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二十七香菱之志与秦可卿托梦之谜
通过前两回考证,我们已经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石头记》前十八回的前半部分,是在揭露明朝嘉靖以及嘉靖以前明朝社会和官场所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反应到贾府内部的话,就像冷子兴和贾雨村对话的时候说的那样:“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像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在现实的明朝历史就出现了力图通过一些措施和调整,使明朝拜托艰难处境的势力,这种势力对于明朝而言,显然是积极的、进步的、进取的,而反映在《石头记》里的四大家族内部,这种积极的、进步的、进取的势力的代表人物,就是香菱和秦可卿。
香菱虽然在前八十回中,除了有限的数次出场,以及学诗、石榴裙等情节外,并没有具体的作为。但是香菱应该在八十回后的文字中,在言行上有符合她的形象定位的表现的。那么,香菱到底在《石头记》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前面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情节里,门子说到香菱的时候,说这个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 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在这段话后面,甲戌本里就出现了一条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批语。
批语是这样说的: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宝钗之热,黛玉之怯,都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并不能说热和怯,是缺点,只能说,这是宝黛性格里,与生俱来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那么,香菱的性格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痣,而且注意是胭脂痣,长在眉心上,我们大家稍微回忆一下古代的一些美女图,然后闭上眼睛大概想象一下,眉心有一颗胭脂痣是什么样子,我想绝大多数的读者脑海里应该会浮现出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也就是说,香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个第一回就已经说过了),而让香菱的形象无比增光添彩的东西就是这颗胭脂痣。痣通志,我相信作者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香菱不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而且她有自己的志向,她美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这个志向。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从前八十回文字里面,我们很难看出一些具体的东西,当然你不能说她的志向就是作诗,香菱这样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从小被拐子拐卖,最后在薛蟠家艰难度日的女孩子,能有什么志向。这就是《石头记》第一回,要写香菱这个女子,无论作者和批书人,都对香菱这个女子倾注着非常深感情的原因。
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石头记》里有一种相当高明的写作手法,一个人的志向、取向、理想和性格,往往会通过这个人的言论,或者写的诗体现出来,而我们知道,香菱在前八十回里,最完整最直观的出场就是学诗,那么,香菱的这些诗歌就必然是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情和追求的。
香菱总共写了三首诗,全部都是写月的,这就说明,她对月亮是非常喜爱,非常尊重,甚至非常爱护的。
第一首:“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写的有可能是《石头记》刚开始时面临的月亮的状态,月挂中天夜色寒,情况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月色还是很寒冷的,明朝是正面临着很大的危机的。
第二首:“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这说的有可能就是香菱本人的“志”或者说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想法,虽然月挂中天夜色寒,情况不是特别好,但是余容犹可隔帘看,明朝虽然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但是仍然是非常有希望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扭转局面的,而这个帮助明朝扭转局面的人也很快就会出现了。
