引导着什么人,然后问自己,这个动作的引导特性是什么。因为你并不在引导任何人。但你仍然要把这动作叫做‘引导’的动作。因此这种动作和感觉并不会有引导的本质,可是这个词却把它自己强加于你。仅仅是引导的一个表现形式把这个表述强加给了我们。
179.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例(151)上来。很清楚,我们不应当仅仅由于B想到公式就说他有权说“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这样的话——除非经验表明在想到公式——说出公式,写出公式——和实际上把数列继续下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这样一种联系显然是存在的。——于是,现在人们就会想,语句“我能接下去”意指"我具有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在经验上导致这个系列的后续。”但是当B说他能接下去时,他是意指这个语句吗?此时那个语句是不是会在他心中出现或者他是不是会准备用它来说明他所意指的东西呢?
不是。当他在下述情况下想到这公式时:例如他学过代数,他过去用过这样的公式,等等,“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这些词是用得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陈述仅仅是对构成我们的语言游戏的场景的全部情况的缩略的描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会使用“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等等表达式的;我们是在哪一个语言游戏家族中学会使用这些表达式的。
我们也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即B除了突然地说“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之外,心中什么也没有发生——也许带着松一口气的感觉;而且事实上他的确又不用公式而把数列接下去写了出来。在这种场合,我们也应当说上一一在某些情况下一他的确知道如何接下去。
180.这些词就是这样使用的。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举例来说,如果把这些词说成是“对一种精神状态的描述”,那就会完全引人误解。——人们最好还是把这些词称为一个“信号”;而我们就根据他下一步怎样做来判断这个信号是否被用得正确。
181.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的情况:假定B说他知道如何接下去——但当他真要接下写时他却犹豫不决而写不出来了:我们是不是应当说,当他说他能够接下去时他说错了?还是应当说,他那时是能够接下去的,只是现在不能了?——显然,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法。(请考虑两种情况。)
182.“适合”,“能够”,和“理解”的语法。练习:(1)在什么时候才说一个圆柱体Z适合另一个空的圆柱体H?只要Z能够插入H?(2)人们有时说Z在如此这般的时候不再适合于H。在这种场合人们对于在那个时候发生那种情况使用的是什么判据?(3)如果一个物体在某一特定时刻并没有放在天平上,人们用什么东西作为该物体在该时改变了重量的判据?(4)昨天,我凭记忆知道这首诗;今天我不再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这样问才有意思:“在什么时候我中断了对它的知道?”(5)有人问我:“你能举起这个重量来吗?”我回答,“是的”。他说:“你举一下!”——可我举不起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我有理由说:“在我回答‘是的’的时候,我是能够举起来的,只是现在我不能举起来了。”
我们用于“适合”、“能够”、“理解”的判据比乍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这些词所进行的游戏,它们在借助于它们而进行的语言交际中的应用,比我们倾向于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这些词在我们的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与我们倾向于认为的大不相同。
(我们要解决哲学上的悻论就必须理解这种作用。因此,定义通常不足以解决它们;至于断言:一个词是“不可定义的”,就更不足以解决它们了。)
183.但是在例(151)中,“现在我能够接下去”同“现在我想起了这个公式”意指同样的还是有所不同的东西?我们可以说,在那种情况下,这两个语句具有相同的意思(作了相同的事)。但也可以说,一般讲来,这两个语句并不具有相同的意思。我们的确说:“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我指的是我知道了这公式”,就像我说“我能走了,我指的是我有时间了”;但我也可以说,“我能走了,我指的是我身体已经够好了”;或者也可以说,“我能走了,这是就我的腿的情况来说的”,也就是,我在把走这一条件同别的条件进行对照。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产生一种想法,即认为存在着与每一场合的本性相符合的条件的总体(例如,适用于一个人的走的条件),从而,只要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就简直可以说他是不能不走了。
184.我想要回忆一个曲调但总回忆不起来,突然我说:“现在我知道了”并把它唱了出来。突然知道这曲调是怎么一回事?它肯定不可能在那一瞬间全部被我想到!——也许你会说:“那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就仿佛那曲调就在那儿”——但是它现在在那儿吗?假定我现在开始唱它却卡住了?——但是我难道不能肯定在那个时刻我的确知道这曲调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到底还是在那儿!——但是在什么意义上呢?你会说,如果比如说有人从头到尾唱过它或者在心中听到了它,那么这曲调是在那儿的。当然,我并不否认,曲调是在那儿的这个陈述也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我有一片纸,上面写着这曲调。——而且,他之“肯定”,他之知道这曲调,又在于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如果有某个人很有信心地说他现在知道这曲调,那么这曲调就在那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完整地呈现在他的心中——而这就是对“这曲调完整地呈现在他心中”这个表达式的定义。
185.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例(143)。现在——按照通常的标准来判断——该学生已掌握了自然数数列。接着,我们便教他写另外一些基数数列并且使他懂得对于例如形式为“+n”的命令就写出如下形式的数列:
0,n,2n,3n.等等
因而对于命令“十五”就写出自然数列。——假定我们已经经过练习并且对他的理解进行了测试一直试到1000。
现在,我们让这学生从、1000以后接下去写一个(比如十2)的数列。——而他写下1000,1004,1008,1012。
我们对他说:“看看你写了些什么!”——他不懂我们的话。们说:“你应该加二;你看你是怎样开始这个数列的!”——他回答说:“是呀j难道这不对吗?我以为这就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假定他指着这个数列说:“可是我就是用这同样的方式写下去的呀。”——这时如果对他说:“你难道看不到……?”——并且向他重复前面的说明和例子,那是毫无用处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会说:这个人自然而然地把我们的命令和说明理解成我们所理解的下述命令:“加 2至 1000,加 4至 2000,加 6至 3000,如此等等。”
这个例子与下面那种例子有着相似之处:有一个人对于用手指点的手势的反应,自然而然地就是顺着从指尖到手腕的方向看而不是从手腕到指尖的方向看。
186.“那么,从你说的就会得出:为了正确地执行‘+n’的命令,每一步都需要有新的领悟——直觉。”——为了正确地执行命令!如何决定,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什么是所要采取的正确步骤呢?——“正确步骤就是与命令相符合的步骤——就像所意指的那样。”——所以,当你给出十2的命令时,你的意思是指,他应当在1000之后写1002——但你的意思是不是也指,他应当在1866之后写 1868,在100034之后写 100036等等——无数这样的命题?——“不!我的意思是指,他应当在他所写的每一个数之后接着写下紧接着的第二个数;由此所有那些命题都会随之产生。”——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在任何一个阶段,从那个语句得出的究竟是什么。或者,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究竟应把什么东西叫做与那个语句(与你在那时赋予那个语句的意指——无论它可能在于什么)“相一致”。比之这样一种说法:在每一点上都需要一种直觉,下面的说法几乎要更正确些了:在每一点上都需要作一个新的决定。
187.“但是,在我给出命令时我已经知道他应当在1000之后写下1002。”——那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时你意指的是那种意思;只是你自己不要被“知道”、“意指”这些词的语法所迷惑。因为你并不是要说,你在那时想到了从1000到1002这一步——即使你真的想到了这一步,你仍然没有想到其他各步。你说的“在那时我已经知道……”意指“如果那时人们问我在1000之后应当写什么数,我就会回答‘1002”’。对此我并不怀疑。这种假定跟下面的说法是同一类的:“如果他那时掉进了水里,我就会跟着他跳下去。”——那么,你的想法错在哪里呢?
188.在此,我首先要说:你的想法就是认为,那个意指命令的活动已经以其特有的方式做了所有那些步骤;在你意指的同时,你的精神可以说已飞向前方并且在你事实上到达这一步或那一步之前就完成了所有的步骤。
因此,你就倾向于使用下面那样的表达:“甚至当我在书面或口头或思想中完成这些步骤之前,真正说来它们就已经被完成了。”而且这些步骤看来似乎是以某种独特的方式被预先决定并被预期的——就好像只有意指活动才能预期实在。
189.“但是那样的话这些步骤就不是由代数公式决定的了吗?”——这问题中包含着一个错误。
我们使用这样一个表达:“这些步骤是由公式……决定的”。这表达是怎样使用的呢?——也许我们会指出下列事实,即人们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而这样地来使用公式y=x2;当他们用相同的数代入x,他们全都得到相同的y值。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都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因而当他们接到‘加3’的命令时都会在同一点上采取相同的步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这个意思:“对于这些人来说,‘加3’这个命令完全决定了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所有步骤。”(对比于那些听到这个命令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的人,以及那些虽对命令作出完全自信的反应但反应方式却各不相同的人。)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不同种类的公式以及与这些公式相适合的不同种类的使用(不同种类的训练)加以对照。这样,我们把一种特定种类的公式(以及与之相适合的使用方法)称为“按给定的x值决定数y的公式”,把另一种种类的公式称为“给定工值不能决定数y的公式”。(y=x2是前一种,y≠x2是第二种。)这样,命题“公式……决定数y”就将是一个关于公式的形式的陈述。——现在我们必须把“我写下来的这个公式决定y”或“这儿是一个决定y的公式”这样的命题同“公式y=x2按给定的X值决定数y”那样的命题区别开来。这样,问题“那儿写着的公式是不是决定y的公式?”就将与问题“在那儿的是这一种还是那一种公式?”意指相同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问题“y=x2”是不是一个接给定的x值决定y的公式?”这并不是马上就很清楚的。人们可以向一个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从而试验他是否理解“决定”这个词的使用;或者,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要求证明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中x只有一个平方值。
190.人们现在可以说:“公式如何被意指决定了所应采取的步骤”。什么是公式如何被意指的判据呢?例如,它可以是我们经常使用公式的那种种类和方式,可以是别人教给我们的使用公式的种类和方法。
例如有一个人使用了我们所不认识的记号,我们就对他说:“如果你用‘x!2’意指x2,那么你就会得到y的这个值,如果你意指2x,就会得到y的那个值。”——现在,问问你自己:人们是怎样用“x!2”来意指这件或那件事的呢?
所以,意指就以这种方式能够事先决定各个步骤。
191.“事情就好像我们在刹那间便能掌握这个词的全部使用。”——比如说像什么呢?——使用难道就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在刹那间被掌握吗?在什么意义上不能?——问题在于,我们似乎能够在另一种远为更直接的意义上‘在刹那间掌握它’。——但是,对此你有没有一个范例?没有。只是这一表达把它本身提供给我们。就像是一些不同的图画互相交叉影响的结果。
192 你并没有这种超级事实的范例。但是,你却被引诱去使用一种超级表达式。(人们可以把这称为哲学的最高级。)
193.机器作为其工作方式的符号表示:一架机器——我首先会说——看来似乎已经包含有它的工作方式。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架机器,那么其它一切,即它所做的任何运动,似乎已经完全决定了。
我们的说法就好像这些零件只能这样地运动,就好像它们不可能做别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忘记了这些零件有可能会弯曲、断裂、熔化吗?是的;在许多场合下,我们根本不去想那些事。我们将一架机器或一架机器的图画作为该机器的一个特定动作的符号。例如,我们交给某人一张这样的图画,并假定他从这图画中将推知机器各零件的运动。(正如我们可以这样地来告诉某人一个数:即告诉他这是在数列1,4,9,16,……第25项的一个数。)
“一架机器看来似乎已经包含有它的工作方式”说的是:我们倾向于把该机器将来的运动在其确定性方面同已经放在抽屉里就要被我们拿出来的物件互相比较——但是,当我们所关心的是预言一架机器的实际行为时,我们并不这么说。那时,我们一般不会忘记零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等等。——然而,当我们对于我们能用一架机器来象征某种给定方式的运动感到惊异时,我们就会这么说。——因为它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动。
我们可以说,一架机器,或其图画,是我们已经学会从上面那张图画中推出的一系列图画的第一张。
但是,当我们想到这机器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运动时,那么,看来作为符号的机器之含有其运动方式一定比实际的机器要确定得多。就好像对于所考虑的运动,事先在经验上加以确定是不够的。这些运动必须真正地——在一种神秘的意义上——是已经现存的。的确,作为符号的机器其运动之被预先规定与任何给定的实际机器的运动之被预先规定意思是不一样的。
194.人们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思想:认为机器的可能的运动已经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存在于机器之中?那是在他们从事哲学的时候。是什么引导我们那样想的呢?就是我们谈论机器的那种方式。例如我们说,机器有(拥有)如此这般的运动的可能性;我们谈的是理想刚性的机器,它只能以如此这般的一种方式运动。——运动的这种可能性是什么?它不是运动,但它看来也不是运动的纯粹的物理条件——例如销轴与轴承之间存在间隙,轴在轴承中并不装得过紧之类。因为,只要这是运动的经验条件,那么,人们也可以把它设想成另一种情况。运动的可能性被认为好像是运动本身的影子。可是你知道这样一种影子吗?我所说的影子并不是指运动的某种图画——因为这种图画并不一定就恰好得是这种运动的图画。但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必须恰好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请看,在这里语言的海洋是多么地波涛汹涌!)
