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先秦时期的青铜艺术×3
↑不是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是因为这个讲座分了三期。。。 说起青铜器,还蛮奇妙的,好几个和我同好的小伙伴,喜欢书画、也喜欢瓷器,却都不喜欢青铜器,大概觉得青铜器花纹又多又密容易眼花= =,看来看去又似乎都是那个千变万化又千篇一律的饕餮纹。而我呢,也并不是因为青铜器的铭文而对之产生兴趣囧(说到金文,我更喜欢直接买帖子看整理好的干干净净的那种),其实最初是觉得青铜器的名字很有趣,比如觚、觯、觥、盉、罍、卣、匜、霝(最后一个是刚认识的),每种不同器形都有特定的名称。当然,后来知道有些器形名称是沿用了陶器的名称,形状也是模仿陶器造型的,比如很多带“瓦”字的——瓿、甑、甗。再后来才知道,原来很多器形名称其实并没有完全确认,现在多半是连蒙带猜的,这就是研究的乐趣所在了。除名物考之外,青铜器各式各样的纹饰,以及各式各样的器形,也很有意思。纹饰实际上是一种平面设计,而器形则是造型设计,这两者又需要相辅相成。青铜器不像瓷器可以玩颜色(或者搞个开片啥的),它只能玩造型和纹饰。同时,根据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制、流行的类型,要进行不同的组合,比如商代重酒、流行一爵一觚(或一斝);周代重食、流行一鼎一簋。都是一盛器一食器的组合,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现(这就牵扯到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变迁了)。(当然东周列国礼崩乐坏,诸侯公卿甚至平民有钱人经常出现僭越的现象,西周那套制度又得两说了。) 在此之前,我没有系统看过有关中国青铜器的任何资料、教材、专著(硬要算的话,在王时敏的《中国美术通史》一书中稍微带到过一点儿零星知识)。由这三次讲座之启发,我打算认真看看这方面的书。简单翻了下几本基础书,觉得我的路还蛮长的。。。不过本文仍依据讲座内容,仅有少量补充,并与国内各大博物馆网站做了少量链接、作为图片补充(怕有版权纠纷,故此),基本保持笔记原貌;如有任何谬误,当是我个人理解有问题、认识不深刻、总结太肤浅,欢(诚)迎(邀)各方指教。 主讲人:胡嘉麟 主办方:国学新知 地点:静安书友汇 2015/08/09 0 绪论 青铜:铜锡合金,可能含有少量铅。(除此之外,纯铜一般称“紫铜”或“红铜”,铜锌合金称“黄铜”,铜镍合金称“白铜”。现代金属材料的牌号还是这么叫的。。。) 事实上,“青铜器”是个现代名词,在古代直接称为“金”或“吉金”(毕竟新做出来的青铜器就是金光闪闪的嘛~估计“金属”这个词也是这么来的)。因此所谓的“金石文字”,一般也是指青铜器与石碑石壁上的文字。而现代意义上的“金”,实际上是从西亚传过来的。毕竟,中国的黄金产区很少——当然铜矿现在也挖得差不多了囧。 我国青铜器因为存量大、延续时间长、品种多、造型多、制作精湛、地域分布广,又有许多器物上刻有铭文可以作为直接的历史资料,因此作为一个专门类别在古代艺术史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所知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铜刀,成于约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约5000年。除此之外,出土的早期青铜器还有齐家文化的七角星纹铜镜,成于约公元前2000年,即距今约4000年。 一般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的叙述,可以按照艺术形式的萌生、育成、鼎盛、转变、更新等不同阶段进行;当然,更偷懒的办法是按照政治史的分期。 1 夏 夏晚期的二里头文化位于洛阳偃师,徐旭生先生在这里发现了夏墟,[[貌似]]解决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夏”这个朝代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神话传说的争论。