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句诗有可能是说香菱学诗时候月亮的状态,虽然月亮一度有了很好的起色,而且精华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好景不长,很快又回到了目前这种“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状态,而且作者也通过香菱的诗句,表达了自己针对这个时候月亮的局面,或者说明朝的状态,的一句深切的感叹。“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表面上说遗憾月有阴晴圆缺,实际上是在感叹为什么明朝没有珍惜一度出现的良好局面,这种很好的“精华欲掩料应难”的局面没有能够长期保持下去,最后又沦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其实香菱的这三首诗,就是在写她对月亮的感情的。第一首月挂中天夜色寒,说明香菱对月亮存在的问题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的,不仅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她还有很深的危机意识,但是虽然月亮已经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她对月亮的爱,对月亮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她是希望月亮有朝一日可以“晴彩辉煌映画栏。”的。第二首余容犹可隔帘看,是说香菱能看出,月亮的问题并不是不治之症,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去改善甚至治愈的。即使只有余容,但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绽放。第三首诗实际上是预言,香菱对自己,对月亮的未来是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的,诚然,她自己是有志气也有能力的,也是对月亮有深沉的感情的,她有自信通过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努力让月亮的精华重新出现,让月亮能够“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但是,她最终并不能改变月亮的命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她最后发出了“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的感慨,她是非常希望月亮能够永远一轮明月照亮天际的,但这种事情不是人力所能为之的,也不是自己能改变的。
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结论,《石头记》中的月亮既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本身的缩影,也是明朝的象征,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希望明朝能够国祚绵远,繁荣强大,希望明朝不会灭亡。
香菱虽然在前八十回的文字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为和表现,但是作为香菱之副的秦可卿,她的种种言行当中,其实也是在对香菱之志做更为明确清晰的解释。
我们先不去看秦可卿的表现,先从秦氏势力中的其他人物入手就可以看出端倪。我们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秦可卿为代表的秦氏集团,其实和贾府里其他的利益集团(比如说赵姨娘集团,王夫人薛姨妈集团,贾赦夫妇集团)是完全不同的,其他的利益集团蝇营狗苟,你死我活,单纯就是为了利益,而秦氏集团,包括秦氏集团的同情者,他们关注的是更为长远和深刻的问题。
而秦氏集团中的很多人物,都和香菱一样,从一开始就对贾府对四大家族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结局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且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寻求一条出路。
比如说林之孝夫妇和女儿小红:小红是一个很清醒的,也是思想很超前的的女子,她在贾府还在兴盛之时就说出了“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的寓意深刻的话来,很让人刮目相看,她说的这番话就很类似于秦可卿死时对凤姐托梦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的说法,但是仔细想想,小红只是一个丫鬟而已,所接触的人无非自己的父母和一起的丫鬟以及服务的主子们,那么多人乐在富贵中,为什么偏偏就是小红有这样的意识呢?
而她的父母林之孝夫妇也是如此,,林之孝夫妇两个,虽说在府里是掌握实权的大管家,但是他们两个用王熙凤的话说却是“一个天聋,一个地哑”,那是相当的低调。是他们的性格本就如此吗?不尽然。这样的性格断不会当上这么一个大家的管家,而且后文中更有林之孝家的带点教育口气的劝说贾宝玉的内容,说的有情有理,口才了得。而且以小红的口才和胆识,她的父母会是天聋地哑的人吗?而且,我们还发现,林之孝夫妇和王熙凤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甚至林之孝还认了王熙凤做了干妈。
理清了秦氏集团的性质和追求,我们就不难解答这些问题了,因为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在秦可卿、秦钟死后,秦氏集团崩溃以后发生的,所以这些人的做法其实就是在自我保护,既然他们已经对贾府和四大家族的命运无能为力了,那至少,应该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与林之孝夫妇类似的还是司棋和秦显夫妇,司棋是贾府二小姐的大丫头,也就是柳嫂子嘴里的“二层主子”不消说,她在贾府里的话语权和所掌握的实际权力是很大的,从她后来为了让自己的婶子得到贾府厨房的最高领导权,带领小丫头们大砸大闹,最后还没受到什么惩罚就可见一斑