波涛很快平息,只要我们向自己提问:当我们谈的是一架给定的机器时,我们是怎样使用“运动的可能性”这个短语的?——但是我们的这种奇怪的想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好吧,我向你显示运动的可能性,比如用一张运动的图画:‘因此,可能性就是某种与实在相似的东西。’我们说:“这还没有动,但它已经有了动的可能性”——‘因此,可能性就是某种非常接近实在的东西。’尽管我们可以怀疑如此这般的物理条件是否能使这种运动成为可能,但我们从不讨论这究竟是此种还是那种运动的可能性:‘因此,运动的可能性同运动本身有着独特的关系;比图画同它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因为人们可以怀疑一幅图画究竟是这个还是那个东西的图画。我们说:“经验将会显示,这是不是给了销轴以这种运动的可能性”,但我们不说“经验将显示,这是不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因此,这种可能性恰好就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那并不是一个经验事实’。
我们注意到了我们使用的关于这些事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但我们并不理解它们,而只是错误地解释了它们。当我们从事于哲学时,我们就像野蛮人,原始人,他们听到文明人的表达方式,对之给以错误的解释,然后从中引出稀奇古怪的结论来。
195.“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现在(在把握意思时)所做的事,因果地和经验地决定未来的使用,而是说,使用本身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存的。”——当然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你所说的话唯一有错的地方就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这个表达。其余都是对的;这个语句只有当人们为它想象一种不同的语言游戏,即与我们实际使用它时所用的游戏不同的语言游戏时,才显得奇怪。(有个人有一次对我说,在他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总是对一个裁缝能够‘缝出衣服’感到惊奇——他认为这意味着衣服仅仅是缝出来的,即把一根线缝在另一根线上。)
196.由于我们不理解词的使用,我们便把它当作是对一种奇怪的过程的表达。(就像我们把时间看做一种奇怪的媒质,把精神看做一种奇怪的存在物一样。)
197.“好像我们在一刹那就能掌握一个词的全部使用。”——而这正是我们说我们做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有时确实用这些话描述我们所做的事。但是,对于所发生的事并没有什么令人吃惊的、可奇怪的地方。只有当我们被引导去想,未来的发展必定以某种方式已经存在于掌握使用的这一活动中,可是它却又不在那儿,只有这时,事情才会变得奇怪。因为我们说,毫无疑问我们理解这个词,而另一方面它的意义则在于它的使用。毫无疑问我现在想要下棋,但下棋之为棋类游戏则有赖于它的全部规则(等等)。那么,在我确已下棋之前,我是不知道我要进行什么样的游戏呢,还是所有的规则都已包含在我的意向活动之中了呢?是不是经验告诉了我这种游戏是这样一种意向活动的通常结果?所以,我是不是不可能肯定我意欲去做的是什么事?如果这是没有意思的话——在意向活动和所意向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是什么样的超强联系?——“让我们下盘棋”这个表达的意思和棋类游戏的所有规则之间的联系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游戏的规则表中,在教人下棋的活动中,在日复一日的下棋的实践中。
198.“但是一条规则怎么能告诉我在这一点上应当怎样做呢?不管我怎么做,在某种解释下,都是与规则相符合的。”——那不是我们应该说的;我们应当说:任何解释以及它所解释的东西都是悬而未决的,因而不可能对被解释的东西给予任何支持。解释本身并不能确定意义。
“那么我无论怎么做都能与规则相符合吗?”——让我这样问:一条规则的表达——例如一个路标牌——与我们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这里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也许是这样的联系:我受过训练从而对这种记号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而现在我的确对它作出了这样的反应。
但是,那只是给出了一种因果联系;只是说出了我们现在是怎么会按照路标来走的,但并没有说出这种按路标走真的是在于怎么一回事。相反,我已进一步指出,只有存在着对路标的有规则的使用,存在一种习惯时,一个人才按路标走。
199.我们所说的“遵守一条规则”是仅仅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只能做一次的事情吗?——这当然也是对“遵守规则”这个表达式的语法所作的一种注解。
仅仅一个人只单独一次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同样,仅仅一个报道只单独一次被报告,仅仅一个命令只单独一次被下达,或被理解也是不可能的。——遵守规则,作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
理解一个语句意味着理解一种语言。理解一种语言意味着掌握一门技术。
200.当然,可以设想,在一个不知道游戏的部落中有两个人坐在棋盘旁把一盘棋一步步走完,甚至还伴随着全部的内心活动。
如果我们看到了,我们就会说他们在下棋。但现在试设想把下棋游戏按照某种规则翻译成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我们通常不会与游戏联系起来。——例如翻译成叫喊和跺脚。现在假定这两个人开始叫喊和跺脚而不是进行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形式的下棋,而且他们做的方式是使他们的活动程序可以用适当的规则翻译成下棋游戏。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想要说他们在下棋?人们有什么权利来这么说呢?
201.这就是我们的悖论:没有什么行为方式能够由一条规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被搞得符合于规则。答案是,如果一切事物都能被搞得符合于规则,那么一切事物也就都能被搞得与规则相冲突。因而在这里既没有什么符合也没有冲突。
在我们论证的进程中,我们作了一个接一个的解释;似乎每一个解释至少都暂时使我们感到满意,然后我们又想到还有另外的解释在它的背后。仅仅从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到,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误解。这表明,存在这样一种对规则的理解:它并不是解释;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实例中显示在我们所谓的“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活动中。
因此,人们倾向于说:每一种根据规则而进行的活动都是一个解释。但是我们应当只用“解释”一词称呼下述活动:用规则的一种表达形式代替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02.因此,‘遵守规则’也是一种实践。而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并不就是遵守规则。因而,人们不可能‘私人地’遵守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
203.语言是由诸条道路组成的迷宫。从一个方向走来时你也许知道怎么走;但从另一个方向走到同一地点时你也许就迷路了。
204.事实上我可以比如说发明一种从未有人玩过的游戏。——但是下面的情况也是可能的吗:人类从来没有玩过任何游戏;但有一次有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这种游戏的确从未有人玩过?
205.“但是,对于意向,对于精神过程来说,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技巧的存在对于它们而言并不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设想有两个人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游戏存在的世界里下棋;甚至可以设想他们刚要开始下棋——却就被阻止了。”
但是,下棋难道不是由它的规则所定义的吗?那么这些规则在想要下棋的人的心中是怎样表现的呢?
206.遵循规则类似于服从命令。人们是被训练这样做的;人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对命令做出反应的。
但是如果对于这种命令和这种训练,这个人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而另一个人则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情况会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谁做对了呢?
假如你作为一个考察者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那里的语言你完全不懂。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说那里的人下了命令,理解了命令,眼从了命令,抗拒了命令等等?
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乃是我们据以解释陌生语言的参考系。
207.让我们设想那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着人类通常的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显然使用了一种发音清楚的语言。如果我们注意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现这些行为是可理解的,看来是“有逻辑的”。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去学习他们的语言,那么就会发现这是办不到的。因为在他们所说的。所发出的声音同他们的活动之间并没有有规则性的联系;但这些声音仍然不是多余的,因为,如果把他们中某个人的嘴堵上,那么其效果就如同把我们的嘴堵上一样;如果没有那些声音,他们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用我想用的说法。
我们是否应当说这些人有一种语言:命令、报告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为了成为被我们称为“语言”的东西它还缺乏规则性。
208.那么,我是不是用“规则性”来说明“命令”和“规则”呢?——我怎样向别人说明“规则的”、“一致的”、“同样的”的意义呢?——我可以对某个比如说只讲法语的人用相应的法语的词来说明这些词。但是,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这些概念,那么,我就要用实例并通过实践来教他使用这些词。——而通过这样做,我就把我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传达给了他。
在我教他的这个过程中,我要让他看种种同样的颜色,同样的长度,同样的形状,还要让他把它们找出来或作出来,如此等等。例如,我要指导他按照命令把一串装饰图案“一致地”继续延伸下去——而且也指导他继续一个级数。从而,举例来说,按照? ?? ???,他便做:??? ???? ?????。
我做什么,他就跟着我做什么;我用同意、反对、期待、鼓励等表示来对他施加影响。我让他就这样做下去,或者止住他,如此等等。
试设想你就是这一教学过程的见证人。在其中没有一个词是用它自己来说明的;没有逻辑循环。
“等等”、“如此等等以至无穷”之类的表达式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被说明。除了其他办法以外,一个手势就可以用来达到这个目的。意指“像这样继续做下去”或“如此等等”的手势其作用可同指着一个对象或指着一个地方的手势相比。
我们应当把作为缩写字符的“等等”同不是缩写字符的“等等”区别开来。“如此等等以至无穷”就不是一个这种缩写。我们不可能写出。的所有位数,这并不是人类的缺点,像数学家们有时认为的那样。
除了应用于所给的例子以外并不打算应用于任何其他东西的教学不同于那些‘指向’给定事例‘之外’的教学。
209.“但是,那么我们的理解就不能超出这些例子吗?”——一个非常奇怪的表述,然而又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表述!——
但是,那就是全部吗?是不是还有一种更深的说明;或者至少对说明的理解就不能更深一些吗?——可我自己是不是有更深的理解呢?我所有的是不是比我在说明中给出的更多些?——但那样的话,这种我所有的要更多些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不是就像我把没有限制的东西解释为超过一切长度的长度那种情况呢?
210.“但你是真的把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向别人说明了吗?你难道不是只让他猜测本质的东西吗?你给他举例子,——但他必;须猜测这些例子的趋向,猜测你的意图。”——我对自己所能给出的一切说明都已给了他。——“他猜测我的意图”就意味着:在他的心中出现对我的说明的各种各样解释,而他猜了其中的一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提问;而我则能够并且应当回答他。
211.“在延伸一串装饰图案的教学中,不管你如何教他,——他怎么能知道他自己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呢?”——可是,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那意味着“你有根据吗?”,那么回答就是:我的根据很快就会用完。而那时,我就行动而没有根据。
212.在我所畏惧的某个人命令我把这个序列继续下去时,我便迅速地、完全确定地行动起来,缺乏根据并不使我感到为难。
213.“但是,对序列的这个初始段显然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通过一些代数表达式),因此,你首先必须选择一个这种解释”。——根本不是这样。在某些情况下怀疑是可能的。但那并不是说,我曾经怀疑,或者甚至也不是说我曾经能够怀疑。(有
一些与此相联系的东西还要说一说,即关于一个过程的心理“气氛”的东西。)
所以只有直觉才能消除这种怀疑吗?——如果直觉是一种内在的声音——我怎么知道我该如何服从它?而且,我怎么知道它不会把我引入歧途?因为,如果它能够正确地引导我,它也就能够错误地引导我。
((直觉是一种不必要的遁词。))
214.如果你必须有一种直觉才能把序列1 2 3 4……发展下去,那么,为了把序列2 2 2 2……发展下去你也必须有一种直觉。
215.但是,至少相同的东西是相同的,难道不是吗?
看来,我们有一种正确无误的同一的范例即事物自身的同一。我要说:“在这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你看到一个事物,也就看到了同一性。”
那么,是不是当两个事物就像一个事物那样时,这两个事物就是相同的?我又怎么能把一个事物显示给我的东西应用到两个事物的情况上去呢?
