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说三体小说
随着大刘在美国获大奖,各种有关三体和大刘的信息,就在豆瓣、微博上刷屏了。
三体系列都看完了,也来写点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阅读多年,最早接触科幻小说始于1996年前后,当时是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情节极其曲折,想象夸张丰富,其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至今还仍然记得。而后,由于多种原因,基本不再看科幻小说了,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大众小说,阅读目的是通过小说作品,来探测或者说间接感受现实生活。
说到阅读目的,有必要费些口舌。很多大师、学者、前辈、名人们都不厌其烦的循循教导我们:读书不要有功利性、目的性,一杯清茶,一本闲书,一首背景音乐,就是最惬意的生活时光了。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以实用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年代里,即使你有这种纯粹的心、闲逸的情,也未必有这种纯粹的人,或者足够的时间让你大把地消遣在这种阅读上。坦白说,我就不再此列。在“阅读的价值”或者阅读内在需求的驱动下,面对海量书籍,选择一本书来读都犹豫不决,因为不知道值不值得花费那些时间、精力等成本,去读一本未知的书,这就像以书为媒,赴一场未知的心灵约会。我自己碰到过好几次,看一本书看到一半时就看不下去了,或者粗制滥造、味同嚼蜡,或者和自己的选择标准、心理意愿大相径庭,只有扔在一边了。
据我观察,身边的人似乎很少看书,更多的是低头族、手指族,即使看书的,也以杂志、实用技术书籍为主,或者通俗小说。我去年完完整整地看完的纸质书不超过6本,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的。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当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有幸的是我略微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没有拖国民阅读的后腿。
有点扯远了,没办法,看了《三体》思路也这么飘渺了,扯了一大堆关于阅读价值和取向的话。但是,这些是我对一本书阅读、评价的基础。年初在网上看到不少网友在持续地讨论《三体》,后来听说正在拍电影,觉得有点意思,有了想读一下的兴趣。碰巧执事君小江,约我互评书籍,并郑重推荐这套书,于是欣然同意这篇命题作文。为了避免先入为主,也防止受别人观点的影响,阅读之前我没有看任何关于三体的书评和网友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标准,一门心思的看下去。处理完各种琐事后,在夜深人静悄或者黎明之前,一页页的看下去。还好,第一本不是很长,没有让我失望。
具体来说《三体》第一部,依照我看待一般小说的价值和价值观,揭开它科幻的外衣,核心思想还是对人性、时代、社会进行了描摹,手段就是科幻和科普。刚开始时,关于科学界的那些人和事儿,那些大补脑洞的科普成份,不断登场的人物,交叉起伏的情节,或明或暗的线索像传统小说一样,引起了我的兴趣。那个贯穿始终的“三体”游戏,三体的最终明朗解释,乱纪元、恒纪元的思考,则更兼具了文明进化层级、哲学演化、心理捕获的效果,与小说情节铺开相辅相成,阅读起来,需要不断切换思维模式。三体作为科幻作品,有关科普和科学知识的用料比较多些,讲故事、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时,用到了缜密的科学思维,形而上的哲学思维,还有不少基础科学的交叉,读起来比较烧脑,这是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地方。
但是,个人认为,理工科出身的大刘在人物刻画时,在语言的精致程度上有些欠缺,人物形象塑造上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在最后的情节、线索安排上有些突兀。但瑕不掩瑜,几个主角的形象还是比较成功的。大刘想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中,通过科幻思维展示一种超现实,但小说中有些关键细节却处理的不够生活化,或者说过于生硬。
看完后,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长出一口气,然后去豆瓣查看评价、评论。吃惊的是,关于三体的短评有 22619 条之多,书评有878条之多,浏览下去,叫好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各种声音、各种解读目不暇接,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印证了我前面的废话:阅读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对一本书的整体评价。对文科生而言,大刘的语言水平确实有差距,那一大堆科普名词、数学物理概念看上去也很费脑,但是如果你专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变迁、内心的情感历程、一个故事的倾听,那么这些名词、概念也许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一样的道具了。对理工男来说,也许还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顶峰之作呢。
再简略说点价值观的话。价值观是当下的热门,从庙堂之上到媒体江湖,从体制之内到草根群体,分分钟都在生产、传播、讨论着价值观。从主流意识的强硬攻势,到民间鸡汤的泛滥成灾,多元的碰撞常常让我们眼花缭乱。但同时,群体的分化也在不可避免的生成,你有追求高大上的奋斗情怀,我有把握当下小确幸的悠游自在。