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还有很浓重的仿陶器成分,爵的造型细腰、薄壁,和我们现在熟悉的爵的形态还有很大差异。比如洛阳博物馆的乳钉纹铜爵,社科院还藏有嵌绿松石面具(点进去第一个图)之类奇葩的玩意儿。 除此之外,还有河南登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盉。(这里还有很多蛋壳黑陶,蛋壳形容薄壁。。。)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比较质朴,没有太多精美的装饰,但并非技术多么低下(人家可是能做薄壁件的哟),墓葬出土较少(可能礼制上还不流行用青铜器作为明器吧),大都采用分范整出——这也区别于西方的分铸法,做出来的必然靠谱,一体的嘛。 2 商 商代早期主要见于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二里岗文化地层分为上下两层,都有商代早期的遗存。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少,纹饰更为复杂,出现了兽面纹,都是阳纹雕刻。出土的爵双柱是钉形的,区别于后来的菌状柱;觚上有奇妙的十字形孔。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爵与觚的组合。除此之外,还有盉、鼎、鬲、尊、斝等器。 商代中期亦见于二里岗文化的上层。器形逐渐增多,器类丰富,装饰手法成熟,开始有类文字的符号。出现了大型器,如浅腹扁足鼎,采用拼范制成。爵上出现了菌状柱。主要器形有爵、尊、瓿、壶等。重要出土在盘龙城、扶风法门镇等地。 商代晚期种类丰富,器形齐全,酒器尤其多,因而功能明确、分工各异。这个时期流行的动物纹,或为全器满花(如所谓的“三层满花器”,包含地纹、主纹饰、主纹饰上方的细花纹),或为圆雕,亦有整个器形做成动物形。方形器通常出现在规格较高的墓中。重要的出土墓葬较多,如妇好墓和武官村侯家庄商王大墓(最有名的就是后母戊方鼎啊,还有藏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牛方鼎、鹿方鼎,根津美术馆的左方盉、中方盉、右方盉)等。神秘的四川三星堆青铜器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 注:商代其实是先秦时期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高潮,但是初次讲座,我没做好准备= =,好多图片就直接过了,青铜器的名字也没记,因此想补充资料也是有心无力;后来西、东周的就多记了些,非是商代无甚可说所致,特此说明。。。 3 西周 在西周之前还有一个所谓“先周时期”,即到武王克商为止。这段时期的青铜器基本延续商时的风格。出现了乳钉纹盆式簋。但先周时期的器物粗糙,铸造水平普遍不高;但已经出现了一鼎一簋的组合,商代重酒文化宣告终结。 西周早期青铜酒器逐步减少,而相应地,食器开始增多,预示着西周与商代不同的重食文化的开始。这个时期开始出现方座簋、直筒形卣、椭圆鼎等奇妙的器形。流行的兽面纹类型也与商时不同,如牛角纹、凤鸟纹(商人喜欢燕鸟纹)、蜗身兽纹等。从西周开始,青铜器上普遍都有铭文,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字数也逐渐增多。西周早期的典型青铜器有武王时期的利簋(方座簋,就是原来正常的簋下边加个方形禁,显得个头较高,这个时期簋的另一特征是兽食鸟垂耳),成王时期的何尊(具有相当夸张的大扉棱装饰)、德方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等。 西周中期出现了列鼎制度,即规定了天子诸侯以下各等使用鼎、簋的个数,顺带里面的祭祀用牺牲品种类也不可以乱放。这段时间出现的青铜器形有盨、簠、豆(装酱料)、铺(装干果)、盂、盆等。器形由早期的雄奇厚重变为端庄实用,夸张的棱脊装饰消失,器足细长,线条柔和。