216.“事物与其自身同一。”——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无用命题的例子了,但它还是与想象力的某种作用有关。这就好像我们在想象中把一个东西放到它自身的形状中去并且看出来它是适配的。
我们也可能说;“每个事物都与自身适配。”或者说:“‘每个事物都与它自己的形状适配。”我们看着一个事物的同时就想象有一个为该事物留出的空白,而现在该事物就恰好配进了这个空白。
那么这个黑色斑点 是不是配进了它周围的白色边缘?——如果我们说在黑色斑点的位置上原来有一个洞,然后这黑色斑点配入了这个洞,那么情况便是这样。但是当我们说“它适配”时我们并不就是仅仅描述这种现象,并不就是仅仅描述这种情况。
“每一个有色的斑块都恰好与其边框适配”,这是同一律的的比较特殊的形式。
217.“我是怎样才能遵守一条规则的?”——如果这不是一个有关原因的问题,那么就是一个有关对我这样地按照这个规则而行事所作的辩护的问题。
如果我穷尽了这种根据,我就挖到了坚硬的基岩,而我的铲子就弯了回来。这时我就会说:“我就是这样行事的。”
(请记住:我们有时需要说明并不是因为其内容的缘故,而是因为其形式的缘故。我们的需要是一种建筑学的需要;说明有时只是一种不支撑任何东西的墙面缘饰。)
218.一个序列的开头乃是不可见地铺向无限远的路轨的可见的一段——这种看法是从哪里来的?好吧,我们可以来考虑路轨而不去考虑规则。无限长的路轨相应于规则的无限制的应用。
219.“实际上所有的步骤都已采用”意味着:我已别无选择。规则一旦被印上一种特定的意义,就划出这样一些线来,在所有情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227498/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http://baike.baidu.com/view/7202617.htm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作,是一本公认的难以理解的著作。该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有最全面、最系统和最深刻的解读。
书 名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作 者韩林合
ISBN9787100067935
页 数1657页
定 价99.00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1-1
开 本16开
所属丛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丛书
1内容简介
该书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心灵观等个人观点出发,解读写作这本书的背景知识,并着重解读了语言和心灵的关系,以及《哲学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命题。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写作《哲学研究》的写作思路,出版情况等等。
2本书目录
导言
零·一 《哲学研究》写作和出版情况简述
零·二 本书的基本写作思路
零·三 引述体例
第一章 世界
一·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世界结构观
一·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之世界结构观
一·三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世界结构观之批判
一·三·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事实观之批判
一·三·二 前期维特根斯坦对象观之批判
一·三·三 中期维特根斯坦世界观之批判
一·三·四 前期维特根斯坦可能性观点之批判
一·四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世界观:作为生活形式的世界
第二章 心灵(Ⅰ):心灵与世界
二·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心灵观
二·二 心灵内容的复杂性
二·三 心灵图像论之批判
二·四 心灵内容与其对象
第三章 心灵(Ⅱ):心灵与身体、大脑
三·一 实体二元论之批判
三·二 身心同一论之批判
三·三 突生论之批判
三·四 行为主义之批判
三·五 他人的心问题:他人是否可以仅仅是自动机
三·六 机器能否思维问题
三·七 心灵内容的位置
第四章 心灵(Ⅲ):自我与心灵内容
四·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自我观
四·二 “我”或自我概念的用法
四·三 心灵内容私人性批判之一
四·四 心灵内容私人性批判之二
第五章 语言(Ⅰ):语言的结构
五·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结构观
五·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结构观
五·二·一 基本命题之重新规定
五·二·二 一般命题之再处理
五·二·三 命题的真值函项结构之再处理
五·三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语言结构观之批判
五·三·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分析观之批判
五·三·二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真值函项语言结构观之批判
五·四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结构观:语言游戏之引入
五·四·一 命题系统
五·四·二 语言与演算
五·四·三 演算与游戏
五·四·四 语言与游戏
五·四·五 语言游戏
第六章 语言(Ⅱ):语言与心灵
六·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和心灵之关系的观点
六·二 心灵内容之语言依赖性
六·二·一 心灵内容是否先于其语言表达问题
六·二·二 心灵过程并非是其语言表达过程的偶然的伴随物
六·二·三 心灵过程并非同于语言表达过程
六·二·四 内在的说话与外在的说话
六·三 心灵内容表达式之性质
六·四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并非来源于心灵过程,而是来源于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六·四·一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和生命并非来源于作为心灵过程的意指和理解
附释:意志与经验
六·四·二 心灵内容之神秘化的根源
六·四·三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和生命在于其在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的使用
六·四·四 语言表达式的意指和理解在于拥有有关其使用的知识和能力
附释:阅读概念之分析
第七章 语言(Ⅲ):语言与世界(上)
七·一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本质观
七·二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本质观之批判
七·二·一 语词指称论批判
七·二·二 命题图像论批判
七·二·三 命题和语言无本质
七·三 家族相似性
第八章 语言(Ⅳ):语言与世界(中)
八·一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之批判
八·一·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之批判
八·一·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之批判
八·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意义观
八·二·一 意义、用法与规则
八·二·二 意义、结果、功能、目的
八·二·三 意义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
第九章 语言(Ⅴ):语言与世界(下)
九·一 遵守规则
九·二 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
九·三 语言的“规范性”
九·四 语言的自律性
九·五 私人语言观批判
附论:“克里普克的维特根斯坦”之批判
第十章 语言(Ⅵ):语言的界限问题
十·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界限观
十·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界限观
十·三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界限观
第十一章 哲学
十一·一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之批判
十一·一·一 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之混淆
十一·一·二 哲学困惑之根源:语法误解和语法混淆
十一·一·三 哲学困惑之解除:综览式表现
十一·一·四 哲学困惑之解除:思维方式之根本转变
十一·一·五 欧美文明之批判
十一·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哲学观
十一·二·一 哲学之重新界定:语法研究或概念研究
十一·二·二 新哲学:描述而非解释
十一·二·三 新哲学:活动而非理论
十一·二·四 新哲学与科学之严格区分
十一·三 新哲学与语言研究之关系
十一·四 新哲学之为“哲学”的正当性
十一·五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之方法、来源、历史地位——自我评估
十一·五·一 方法
十一·五·二 来源
十一·五·三 历史地位
结束语:维特根斯坦哲学之分期与不同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之关系
评论索引
参考书目
后记
102.关于命题的逻辑结构的严格而清晰的规则对我们来说显得是某种属于背景的东西——隐藏在理解的媒介之中。我已经看到了它们(尽管是通过一种媒介):因为我理解命题记号,我用它来意指某种东西。
193.理想物在我们的设想中是不可动摇的。超出它之外:你总是必须转回来。根本没有外部,在外部你就无从呼吸。——这种看法从何而来?它就像戴在我们鼻梁上的一副眼镜,只有通过它我们才看到我们所看的任何东西。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把它脱掉。
104.我们将本属于描述方式的东西断言给了事物。我们将46e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比较的可能性当成了是对一种具有最高概括性的事态的知觉。
105.当我们相信我们必须在我们实际的语言中找到那种秩序,那种理想物时,我们便对通常称为“命题”、“词”、“记号”的东西变得不满意了。
逻辑所处理的命题和词被认为是纯粹而又明确的东西。于是我们就为真正记号的本性而绞尽脑汁地进行思考。——它也许是记号的观念?或者是当前此刻的观念。
106 在这里要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是不容易的,——我们不容易看到:我们必须只考虑日常思维的对象而不走上歧路,幻想我们应当去描述极端微妙的东西——这种东西根本是不可能通过我们所掌握的手段来描述的。我们感到似乎我们必须用手指去修补一个撕破了的蜘蛛网。
107.我们越是仔细地去考察实际的语言,它和我们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就越出来的:它是一种要求。)这种冲突渐渐变得不可容忍;我现在已有变成空洞之物的危险。——我们是在没有摩擦力的光滑的冰面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条件是理想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不能行走了。我们想要行走: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力。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108.我们看到,被我们称之为“语句”、“语言一的东西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种形式上的统一性,而是一个由多少相互关联的结构所组成的家族。——但是,这样一来,逻辑成了什么呢?它的严格性似乎由此而垮台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逻辑是不是整个儿消失了呢?——因为逻辑怎么能丧失它的严格性呢?当然不是通过压低它的严格性的价格的方式而使它丧失它的。——只有反转一下我们的整个考察问题的方式,才能使那种关于晶体般纯粹性的成见得以消除。(人们可以说:我们的考察必须反转,但是要转绕我们的实际需要这个枢轴来反转。)47e
逻辑哲学绝不是以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语句和词的方式(如像当我们说:“这是一个中文语句”,或者说,“不,那只是看上去像文字,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装饰花纹”这一类话时)不同的方式谈论它们的。”【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水是一种单一的东西——它永远不变。”】
我们所谈论的是处于空间时间中的语言现象,而不是某种非空间、非时间的幻象。〔边注:只不过人们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对现象感到兴趣。)但是,我们谈论语言时就像我们在陈述象棋游戏的规则时谈论棋子那样,,并不描述棋子的物理属性。
“词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就类似于“象棋中的棋子是什么东西?”
109.要说我们的考察不可能是科学的考察,那倒是对的。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从经验上去发现“有可能相反于我们的先人之见而如此这般地思想”——无论这么想意指什么。(把思想看成是气态般煤质的观念。)我们不会提出任何一种理论。在我IItw考察中必须没有任何假设性的东西。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说明,而仅仅代之以描述。这种描述是从哲学问题中得到光明,也就是说,得到它的目的。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经验上的问题;它们是通过察看我们语言的工作情况得到解决的,而且还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是顶着误解它的冲动而认识到它的。这些问题不是通过提供新的经验,而是通过对我们一向知道的东西的整理安排而得到解决的。哲学是一场战斗,它反对的是用我们的语言作为手段来使我们的理智入魔。
110.“语言(或思想)是某种无与伦比的东西”——这已表明是一种迷信(不是错误!)。它产生于语法的幻象。
现在那种深刻的印象已消退为这些幻象,这些问题。
111.这些问题产生于对我们的语言形式所作的错误解释。它们具有深刻性这一特点。它们是深刻的不安;它们的根子就像我们的语言形式一样深深地扎在我们之中,它们的意义就像我们语言的重要性一样重大。——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一个语法玩笑是深刻的玩笑?(而这就是哲学的深刻性。)
112.一个已被吸收到我们的语言形式中来的比喻产生了一种虚假的表象。正是它使我们感到不安。“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说。“可是事情又必须是这样的”。48e
113.“但事情当然是这样的——”我对自己一遍又一遍地说。
我似乎感到,只要我能把目光绝对敏锐地集中在这个事实上,聚焦于它,那么,我就必定会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114.《逻辑哲学论》4.5)“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事情是这样的。”——那就是人们无数次对自己重复的那种种类的命题。人们以为自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追踪着事物的本性,可是他们只是在沿着我们借以观察事物的本性的形式而行走。
115.一幅图画把我们俘虏了。我们不可能解脱出来,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语言之中,而语言似乎执拗地要向我们重复这幅图画。
116.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词——“知识”、“存在”、“对象”、“我”、“命题”、“名称”——并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时,人们必须经常地问自己:这个词在作为它的老家的语言游戏中真的是以这种方式来使用的吗?——
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
117.你对我说:“你理解这一表达,是吗?那么,——我就在你所熟悉的意思上来使用这个表达。”——就好像那种意思是那个词所带着的一种气氛,被带进了词的每一种使用中。
例如,如果有人说“这在这儿”这个语句(在说该语句时他用手指着面前的一个对象)对他是有意思的,那么他就应当问问自己,这个语句买际上是在什么样的具体环境中才被使用的。在那里它的确是有意思的。
118.由于我们的研究似乎只是摧毁一切有趣的东西,即一切伟大的和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摧毁了全部建筑物,留下来的只是一堆石块和瓦砾。)那么,这种研究的重要性何在呢?我们摧毁的只是些纸糊的房屋;我们是在打扫语言的大基础,而纸糊的房屋正是造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119.哲学的成果是使我们发现了这个或那个明显的胡说,发现了理智把头撞到语言的界限上所撞出的肿块。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上述发现的价值。
120.当我谈论语言(词、语句等)时,我必须说日常的语言。这种语言对于我们所要说的东西是不是太粗糙、太物质性了呢?
那么,又怎样去构造另一种语言呢?——而用我们已有的那种语言我们竟能开始做一些事情,这是多么奇怪!49e
当我对于语言作出说明时,我已经必须使用完全的语言(而不是某种初步的、临时的语言);这本身就表明,我能够陈述的只是语言的外部事实。
是的,但此时这些说明又怎么可能使我们满意呢?——是呀。你的问题本身就是在这种语言中构写出来的。只要有东酉需要伺,问题就得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而你的疑虑乃是误解。
你的问题涉及词,所以我必须谈论词。
你说:问题不在于词,而在于词的意义;而你把意义和词成同一类东西,虽然同时又是不同的东西。这里是词,这里是意义。这钱和这牛,人们可以用这钱买这牛。(但请对比:这钱和它的使用。“)
121.有人可能会想:如果哲学谈到“哲学”一词的使用,那么。一定得有一种二阶哲学。但并非如此;就像正字法理论那样,它要处理各种词包括“正字法理论”一词,但并不因此就成了二阶的。
122.我们之所以不理解,一个主要根源就是我们没有看清楚词的使用。——我们的语法缺乏这种清晰性(übersichtlichkeit)。清晰的表述(Die Uersichtliche Darstellung)就会产生理解,而这理解就在于“看到关联”。因此,发现和发明过渡性环节是很重要的。
对我们来说清晰的表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标志着我们的表述方式,标志着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这是不是一种“世界观”?)
123.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
124.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
因为,它也不可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任何基础。它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它也没有改变数学。而数学的任何发现也都不能把它向前推进。“数理逻辑的主要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数学问题,就像其他数学问题一样。
125.哲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数学或逻辑一数学的发现去解决50e矛盾,而是使我们有可能看清楚给我们造成麻烦的数学的现状:在矛盾解决之前的事态。(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绕过困难。)
这里的基本事实是,我们为一种游戏定下了规则,制订了一种技术,然后,当我们遵循这些规则行事时,结果并不像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是被我们自己的规则绊住了。
这种与我们的规则所发生的纠缠正是我们需要弄懂的(即需要看清楚的)东西。
它有助于阐明我们关于意指某种东西的概念。因为在那些情况下,事情最终变得不是我们所意指、所预见的那样。
例如,在出现了矛盾时,我们说:“我井没有意指那样的东西。”
矛盾的市民地位,即它在市民世界中的地位:这就是哲学问题。
126.哲学只把一切都摆在我们面前,既不作说明也不作推论。——因为一切都一览无遗,没有什么需要说明。因为,隐藏着的东西,乃是我们不感兴趣的。
人们可以用“哲学”这个名称来称呼在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之前为可能的东西。
127.哲学家的工作就在于为一个特定的目的搜集提示物。
128.如果有人试图在哲学中提出论题,对这些论题就永远不可能产生争论,因为人人都会同意它们。
129.事物的那些对我们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它们的简单和为人熟知而不为人所见。(人们不能注意到某种事物——因为它总在眼前。)他的探索的真正基础根本不引起他的注意。除非这一事实有时倒引起了他注意。——这就意味着:我们未能注意到那我们一旦看到便会发现是最显眼、最强有力的东西。
130.我们的清楚和简单的语言游戏并不是为了在将来使语言规则化的一种预备性的研究——并不是像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的第一级近似那样。不如说语言游戏是作为比较的对象而提出的,它们应不仅通过相似而且通过相异来阐明我们的语言的实际状况。
131.因为在我们的断言中只有把模型表示为本来的样子,51e表示为一种供比较的对象——也可以说表示为一种尺规;而不是表示为实在必须与之符合的某种事先设想的观念(我们在搞哲学时那么容易陷入的那种独断主义),我们才能避免不适当和讲空话。
132.我们要在我们关于语言之使用的知识中建立一种秩序:具有特定目的的秩序;它是许多可能的秩序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秩序。为此,我们要经常地突出区别、而语言的日常形式很容易使我们忽略这些区别。这使得事情看起来好像我们把改造语言当作了自己的任务。
这样一种为了特定的实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的改造,为了防上实践中的误解而设计的对我们的术语的改善,则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必须对付的情况。我们的混乱是当我们的语言机器在空转而不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
133.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以闻所未闻的方式来精心加工和完善我们使用词的规则系统。
因为我们所努力达到的清晰真的是完全的清晰。但是,这只意味着: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失。
真正的发现是这样的发现:它使我能够中断哲学研究——如果我想这样的话。——这种发现使哲学得到安宁,从而使哲学不再被那些使哲学本身成为问题的问题所折磨。——相反,现在则是用实例来演示方法;而实例的系列可被人们中断。——诸问题都得到解决(困难被消除),而不是单独一个问题。
并没有一种哲学方法,尽管的确有许多方法,正如有不同的治疗法一样。
134.让我们来考察一下下面这个命题:“事情是这样的”。——我怎么能说这是命题的一般形式呢?——首先它本身是一个命题,一个德语语句,因为它具有主语和谓语。但是,这个语句怎样应用?——也就是怎样在我们日常语言中应用?因为我正是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而不是从任何别的地方得到这个语句的。
例如,我们可以说:“他向我说明他的立场,说事情是这样的,因而他需要预支一笔款项。”到此为止,人们可以说那个语句代表任何陈述。52e它是作为一个命题格式来使用的,但这么说仅仅是由于它具有一个德语语句的构造。同样也可以说“情况乃是如此这般”,“情况就是这样”等等。这里也可以像在符号逻辑中那样只用一个字母,一个变项。但是决没有什么人会把字母“P”叫做命题的一般形式。再说一遍:“事情是这样的”之所以具有那种地位,仅仅是由于它本身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语语句。尽管它是一个命题,但它仍然是作为命题变项来使用的。说这个命题同实在相一致(或不一致)显然是无意思的。因而它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命题概念的一个特点就是听起来像一个命题。
135.但是,难道对于命题是什么,对于我们用“命题”意指什么,我们就没有一个概念吗?——有的,正如我们对于“游戏”意指什么有一个概念一样。若被问到命题是什么——无论我们要回答的是别人还是自己——我们就会给出一些例子,其中将包括人们可能会称为命题的归纳系列的东西。以这种方式我们便获得了一个命题概念。(请将命题的概念与数的概念加以比较。)
136.归根到底,把“事情是这样的”作为命题的一般形式给出也就等于给出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命题就是某种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东西。因为我们可以不说“事情是……”而说“这是真的”。(或者也可以说“这是假的”。)但是
“P”是真的=P
“P”是假的=非P
而说一个命题就是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一切东西月6就等于说:我们把在我们的语言中可以将真值函项演算应用于其上的那种东西叫做命题。
现在看起来这个定义——一个命题是某种可以为真或为假的东西——似乎规定了什么是一个命题,那就是:适合于‘真’这个概念的或‘真’这个概念与之适合的东西就是一个命题。因此,我们似乎有了可以用来规定什么是一个命题和什么不是一个命题的真和假的概念。与真概念相吻合(如同与齿轮相啮合)的,就是命题。
可是,这是一幅很差劲的图画。这就好像有人说“象棋中的王就是那个可以被叫将的棋子”。但是这仅仅只是说在象棋游戏中我们只对王叫将。正如命题:只有命题才有可能为真,53e仅仅只是说我们只对我们称为命题的东西才加以“真的”和“假的”的判定。命题是什么,在一种意义上取决于语句的形成规则,(例如德语的形成规则),在另一种意义上则取决于语言游戏中的记号的使用。“真”和“假”这些词的使用可以是这一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而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属于我们的命题概念,而不是‘适合于’它。正如我们也可以说,叫将属于象棋中王的概念(可以说是它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叫将不适合于我们的卒的概念,意思就会是指:那种对卒可以叫将的游戏,即被吃掉车就输了的游戏,将是不好玩的。愚蠢的或者太复杂的、如此等等。
137.我们通过问“谁或者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学会如何确定语句的主语,这种做法怎么样?——在这里,的确存在主语“适合于”该问题这么一回事,否则,我们怎么能通过这个问题找出什么是主语呢?我们找出了主语正如要找出字母表的哪一个字母在“K”之后,就自己对自己把字母表一直念到“K”那样。现在,说“L”适合于这个字母系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真”和“假”可被说成适合于命题的那个意思;而要教会一个孩子区分命题和其他表达式,可以告诉他“问问自己在这些词后面是不是可以加上‘是真的’。如果适合,那么这些词就是一个命题。”(同样地人们也可以说:问问自己在这些词前面是不是可以放上“事情是这样的:”。)
138.但是,我所懂得的一个词的意义难道就不能适合我所懂得的一个语句的意思吗?或者,一个词的意义就不能适合另一个词的意义吗?——当然,如果意义就是我们对词的使用,那么谈论这种“适合”就没有意思。但是,当我们听到或者说出一个词来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它的意义;我们在一刹那间就把握住了它的意义,而我们以这种方式把握住的东西一定与在时间中延伸的“使用”是不同的东西!