司棋姓什么:平儿道:“秦显的女人是谁?我不大相熟啊。”...玉钏儿道:“是了。姐姐你怎么忘了?他是跟二姑娘的司棋的婶子。司棋的父亲虽是大老爷那边的人,他这叔叔却是咱们这边的。”(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秦显的女人”是司棋的婶子,那么司棋当然姓秦了。大观园里的丫头有名的多,但有姓的并不多,曹公那么喜欢晴雯,也没赏给她个姓,却对司棋如此大度,而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司棋也是姓秦的。
司棋的性格,某种程度上和小红是很像的,司棋也是贾府里非常不安分的角色,一方面,她懂得要为自己和自己家族谋取利益,一方面,她也知道要为自己铺好出路,而不是最后被人牵出去嫁小子,而且,她充分利用了自己此后的迎春是一个懦小姐的契机,可以说,就基本在迎春的房里当起了主子。公然的在大观园里和自己的表弟偷情,而且传递信物。
说白了,这些人物的身上都有和香菱类似的特征,对贾府和四大家族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对他们必然没有好下场的结局有着清醒的判断,而且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寻找出路,而且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姓秦。连中下层势力的代表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秦氏集团宝塔尖上的人物的秦可卿,就更是如此。
秦可卿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她的志向是什么,在她临死前与王熙凤托梦说的话里,其实完全展现出来了。她的追求和志向与香菱是一致的。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王熙凤,贾府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继续这样固守着以前的错误路线下去,结果就是“树倒猢狲散”大家完蛋,这就是预言。
“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这段话的寓意就更深刻了,首先秦可卿说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王熙凤都没办法彻底扭转贾府的命运,这也许是秦可卿通过自己的死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说“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兴亡是客观的,不是人力能去逆转的。但是秦可卿也说了,即使贾府的命运不可逆转,也还是可以给贾府指出一条出路的,如果贾府走这条路的话,至少不会沦落到“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的惨痛地步的。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这段话,秦可卿首先指出了贾府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说白了就是穷奢极侈,财政亏空,钱根本不够花,只管今天吃饱不管明天饥荒。而秦可卿给贾府提出的办法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贾府除了在京师的两府以外,应该去经略自己在金陵的祖茔和老宅,在那里留下一些产业,即使某一天京城的家业破败了,也不至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余下的宗族也可以去金陵有安身立命之所,能维系自己的一片家业。
秦可卿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还不必急于去解释清楚,但是,我要指出的是,这段话一定是经历了明亡清兴,国破家亡的作者群体,在总结明朝兴亡教训的时候,所想到的,是非常痛彻心扉的话。而这些话从秦可卿的口中说出,就足以证明作者对于秦可卿的重视,以及秦可卿和她所代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在的集团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对于贾府,对于贾府所影射的明朝的重要性,我们从很多旁证当中可以看出。
一、秦可卿的判词和画。
“诗后又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幅画,这幅画其实是有一些奇怪之处的,画面上是一副高楼,一般爱好者和红学研究者会认为,这座楼就是天香楼,说明秦可卿是在天香楼悬梁自杀的。那么,天香楼这个名字本身有什么含义呢?我们来从历代的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看一下天香的含义,就会发现这两个字是有很深的寓意的。
天香的第一种含义就是芳香,但是这种芳香并不无根无源的香。 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里有:”浮图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语; 唐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诗》有:“天香生空虚,天乐鸣不歇。”之语;以及唐宋之问的“月子桂中落,天香云外飘。”之语。天香与月亮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像这些诗中的意向,全部都是与月亮有关的。
第二种含义则和植物有关,这种植物就是花。宋刘克庄《念奴娇·木犀词》有:“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之语;清方文《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诗信》有“天香亦倾国,金罍在手莫辞乾。”之句。其实比较早的记载表明,天香和桂花之家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有一种规划的品种就叫天香台阁。而桂花与月亮本身也是联系紧密的, 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所以说,天香就同时和月亮、桂花有关。