典型器有穆王时期的冬鼎为圆角方鼎(分铸合范),恭王时期的十五年趞曹鼎、五祀卫鼎,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刖人守门方鼎、元年师史簋、辅师嫠簋(圈三足簋)、应侯盨等等。其他器形纷纷变小的同时,壶的个头却在慢慢变大。如十三年兴壶、散车父壶。除此之外,还有豳公盨(现藏保利)、倗生簋(流行瓦楞文,铭文记录一起土地交易的过程)、师遽方彝等等。 西周晚期由于社会动荡,工艺进步陷入停滞,青铜器上出现了很多程式化的纹饰(如窃曲纹、波曲纹),而不再有很多创新。如鼎的造型要么宽体、垂腹、蹄足,见宣王时期的标准器——毛公鼎,还有多友鼎,史颂鼎;要么变为圜底。厉王时期的标准器有㝬簋(←非常少见的西周王器哦,“㝬”即厉王名)、梁其盨、伯公父簠、龙纹壶(全新的双生龙纹)、仲义父醽(垂麟纹)等。山西天马曲村晋国墓地出土较多,许多还是成对出现的,或一为方器一为圆器,如晋侯对盨。 4 东周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战国两段。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都城至成周,终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始于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的开端),终于公元前221年秦灭东周、统一中原。 春秋早期开始,和历史发展的情况相似,王公器逐渐减少、诸侯国的青铜器增多,并且由此出现了地方文化风格。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功能更重视实用,礼器逐渐减少,纹饰却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为华美,一为简洁。春秋晚期对旧器形、装饰、铸造技术改造创新。广泛采用分铸法、印模法,后来还出现了失蜡法。 春秋时期给我的感觉是,各诸侯国实际上是因地而异、因族而同,即因为各据一方,经常会和周边地区有所交流从而受到该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本身原先是某姓某支,又难免带着原来祖先的传统风格。所以,是既有各种区别,又有各种联系,最终呈现出各种面貌。 秦国。典型器有春秋早期的秦公鼎、秦公簋,鼎变得更宽更扁更平,但仍旧使用窃曲文等西周的纹饰。还有龙纹壶,交龙纹的方折趋势更为明显。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大致延续早期风格,如有蹄足浅腹鼎、方壶、盉、盨(其他诸侯国的礼器逐渐减少,已经没有这种青铜器了,仅在秦国发现),装饰相当华美。春秋晚期礼器基本消失,实用器增多,如鸟盖蟠龙纹香炉,这个听起来就很精美;也就是说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但由于社会局势的改变,有钱有地位的公卿不再费心思搞礼制的那套东西,反而开始追求更为精致的生活用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礼崩乐坏啊)。 芮国。位于陕西韩城梁带村的芮国大墓(曾经来展上博),出土了诸多精美的青铜器。其中,芮桓公所在的M27出土有七鼎六簋,符合周王朝规定的鼎簋制度,还有带西周早期凤鸟纹的卣、尊、角、觚、壶等,可视为芮人与周王朝同族而延续之传统的结果,但纹饰较简单,不复过去的精美。另有若干乐器,錞于、钲、钟、磬(石器)等。并葬有许多金器。大夫人仲姜所在的M26,出土的鬲、簠、盘、盉更为精美,显然大夫人的地位很高。并葬有许多玉器。小夫人所在的M19出土的鼎簋有秦国早期风格,可推断其或为秦国人。 郑国。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现分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院。典型器有交龙纹鼎、蟠蛇纹簋、窃曲纹簋(以上皆为分铸而成,纹饰比之西周更为精细)、莲瓣立鹤方壶(一个在河南省博,一个在北京故宫,当然又是调拨的= =)、虎形尊、交龙纹霝(有翼形象,疑来自草原文化的影响)、簠、敦(具有凹弧形圈足,区别于西周的矩形圈足)、匜、编钟和鎛等,兽形器座疑受楚文化影响(重巫)。