139.例如当某个人对我说出“立方体”这个词时,我知道它意指什么。54e但是,当我以这种方式理解它时,这个词的全部使用能够都在我的心中浮现吗?
可是,另一方面,这个词的意义不就是由它的全部使用来决定的吗?而决定意义的这些方式会不会互相冲突?我们在一刹那间抓住的东西能不能符合于一种使用,适合于或不适合于该使用?而且,在一瞬间在我面前呈现的东西,在一瞬间在我心中浮现的东西,怎么能够适合于一种使用?
当我们理解一个词的时候,在我们心中浮现的实际上是什么?——是不是某种像图画那样的东西?它能是一幅图画吗?
假定在你听到“立方体”这个词的时候,果真有一幅图画,比如说一个立方体的画在你的心中浮现。在什么意义上这幅图画适合
我是不是必须知道我是否懂得一个词?难道我不是有时想象自己懂得一个词(正如我可以想象我懂得一种运算)然后又认识到我并不懂得它吗?(“我曾想我知道‘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意指什么,但我认识到我并不知道。)
或不适合于“立方体”一词的某种使用?——也许你会说:“这很简单,——如果在产生那幅图画时我指着一个三棱柱(举例来说)并且说这是一个立方体,那么对该词的这种使用就不适合于这幅图画。”——但真的不适合吗?我故意选择这个例子,从而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一种投影方法使这幅图画完全适合。
立方体的图画的确也向我们提示了某种使用,但是,我完全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它。55e
140.那么,我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用下面这
(a)“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词是……。”这是不是表明词的意义乃是在我们心中浮现的某种东西,而且可以说正好就是我们在这里想要使用的那一幅图画?假定我在“堂皇的”、“尊贵的”、“骄傲的”、“可敬的”这些词当中进行选择,这是不是画册的各种图画中进行选择呢?——不:人们谈到恰当的词这个事实井不表明一定存在某种如何如何的东西。宁可说,人们之所以倾向于谈论那图画般的某种东西,乃是因为人们能够找到恰当的词;因为人们常常在不同的词中间进行选择如同在相似而不相同的图画中进行选释词;如此等等。
(b)我看着一幅图画,它表示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沿着陡峭的坡道往上走。——怎么样呢?如果这个老人在那个位置上向坡下滑,看起来不也会是一样的吗?也许一个火星人会这样地来描述这幅画。我不需要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这样描述它。
种说法所想表达的东西。我曾相信该图画把一种特定的使用强加于我?我怎么能相信这点呢?我相信了什么呢?是不是真有图画这种东西,或者某种像图画似的东西,把一种特定的应用强加于我一们,因而我的错误就在于把一幅图画同另一幅图画混淆了起来?——因为我们也可能倾向于这样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受到某种心理的而不是逻辑的强制。而现在事情好像是我们知道有两类情况、,
我的论证的结果是什么?它使我们注意到(提醒我们):在些情况下我们应有所准备,把一些其他的、除了我们最初想到的过程以外的过程,也叫做‘应用立方体图画”的过程。我们的’这种信念:该图画把一种特定的应用强加给我们’,就在于我们只想到了一种情况而没有想到另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解决办法”,意思就是:还有某种别的东西我也准备把它叫做一种“解决”;我也准备把如此这般的一幅图画。如此这般的一种类比,等等,应用于它。
重要的是要看到,当我们听到那个词时在我们心中浮现的可以是同样的东西。而该词的应用仍然可能是不同的。它两次都有同样的意义吗?我想,我们将说不。”
141.然而,试假定在我们心中浮现的不仅有立方体的图画,而且还有投影方法?——我应当怎样来想象这种情况?——也许,我看到在我面前的一个表明投影方法的图示:例如,用投影线将两个立方体联接起来的一幅图画。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真的使我有所进展吗?难道现在我就不能想象这个图表也有不同的应用吗?——是的,那么能不能在我的心中浮现一种应用呢?——可能的:只是我们需要把我们对这个表达的应用再弄得更清楚些。 假定我向某人说明各种各样的投影方法,从而使他能够自己来应 用这些方法;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我所想的那种方法浮现在他的心中了。
显然,对此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判据:一方面是图画,在他的心中在某个时候浮现的(不管是什么种类的)图画;另一方面,是应用——在时间的进程中——他对他所想象的东西的运用。(在这里,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幅图画无论是存在于他的想象之中而不是在他面前的一幅图画或一具模型;或者是他自己作为模型构造出来的某种东西,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吗?)56e在图画和应用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冲突?只要图画使我们指望不同的使用就有这种可能;因为人们一般是这样来应用这幅图画的。
我要说的是,在这里我们有一种正常情况和一些非正常情况。
142.只有在正常情况下,才能清楚地规定词的使用;我们知道,而且毫无疑惑,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该说什么。情况越不正常,我们就越发疑惑该说什么。如果事情与它们的真正情形非常不同——例如,如果对疼痛、恐惧、喜悦没有待有的表达;如果规则成为例外,例外成为规则;或者,如果两者成为频率大体相等的现象——那么,这就会使我们的正常的语言游戏失去它的意义。——把乳酪放上天平并根据标度的转动确定价格这一程序将失去它的意义,如果这些乳酪经常会突然增大或缩小而没有明显的原因。这一论述在我们讨论表达与情感的关系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会更加清楚。
143.让我们现在来考察下面这种语言游戏:当A给出一个命令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写出一个记号序列来。
第一个序列应是十进制自然数列。——他是怎样来理解这一数制的?首先,给他把数列写下来,让他抄写。(不要对“数列”这个词感到犹豫,这里它并没有被用错。)在这里已经有了受教者的一种正常的和一种非正常的反应。——起初,也许我们手把手地引导他写出0到9这个数列;但是,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就取决于他能否独立地继续往下写。——这里,我们可以设想,比如说,他的确独立地把数字抄写下来,但不是按照正确的次序:他随意地时而写下这个数,时而写下那个数。于是,相互理解就在这里结束。或者再设想,他在次序上犯了“错误”——这与第一种情况的区别当然只是频率上的区别。57e——或者他犯了一种系统的错误;例如,他隔一个数抄一个数,或者把系列0、l、2、3、4、5……抄写成1、0、3。2、5.4…??在这里,我们几乎忍不住要说,他把我们理解错了。
不过请注意,在随意的错误和系统的错误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也就是说,在你倾向于称之为“随意的”和你倾向于称之为“系统的”之间没有截然的区别。
也许有可能使他改掉系统的错误(如同改掉一个坏习惯)。或
我们为了说明概念的意义(我指的是概念的重要性)所必须说的东西,通常都是极其一般的自然事实:这类事实由于其高度的普遍性几乎从来也不会被人谈及。
者人们也许会接受他抄写数字的方式,并试图教给他我们的方式,作为他的方式的一个变种,一种变化。——而在这里,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能已到达了终点。
144.当我说“在这里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已到达了终点,我指的是什么?我这样说是不是出自我自己的经验?当然不是。(哪怕我真有过这种经验。)那么,我说这个句子干吗?我是要你说:“是呀,真是这样。人们能够想象得出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完全可能发生!”——那么。我是不是在试图把谁的注意力吸引到这样一点上来,即他能够进行那样的想象?“——我要把那幅图画放到他面前,而他之接受这幅图画就在于他现在会倾向于不同地看待所给定的情况:也就是,把这情况同这一套而不是那一套图画相比较。我已改变了他看事物的方式。(印度数学家:“看看这个”)
145.假定这个学生现在把0到9这”一数列写得使我们满意。——这只有当他经常获得成功才行,而不是在一百次中只对了一次。现在我把这个序列继续写下去并使他注意第一个序列在个位数中的重复;然后使他注意第一个序列在十位数中的重复。(这只是意味着我用特殊的着重号,在数字下面划线,以如此这般的方式把一个数写在另一个数的下面,以及诸如此类的办法)——终于他就独立地继续往下写了——或者他不往下写——但你为什么要说这些呢?这些是那么明显!——当然;我只是想说:任何进一步说明的效果取决于他的反应。
然而,假定经过教师的一定努力,他把这一序列正确地继续了下去,也就是说,就像我们在写那样。此时,我们就可以说,他掌握了这个数制。——但是,他要把这个序列继续正确地往下写多长58e我们才有权利那样说呢?显然,你在这里说不出一个界限来。
146.假定我现在问:“如果他把这个序列写到百位,他是不是就理解了这个数制呢?”或者——如果在我们的原始的语言游戏中不该谈什么‘理解’的话:他是不是就学会了这个数制,如果他把序列正确地写到了那里?——也许此时你会说:学会一种数制(或者说,理解它)并不仅仅在于把那个序列延续到这个或那个数:因为这么做只是对理解的应用。理解本身是一种状态,正确的使用乃是由之而生的。
在这里,人们实际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不是把一个序列从它的代数式中导出来?或者至少也是某种与此类似的东西?——但是,这又回到了我们以前的地方。对于一个代数式我们能够想到不止一种的应用,而每一种应用的类型又都能够以代数式构写出来;不言而喻,这样并没有使我们取得任何进展。——应用仍然是理解的判据。
147.“但是那怎么可能呢?当我说我理解一个序列的规则时,我之所以这样说,肯定不是因为这样的经验:迄今为止我对于该代数式一直在以如此这般的方式应用!至少就我的情况来说,我肯定知道我指的是如此这般的一个序列;至于我在实际上已把这个序列展开到多远,那根本无关紧要。”——
那么,你的意思是,你知道这个序列的规则的应用,即使完全撇开你对于达于特定数目的实际应用的记忆。你也许会说:“当然是这样!因为序列是无穷的,而我所能展开的那一段则是有限的。”
148.但是,这种知识到底在于什么呢?我要问:那种应用你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一直知道的吗?不分昼夜吗?或者只是在你实际上想到这种规则的时候?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像知道ABC和乘法表那样知道它?或者,你所谓的“知识”乃是一种意识状态或一种过程——例如对某种东西的思想或诸如此类的东西?
149 如果有人说知道ABC是一种内心的状态,那么他想到的是精神的器官(也许是大脑)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被我们用来,说明这种知识的表征 。人们把一个这样的状态叫作一个倾向 。但人们对在这里谈及精神状态并非是没有反对意见的,因为对于这种状态应当有两种不同的判据:除开这种器官的作用,人们关干它的构造的知识。(在这里,用“意识”和“无意识”两词来区别意识状态和倾向是最混乱不过的了。因为这两个词掩盖了一种语法上的区别。
150.“知道”一词的语法显然是同“能够”、“可能”这些词的语法密切相关的。但是,也同“理解”一词的语法密切相关。(‘掌握’一种技术。)
151.但是,对于“知道”这个词还有这样一种使用:我们说“现在我知道了”——类似于说“现在我能做这件事了!”还有“现在我理解了!”