第三种含义更为耐人寻味,与宫廷有关。指宫廷中用的薰香御香 唐皮日休《送令狐补阙归朝诗》有:“朝衣正在天香里,谏草应焚禁漏中。”之句;唐黄滔《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中有:”驷马宝车行赐礼,金章紫绶带天香。”之句,说明天香与皇宫和宫廷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那么《石头记》里秦可卿寄居和终结在天香楼上,有何寓意呢?而且这里还提到了天香楼是一座高楼,加之秦可卿的超越者身份,其实又隐喻了《石头记》故事情节所发生的时代和空间背景。《石头记》所反应的时代,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应该是与月,与桂,与宫廷有关。
判词的第一句中则说秦可卿是一个在“情天情海”也就是太虚幻境里幻化出来的生命,她不仅是贾宝玉的引梦者,而且还是可以预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人,或者说,她是一个超越者,她不但能预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而且从后来的故事发展看,她还能够提出改变命运和扭转祸福的方法。说明了秦可卿在故事情节里扮演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秦可卿的原型,是具有非凡的能力的人,可以说具有补天之力了。这个人不但深切清晰的知道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而且能预知这些问题会带来的恶果,同时还提出了很多的改变现状的方法。
也就是说,秦可卿自己就是一个月亮幻化出的生命,是月亮的精华所幻化出来的,那么,她和月亮的关系就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是荣辱与共的。这个人物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月亮变得更好更美,而当她的生命和努力化为乌有以后,月亮也就随即晦涩凋零了。
二、送宫花的回前诗
送宫花那一回回前诗是这样写的:“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这首诗就非常惊人的宣布了,秦可卿在石头记故事情节里的作用,以及秦可卿和香菱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在历史中的作用。
因为这一回书里送的是宫花,宫花,当然是出自皇宫,可以影射皇宫,当然也可以暗喻这个王朝的命运,“十二花容色最新”无疑是表达了作者对那个已经消逝的王朝美好繁华的怀念和眷恋,那么作者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谁是惜花人”,谁才能真正的爱惜、珍视这朵花,或者说,谁才是真正能够拯救这个王朝的命运,真正的有救世济民能力的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就直接给出了答案,宫花最后是送到了秦可卿的手里,虽然十一钗都拿到了,但是只有一个人才是真正爱惜这个花的人,这个人就是秦可卿。为什么说秦可卿家住江南呢?我们前面曾经说过,香菱的祖籍是苏州,既然秦可卿是香菱的影子,那么当然可以认为秦可卿家住江南。不过,我想这里的“家住江南”应该还有别的含义。可能是说宫花的最初来源是“江南”,也就是说,这个王朝最早是在江南起家的,这与前面几回我们提到,贾府在金陵有老宅,贾宝玉印象中的自己家族的祖居是江南,是相通的。
作者最后斩钉截铁给出了结论,唯一真正爱惜这朵花的人就是秦可卿,只有这个人才是真正对花有感情的人,或者说只有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经过国破家亡作者的切身体会认定,他才是真正热爱这个国家,愿意为这个国家的强大和安宁付出自己的感情和一切的人,只有这个人才有补天之力,只有这个人才能挽救这个王朝的危难,能拯救这个王朝和黎民百姓。但是,从故事情节和历史的真实两方面看,无疑这个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被蔑视,轻视以及毁灭了,就如同秦可卿和香菱的命运,有命无运,香消玉殒,努力和诉求被人遗忘,最后这个王朝也就像《石头记》里的四大家族一样“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我们通过最近的探秘已经得出结论,《石头记》中影射的是明亡清兴的历史,明王朝就是起自江南,首先统一南方,建都金陵,然后北伐统一全国的。这首回前诗就更见明确的解释了秦可卿与明朝的关系。
三、秦可卿卧房的陈设
秦可卿卧房的陈设,一直是红学界和《石头记》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些非常夸张的描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秦可卿卧房中陈列是这样的。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事实上,安禄山、武则天、同昌公主、寿昌公主、赵飞燕,这些人物的共性是,他们都是宫廷人物,都是皇族人物,但前三位人物,安禄山、武则天和赵飞燕,他们的身上都隐含着某些政治阴谋的色彩,或者说不光彩的元素,这些陈设其实是在暗示,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原型以及秦氏集团的历史真实是与皇宫,与宫廷有关的,而且他们的经历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光彩和阴暗的要素。