另有王子婴次炉,上有铭文,但学界尚未确定其主人。 黄国。典型器有春秋早期的黄君公壶等,还有霝、盉、器座、匜等器。(此处快速闪过许多图片,都没来得及记名字,想来不太重要= =) 晋国。典型器有子犯编钟。另外,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大约在春秋晚期,出土的有蟠龙纹鼎(附耳衔环鼎,扁球状),还有鬲、豆、瓠壶、鸟尊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豆。西周时期的鼎簋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鼎豆制,即簋为豆所代替,再后来豆又逐渐被敦代替。在赵卿墓中,就有各式各样的豆,与鼎相配,如方座豆、蟠龙纹豆、交龙纹豆等。话说,鼎簋代替爵觚我还能理解,这个豆不就是放酱料的么。。。东周果然礼崩乐坏啊- -再有大同浑源李峪村,出土了牺尊、四虎蟠龙纹豆、镶嵌狩猎纹豆(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狩猎纹如此有生活气息的纹饰了)、鸟兽龙纹壶、镶嵌卷龙纹鼎、蟠龙纹方鼎等。 齐国。典型器有春秋中期的龙耳簋(又是夷狄一族,于是带有复古的意思,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似的方座簋),晚期的洹子孟姜壶、陈喜壶等。 楚国。典型器有王子午鼎(束腰),交龙纹鼎(深腹,足外撇),倗鼎、鄬子倗鼎、透雕云纹禁等。 吴越徐舒。吴国典型器有吴王夫差盉、鉴。越国的青铜器有一大特点,乃是“怪”,与其他地区的器物相比,好像是那么回事儿、却又根本不像啊。。。典型器有龙纹鼎(外撇尖椎足)、乳丁雷纹簋、交连纹卣、棘刺纹尊、蛇纹卣等,另外还有凤纹尊、鸟纹觥等。用胡老师的说法就是,好像是在学别人,可是学得一点都不对啊,大概是故意为之的吧。。。。。。徐舒地区的典型器有龙耳尊(铸焊法,即各部分分别铸造好之后,再焊一块儿)、龙流盉(好久不见的兽面纹)等。 战国早期尚流行镶嵌、镂刻,印模法更为熟练。战国中晚期不断衰落,更为流行素面器(局势太混乱,没空搞花纹了呗)。 曾国。典型器有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鼎(束腰、平底,受楚地影响)、曾侯乙簋、曾侯乙豆、曾侯乙壶……。其中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用了传说中的失蜡法。曾侯乙编钟共64个钟和1个鎛,音阶系统非常完整。另外,还有各种特殊工艺:镶嵌绿松石几何纹敦、错金银云纹盒和尊等等。 战国晚期的典型器有卫国的平安君鼎、魏国的赵亡智鼎等,都是素面器。 中山国。中山王措墓出土了各种华丽器,如铁足铜鼎(采用铜铁复合技术)、四龙四凤方案、屏风插座、有翼神兽等等。 最后以秦王器作结。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杜虎符。 推荐读物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 朱凤翰《中国青铜器综论》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 ======= 附记 a 大盂鼎的故事 广播里曾经说到过,这里多说两句。大盂鼎出土于清末,陕西农民挖出来后就把它卖了。当时还有和它一起的小盂鼎,貌似是八国联军打过来的时候给烧了。大盂鼎转来转去到了左宗棠底下一个幕僚手里。此人将之献给左宗棠之后,左又把它送给了潘祖荫,以报其救命之恩。后由其弟潘祖年带至潘氏位于苏州的祖宅。期间多次遭到日人搜宅,总算保住。后来潘达于捐赠给了上博。当然,现在东西并不在上博,国博倒是以此为荣,作为镇馆之宝放在该馆最醒目的位置,也算是为全国文物单位树立了光天化日强占文物的好榜样。 b 周野鹿鸣特展之铃的故事 第一次讲座完了大家似乎都对去年西周贵族墓的青铜器展记忆犹新,有人提问说其中一件展品的铃,为何一直发出声音?不知是否布展当中有何玄机。结果胡老师回答说,并没有什么玄机,大概就是底下的地铁经过振动造成的吧。。。