让我们设想下面的例子人写下数列出看着他写并且想要找出数字次序的规律。如果B成功了他就叫起来:“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所以,这种能力,这种理解是某种一下子出现的东西。让我们试着看一看在这里出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A写出了
(a)“理解一个词”:一种状态。但是是一种精神状态吗?———沮丧、兴奋、疼痛,都叫作精神状态。让我们进行下列的语法研究:我们说:
“他整天都很沮丧”。
“他整天都非常兴奋”。
“他从昨天以来就持续不断地疼痛。”——我们也说“从昨天以来我就理解了这个词。”然而是“持续不断地”吗?——当然,我们可以说理解的中断。但是是在什么情况下呢?请比较一下:“你的疼痛什么时候减轻了?”和“你什么时候停止理解那个词?”
(b)假定有人提问:“你什么时候知道怎样下象棋?所有间吗?还是恰好在你走棋的时候?在走每一步棋时你都知道象棋的全部?——多么奇怪,能下棋只需这么短的时间,而下一盘棋却要花那么长的时间!
数字1,5,11,19,29;这时,B说他知道怎样接下去。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有很多不同的事情可能发生,例如,当A慢慢地一个数接一个数地往下写的时候,B是在把各种各样的代数式试用到已经写出的数字上。当A写了19这个数时,B试着用公式an=n2+n-1;而下一个数确证了他的假设。
或者心并没有想到什么公式。他带着有点儿紧张的感觉看A写下数字,同时各种各样不清晰的思想通过他的头脑。最后,他问自己:“差的序列是什么?”他发现了序列4,6,8,10,便说,现在我能写下去了。
或者B看着并且说:“是的,我知道那个序列”——便接着写下去,就好像当A写下序列正,3,5,7,9时,他会往下写样。——或者,他什么也不说就直接把序列继续写下去。也许他有那种可以称之为“那很容易!”的感觉。(这样一种感觉举例就是很快地轻轻吸一口气的感觉,就像当人们稍稍吃惊时做的那样。)
152.但是,我在这里所描述的过程是理解吗?“B理解了这个序列的原则”肯定不是简单地指名想到了公式“an=……。”因为完全可以设想,他想到这个公式,但他却没有理解。“他理解了”所包含的东西一定比他想到这公式要更些。同样,比之理解的任何多少带有特征性发附属物或任何一个表征来说也要更多些。
153.我们试图把握理解的精神过程,它好像隐藏在那些比较粗糙因而比较容易见到的附属现象的背后。但我们没有成功;或者毋宁说,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地去尝试。因为,即使假定我们发现了在所有那些理解的实例中都发生的某种东西,——但为什么它就应当是理解呢?当我说“现在我理解了”,因为我已理解了,此时这种理解过程怎么能隐藏着呢?!如果我说它是隐藏着的——那么,我怎么知道我该寻求的是什么?我已混乱不堪了。
154.可是且住,——如果“我现在理解了这个原理”与“我想到公式……”(或“我说出公式”,“我把它写出来”等等)指的是不同的东西——由此是不是就能得出:我用语句“现在我理解了……”或“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所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发生于我说出公式的那个过程背后或者二者肩并肩地发生?
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在“说出公式的过程背后”的东西,那么,它就是特定的环境,正是这特定的环境使我在想到那公式时能理所当然地说我能接下去了。
试试看,根本不把理解设想为一个“精神过程”。——因为那正是使你陷于混乱的表达方式。但是问问你自己:在何种场合下,在何种环境中,我们才说,“现在我知道怎样接下去了”?我指的是,当我已经想到了这个公式时。——
对于理解而言存在着一些能表征它的过程(包括精神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理解不是一种精神过程。
(一种疼痛变得厉害些或减轻些;听到一首曲调或一个句子:精神过程。)
155.因而,我想说:在他突然知道如何接下去的时候,当他理解了这个原理的时候,他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经验——如果有人问他:“那是什么?在你突然把握了那原理时,发生了什么事?”也许他会把这种经验描述得跟我们上面描述的差不多——但是,对我们来说,正是他取得该经验时所处的环境使他有理由说,在这种情况下,他理解了,他知道如何接下去。
156.如果我们插入对另外一个词“读”的考察,那么这一点就会变得更清楚。首先,我必须说明,为了现在的研究,我并不把对所读的东西的意义的理解算做‘读’的一部分:在这里,读是把书写的或印刷的东西朗诵出来的活动;也是按口授进行笔录的活动,把印的东西写出来的活动,按乐谱进行演奏的活动等等。
“读”这个词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用法,我们当然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对于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于我们使用这个词的语言游戏,就连其粗略的轮廓也很难描述。一个人,我们说的是一个德国人,在学校里或在家中接受某种在我们之中颇为普通的教育,并在这过程中学会了读他的母语。之后,他读书,读信,读报,读别的东西。
现在,当他比如说在读报时发生的是什么情况呢?——一他的眼睛跟着印刷的词移动——像我们会说的那样——,他大声地或者只是自言自语地把这些词说出来;特别是他读有些词时是把印出来的形状作为整体来接受;而读另一些词时他在眼睛接受第一个音节时就读出来;还有一些词,他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读的,偶尔有一个词也许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对于下面的情况我们也应该说他已经读了一个语句:即他在阅读时既没有朗读,也没有自言自语,但是之后却能逐字地或几乎逐字重复这个语句。他可能会注意他所读的东西,或者一我们可能会说一他只是;起一架阅读机器的作用:我是指,他大声并且正确地读,但并不注意所读的东西;也许他把注意力用到了完全不同的另外的事情上(所以,如果在他读过以后马上问他他就说不出来他一直在读的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读的人同一个第一次读的新手比较一下。新手在读词时总要吃力地把它们拼读出来——然而有些词他从上下文猜了出来,或者也许在心中已经部分地知道这一段文字。这时,他的老师会说,他并不是真的在读这些词。(在某些情况下,他只是装做读这些词)。
如果我们想到这种读法工即新手的读法,再问自己什么是读,那么我们可能倾向于说:它是心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
我们也会这样地说起这个学生:“当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不是真正在读或者只是从记忆中把这些词说出来”。(我们还得讨论这样一些命题;“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是我要说:我们必须承认——只要所涉及的是说出任何一个印刷的词——那么,‘假装着’读的学生可能同那个熟练的正在‘读’的人意识中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当我们说的是一个新手或者是一个熟练的读者时,“读”这个词是不同地来应用的。——现在,我们当然会说:“对那个熟练的读者和那个新手来说,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他们中各自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相同的。如果在他们碰巧意识到的东西中没有区别,那么,在他们的心智的无意识的活动中,或在他们的脑中一定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要说:在这里无论如何有着两种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在这两种机制中所进行的活动必定会把读和不读区别开来。——但这两种机制只是假设而已,只是设计好了用来说明、总结你所观察到的情况的模型。
157.考虑一下下面的例子。假如我们用人或某种另外的生物作为阅读机器。为此对他们进行了训练。训练者谈到其中的一些时说,他们已经能读了,而谈到另一些时则说,他们还不能读。拿一个至今尚未参加过训练的学生为例:给他看一个书写的词,他有时会发出某种声音,这种声音有时碰巧会‘偶然地’大致正确。刚好此时有个第三者听到这个学生的声音,于是说:“他在读”。但教师却说:“不,他不是在读,那只是一种巧合”。——但是,让我们假定这个学生对以后放到他面前的词继续作出正确的反应。过了一会,教师会说:“现在他会读了!”——但对前面的第一个词怎么说呢?教师是不是该说:“我错了,他是读了那个词”——还是说:“他只是后来才开始真正地读”?——他什么时候才开始读的?他读的第一个词是哪一个?这个问题在这里毫无意思。真的,除我们下一个定义:“一个人所‘读’的第一个词是他读得正确的第一串五十个词中的第一个词”(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读”来代表某种将记号转变为语音的经验,那么,谈论他真正读的第一个词当然是有意思的。此时,他能够比如这样说,“到这个词我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感觉:‘现在我在读了。’”
或者,另一种情况是一架把符号转变成声音的阅读机,可能就像一架自动钢琴那样,那么也许可以这样说:“这机器只有在发生了如此这般的情况时,——一在这些那些零件用导线联接起来时——它才读;它读的第一个词是……”。
但是,对于有生命的阅读机来说,“读”指的是对书写的记号以如此这般的方式作出反应。因此,这一概念完全无关于精神的或其他机制的概念。——在这里,教师也不能这样来谈论学生:“当他说那个词的时候,也许他已在读”。因为,对于他做了什么是没有疑问的。——一学生开始读时发生的变化乃是他的行为的变化;在这里谈论“他的新状态中的第一个词”是没有意思的。
158.但是,那难道不是仅仅由于我们对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所进行的事了解得太少吗?如果我们对这些东西有了更加精确的知识,我们就会看到;通过训练建立了何种联系,那时,当我们察看他的大脑时应当就能够说:“现在,他已读了这个词,现在读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想来事情一定得是这个样子——因为,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如此确信存在这种联系呢?事情之所以如此,想来乃是先天的——或者它是否仅仅只是可能如此?那么可能性有多大?现在,问问你自己:你对这些事究竟知道些什么?——但如果那是先天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我们非常信服的一种说明形
159.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又想要说:对于任何人是否在读的唯一的真正判据乃是读的意识活动,按照字母而读出其声音来的活动。“一个人肯定知道他是真的在读还是仅仅假装在读!”——假定A想要让B相信他能够读手写体的西里尔字母 。他背熟了一个俄语句子,然后在看着这些印出来的词时把背的俄语句子说了出来,就好像他是在读这些词。在这里,我们当然要说人知道他不是在读,而且当他假装读着的时候他刚好就知觉到这一点。因为,人们在读一个印刷的语句时,当然会有许多多少是特征性的感觉,这类感觉并不难于回想:只要想想犹豫的感觉,仔细察看的感觉,误读的感觉,单词相当通顺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感觉,等等。同样,人们在把背熟的东西朗诵出来时也有一些特征性的感觉。在我们的例子中,A不会有任何为读所特有的感觉。但也许会有一套为欺骗所特有的感觉。
160.但是,请你设想下面的例子。我们给一个能流利地读的人一篇他以前从未见过的文章。他读给我们听——但他的感觉是在把早已背熟的东西说出来(这可能是某种药物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当说,他并不是真的在读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是否应该同意把他的感觉当作他读或者没有读的判据?
又假定:给一个受到某种药物作用的人看一串字符(这些字符不一定得属于任何现在的字母表)。他按这些字符的数目说出一些词来,就好像这些字符是字母那样,而且他还带有读的各种外部征象并有读的感觉。(我们在梦中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醒来以后,我们也许会说:“我似乎觉得自己在读一些记号,但它们根本不是什么记号。”对于这种情况,有些人会倾向于说,这个人是
在读那些记号。另一些人则说,他没有读。——假定他以这种方式将四个符号组成的一组符号读成了(或解释成了)OBEN——现在,我们把这同样的记号次序倒过来再给他看,他就读成NEBO;在以后的试验中,他总是对这些记号保持同样的解释:在这里,我们肯定会倾向于说,他为自己特设地制定了一种字母表,然后便照着读。
161.还要记住,在下述两种情况之间,有一系列连续的过渡情形: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凭记忆说出他应该读的东西,另一种情况是,他把每个词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出来,既不借助于从上下文揣测,也不求助于记忆。
试作下面这项试验:说出从1到12的数。现在看着你的手的表面字盘并且读那个数列。在后一种情况下,你所说的“读”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才使它成为读?
162.让我们来试试下面的定义:当你从原文推出再制品时,你就是在读。我用“原文”指你所读的或复制的文本,你据以听写的口述,你据以演奏的乐谱,等等。比如说,假如我们教某人学西里尔字母,并告诉他每个字母如何发音。然后,我们给他一段文字,他就读起来,对其中的每个字母都像我们教他的那样发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多半会说,他根据我们给他的规则从书写的字样推出了词的读音。这也是读的一个很清楚的实例。(我们可能会说,我们教了他“字母表的规则”。)
但是,为什么我们说他从印刷的词推出了口说的词呢?除了
我们教他每个字母如何发音,然后他把这些词大声地读出来以外,我们难道还知道更多的东西?我们也许会回答说:这学生显示了:他使用我们给他的规则把印刷的词转变成口说的词。——如果我们把上面的例子改变一下,使这个学生不是给我们读出文本,而是要他写出文本,把印刷体转变成手写体,那么,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件事是怎样显示出来的。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教给他规则:在表的一栏中是印刷的字母,另一栏是手写的字母。而他在从印刷的词推出他的手书这一事实就显示在他查看这张表这一动作中了。
163.但是,假定他在这么做时,总是把A写成b,把B写成c ,把C写成d,如此等等,并且把Z写成a?——当然我们也应当把这种情况说成是通过这张表所作的推导。——我们可以说,现在他是按照§86中的第二个图式而不是第一个图式来使用这张表的。
甚至即使这种推导要用一种没有任何简单规则性的箭头图式来表示,它将仍然是按照该表进行推导的一个完全正当的实例。
但是,假定他并不固守单一的改写方法,而是按照一个简单的规则来改变他的方法:如果他一旦把A写成n,那么就把下一个A写成o,再下一个A写成p,如此等等。——但是,这种做法同任意的做法之间的界线在哪里?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推出”这个词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因为如果我们追根究底,这意义似乎就分崩离析了?