而西施和红娘则是另外的一重含义,西施和红娘都是成就好事的,一个帮助越国打败吴国,一个帮助崔莺莺和张生喜结良缘,而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对于贾府,对于明朝的贡献,应该也是成就好事。而秦可卿的死,秦氏集团的破灭,也就是好事的结束,也就是所谓的好事终。
既然秦可卿死后能够通过托梦告诉王熙凤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她活着的时候,当然就会为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抱负,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但是,既然秦可卿对于贾府是成就好事的,为什么她最后会落得一个“画梁春尽落香尘”的结局,秦可卿的身上,还有那些未解之谜呢?我将在下一期《秦可卿争议之谜》中为诸位好友解析,谢谢各位。
香菱虽然在前八十回中,除了有限的数次出场,以及学诗、石榴裙等情节外,并没有具体的作为。但是香菱应该在八十回后的文字中,在言行上有符合她的形象定位的表现的。那么,香菱到底在《石头记》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 |
前面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情节里,门子说到香菱的时候,说这个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 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在这段话后面,甲戌本里就出现了一条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批语。
批语是这样说的: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宝钗之热,黛玉之怯,都是人物性格的体现,并不能说热和怯,是缺点,只能说,这是宝黛性格里,与生俱来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那么,香菱的性格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痣,而且注意是胭脂痣,长在眉心上,我们大家稍微回忆一下古代的一些美女图,然后闭上眼睛大概想象一下,眉心有一颗胭脂痣是什么样子,我想绝大多数的读者脑海里应该会浮现出一个非常美丽的场景,也就是说,香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个第一回就已经说过了),而让香菱的形象无比增光添彩的东西就是这颗胭脂痣。痣通志,我相信作者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香菱不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而且她有自己的志向,她美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这个志向。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从前八十回文字里面,我们很难看出一些具体的东西,当然你不能说她的志向就是作诗,香菱这样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从小被拐子拐卖,最后在薛蟠家艰难度日的女孩子,能有什么志向。这就是《石头记》第一回,要写香菱这个女子,无论作者和批书人,都对香菱这个女子倾注着非常深感情的原因。
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石头记》里有一种相当高明的写作手法,一个人的志向、取向、理想和性格,往往会通过这个人的言论,或者写的诗体现出来,而我们知道,香菱在前八十回里,最完整最直观的出场就是学诗,那么,香菱的这些诗歌就必然是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情和追求的。
香菱总共写了三首诗,全部都是写月的,这就说明,她对月亮是非常喜爱,非常尊重,甚至非常爱护的。
第一首:“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写的有可能是《石头记》刚开始时面临的月亮的状态,月挂中天夜色寒,情况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月色还是很寒冷的,明朝是正面临着很大的危机的。
第二首:“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这说的有可能就是香菱本人的“志”或者说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想法,虽然月挂中天夜色寒,情况不是特别好,但是余容犹可隔帘看,明朝虽然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但是仍然是非常有希望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扭转局面的,而这个帮助明朝扭转局面的人也很快就会出现了。
第三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句诗有可能是说香菱学诗时候月亮的状态,虽然月亮一度有了很好的起色,而且精华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好景不长,很快又回到了目前这种“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状态,而且作者也通过香菱的诗句,表达了自己针对这个时候月亮的局面,或者说明朝的状态,的一句深切的感叹。“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表面上说遗憾月有阴晴圆缺,实际上是在感叹为什么明朝没有珍惜一度出现的良好局面,这种很好的“精华欲掩料应难”的局面没有能够长期保持下去,最后又沦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其实香菱的这三首诗,就是在写她对月亮的感情的。