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消暑(二)石窟、壁画墓、寺庙(@嘉峪关+张掖+乐都)
本篇消暑点:
新城魏晋壁画墓@嘉峪关
丁家闸壁画墓@嘉峪关
西凉王陵@嘉峪关
大佛寺@张掖
马蹄寺石窟群@张掖
瞿坛寺@乐都
【新城魏晋壁画墓@嘉峪关】
看“魏晋砖壁画博物馆”里的讲解图,“新城-果园墓群”的面积简直比整个嘉峪关市都还大!
这里的M5出了著名的驿传图,还是中国邮政的logo?不过实物早已被甘肃省博没收。
开放的墓只有M6,墓的形制与佛爷庙湾的比起来已经有了明显不同,照墙制作得略粗糙,但墓室增多,一般都是前、中、后室结构,室与室之间以矮小的券门联通,而壁画砖也多集中在前室和中室。
虽说壁画砖史料价值极高,但在俺这种俗人眼里看来看去都是“西北灵魂画风”。
印象深刻的是一枚采桑的健气小姑娘,扎两小辫,整了个方形的容器在身上,在桑树下又是采摘又是射箭,玩耍得好不威风。
不知为毛,让俺想起《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在雪地梅树下练功的样子。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那时的嘉峪关人民很爱吃烤肉,烤肉的串并不是用现代那种一根一根的细铁签,而是黑黑的粗粗的的三叉戟!连“尊贵的墓主夫人”在宴饮时也直接是把这三叉戟递给客人,吃个烤肉整得跟械斗似的。
【丁家闸壁画墓@嘉峪关】
丁家闸这个墓与前面的又有显著变化,高高的照墙没有了,墓室内的壁画不再限于一砖一画,而是从四壁到顶部整面刷白,分层作画。
前室窟顶是神话题材,有著名的“神马”。
后室的人世题材中,也是封建大地主家族庄园的各种生产劳作、日常运营、吃吃喝喝、寻欢作乐。底部有棵妖娆的大树,树上有一鸟一猴,树下有一栅栏和一裸人。
多图可看http://www.douban.com/note/228928001/
【西凉王陵@嘉峪关】
此陵距地表20米,墓道长70米,一路向下真的非常非常深。
跟吓人的墓道比起来,墓室本身倒是朴素的砖石垒砌,没有照墙,仅有一点点可忽略不计的砖画。
某人问道为什么王陵的墓反而没有壁画?讲解员说:这估计就跟我们建筑室内装修似的,这几年流行吊顶铺地板砖,过几年流行不吊顶铺木地板。不能以壁画的多少来推断墓主地位的高低。
可能比起花哨浮夸的装饰,西凉王李暠大人更信奉“灵魂的深度,是纯粹的深度”。
【大佛寺@张掖】
“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名为西夏所建,但目前看到的外观包括整个卧佛殿都是乾隆年间修复/重建的,后面的藏经殿则是雍正年间重建的。卧佛殿与藏经殿之间有个“佛教艺术陈列厅”,则是张掖文庙大成殿迁址而来。
乾隆年间这次重修把卧佛殿从七间改为九间,从庑殿顶改为重檐歇山顶,外观三层,实为两层。
在佛教艺术陈列厅中,放置了卧佛的木胚模型,模拟了木胎泥塑的制作过程,非常好玩:
资料上说宋辽金夏时期的涅槃像一般是释迦头前立大梵天和帝释天,脚部一人跪着摸足,同时站着末罗族首领(参见上篇中东千佛洞的涅槃图像)。与惯例相比,大佛寺的卧佛头前和脚边仅分别有一尊高达7米的供养人像,可能分别是帝释天和大梵天(省掉摸足人和末罗族首领),也可能是帝释天和末罗族首领(省掉摸足人和大梵天)。
卧佛背后的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壁画,资料显示,壁画题材来源于明代吴承恩定稿的《西游记》小说,因为壁画中有小说版才开始有的“恨逐美猴王”情节;而又有资料将壁画与明代末期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版画刻本中的插图相对照,发现壁画的人物、环境及构图与李评本插图极为相似,通过图像对比,认为此处的“恨逐美猴王”应为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即唐僧第二次放逐孙悟空的情节。
藏经殿展出了国宝级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等多部明清豪华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俗称《金经》,每函卷首扉页用金粉精绘降魔坛城画,经文中“佛”“菩萨”用金粉书写,其他字用银粉书写。
【马蹄寺石窟群@张掖】
马蹄寺是片面积很大、文化遗存很多,风景颜值很高的景区,受时间所限,并不能把每个点都玩到,只能将就最重要的看看。
金塔寺石窟
要达到此处,进了马蹄寺景区后,先得开1个钟头的盘山路到达山脚下(一路风景很漂亮),然后下车在森林里步行1.5公里的山路(那时已是3000多米的海拔了),来到一个赤色崖壁下,再登上200多级陡峭的台阶到达崖壁的中间(爬完台阶彻底喘成SB)(此处距地面60多米),这才能看到石窟(真TM会躲!)