164.在例(162)中,“推出”一词的意义是很清楚的。但是,我们告诉过自己,这只是推导的一种特例;穿着特殊外衣的推导。如果我们要知道推导的本质,就得将这外衣剥掉。所以我们除掉了这些特殊的遮盖物,但这时推导本身也就消失了。——为了要找到真正的洋蓟(Artichoke),我们摘光了它的叶子。因为,(162)当然只是推导的一个特例。然而,对推导来说是根本的东西,并非隐藏在这实例的表面之后。相反,这个‘表面’就是推导的实例家族中的一例。
同样,我们也用“读”这个词来指一个实例家族。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人们是否在读应用不同的判据。
165.但是——我们会说——读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过程!读一页印刷品,你就会知道有某种特殊的事在进行,某种有着高度特征性的事。——那么,当我读那一页时,到底进行了什么?我看到印刷的字,我把词大声地说出来。但是当然,这不是一切,因为我可以看到印刷的字并且把词大声地说出来而仍然不是在读。甚至即使当我说出来的这些词,根据现存的字母表,被认为是从这些印刷的同读出来的时我也仍然有可能不是在读。——而且,如果你说读是一种特殊的经验,那么,你是否按照某种被普遍承认的字母表规则来读,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而且,读的经验中有特征
“非常特殊的”(气氛)这个表达式的语法。
某人说“这张面孔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表情”,接着就寻找一些词去刻画它的特征。
性的东西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会想要说:“我说出来的那些词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像,比如说,我把它们虚构出来时的那种出现。—一它们是自己出现的。——但是即使那样还不够润为在我看着印刷的词时,我有可能偶然想到词的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读了这些词。——在这里我还要说,我之想到这些口说的词也并不是好像(举例来说)有什么东西提醒我想到它们似的。例如,我不想说,印刷的词“无”总是在提醒我“无”的声音——倒想说,当人们读的时候,这些口说的词简直可以说是溜进来的。是呀,如果我心中没有听到那个词的声音的那种特征性的过程,我根本就不可能看出那个印刷的德语单词来。
166.我曾说过,一个人在读的时候,口说的词‘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出现:但是,是什么样的方式?这是不是虚构?让我们看看单个字母并且注意该字母的声音出现的方式。读字母A。——那么声音是怎么出现的呢?—一对此我们说不出什么看法。——现在请写一个小写的罗马字母a。——在你写的时候,手的运动是怎么出现的呢?同上一个试验中声音出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吗?——我所知道的只是,我看着这个印刷字母,然后写出手写的字母。——现在,看着这样一种记号 ,并在这样看的时候让你自己想到一个声音并且发出这声音来。我想到声音‘U’;但是我不能说在这个声音出现的方式上有任何根本的区别。区别只在于情况的不同。我事先曾对自己说过,我要让自己想到一个声音;在这个声音出现之前有某种紧张感。我井不是像在我看着字母U时那样自动地说出‘U’。再则,我对那个记号并不像对字母表中的字母那样熟悉。我非常注意地看着它并对它的形状感到某种兴趣;当我看到它时,我想到一个反写的希腊字母西格马。——试设想你必须把这个记号作为一个字母经常地使用,从而你已习惯于一看到它就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来,比如说发出“Sh”的音。我们除了说:过了一忽儿这个声音当我们看到那记号时就自动地出现,—一除了这么说之外还能说什么别的?这也就是说,当我看到它时,我不再问自己“那是一个什么字母?”了——当然我也不会对自己说“这个记号使我想发出‘Sh’的声音来,“更不会说”这记号以某种方式提醒我‘Sh’这个声音。
(试把这与下面的想法相比较:记忆意象具有某些特有的特征而与其他心理意象相区别。)
167.那么,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过程’这个命题中有些什么东西呢?姑且假定它是指我们在读的时候总会发生一种特殊的过程,而这过程是我们能识别的。——但是,假定我有一次读了一个印刷的语句,另一次用摩尔斯电码把这语句写下来,——一其精神过程是不是真的相同?——但是另一方面,在读一页印刷品的经验中肯定得有某种统一性。因为,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且很容易理解,这一过程和另一种过程,例如,使自己在看到随意画的记号时想起一些词来的过程,二者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因为一个印刷行的样子本身就是非常有特征的——也就是说,它呈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外貌,字母都是差不多一样大小,形状也彼此相差无几,而且经常重复出现;大部分词都经常重复并且是我们极为熟悉的,就像相熟的脸一样。——想想看,如果一个词的拼法改变了,我们会感到多么不自然。(再想一想在词的拼法问题上曾经产生过的更强烈的情感。)当然并非所有记号都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印象。例如,在逻辑代数中可以用任何一个记号来代替另一个记号而不引起我们强烈的反应。
记住,一个词的模样就像它的语音一样以相同的方式为我们所熟悉。
168.我们的目光扫过印刷行时的方式同扫过一系列随意的勾勾弯弯和装饰花样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说通过观察读者眼睛的运动便能确定什么东西。)人们会说,目光的移动特别轻松自如,既无停顿,也不打滑。而同时,在想象中进行着不由自主的言语。在我读德语和其他语言用各种字体印刷或书写的东西时情况便是这样。——但在所有这一切中对于读本身来说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并没有一个在一切读的实例中都出现的特征。(比较一下读普通印刷品和读那种完全用大写字母印的东西——如智力题解答有时就是那样印的。这两者之间有多么大的不同!——或者从右向左读我们的文字。)
169.但是当我们在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感到词形以某种方式引起我们发声?——读一个语句!——现在再看下面这行东西:
&8 § ≠ § ≠ ? +% 8!’§ *
并在看的时候说一个语句。你是不是能感到,在第一种情况下,说话同看到记号是互相联系着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二者肩并肩地进行而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你为什么说我们感到一种因果联系?因果性肯定是某种通过实验确立的东西,例如通过观察到事件的有规则的前后相随。这样的话,我怎么能说我感觉到某种要由实验来确定的东西呢?(诚然,观察到事件的有规则的前后相随并不是我们确定因果性的唯一方法。)可能人们宁可说,我感到,那些字母乃是我之所以如此读的理由。因为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如此读呢”——我就指出在那儿的那些字母作为我这么读的根据。
然而,说我感觉到我所说的或想的这个根据,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可能会说:我在读的时候,感到字母对我产生一种手帕——但是我并没有感到那一串任意的花体记号对我所说的东西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再一次把一个个别字母同这种花体记号比较一下。我是不是也要说在我读“i”时感到它的影响呢?我是在看到“i’”还是在看到“§”时说“i”,这当然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就是,比如说,当我看到字母时,我内心里自动地听到“i”的声音,发生这种情况甚至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读这个字母发它的音要比看着“§”发这个音更加轻松自如。这就是说:我做这个试验时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碰巧看着“§”这个记号同时发出一个词的声音其中包含着“i”这个音,那么情况就当然不是这样了。
170.如果我们没有把看到字母时的情况同看到任意记号时的情况相比较,我们就决不会想到,我们在读的时候会感到字母的影响。可是在这里,我们的确注意到一种区别。我们把它解释为受影响和不受影响之间的区别。
特别是在我们故意读得慢一些的时候——为了要看一看在读的时候发生的是什么情况——这种解释尤其能打动我们。当我们所谓故意地使自己被字母引导的时候。但是,这里说的‘使自己被字母引导’却又只是在于我仔细地看着字母——也许还排除某些其他的思想。
我们想象有一种感觉使我们似乎知觉到在词的外貌和我们所发出的声音之间有一种联接的机制。因为当我说到受影响的经验,因果联系的经验,被引导的经验时,我实际上想要指的是,我似乎感到了把看到字母和说出字母联接起来的杠杆的运动。
171.我原可以用别的话来恰切地表达我在读一个词时所具有的经验。我可以说书写的词向我提示了发音。——或者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在读的时候,字母和发音形成一个统一体—一犹如一种合金。(同样,比如说,各人的面容同他的名字的发音融合在一起。这名字使我听来是这张面孔的唯一正确的名字。)当我感到这种统一性时,我可能会说,我在这书写的词中看到或听到了它的发音。——一
但是,现在你像通常做的那样读几个印刷的语句而不去想什么读的概念,然后问问自己,在你读的时候是否有那种统一性呀,受影响呀,以及如此等等的经验。——一不要说你无意识地有这些经验!也不要被下面这幅图画所误导,这幅图画暗示我们这些现象‘在就近察看时’就会呈现。如果我要描述在很远的地方看一个对象是什么样子,我并不能通过说出就近地察看时可能被注意到的东西而使这种描述变得更加精确些。
172.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被引导的经验,问问我们自己:比如说,当我们的路被引导时,这种经验在于什么?——试想象下面的情况:
在一个操场上,你被蒙住眼睛,有人用手引导着你,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你得时刻准备好跟上他的手的牵引,而且,你也一定得留心不要在他意外地拉你时绊倒。
又如:有人用手强迫地把你领到你不愿去的地方去。
或者:你在跳舞时被舞伴所引导;你尽量使自己善于领会,以猜到对方的意图并顺从最细微的压力。
或者:有人带你去散步;边走边谈,他走到哪里你也走到哪里。或者:你沿着跑道走,让它引导着你。
所有这些情况彼此相类似;但在所有这些经验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73.“但是,被引导肯定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对此的回答是:你现在想的是一种特殊的被引导的经验。
如果我想要体会到前面的某一个例子中的人的经验(他的书写由印刷文本和表所引导),我就想象‘认真的’查阅等等。其时我甚至假想一种特殊的面部表情(例如一个认真的簿记员的表情)。在这幅图画中小心谨慎是非常主要的;在另一幅图画中排除一个人自己的意志则是主要的。(但请你设想一下,有一个人在做那些正常的人们不经意地做的事时带着极其小心谨慎的表情。——而且为什么不是带着这种感情呢?——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小心谨慎的?设想一个仆人带着极其小心谨慎的外表迹象把茶盘和茶盘上的一切都掉在了地上。)如果我想象这样一个特殊经验,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被引导的(或读的)那种经验。但是现在我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在看每一个记号,你在做出这种表情,你在慎重地写着这些字母(等等)。——那么这就是被引导的经验吗?——在这里我要说:“不,这不是;被引导的经验是某种更内在的、更根本的东西。”——乍看起来似乎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非本质的过程都被笼罩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之中,而在仔细考察这些过程时,这种气氛就消失了。
174.问问你自己,你是怎样‘经过考虑’划出一条与给定直线相平行的直线的——而在另一次又是怎样‘经过考虑’划一条与给定直线构成一个夹角的直线的。什么是考虑的经验?在这里,你立刻想到一种特殊的脸色,一种表情——于是你会说:“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经验”。(当然,那并没有增加任何东西。)
(这个问题与意向、意志的本性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175.请你在一片纸上画一些任意的信手画。——接着再照它的样子画一个复本,使你自己被它引导。——我会想说:“在这里,的的确确我是被引导的。但是,在所发生的事情中有特征性的是什么?——只要我说了发生的事情,我就发觉它不再具有特征性。
但是,现在请注意下面这一点:在我被引导的时候,一切都十分简单,我没有注意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事后,当我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时,就感到那似乎是某种无法描述的东西。事后无论什么描述都不能使我满意。就好像我不能相信我只不过看一看,做出如此这般的面部表情并划了一条直线。——但是,我是不是记得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没有;可是,我却感到似乎一定还有什么别的东西;特别是当我对自己说“引导”、“影响”以及其他这类词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因为肯定地说,我是被引导的。”——只是在此时才产生了关于那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影响的想法。
176.当我回想这种经验时,我感到这种经验中根本的东西是‘受影响的经验’,联结的经验——不同于现象的单纯的同时性:但与此同时我又不愿意把任何被经验到的现象都称为“受影响的经验”。(这儿已有了这样的想法:意志并不是现象。)我会想说,我经验到过那种‘因为’,但我又不想把任何现象称为“因为的经验”。
177.我要说:“我经验到因为”。这不是因为我记得这种经验,而是因为当我回想在那种情况下所经验到的东西时,我是通过‘因为’(或‘影响’或‘原因’,或‘联结’)这一概念的媒介来看它的。——因为,如果说我在原有的线的影响下划了这条线,那当然是对的:然而,这并不单纯在于我划这条线时的感觉,——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就在于我要把这条线划得与另外那条线平行——但即使这一点对于被引导来说也并不总是根本的。
178.我们也说:“你可以看到我是被它引导的”——那么如果你看到这点,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当我对自己说:“但我当然是被引导的”——我也许用手做一个表示引导的动作。——请你用手做这样一个动作,就好像你是在引导着什么人,然后问自己,这个动作的引导特性是什么。因为你并不在引导任何人。但你仍然要把这动作叫做‘引导’的动作。因此这种动作和感觉并不会有引导的本质,可是这个词却把它自己强加于你。仅仅是引导的一个表现形式把这个表述强加给了我们。
179.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例(151)上来。很清楚,我们不应当仅仅由于B想到公式就说他有权说“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这样的话——除非经验表明在想到公式——说出公式,写出公式——和实际上把数列继续下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这样一种联系显然是存在的。——于是,现在人们就会想,语句“我能接下去”意指"我具有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在经验上导致这个系列的后续。”但是当B说他能接下去时,他是意指这个语句吗?此时那个语句是不是会在他心中出现或者他是不是会准备用它来说明他所意指的东西呢?
