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和榄豉
昨天有人讨论白粥该最配什么,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沙湾牛乳,说完自己也很吃惊,因为我上一次吃牛乳,估计都快20年前了,但现在一提起,那味道似乎还徘徊唇齿之间。
沙湾特产是水牛奶,估计随着某糖水铺已在珠三角出名了。水牛奶脂肪含量比番牛奶高。我爸爸曾经做过几年牛奶工,他说某些牛奶糖水是只能用水牛奶才能凝得起。牛乳也是只能用水牛奶制作。本质上,牛乳应该就是一种芝士,但和西人芝士不同,它基本没有发酵过程,薄薄一片,印着传统的花纹,味道不复杂,只有纯粹的咸和甘。质地是脆的,用筷子从樽里夹起时得小心,否则很容易就折断。入口即化,转眼就了无痕迹,只有余甘。
牛乳以前是在杂货铺都能买到,那个红盖透明玻璃樽没有任何招纸,和本县另一特产大石腐乳的樽相似得可疑,我总觉得就是腐乳樽回收再用的,至于消毒与否之类,我明智地选择不作多想。透明樽中是满满的盐水,然后就是一摞薄薄的牛乳。平时固然是伴粥佳品,但喉咙痛时,阿嫲总会煲白粥让我和着牛乳吃,据闻是下火的。中医我是不信的,但这牛乳白粥下肚,好像喉咙还是熨贴了不少。
原来觉得既然就是芝士一种,应该中西制法始终会各有一种殊途同归的对应。但虽然西人超市芝士琳琅满目,占据着一长条柜台,但牛乳的近似品,还真没有缘碰过。西人芝士发酵的多,由此带来各种微妙层次的味道,越复杂越矜贵,单纯的甘很少见。Mozzarella太淡,Brie的咸与甘倒是单纯了,但质地太软太粘,feta在质地上还有点类似,但太臊。所以对牛乳还是念念不忘,但以前好像听谁说牛乳是多少斤牛奶才制一瓶,估计利润微薄,不知这工艺是否式微,甚至失传。
以前还有一种食物有纯粹的咸和甘,那就是硬口榄豉。榄豉由乌榄制作,有软口硬口之分,制作工艺不同而已。据闻是水温过高会让乌榄变硬,中间一刀,去核分开两半,泡在高浓度盐水里即成硬口。从小到大,硬口榄豉都是亲友制作相送的,没有在市面上见过,现在大家都怕麻烦,我就快20年没有见过了。软口又叫榄角,制作过程不详,现在还是很常见,甚至连我在这小地方的唐人铺都能买到,蒸鲮鱼是绝配。
硬口榄豉好嚼头,我倒未用来送过白粥。最喜欢用它来淘冷饭,就是先一餐剩下的白饭,用滚水一冲,拨散,夹几粒榄豉,我觉得比正餐大鱼大肉还好味。据说是母亲怀孕时的口味会影响小孩子吧。我是个不省心的,妈妈怀我时到7个多月还是吃不下东西,天天就是靠榄豉头菜塞下几口饭,可能这口味也传给了我。
我最喜欢的还是用它来送饭焦。西施煲兴起前,无论大镬饭还是电饭煲,底下都是会有饭焦的。大家把饭装完后,滚水泡一下饭焦,就能轻易刮出。连汤带水加榄豉,有嚼头,又不怕干,还有饭焦和榄豉两种不同的甘,很是过瘾。其中我最爱的是瓦煲的饭焦。我阿嫲和我们住前在乡下独居过几年,我不时被送回去和她住。她胃口小,没有电饭煲,用的只是一个小瓦煲煲饭。少时体弱,还挑食不吃肉,爸爸就天天买瘦肉剁了蒸,让我喝蒸肉上滤出的水。每次回乡他都嘱咐阿嫲如法炮制。我总是不耐烦地喝完那瘦肉水,就当是完成任务,就眼巴巴地盯着阿嫲把饭装出,好让我泡饭焦用榄豉送着吃。她总是边装饭边摇头道“你啊。。。”,估计是边纵容着我的任性,又担心着我的营养吧。
