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芬
看了《少女哪咋》的电影,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叫做马芬。
“马芬,马芬,我看你叫马粪好了。”女老师一个粉笔头钉过去,稍有偏差,就会弹到我的身上。我就坐在她的后面。
这颗子弹又狠又准。不过马芬好像还是没有睡醒过来。她只是把头从压扁了的书上微微抬起,目光迷离。班上的同学没有笑(如果粉笔准确盯到后面一排高个的男生,此处应会有笑声)。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没有人在意。既没有人在意老师的无名火,更没有人在意引起这团无名火的马芬。她就好像不存在这个教室一样。一个总是没有睡醒的游魂,总能深深地激怒老师。
高一的教室,班主任为了体现某种公平性,会煞费苦心地把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轮换一遍。同学们通常在乾坤大挪移中热闹一番,讥笑一下位移到老师眼皮底下的“幸运儿”。马芬心态很好,“胜不骄、败不馁”,换到哪里都是一个样子。当她换到靠墙壁的位置的时候,基本的坐姿是靠着墙壁,侧对着我,拿着一个随身听,塞着耳机,非常舒服。她会递给我一只耳机耳朵——有点赏口烟的感觉。我伏案写作业,耳机线扯着并不舒服。这时,她就摘下另一只耳朵,跟我说话,更像是自言自语。
“这是朴树的新专辑,好听。”
然后就哼了起来,这首后来大街小巷无限循环的曲子。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歌声飘在最为危险的时段,班主任随时可能来检查的自习时间。马芬同学的魂完全飘起来了。我没有办法掩护一个不在同一时空的人。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有时冒出这样问题。
“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去流浪。”她写几页作业就没耐心了,侧身跟我说这样的话。
不知道她脑子里怎么冒出这么多想法,难道都是那个叫朴树的祸害?时间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是多么简单清晰。好像全班就只有这一个马芬,天天都在进行存在与虚无的摇摆。
很快,她真的不能读下去了。她那正式考入W市重点中学的前几名成绩,一学期之后,就滑落到班上倒数。
很快,班主任非常有责任感地告诉我家长:要小心,你们小孩和马芬走得很近,好像还玩得不错,那个马芬,被老师们嫌死。有一天,妈妈问我:你和马芬是好朋友吗?我说:她喜欢跟我说话,X老师叫她马粪,她天天上课睡觉。妈妈说:马粪?X老师是有多讨嫌她。我说:她还是我行我素,其实人蛮好玩的。妈妈笑了笑,不再说什么。
马芬是M县人。M县人以善经商出名,说明头脑聪明、基因好。另一个佐证是传言全国十个骗子九个来自于W市,九个骗子又有八个来自于M县。在眼看着马芬没法在教室混下去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象她爸突然出现教学楼下:肩上架着量布的长尺(听说是做布料生意的)来打她,把她一路从市区赶回县里。生意上的加减乘除,对于考上重点中学的马芬来说,当然小菜一碟。不过前提是她不要再浮想联翩、灵魂出窍。
电影里面,两个县城女孩是作为正反体存在的,像晴雯与林黛玉的写法。《少女哪咋》的可贵之处,在于关注点本身:小地方女生的生长,包围她们的那些虚伪又虚弱的可怜家长,成年世界混乱不堪的价值观和坚定不移的双重标准。无法和解,成为了冲突的根源,导致了迷一样的出走消失。
在现实中,马芬同学没有一个衬托她的负态。她特立独行地飘荡于怀有清一色相同理想与目标的教室之上,并如愿以偿地率先离场。这种嘲讽的存在姿态付出了当时看来的巨大代价,但现在想来,退学也没什么。如果她后来做服装生意赚大钱,长一辈会换一种姿势来解读她——他们曾认为的一坨屎。如果她平凡无奇,那也毫不出奇,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戏剧和惊喜。
马芬和1999年的朴树有着神似的犯困表情。我只能理解,由于一些因缘际会,有些人就是会更早一点的进入困惑,思考一些不属于当下的问题。还好她不是男生,不然多年之后,大概就会变成了罗永浩锤子手机的粉丝。