不是。当他在下述情况下想到这公式时:例如他学过代数,他过去用过这样的公式,等等,“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这些词是用得正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陈述仅仅是对构成我们的语言游戏的场景的全部情况的缩略的描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会使用“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等等表达式的;我们是在哪一个语言游戏家族中学会使用这些表达式的。
我们也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即B除了突然地说“现在我知道如何接下去”之外,心中什么也没有发生——也许带着松一口气的感觉;而且事实上他的确又不用公式而把数列接下去写了出来。在这种场合,我们也应当说上一一在某些情况下一他的确知道如何接下去。
180.这些词就是这样使用的。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举例来说,如果把这些词说成是“对一种精神状态的描述”,那就会完全引人误解。——人们最好还是把这些词称为一个“信号”;而我们就根据他下一步怎样做来判断这个信号是否被用得正确。
181.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的情况:假定B说他知道如何接下去——但当他真要接下写时他却犹豫不决而写不出来了:我们是不是应当说,当他说他能够接下去时他说错了?还是应当说,他那时是能够接下去的,只是现在不能了?——显然,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法。(请考虑两种情况。)
182.“适合”,“能够”,和“理解”的语法。练习:(1)在什么时候才说一个圆柱体Z适合另一个空的圆柱体H?只要Z能够插入H?(2)人们有时说Z在如此这般的时候不再适合于H。在这种场合人们对于在那个时候发生那种情况使用的是什么判据?(3)如果一个物体在某一特定时刻并没有放在天平上,人们用什么东西作为该物体在该时改变了重量的判据?(4)昨天,我凭记忆知道这首诗;今天我不再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这样问才有意思:“在什么时候我中断了对它的知道?”(5)有人问我:“你能举起这个重量来吗?”我回答,“是的”。他说:“你举一下!”——可我举不起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我有理由说:“在我回答‘是的’的时候,我是能够举起来的,只是现在我不能举起来了。”
我们用于“适合”、“能够”、“理解”的判据比乍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这些词所进行的游戏,它们在借助于它们而进行的语言交际中的应用,比我们倾向于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这些词在我们的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与我们倾向于认为的大不相同。
(我们要解决哲学上的悻论就必须理解这种作用。因此,定义通常不足以解决它们;至于断言:一个词是“不可定义的”,就更不足以解决它们了。)
183.但是在例(151)中,“现在我能够接下去”同“现在我想起了这个公式”意指同样的还是有所不同的东西?我们可以说,在那种情况下,这两个语句具有相同的意思(作了相同的事)。但也可以说,一般讲来,这两个语句并不具有相同的意思。我们的确说:“现在我能够接下去了,我指的是我知道了这公式”,就像我说“我能走了,我指的是我有时间了”;但我也可以说,“我能走了,我指的是我身体已经够好了”;或者也可以说,“我能走了,这是就我的腿的情况来说的”,也就是,我在把走这一条件同别的条件进行对照。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防止产生一种想法,即认为存在着与每一场合的本性相符合的条件的总体(例如,适用于一个人的走的条件),从而,只要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就简直可以说他是不能不走了。
184.我想要回忆一个曲调但总回忆不起来,突然我说:“现在我知道了”并把它唱了出来。突然知道这曲调是怎么一回事?它肯定不可能在那一瞬间全部被我想到!——也许你会说:“那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就仿佛那曲调就在那儿”——但是它现在在那儿吗?假定我现在开始唱它却卡住了?——但是我难道不能肯定在那个时刻我的确知道这曲调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到底还是在那儿!——但是在什么意义上呢?你会说,如果比如说有人从头到尾唱过它或者在心中听到了它,那么这曲调是在那儿的。当然,我并不否认,曲调是在那儿的这个陈述也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我有一片纸,上面写着这曲调。——而且,他之“肯定”,他之知道这曲调,又在于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如果有某个人很有信心地说他现在知道这曲调,那么这曲调就在那个时刻(以某种方式)完整地呈现在他的心中——而这就是对“这曲调完整地呈现在他心中”这个表达式的定义。
185.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例(143)。现在——按照通常的标准来判断——该学生已掌握了自然数数列。接着,我们便教他写另外一些基数数列并且使他懂得对于例如形式为“+n”的命令就写出如下形式的数列:
0,n,2n,3n.等等
因而对于命令“十五”就写出自然数列。——假定我们已经经过练习并且对他的理解进行了测试一直试到1000。
现在,我们让这学生从、1000以后接下去写一个(比如十2)的数列。——而他写下1000,1004,1008,1012。
我们对他说:“看看你写了些什么!”——他不懂我们的话。们说:“你应该加二;你看你是怎样开始这个数列的!”——他回答说:“是呀j难道这不对吗?我以为这就是我应该做的。”——或者假定他指着这个数列说:“可是我就是用这同样的方式写下去的呀。”——这时如果对他说:“你难道看不到……?”——并且向他重复前面的说明和例子,那是毫无用处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会说:这个人自然而然地把我们的命令和说明理解成我们所理解的下述命令:“加 2至 1000,加 4至 2000,加 6至 3000,如此等等。”
这个例子与下面那种例子有着相似之处:有一个人对于用手指点的手势的反应,自然而然地就是顺着从指尖到手腕的方向看而不是从手腕到指尖的方向看。
186.“那么,从你说的就会得出:为了正确地执行‘+n’的命令,每一步都需要有新的领悟——直觉。”——为了正确地执行命令!如何决定,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什么是所要采取的正确步骤呢?——“正确步骤就是与命令相符合的步骤——就像所意指的那样。”——所以,当你给出十2的命令时,你的意思是指,他应当在1000之后写1002——但你的意思是不是也指,他应当在1866之后写 1868,在100034之后写 100036等等——无数这样的命题?——“不!我的意思是指,他应当在他所写的每一个数之后接着写下紧接着的第二个数;由此所有那些命题都会随之产生。”——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在任何一个阶段,从那个语句得出的究竟是什么。或者,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究竟应把什么东西叫做与那个语句(与你在那时赋予那个语句的意指——无论它可能在于什么)“相一致”。比之这样一种说法:在每一点上都需要一种直觉,下面的说法几乎要更正确些了:在每一点上都需要作一个新的决定。
187.“但是,在我给出命令时我已经知道他应当在1000之后写下1002。”——那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时你意指的是那种意思;只是你自己不要被“知道”、“意指”这些词的语法所迷惑。因为你并不是要说,你在那时想到了从1000到1002这一步——即使你真的想到了这一步,你仍然没有想到其他各步。你说的“在那时我已经知道……”意指“如果那时人们问我在1000之后应当写什么数,我就会回答‘1002”’。对此我并不怀疑。这种假定跟下面的说法是同一类的:“如果他那时掉进了水里,我就会跟着他跳下去。”——那么,你的想法错在哪里呢?
188.在此,我首先要说:你的想法就是认为,那个意指命令的活动已经以其特有的方式做了所有那些步骤;在你意指的同时,你的精神可以说已飞向前方并且在你事实上到达这一步或那一步之前就完成了所有的步骤。
因此,你就倾向于使用下面那样的表达:“甚至当我在书面或口头或思想中完成这些步骤之前,真正说来它们就已经被完成了。”而且这些步骤看来似乎是以某种独特的方式被预先决定并被预期的——就好像只有意指活动才能预期实在。
189.“但是那样的话这些步骤就不是由代数公式决定的了吗?”——这问题中包含着一个错误。
我们使用这样一个表达:“这些步骤是由公式……决定的”。这表达是怎样使用的呢?——也许我们会指出下列事实,即人们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而这样地来使用公式y=x2;当他们用相同的数代入x,他们全都得到相同的y值。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都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因而当他们接到‘加3’的命令时都会在同一点上采取相同的步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达这个意思:“对于这些人来说,‘加3’这个命令完全决定了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所有步骤。”(对比于那些听到这个命令不知道应该怎样做的人,以及那些虽对命令作出完全自信的反应但反应方式却各不相同的人。)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不同种类的公式以及与这些公式相适合的不同种类的使用(不同种类的训练)加以对照。这样,我们把一种特定种类的公式(以及与之相适合的使用方法)称为“按给定的x值决定数y的公式”,把另一种种类的公式称为“给定工值不能决定数y的公式”。(y=x2是前一种,y≠x2是第二种。)这样,命题“公式……决定数y”就将是一个关于公式的形式的陈述。——现在我们必须把“我写下来的这个公式决定y”或“这儿是一个决定y的公式”这样的命题同“公式y=x2按给定的X值决定数y”那样的命题区别开来。这样,问题“那儿写着的公式是不是决定y的公式?”就将与问题“在那儿的是这一种还是那一种公式?”意指相同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问题“y=x2”是不是一个接给定的x值决定y的公式?”这并不是马上就很清楚的。人们可以向一个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从而试验他是否理解“决定”这个词的使用;或者,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要求证明在一个特定的系统中x只有一个平方值。
190.人们现在可以说:“公式如何被意指决定了所应采取的步骤”。什么是公式如何被意指的判据呢?例如,它可以是我们经常使用公式的那种种类和方式,可以是别人教给我们的使用公式的种类和方法。
例如有一个人使用了我们所不认识的记号,我们就对他说:“如果你用‘x!2’意指x2,那么你就会得到y的这个值,如果你意指2x,就会得到y的那个值。”——现在,问问你自己:人们是怎样用“x!2”来意指这件或那件事的呢?
所以,意指就以这种方式能够事先决定各个步骤。
191.“事情就好像我们在刹那间便能掌握这个词的全部使用。”——比如说像什么呢?——使用难道就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在刹那间被掌握吗?在什么意义上不能?——问题在于,我们似乎能够在另一种远为更直接的意义上‘在刹那间掌握它’。——但是,对此你有没有一个范例?没有。只是这一表达把它本身提供给我们。就像是一些不同的图画互相交叉影响的结果。
192 你并没有这种超级事实的范例。但是,你却被引诱去使用一种超级表达式。(人们可以把这称为哲学的最高级。)
193.机器作为其工作方式的符号表示:一架机器——我首先会说——看来似乎已经包含有它的工作方式。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架机器,那么其它一切,即它所做的任何运动,似乎已经完全决定了。
我们的说法就好像这些零件只能这样地运动,就好像它们不可能做别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忘记了这些零件有可能会弯曲、断裂、熔化吗?是的;在许多场合下,我们根本不去想那些事。我们将一架机器或一架机器的图画作为该机器的一个特定动作的符号。例如,我们交给某人一张这样的图画,并假定他从这图画中将推知机器各零件的运动。(正如我们可以这样地来告诉某人一个数:即告诉他这是在数列1,4,9,16,……第25项的一个数。)
“一架机器看来似乎已经包含有它的工作方式”说的是:我们倾向于把该机器将来的运动在其确定性方面同已经放在抽屉里就要被我们拿出来的物件互相比较——但是,当我们所关心的是预言一架机器的实际行为时,我们并不这么说。那时,我们一般不会忘记零件发生变形的可能性等等。——然而,当我们对于我们能用一架机器来象征某种给定方式的运动感到惊异时,我们就会这么说。——因为它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动。
我们可以说,一架机器,或其图画,是我们已经学会从上面那张图画中推出的一系列图画的第一张。
但是,当我们想到这机器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运动时,那么,看来作为符号的机器之含有其运动方式一定比实际的机器要确定得多。就好像对于所考虑的运动,事先在经验上加以确定是不够的。这些运动必须真正地——在一种神秘的意义上——是已经现存的。的确,作为符号的机器其运动之被预先规定与任何给定的实际机器的运动之被预先规定意思是不一样的。
194.人们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思想:认为机器的可能的运动已经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存在于机器之中?那是在他们从事哲学的时候。是什么引导我们那样想的呢?就是我们谈论机器的那种方式。例如我们说,机器有(拥有)如此这般的运动的可能性;我们谈的是理想刚性的机器,它只能以如此这般的一种方式运动。——运动的这种可能性是什么?它不是运动,但它看来也不是运动的纯粹的物理条件——例如销轴与轴承之间存在间隙,轴在轴承中并不装得过紧之类。因为,只要这是运动的经验条件,那么,人们也可以把它设想成另一种情况。运动的可能性被认为好像是运动本身的影子。可是你知道这样一种影子吗?我所说的影子并不是指运动的某种图画——因为这种图画并不一定就恰好得是这种运动的图画。但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必须恰好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请看,在这里语言的海洋是多么地波涛汹涌!)
波涛很快平息,只要我们向自己提问:当我们谈的是一架给定的机器时,我们是怎样使用“运动的可能性”这个短语的?——但是我们的这种奇怪的想法又是从哪里来的?好吧,我向你显示运动的可能性,比如用一张运动的图画:‘因此,可能性就是某种与实在相似的东西。’我们说:“这还没有动,但它已经有了动的可能性”——‘因此,可能性就是某种非常接近实在的东西。’尽管我们可以怀疑如此这般的物理条件是否能使这种运动成为可能,但我们从不讨论这究竟是此种还是那种运动的可能性:‘因此,运动的可能性同运动本身有着独特的关系;比图画同它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因为人们可以怀疑一幅图画究竟是这个还是那个东西的图画。我们说:“经验将会显示,这是不是给了销轴以这种运动的可能性”,但我们不说“经验将显示,这是不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因此,这种可能性恰好就是这种运动的可能性,那并不是一个经验事实’。
我们注意到了我们使用的关于这些事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但我们并不理解它们,而只是错误地解释了它们。当我们从事于哲学时,我们就像野蛮人,原始人,他们听到文明人的表达方式,对之给以错误的解释,然后从中引出稀奇古怪的结论来。
195.“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现在(在把握意思时)所做的事,因果地和经验地决定未来的使用,而是说,使用本身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存的。”——当然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你所说的话唯一有错的地方就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这个表达。其余都是对的;这个语句只有当人们为它想象一种不同的语言游戏,即与我们实际使用它时所用的游戏不同的语言游戏时,才显得奇怪。(有个人有一次对我说,在他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总是对一个裁缝能够‘缝出衣服’感到惊奇——他认为这意味着衣服仅仅是缝出来的,即把一根线缝在另一根线上。)
196.由于我们不理解词的使用,我们便把它当作是对一种奇怪的过程的表达。(就像我们把时间看做一种奇怪的媒质,把精神看做一种奇怪的存在物一样。)
197.“好像我们在一刹那就能掌握一个词的全部使用。”——而这正是我们说我们做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有时确实用这些话描述我们所做的事。但是,对于所发生的事并没有什么令人吃惊的、可奇怪的地方。只有当我们被引导去想,未来的发展必定以某种方式已经存在于掌握使用的这一活动中,可是它却又不在那儿,只有这时,事情才会变得奇怪。因为我们说,毫无疑问我们理解这个词,而另一方面它的意义则在于它的使用。毫无疑问我现在想要下棋,但下棋之为棋类游戏则有赖于它的全部规则(等等)。那么,在我确已下棋之前,我是不知道我要进行什么样的游戏呢,还是所有的规则都已包含在我的意向活动之中了呢?是不是经验告诉了我这种游戏是这样一种意向活动的通常结果?所以,我是不是不可能肯定我意欲去做的是什么事?如果这是没有意思的话——在意向活动和所意向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是什么样的超强联系?——“让我们下盘棋”这个表达的意思和棋类游戏的所有规则之间的联系是在哪里实现的?——在游戏的规则表中,在教人下棋的活动中,在日复一日的下棋的实践中。
198.“但是一条规则怎么能告诉我在这一点上应当怎样做呢?不管我怎么做,在某种解释下,都是与规则相符合的。”——那不是我们应该说的;我们应当说:任何解释以及它所解释的东西都是悬而未决的,因而不可能对被解释的东西给予任何支持。解释本身并不能确定意义。
“那么我无论怎么做都能与规则相符合吗?”——让我这样问:一条规则的表达——例如一个路标牌——与我们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这里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也许是这样的联系:我受过训练从而对这种记号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而现在我的确对它作出了这样的反应。
但是,那只是给出了一种因果联系;只是说出了我们现在是怎么会按照路标来走的,但并没有说出这种按路标走真的是在于怎么一回事。相反,我已进一步指出,只有存在着对路标的有规则的使用,存在一种习惯时,一个人才按路标走。
199.我们所说的“遵守一条规则”是仅仅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只能做一次的事情吗?——这当然也是对“遵守规则”这个表达式的语法所作的一种注解。
仅仅一个人只单独一次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同样,仅仅一个报道只单独一次被报告,仅仅一个命令只单独一次被下达,或被理解也是不可能的。——遵守规则,作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习俗,制度)。
理解一个语句意味着理解一种语言。理解一种语言意味着掌握一门技术。
200.当然,可以设想,在一个不知道游戏的部落中有两个人坐在棋盘旁把一盘棋一步步走完,甚至还伴随着全部的内心活动。
如果我们看到了,我们就会说他们在下棋。但现在试设想把下棋游戏按照某种规则翻译成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我们通常不会与游戏联系起来。——例如翻译成叫喊和跺脚。现在假定这两个人开始叫喊和跺脚而不是进行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形式的下棋,而且他们做的方式是使他们的活动程序可以用适当的规则翻译成下棋游戏。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想要说他们在下棋?人们有什么权利来这么说呢?