同样的,一本科幻小说到底能制造或者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很有限的。拿这一点说事,是它不能承受之重。如果更文学一点的说法,无非都是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的思考和映照。
三体系列都看完了,也来写点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阅读多年,最早接触科幻小说始于1996年前后,当时是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情节极其曲折,想象夸张丰富,其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至今还仍然记得。而后,由于多种原因,基本不再看科幻小说了,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大众小说,阅读目的是通过小说作品,来探测或者说间接感受现实生活。
说到阅读目的,有必要费些口舌。很多大师、学者、前辈、名人们都不厌其烦的循循教导我们:读书不要有功利性、目的性,一杯清茶,一本闲书,一首背景音乐,就是最惬意的生活时光了。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以实用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年代里,即使你有这种纯粹的心、闲逸的情,也未必有这种纯粹的人,或者足够的时间让你大把地消遣在这种阅读上。坦白说,我就不再此列。在“阅读的价值”或者阅读内在需求的驱动下,面对海量书籍,选择一本书来读都犹豫不决,因为不知道值不值得花费那些时间、精力等成本,去读一本未知的书,这就像以书为媒,赴一场未知的心灵约会。我自己碰到过好几次,看一本书看到一半时就看不下去了,或者粗制滥造、味同嚼蜡,或者和自己的选择标准、心理意愿大相径庭,只有扔在一边了。
据我观察,身边的人似乎很少看书,更多的是低头族、手指族,即使看书的,也以杂志、实用技术书籍为主,或者通俗小说。我去年完完整整地看完的纸质书不超过6本,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的。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当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有幸的是我略微超过了全国人均水平,没有拖国民阅读的后腿。
有点扯远了,没办法,看了《三体》思路也这么飘渺了,扯了一大堆关于阅读价值和取向的话。但是,这些是我对一本书阅读、评价的基础。年初在网上看到不少网友在持续地讨论《三体》,后来听说正在拍电影,觉得有点意思,有了想读一下的兴趣。碰巧执事君小江,约我互评书籍,并郑重推荐这套书,于是欣然同意这篇命题作文。为了避免先入为主,也防止受别人观点的影响,阅读之前我没有看任何关于三体的书评和网友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标准,一门心思的看下去。处理完各种琐事后,在夜深人静悄或者黎明之前,一页页的看下去。还好,第一本不是很长,没有让我失望。
具体来说《三体》第一部,依照我看待一般小说的价值和价值观,揭开它科幻的外衣,核心思想还是对人性、时代、社会进行了描摹,手段就是科幻和科普。刚开始时,关于科学界的那些人和事儿,那些大补脑洞的科普成份,不断登场的人物,交叉起伏的情节,或明或暗的线索像传统小说一样,引起了我的兴趣。那个贯穿始终的“三体”游戏,三体的最终明朗解释,乱纪元、恒纪元的思考,则更兼具了文明进化层级、哲学演化、心理捕获的效果,与小说情节铺开相辅相成,阅读起来,需要不断切换思维模式。三体作为科幻作品,有关科普和科学知识的用料比较多些,讲故事、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时,用到了缜密的科学思维,形而上的哲学思维,还有不少基础科学的交叉,读起来比较烧脑,这是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地方。
但是,个人认为,理工科出身的大刘在人物刻画时,在语言的精致程度上有些欠缺,人物形象塑造上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在最后的情节、线索安排上有些突兀。但瑕不掩瑜,几个主角的形象还是比较成功的。大刘想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中,通过科幻思维展示一种超现实,但小说中有些关键细节却处理的不够生活化,或者说过于生硬。
看完后,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长出一口气,然后去豆瓣查看评价、评论。吃惊的是,关于三体的短评有 22619 条之多,书评有878条之多,浏览下去,叫好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各种声音、各种解读目不暇接,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印证了我前面的废话:阅读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对一本书的整体评价。对文科生而言,大刘的语言水平确实有差距,那一大堆科普名词、数学物理概念看上去也很费脑,但是如果你专注的是人物的命运变迁、内心的情感历程、一个故事的倾听,那么这些名词、概念也许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一样的道具了。对理工男来说,也许还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顶峰之作呢。
再简略说点价值观的话。价值观是当下的热门,从庙堂之上到媒体江湖,从体制之内到草根群体,分分钟都在生产、传播、讨论着价值观。从主流意识的强硬攻势,到民间鸡汤的泛滥成灾,多元的碰撞常常让我们眼花缭乱。但同时,群体的分化也在不可避免的生成,你有追求高大上的奋斗情怀,我有把握当下小确幸的悠游自在。
同样的,一本科幻小说到底能制造或者体现的价值观,也是很有限的。拿这一点说事,是它不能承受之重。如果更文学一点的说法,无非都是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的思考和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