窟内壁画脱落严重,雕塑的色彩也是后代补绘的,但形体面目都保持较好,仍能感受其生机勃勃的鲜活。
塑像们一眼望去玲珑多姿,充满稚气与童趣,无论是大佛小佛还是菩萨弟子天王,基本都是“粗短丰硕,厚肩圆臂,收腰鼓腹,双腿浑圆,鱼眼弯眉,嘴小唇薄”,用现在的词说,就是典型的“萌萌哒”啊!与后世惯常的华贵优雅石窟造像比起来,这个简直像是专为小朋友礼佛而用的Q版石窟。
甚至连“释迦苦修像”的形象都是苦中带萌,还给他搭配一枚扭腰举手的天王。
这货甚至穿着短裤背对观众
东窟的中心柱上,虽然中层满排的圆雕高肉飞天很抓人,但我的视线还是被中层佛龛外侧上部(或者说是几个龛外侧相交处)那些探出上半身的小菩萨牢牢吸引,他们都身子侧向下方探出,或举起双手,或张开手臂,好像在招呼下面的观众,又像在热情地兜售什么东东。
观音洞
从金塔寺返回的路上,有个岔路口可通向此处,也是整个马蹄寺景区比较靠里的地方。
上观音洞据说没有内容,就在下面远观了下;下观音洞爬上去看了3号窟,形制比较老,有中心塔柱,不过柱内已无佛像。
壁画是明代重绘的密宗题材,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保存还算完好。
窟顶前部是人字披,顶部下方还有坛城。
三十三天
因人流太多还得排队上下出入,除了外观上的新奇和内里通道攀爬时的险峻让人印象深刻,真记不起洞窟里有什么有价值的古物了。
【瞿坛寺@乐都】
瞿坛寺建筑群规模庞大,前后有三个院落,均为不同时期建造。
所谓的“明代官式建筑典范”,但其实多处细节并不那么官式,比如:
-三个院落,第一进只有两座碑亭,第三进只有隆国殿和两侧钟鼓楼,独独第二进挤了九座殿堂(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四座配殿、两侧的护法殿、三世殿)和四座香趣塔;
-瞿昙殿奇怪的前檐抱厦,宝光殿奇怪的阻碍月台与檐廊通路的砖墙,隆国殿奇怪的正面无台阶的月台,隆国殿坐在的院落还是通过斜廊引导入内。
-虽然说是汉式建筑,但多处细节也体现了藏族元素。
隆国殿阔七间,深五间,重檐庑殿顶,完全模仿故宫太和殿的架势。隆国殿两旁的钟鼓楼也为重檐庑殿顶,两层间有外镶着滴珠板的平座,下层的屋檐瓦顶与两侧的游廊连成一片,结合得“极为妥帖”。
来瞿昙寺当然主要为了看壁画,除了著名的回廊壁画,隆国殿内部的明代密宗壁画也极好,题材为释迦、菩萨和金刚。不知为毛,两侧和明间两端的墙壁都用红幕布给遮了起来,仅塑像背后墙上的四副能看到,仅从这四副来看,画幅人物高大,线条苍劲有力,用色厚重华丽(大块的朱红和墨绿)。
回廊壁画也看得很过瘾,从隆国殿的东抄手廊开始,一直到西抄手廊结束,现存45铺画面。
壁画题材没啥特别,仍是(极其中国本土化了的)佛传故事,而且感觉画师“讲故事”的节奏有点问题,前面居然用了好多幅反复画那个“红衣天人(净居天子)”去天宫请上神降临下世解救众生苦难,释迦拖拖拉拉好不容易降生了,又飞快地成长(到第12幅才生出来,到第17幅已经在殿堂上接见各路王侯了),到后面一大段壁画丢失,到清代道光年间画师接力重绘后,就已经跳过了N个环节,直接开始“魔军扰佛”大战了。
另外还时不时穿插一些外传故事,貌似在“多头叙事,分段剪辑”。比如资料上被大赞特赞的第6幅:
【重峦叠翠,岚兴鹿鸣,飞泉流瀑,小桥垂柳,景色十分优美。……一队骑马军士在侍卫仪仗的簇拥下出发,沿山间道路迤逦前进。他们的目的应当是谒请处于画面左侧、在深山中修行的一位上师;他身着红色袈裟,头戴格鲁派僧帽,安稳跏座,旁有侍童。山外有平民牵牦牛背水壶,前往山中供养上师。途中还有其他人群,这些都表明这位上师是有道高僧。