第一首月挂中天夜色寒,说明香菱对月亮存在的问题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的,不仅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她还有很深的危机意识,但是虽然月亮已经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她对月亮的爱,对月亮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她是希望月亮有朝一日可以“晴彩辉煌映画栏。”的。第二首余容犹可隔帘看,是说香菱能看出,月亮的问题并不是不治之症,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去改善甚至治愈的。即使只有余容,但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绽放。第三首诗实际上是预言,香菱对自己,对月亮的未来是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的,诚然,她自己是有志气也有能力的,也是对月亮有深沉的感情的,她有自信通过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努力让月亮的精华重新出现,让月亮能够“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但是,她最终并不能改变月亮的命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她最后发出了“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的感慨,她是非常希望月亮能够永远一轮明月照亮天际的,但这种事情不是人力所能为之的,也不是自己能改变的。
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结论,《石头记》中的月亮既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本身的缩影,也是明朝的象征,那么香菱的志向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希望明朝能够国祚绵远,繁荣强大,希望明朝不会灭亡。
香菱虽然在前八十回的文字中,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为和表现,但是作为香菱之副的秦可卿,她的种种言行当中,其实也是在对香菱之志做更为明确清晰的解释。
我们先不去看秦可卿的表现,先从秦氏势力中的其他人物入手就可以看出端倪。我们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秦可卿为代表的秦氏集团,其实和贾府里其他的利益集团(比如说赵姨娘集团,王夫人薛姨妈集团,贾赦夫妇集团)是完全不同的,其他的利益集团蝇营狗苟,你死我活,单纯就是为了利益,而秦氏集团,包括秦氏集团的同情者,他们关注的是更为长远和深刻的问题。
而秦氏集团中的很多人物,都和香菱一样,从一开始就对贾府对四大家族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结局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而且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为自己寻求一条出路。
比如说林之孝夫妇和女儿小红:小红是一个很清醒的,也是思想很超前的的女子,她在贾府还在兴盛之时就说出了“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的寓意深刻的话来,很让人刮目相看,她说的这番话就很类似于秦可卿死时对凤姐托梦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的说法,但是仔细想想,小红只是一个丫鬟而已,所接触的人无非自己的父母和一起的丫鬟以及服务的主子们,那么多人乐在富贵中,为什么偏偏就是小红有这样的意识呢?
而她的父母林之孝夫妇也是如此,,林之孝夫妇两个,虽说在府里是掌握实权的大管家,但是他们两个用王熙凤的话说却是“一个天聋,一个地哑”,那是相当的低调。是他们的性格本就如此吗?不尽然。这样的性格断不会当上这么一个大家的管家,而且后文中更有林之孝家的带点教育口气的劝说贾宝玉的内容,说的有情有理,口才了得。而且以小红的口才和胆识,她的父母会是天聋地哑的人吗?而且,我们还发现,林之孝夫妇和王熙凤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甚至林之孝还认了王熙凤做了干妈。
理清了秦氏集团的性质和追求,我们就不难解答这些问题了,因为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在秦可卿、秦钟死后,秦氏集团崩溃以后发生的,所以这些人的做法其实就是在自我保护,既然他们已经对贾府和四大家族的命运无能为力了,那至少,应该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与林之孝夫妇类似的还是司棋和秦显夫妇,司棋是贾府二小姐的大丫头,也就是柳嫂子嘴里的“二层主子”不消说,她在贾府里的话语权和所掌握的实际权力是很大的,从她后来为了让自己的婶子得到贾府厨房的最高领导权,带领小丫头们大砸大闹,最后还没受到什么惩罚就可见一斑
司棋姓什么:平儿道:“秦显的女人是谁?我不大相熟啊。”...玉钏儿道:“是了。姐姐你怎么忘了?他是跟二姑娘的司棋的婶子。司棋的父亲虽是大老爷那边的人,他这叔叔却是咱们这边的。”(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秦显的女人”是司棋的婶子,那么司棋当然姓秦了。大观园里的丫头有名的多,但有姓的并不多,曹公那么喜欢晴雯,也没赏给她个姓,却对司棋如此大度,而且,我们要注意的是,司棋也是姓秦的。