201.这就是我们的悖论:没有什么行为方式能够由一条规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被搞得符合于规则。答案是,如果一切事物都能被搞得符合于规则,那么一切事物也就都能被搞得与规则相冲突。因而在这里既没有什么符合也没有冲突。
在我们论证的进程中,我们作了一个接一个的解释;似乎每一个解释至少都暂时使我们感到满意,然后我们又想到还有另外的解释在它的背后。仅仅从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到,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误解。这表明,存在这样一种对规则的理解:它并不是解释;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实例中显示在我们所谓的“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活动中。
因此,人们倾向于说:每一种根据规则而进行的活动都是一个解释。但是我们应当只用“解释”一词称呼下述活动:用规则的一种表达形式代替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02.因此,‘遵守规则’也是一种实践。而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并不就是遵守规则。因而,人们不可能‘私人地’遵守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
203.语言是由诸条道路组成的迷宫。从一个方向走来时你也许知道怎么走;但从另一个方向走到同一地点时你也许就迷路了。
204.事实上我可以比如说发明一种从未有人玩过的游戏。——但是下面的情况也是可能的吗:人类从来没有玩过任何游戏;但有一次有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这种游戏的确从未有人玩过?
205.“但是,对于意向,对于精神过程来说,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技巧的存在对于它们而言并不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设想有两个人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游戏存在的世界里下棋;甚至可以设想他们刚要开始下棋——却就被阻止了。”
但是,下棋难道不是由它的规则所定义的吗?那么这些规则在想要下棋的人的心中是怎样表现的呢?
206.遵循规则类似于服从命令。人们是被训练这样做的;人们是以特定的方式对命令做出反应的。
但是如果对于这种命令和这种训练,这个人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而另一个人则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情况会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谁做对了呢?
假如你作为一个考察者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那里的语言你完全不懂。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说那里的人下了命令,理解了命令,眼从了命令,抗拒了命令等等?
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乃是我们据以解释陌生语言的参考系。
207.让我们设想那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着人类通常的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显然使用了一种发音清楚的语言。如果我们注意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现这些行为是可理解的,看来是“有逻辑的”。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去学习他们的语言,那么就会发现这是办不到的。因为在他们所说的。所发出的声音同他们的活动之间并没有有规则性的联系;但这些声音仍然不是多余的,因为,如果把他们中某个人的嘴堵上,那么其效果就如同把我们的嘴堵上一样;如果没有那些声音,他们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用我想用的说法。
我们是否应当说这些人有一种语言:命令、报告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为了成为被我们称为“语言”的东西它还缺乏规则性。
208.那么,我是不是用“规则性”来说明“命令”和“规则”呢?——我怎样向别人说明“规则的”、“一致的”、“同样的”的意义呢?——我可以对某个比如说只讲法语的人用相应的法语的词来说明这些词。但是,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这些概念,那么,我就要用实例并通过实践来教他使用这些词。——而通过这样做,我就把我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传达给了他。
在我教他的这个过程中,我要让他看种种同样的颜色,同样的长度,同样的形状,还要让他把它们找出来或作出来,如此等等。例如,我要指导他按照命令把一串装饰图案“一致地”继续延伸下去——而且也指导他继续一个级数。从而,举例来说,按照? ?? ???,他便做:??? ???? ?????。
我做什么,他就跟着我做什么;我用同意、反对、期待、鼓励等表示来对他施加影响。我让他就这样做下去,或者止住他,如此等等。
试设想你就是这一教学过程的见证人。在其中没有一个词是用它自己来说明的;没有逻辑循环。
“等等”、“如此等等以至无穷”之类的表达式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被说明。除了其他办法以外,一个手势就可以用来达到这个目的。意指“像这样继续做下去”或“如此等等”的手势其作用可同指着一个对象或指着一个地方的手势相比。
我们应当把作为缩写字符的“等等”同不是缩写字符的“等等”区别开来。“如此等等以至无穷”就不是一个这种缩写。我们不可能写出。的所有位数,这并不是人类的缺点,像数学家们有时认为的那样。
除了应用于所给的例子以外并不打算应用于任何其他东西的教学不同于那些‘指向’给定事例‘之外’的教学。
209.“但是,那么我们的理解就不能超出这些例子吗?”——一个非常奇怪的表述,然而又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表述!——
但是,那就是全部吗?是不是还有一种更深的说明;或者至少对说明的理解就不能更深一些吗?——可我自己是不是有更深的理解呢?我所有的是不是比我在说明中给出的更多些?——但那样的话,这种我所有的要更多些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不是就像我把没有限制的东西解释为超过一切长度的长度那种情况呢?
210.“但你是真的把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向别人说明了吗?你难道不是只让他猜测本质的东西吗?你给他举例子,——但他必;须猜测这些例子的趋向,猜测你的意图。”——我对自己所能给出的一切说明都已给了他。——“他猜测我的意图”就意味着:在他的心中出现对我的说明的各种各样解释,而他猜了其中的一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提问;而我则能够并且应当回答他。
211.“在延伸一串装饰图案的教学中,不管你如何教他,——他怎么能知道他自己如何继续进行下去呢?”——可是,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那意味着“你有根据吗?”,那么回答就是:我的根据很快就会用完。而那时,我就行动而没有根据。
212.在我所畏惧的某个人命令我把这个序列继续下去时,我便迅速地、完全确定地行动起来,缺乏根据并不使我感到为难。
213.“但是,对序列的这个初始段显然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通过一些代数表达式),因此,你首先必须选择一个这种解释”。——根本不是这样。在某些情况下怀疑是可能的。但那并不是说,我曾经怀疑,或者甚至也不是说我曾经能够怀疑。(有
一些与此相联系的东西还要说一说,即关于一个过程的心理“气氛”的东西。)
所以只有直觉才能消除这种怀疑吗?——如果直觉是一种内在的声音——我怎么知道我该如何服从它?而且,我怎么知道它不会把我引入歧途?因为,如果它能够正确地引导我,它也就能够错误地引导我。
((直觉是一种不必要的遁词。))
214.如果你必须有一种直觉才能把序列1 2 3 4……发展下去,那么,为了把序列2 2 2 2……发展下去你也必须有一种直觉。
215.但是,至少相同的东西是相同的,难道不是吗?
看来,我们有一种正确无误的同一的范例即事物自身的同一。我要说:“在这里就不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你看到一个事物,也就看到了同一性。”
那么,是不是当两个事物就像一个事物那样时,这两个事物就是相同的?我又怎么能把一个事物显示给我的东西应用到两个事物的情况上去呢?
216.“事物与其自身同一。”——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无用命题的例子了,但它还是与想象力的某种作用有关。这就好像我们在想象中把一个东西放到它自身的形状中去并且看出来它是适配的。
我们也可能说;“每个事物都与自身适配。”或者说:“‘每个事物都与它自己的形状适配。”我们看着一个事物的同时就想象有一个为该事物留出的空白,而现在该事物就恰好配进了这个空白。
那么这个黑色斑点 是不是配进了它周围的白色边缘?——如果我们说在黑色斑点的位置上原来有一个洞,然后这黑色斑点配入了这个洞,那么情况便是这样。但是当我们说“它适配”时我们并不就是仅仅描述这种现象,并不就是仅仅描述这种情况。
“每一个有色的斑块都恰好与其边框适配”,这是同一律的的比较特殊的形式。
217.“我是怎样才能遵守一条规则的?”——如果这不是一个有关原因的问题,那么就是一个有关对我这样地按照这个规则而行事所作的辩护的问题。
如果我穷尽了这种根据,我就挖到了坚硬的基岩,而我的铲子就弯了回来。这时我就会说:“我就是这样行事的。”
(请记住:我们有时需要说明并不是因为其内容的缘故,而是因为其形式的缘故。我们的需要是一种建筑学的需要;说明有时只是一种不支撑任何东西的墙面缘饰。)
218.一个序列的开头乃是不可见地铺向无限远的路轨的可见的一段——这种看法是从哪里来的?好吧,我们可以来考虑路轨而不去考虑规则。无限长的路轨相应于规则的无限制的应用。
219.“实际上所有的步骤都已采用”意味着:我已别无选择。规则一旦被印上一种特定的意义,就划出这样一些线来,在所有情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227498/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http://baike.baidu.com/view/7202617.htm
《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作,是一本公认的难以理解的著作。该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有最全面、最系统和最深刻的解读。
书 名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作 者韩林合
ISBN9787100067935
页 数1657页
定 价99.00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1-1
开 本16开
所属丛书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丛书
1内容简介
该书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观、心灵观等个人观点出发,解读写作这本书的背景知识,并着重解读了语言和心灵的关系,以及《哲学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命题。还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写作《哲学研究》的写作思路,出版情况等等。
2本书目录
导言
零·一 《哲学研究》写作和出版情况简述
零·二 本书的基本写作思路
零·三 引述体例
第一章 世界
一·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世界结构观
一·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之世界结构观
一·三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世界结构观之批判
一·三·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事实观之批判
一·三·二 前期维特根斯坦对象观之批判
一·三·三 中期维特根斯坦世界观之批判
一·三·四 前期维特根斯坦可能性观点之批判
一·四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世界观:作为生活形式的世界
第二章 心灵(Ⅰ):心灵与世界
二·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心灵观
二·二 心灵内容的复杂性
二·三 心灵图像论之批判
二·四 心灵内容与其对象
第三章 心灵(Ⅱ):心灵与身体、大脑
三·一 实体二元论之批判
三·二 身心同一论之批判
三·三 突生论之批判
三·四 行为主义之批判
三·五 他人的心问题:他人是否可以仅仅是自动机
三·六 机器能否思维问题
三·七 心灵内容的位置
第四章 心灵(Ⅲ):自我与心灵内容
四·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自我观
四·二 “我”或自我概念的用法
四·三 心灵内容私人性批判之一
四·四 心灵内容私人性批判之二
第五章 语言(Ⅰ):语言的结构
五·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结构观
五·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结构观
五·二·一 基本命题之重新规定
五·二·二 一般命题之再处理
五·二·三 命题的真值函项结构之再处理
五·三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语言结构观之批判
五·三·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分析观之批判
五·三·二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真值函项语言结构观之批判
五·四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结构观:语言游戏之引入
五·四·一 命题系统
五·四·二 语言与演算
五·四·三 演算与游戏
五·四·四 语言与游戏
五·四·五 语言游戏
第六章 语言(Ⅱ):语言与心灵
六·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和心灵之关系的观点
六·二 心灵内容之语言依赖性
六·二·一 心灵内容是否先于其语言表达问题
六·二·二 心灵过程并非是其语言表达过程的偶然的伴随物
六·二·三 心灵过程并非同于语言表达过程
六·二·四 内在的说话与外在的说话
六·三 心灵内容表达式之性质
六·四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并非来源于心灵过程,而是来源于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
六·四·一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和生命并非来源于作为心灵过程的意指和理解
附释:意志与经验
六·四·二 心灵内容之神秘化的根源
六·四·三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和生命在于其在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的使用
六·四·四 语言表达式的意指和理解在于拥有有关其使用的知识和能力
附释:阅读概念之分析
第七章 语言(Ⅲ):语言与世界(上)
七·一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本质观
七·二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本质观之批判
七·二·一 语词指称论批判
七·二·二 命题图像论批判
七·二·三 命题和语言无本质
七·三 家族相似性
第八章 语言(Ⅳ):语言与世界(中)
八·一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之批判
八·一·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之批判
八·一·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之批判
八·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意义观
八·二·一 意义、用法与规则
八·二·二 意义、结果、功能、目的
八·二·三 意义的不完全性、不确定性
第九章 语言(Ⅴ):语言与世界(下)
九·一 遵守规则
九·二 语言游戏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
九·三 语言的“规范性”
九·四 语言的自律性
九·五 私人语言观批判
附论:“克里普克的维特根斯坦”之批判
第十章 语言(Ⅵ):语言的界限问题
十·一 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界限观
十·二 中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界限观
十·三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语言界限观
第十一章 哲学
十一·一 前期和中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之批判
十一·一·一 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之混淆
十一·一·二 哲学困惑之根源:语法误解和语法混淆
十一·一·三 哲学困惑之解除:综览式表现
十一·一·四 哲学困惑之解除:思维方式之根本转变
十一·一·五 欧美文明之批判
十一·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之哲学观
十一·二·一 哲学之重新界定:语法研究或概念研究
十一·二·二 新哲学:描述而非解释
十一·二·三 新哲学:活动而非理论
十一·二·四 新哲学与科学之严格区分
十一·三 新哲学与语言研究之关系
十一·四 新哲学之为“哲学”的正当性
十一·五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之方法、来源、历史地位——自我评估
十一·五·一 方法
十一·五·二 来源
十一·五·三 历史地位
结束语:维特根斯坦哲学之分期与不同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之关系
评论索引
参考书目
后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