这边咸橄榄成行成列的,味道其实和硬口榄豉有六七成似。但其实橄榄学名是Olea europaea,木樨科木樨榄属;乌榄学名Canarium pimela,橄榄科橄榄属。亲缘关系挺远的。有的只是表面的果实味道相近。嗯,毕竟离乡这么远呢,土风并节物,不与故乡同。
沙湾特产是水牛奶,估计随着某糖水铺已在珠三角出名了。水牛奶脂肪含量比番牛奶高。我爸爸曾经做过几年牛奶工,他说某些牛奶糖水是只能用水牛奶才能凝得起。牛乳也是只能用水牛奶制作。本质上,牛乳应该就是一种芝士,但和西人芝士不同,它基本没有发酵过程,薄薄一片,印着传统的花纹,味道不复杂,只有纯粹的咸和甘。质地是脆的,用筷子从樽里夹起时得小心,否则很容易就折断。入口即化,转眼就了无痕迹,只有余甘。
牛乳以前是在杂货铺都能买到,那个红盖透明玻璃樽没有任何招纸,和本县另一特产大石腐乳的樽相似得可疑,我总觉得就是腐乳樽回收再用的,至于消毒与否之类,我明智地选择不作多想。透明樽中是满满的盐水,然后就是一摞薄薄的牛乳。平时固然是伴粥佳品,但喉咙痛时,阿嫲总会煲白粥让我和着牛乳吃,据闻是下火的。中医我是不信的,但这牛乳白粥下肚,好像喉咙还是熨贴了不少。
原来觉得既然就是芝士一种,应该中西制法始终会各有一种殊途同归的对应。但虽然西人超市芝士琳琅满目,占据着一长条柜台,但牛乳的近似品,还真没有缘碰过。西人芝士发酵的多,由此带来各种微妙层次的味道,越复杂越矜贵,单纯的甘很少见。Mozzarella太淡,Brie的咸与甘倒是单纯了,但质地太软太粘,feta在质地上还有点类似,但太臊。所以对牛乳还是念念不忘,但以前好像听谁说牛乳是多少斤牛奶才制一瓶,估计利润微薄,不知这工艺是否式微,甚至失传。
以前还有一种食物有纯粹的咸和甘,那就是硬口榄豉。榄豉由乌榄制作,有软口硬口之分,制作工艺不同而已。据闻是水温过高会让乌榄变硬,中间一刀,去核分开两半,泡在高浓度盐水里即成硬口。从小到大,硬口榄豉都是亲友制作相送的,没有在市面上见过,现在大家都怕麻烦,我就快20年没有见过了。软口又叫榄角,制作过程不详,现在还是很常见,甚至连我在这小地方的唐人铺都能买到,蒸鲮鱼是绝配。
硬口榄豉好嚼头,我倒未用来送过白粥。最喜欢用它来淘冷饭,就是先一餐剩下的白饭,用滚水一冲,拨散,夹几粒榄豉,我觉得比正餐大鱼大肉还好味。据说是母亲怀孕时的口味会影响小孩子吧。我是个不省心的,妈妈怀我时到7个多月还是吃不下东西,天天就是靠榄豉头菜塞下几口饭,可能这口味也传给了我。
我最喜欢的还是用它来送饭焦。西施煲兴起前,无论大镬饭还是电饭煲,底下都是会有饭焦的。大家把饭装完后,滚水泡一下饭焦,就能轻易刮出。连汤带水加榄豉,有嚼头,又不怕干,还有饭焦和榄豉两种不同的甘,很是过瘾。其中我最爱的是瓦煲的饭焦。我阿嫲和我们住前在乡下独居过几年,我不时被送回去和她住。她胃口小,没有电饭煲,用的只是一个小瓦煲煲饭。少时体弱,还挑食不吃肉,爸爸就天天买瘦肉剁了蒸,让我喝蒸肉上滤出的水。每次回乡他都嘱咐阿嫲如法炮制。我总是不耐烦地喝完那瘦肉水,就当是完成任务,就眼巴巴地盯着阿嫲把饭装出,好让我泡饭焦用榄豉送着吃。她总是边装饭边摇头道“你啊。。。”,估计是边纵容着我的任性,又担心着我的营养吧。
这边咸橄榄成行成列的,味道其实和硬口榄豉有六七成似。但其实橄榄学名是Olea europaea,木樨科木樨榄属;乌榄学名Canarium pimela,橄榄科橄榄属。亲缘关系挺远的。有的只是表面的果实味道相近。嗯,毕竟离乡这么远呢,土风并节物,不与故乡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