司棋的性格,某种程度上和小红是很像的,司棋也是贾府里非常不安分的角色,一方面,她懂得要为自己和自己家族谋取利益,一方面,她也知道要为自己铺好出路,而不是最后被人牵出去嫁小子,而且,她充分利用了自己此后的迎春是一个懦小姐的契机,可以说,就基本在迎春的房里当起了主子。公然的在大观园里和自己的表弟偷情,而且传递信物。
说白了,这些人物的身上都有和香菱类似的特征,对贾府和四大家族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对他们必然没有好下场的结局有着清醒的判断,而且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寻找出路,而且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姓秦。连中下层势力的代表尚且如此,那么作为秦氏集团宝塔尖上的人物的秦可卿,就更是如此。
秦可卿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她的志向是什么,在她临死前与王熙凤托梦说的话里,其实完全展现出来了。她的追求和志向与香菱是一致的。
“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王熙凤,贾府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继续这样固守着以前的错误路线下去,结果就是“树倒猢狲散”大家完蛋,这就是预言。
“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这段话的寓意就更深刻了,首先秦可卿说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王熙凤都没办法彻底扭转贾府的命运,这也许是秦可卿通过自己的死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说“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兴亡是客观的,不是人力能去逆转的。但是秦可卿也说了,即使贾府的命运不可逆转,也还是可以给贾府指出一条出路的,如果贾府走这条路的话,至少不会沦落到“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的惨痛地步的。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这段话,秦可卿首先指出了贾府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说白了就是穷奢极侈,财政亏空,钱根本不够花,只管今天吃饱不管明天饥荒。而秦可卿给贾府提出的办法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贾府除了在京师的两府以外,应该去经略自己在金陵的祖茔和老宅,在那里留下一些产业,即使某一天京城的家业破败了,也不至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余下的宗族也可以去金陵有安身立命之所,能维系自己的一片家业。
秦可卿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还不必急于去解释清楚,但是,我要指出的是,这段话一定是经历了明亡清兴,国破家亡的作者群体,在总结明朝兴亡教训的时候,所想到的,是非常痛彻心扉的话。而这些话从秦可卿的口中说出,就足以证明作者对于秦可卿的重视,以及秦可卿和她所代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在的集团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对于贾府,对于贾府所影射的明朝的重要性,我们从很多旁证当中可以看出。
一、秦可卿的判词和画。
“诗后又画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幅画,这幅画其实是有一些奇怪之处的,画面上是一副高楼,一般爱好者和红学研究者会认为,这座楼就是天香楼,说明秦可卿是在天香楼悬梁自杀的。那么,天香楼这个名字本身有什么含义呢?我们来从历代的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看一下天香的含义,就会发现这两个字是有很深的寓意的。
天香的第一种含义就是芳香,但是这种芳香并不无根无源的香。 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里有:”浮图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语; 唐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诗》有:“天香生空虚,天乐鸣不歇。”之语;以及唐宋之问的“月子桂中落,天香云外飘。”之语。天香与月亮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像这些诗中的意向,全部都是与月亮有关的。
第二种含义则和植物有关,这种植物就是花。宋刘克庄《念奴娇·木犀词》有:“却是小山丛桂里,一夜天香飘坠。”之语;清方文《送春日偕束茹吉等看牡丹诗信》有“天香亦倾国,金罍在手莫辞乾。”之句。其实比较早的记载表明,天香和桂花之家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有一种规划的品种就叫天香台阁。而桂花与月亮本身也是联系紧密的, 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所以说,天香就同时和月亮、桂花有关。
第三种含义更为耐人寻味,与宫廷有关。指宫廷中用的薰香御香 唐皮日休《送令狐补阙归朝诗》有:“朝衣正在天香里,谏草应焚禁漏中。”之句;唐黄滔《奉和翁文尧员外经过七林书堂见寄》中有:”驷马宝车行赐礼,金章紫绶带天香。”之句,说明天香与皇宫和宫廷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那么《石头记》里秦可卿寄居和终结在天香楼上,有何寓意呢?而且这里还提到了天香楼是一座高楼,加之秦可卿的超越者身份,其实又隐喻了《石头记》故事情节所发生的时代和空间背景。《石头记》所反应的时代,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应该是与月,与桂,与宫廷有关。