对马芬的记忆在高二高三就消失了。现在,坐在办公室,看着远处的山,我有点好奇,她还记不记得这些事情。
“马芬,马芬,我看你叫马粪好了。”女老师一个粉笔头钉过去,稍有偏差,就会弹到我的身上。我就坐在她的后面。
这颗子弹又狠又准。不过马芬好像还是没有睡醒过来。她只是把头从压扁了的书上微微抬起,目光迷离。班上的同学没有笑(如果粉笔准确盯到后面一排高个的男生,此处应会有笑声)。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没有人在意。既没有人在意老师的无名火,更没有人在意引起这团无名火的马芬。她就好像不存在这个教室一样。一个总是没有睡醒的游魂,总能深深地激怒老师。
高一的教室,班主任为了体现某种公平性,会煞费苦心地把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轮换一遍。同学们通常在乾坤大挪移中热闹一番,讥笑一下位移到老师眼皮底下的“幸运儿”。马芬心态很好,“胜不骄、败不馁”,换到哪里都是一个样子。当她换到靠墙壁的位置的时候,基本的坐姿是靠着墙壁,侧对着我,拿着一个随身听,塞着耳机,非常舒服。她会递给我一只耳机耳朵——有点赏口烟的感觉。我伏案写作业,耳机线扯着并不舒服。这时,她就摘下另一只耳朵,跟我说话,更像是自言自语。
“这是朴树的新专辑,好听。”
然后就哼了起来,这首后来大街小巷无限循环的曲子。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歌声飘在最为危险的时段,班主任随时可能来检查的自习时间。马芬同学的魂完全飘起来了。我没有办法掩护一个不在同一时空的人。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有时冒出这样问题。
“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去流浪。”她写几页作业就没耐心了,侧身跟我说这样的话。
不知道她脑子里怎么冒出这么多想法,难道都是那个叫朴树的祸害?时间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是多么简单清晰。好像全班就只有这一个马芬,天天都在进行存在与虚无的摇摆。
很快,她真的不能读下去了。她那正式考入W市重点中学的前几名成绩,一学期之后,就滑落到班上倒数。
很快,班主任非常有责任感地告诉我家长:要小心,你们小孩和马芬走得很近,好像还玩得不错,那个马芬,被老师们嫌死。有一天,妈妈问我:你和马芬是好朋友吗?我说:她喜欢跟我说话,X老师叫她马粪,她天天上课睡觉。妈妈说:马粪?X老师是有多讨嫌她。我说:她还是我行我素,其实人蛮好玩的。妈妈笑了笑,不再说什么。
马芬是M县人。M县人以善经商出名,说明头脑聪明、基因好。另一个佐证是传言全国十个骗子九个来自于W市,九个骗子又有八个来自于M县。在眼看着马芬没法在教室混下去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象她爸突然出现教学楼下:肩上架着量布的长尺(听说是做布料生意的)来打她,把她一路从市区赶回县里。生意上的加减乘除,对于考上重点中学的马芬来说,当然小菜一碟。不过前提是她不要再浮想联翩、灵魂出窍。
电影里面,两个县城女孩是作为正反体存在的,像晴雯与林黛玉的写法。《少女哪咋》的可贵之处,在于关注点本身:小地方女生的生长,包围她们的那些虚伪又虚弱的可怜家长,成年世界混乱不堪的价值观和坚定不移的双重标准。无法和解,成为了冲突的根源,导致了迷一样的出走消失。
在现实中,马芬同学没有一个衬托她的负态。她特立独行地飘荡于怀有清一色相同理想与目标的教室之上,并如愿以偿地率先离场。这种嘲讽的存在姿态付出了当时看来的巨大代价,但现在想来,退学也没什么。如果她后来做服装生意赚大钱,长一辈会换一种姿势来解读她——他们曾认为的一坨屎。如果她平凡无奇,那也毫不出奇,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戏剧和惊喜。
马芬和1999年的朴树有着神似的犯困表情。我只能理解,由于一些因缘际会,有些人就是会更早一点的进入困惑,思考一些不属于当下的问题。还好她不是男生,不然多年之后,大概就会变成了罗永浩锤子手机的粉丝。
对马芬的记忆在高二高三就消失了。现在,坐在办公室,看着远处的山,我有点好奇,她还记不记得这些事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