因为铃是用细尼龙线悬着的,所以如果观众不小心压到展柜,也会振得铃响起来的。。。 c 司母戊方鼎的故事 想必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奇怪的鼎有印象,因为历史书告诉我们,这是出土体量最大的一个鼎。当初它被挖出来之后,马上就吸引来了北京城的古董商。但是鼎太大了,古董商要求把它锯了运回去,把它挖出来的农民想想,这么好的宝贝可不能这么糟蹋了,于是就不干了。后来为了躲过日本人各种人的搜寻,这鼎还被藏在了马厩里。这家人还从外面买了个假鼎,被日本人搜走了。后来的后来,为啥蒋公没把它带去台湾呢,其实人家想的,可是实在太大太沉了,没办法,最后拉到了机场还是含泪抛下,就被解放军接收了。 d 晋侯苏钟的故事 此物也是禁止出境文物之一。按照音律学考虑,当时制作完整的共有16件,四件一组共四组。现在上博藏有14件,剩下两件在山西省博。当年上博老馆长马承源先生在香港买买买,发现了这套东西(估计是早年盗墓所出)。当时因为这套钟上边的文字是刻划的而非一般铸铭的,国内很多人都不看好。但马先生觉得没什么问题,就果断出手了。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研究出来这文字是如何刻上去的,可以解释的是为什么采取了刻铭:这整套编钟其实并非一起做的,从纹饰、造型啥的来看是用两套做好的编钟凑出来的。估计是这位晋侯死得有点突然,没来得及新做一套,就找了现成的使。但再怎么,还是可以合音律的。后来老人家想想好像还是缺了,就问山西那边,晋侯墓里面有没有两件小的钟?对方一找,还真的有。可惜最后还是没能凑在一起,到底是分隔两地了。 e 毛公鼎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毛公鼎现在在台北故宫,是为镇馆之宝。(当然一般大陆团都是排队去看红烧肉和白菜的,一个破鼎有啥好看?唔,专家告诉我们,因为这个鼎上面刻有497个字,出土史上最多!)毛公鼎出土之后,也是辗转多家之手,从造假大王陈介祺(大奸商)、到两江总督端方(到处强抢民物,哪都能看到他轧一脚,柉禁十三器也是他通过福开森卖给大都会的),再到叶恭绰,总算是个靠谱之人,明言要捐给国家(他也买了个假的交给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到底买走了多少假古董= =),就到了中央博物院,最后随着蒋公到了对岸。 f 其他小事 因为故事都没记笔记,全靠脑子记得多少是多少,偶尔有些线索可以在网上找到完整的说法(什么民国三大盗宝案。。。),有些就补不全了,诸如盗墓结果没挖到墓葬坑的囧、挖井挖到青铜器了、大跃进时期到炼钢厂去拣选文物、挖掘机把器物敲碎变成六七十块重新拼起来什么的各种小故事,数不胜数啊。 比如说到西周贵族墓的时候,胡老师放了很多墓地当时挖掘的现场照片(我记得上博展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照片,还有纪录片),还有器物挖出来之前古人摆放的样子,虽然现在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好歹保留了原始信息,以后再慢慢研究呗。胡老师顺带提到说过去某某墓(不记得了囧)在挖掘的时候,然后现场好像还积水了,带头人好激动啊,就说赶快把东西都抢救出来,现场的什么记录也没有,结果夏鼐先生知道气死了,现在这个遗址的东西摆放也都是靠大家一块“回忆”个大概样子的。。。后来这个带头人也因为这件事五十多岁才评上教授的。。。(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人评不上也是应该的啊= =) 再比如讲到动物造型的商代青铜器,胡老师突然放了一张前两年炒得很热的兔首鼠首,然后点评说,这个其实已经是清代工业化的产物,基本没啥艺术价值,也就是被媒体炒成这样的了。。。这点我蛮同意的,基本上近两年听得比较多的,都不是啥真正的特别牛逼的艺术品,商业炒作而已。毕竟,我们没赶上那个时代吧。
-
豆友18633276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2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