判词的第一句中则说秦可卿是一个在“情天情海”也就是太虚幻境里幻化出来的生命,她不仅是贾宝玉的引梦者,而且还是可以预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人,或者说,她是一个超越者,她不但能预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走向,而且从后来的故事发展看,她还能够提出改变命运和扭转祸福的方法。说明了秦可卿在故事情节里扮演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秦可卿的原型,是具有非凡的能力的人,可以说具有补天之力了。这个人不但深切清晰的知道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而且能预知这些问题会带来的恶果,同时还提出了很多的改变现状的方法。
也就是说,秦可卿自己就是一个月亮幻化出的生命,是月亮的精华所幻化出来的,那么,她和月亮的关系就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是荣辱与共的。这个人物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月亮变得更好更美,而当她的生命和努力化为乌有以后,月亮也就随即晦涩凋零了。
二、送宫花的回前诗
送宫花那一回回前诗是这样写的:“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这首诗就非常惊人的宣布了,秦可卿在石头记故事情节里的作用,以及秦可卿和香菱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在历史中的作用。
因为这一回书里送的是宫花,宫花,当然是出自皇宫,可以影射皇宫,当然也可以暗喻这个王朝的命运,“十二花容色最新”无疑是表达了作者对那个已经消逝的王朝美好繁华的怀念和眷恋,那么作者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谁是惜花人”,谁才能真正的爱惜、珍视这朵花,或者说,谁才是真正能够拯救这个王朝的命运,真正的有救世济民能力的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就直接给出了答案,宫花最后是送到了秦可卿的手里,虽然十一钗都拿到了,但是只有一个人才是真正爱惜这个花的人,这个人就是秦可卿。为什么说秦可卿家住江南呢?我们前面曾经说过,香菱的祖籍是苏州,既然秦可卿是香菱的影子,那么当然可以认为秦可卿家住江南。不过,我想这里的“家住江南”应该还有别的含义。可能是说宫花的最初来源是“江南”,也就是说,这个王朝最早是在江南起家的,这与前面几回我们提到,贾府在金陵有老宅,贾宝玉印象中的自己家族的祖居是江南,是相通的。
作者最后斩钉截铁给出了结论,唯一真正爱惜这朵花的人就是秦可卿,只有这个人才是真正对花有感情的人,或者说只有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经过国破家亡作者的切身体会认定,他才是真正热爱这个国家,愿意为这个国家的强大和安宁付出自己的感情和一切的人,只有这个人才有补天之力,只有这个人才能挽救这个王朝的危难,能拯救这个王朝和黎民百姓。但是,从故事情节和历史的真实两方面看,无疑这个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被蔑视,轻视以及毁灭了,就如同秦可卿和香菱的命运,有命无运,香消玉殒,努力和诉求被人遗忘,最后这个王朝也就像《石头记》里的四大家族一样“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我们通过最近的探秘已经得出结论,《石头记》中影射的是明亡清兴的历史,明王朝就是起自江南,首先统一南方,建都金陵,然后北伐统一全国的。这首回前诗就更见明确的解释了秦可卿与明朝的关系。
三、秦可卿卧房的陈设
秦可卿卧房的陈设,一直是红学界和《石头记》爱好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些非常夸张的描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秦可卿卧房中陈列是这样的。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事实上,安禄山、武则天、同昌公主、寿昌公主、赵飞燕,这些人物的共性是,他们都是宫廷人物,都是皇族人物,但前三位人物,安禄山、武则天和赵飞燕,他们的身上都隐含着某些政治阴谋的色彩,或者说不光彩的元素,这些陈设其实是在暗示,秦可卿这个人物的原型以及秦氏集团的历史真实是与皇宫,与宫廷有关的,而且他们的经历当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光彩和阴暗的要素。
而西施和红娘则是另外的一重含义,西施和红娘都是成就好事的,一个帮助越国打败吴国,一个帮助崔莺莺和张生喜结良缘,而秦可卿和秦氏集团对于贾府,对于明朝的贡献,应该也是成就好事。而秦可卿的死,秦氏集团的破灭,也就是好事的结束,也就是所谓的好事终。
既然秦可卿死后能够通过托梦告诉王熙凤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她活着的时候,当然就会为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抱负,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但是,既然秦可卿对于贾府是成就好事的,为什么她最后会落得一个“画梁春尽落香尘”的结局,秦可卿的身上,还有那些未解之谜呢?我将在下一期《秦可卿争议之谜》中为诸位好友解析,谢谢各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