此图穿插在回廊佛传故事中,颇难解释,有可能表现带有地方性的故事情节;或表现请菩萨降生救世,虽然画面与佛传“运饷资粮”的构图相仿。……画师似乎掌握了现代绘画的透视技巧,……将所有景物与人物安置在符合现代透视关系的鸟瞰图内,……画师非常熟悉湟水与大通河流域的地貌特征,绿色的草坝边缘是参差的黄土沟壑,用色非常大胆……】
刨开题材和节奏上的嘈点,画师绘画技能还是满点的,处处能欣赏到高水平的青绿山水,而且将“山石松柏分割/填充画面”这一招用得活龙活现。人物方面使用工笔画法,线条粗密适度,衣纹用色典雅,就像明代话本的高规格插图一样。建筑方面,虽然比不上榆林窟的西夏建筑画,但也保留了界画的技法,单体的阁楼建筑画得不错。
(本文中看着不像是照片的图片来自:
《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
《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by杨静
《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创作年代再探》by周建
《马蹄寺、文殊山、昌马诸石窟调查简报》by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by张驭寰 杜仙洲
《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by谢继胜 廖旸
金塔寺窟内图像来自“浙大图书馆”)
(一)石窟、壁画墓(@敦煌+瓜州)
(三)七一冰川(@嘉峪关)
(四)岗什卡(@门源)
新城魏晋壁画墓@嘉峪关
丁家闸壁画墓@嘉峪关
西凉王陵@嘉峪关
大佛寺@张掖
马蹄寺石窟群@张掖
瞿坛寺@乐都
【新城魏晋壁画墓@嘉峪关】
看“魏晋砖壁画博物馆”里的讲解图,“新城-果园墓群”的面积简直比整个嘉峪关市都还大!
这里的M5出了著名的驿传图,还是中国邮政的logo?不过实物早已被甘肃省博没收。
![]() |
M5的驿传图 |
开放的墓只有M6,墓的形制与佛爷庙湾的比起来已经有了明显不同,照墙制作得略粗糙,但墓室增多,一般都是前、中、后室结构,室与室之间以矮小的券门联通,而壁画砖也多集中在前室和中室。
![]() |
M6照墙 |
![]() |
M6剖面 |
虽说壁画砖史料价值极高,但在俺这种俗人眼里看来看去都是“西北灵魂画风”。
印象深刻的是一枚采桑的健气小姑娘,扎两小辫,整了个方形的容器在身上,在桑树下又是采摘又是射箭,玩耍得好不威风。
![]() |
M6,采桑图 |
不知为毛,让俺想起《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在雪地梅树下练功的样子。
![]() |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那时的嘉峪关人民很爱吃烤肉,烤肉的串并不是用现代那种一根一根的细铁签,而是黑黑的粗粗的的三叉戟!连“尊贵的墓主夫人”在宴饮时也直接是把这三叉戟递给客人,吃个烤肉整得跟械斗似的。
![]() |
M6,吃肉如械斗 |
【丁家闸壁画墓@嘉峪关】
丁家闸这个墓与前面的又有显著变化,高高的照墙没有了,墓室内的壁画不再限于一砖一画,而是从四壁到顶部整面刷白,分层作画。
![]() |
丁家闸墓剖面 |
前室窟顶是神话题材,有著名的“神马”。
![]() |
丁家闸墓,神马 |
后室的人世题材中,也是封建大地主家族庄园的各种生产劳作、日常运营、吃吃喝喝、寻欢作乐。底部有棵妖娆的大树,树上有一鸟一猴,树下有一栅栏和一裸人。
![]() |
丁家闸墓,大树 |
多图可看http://www.douban.com/note/228928001/
【西凉王陵@嘉峪关】
此陵距地表20米,墓道长70米,一路向下真的非常非常深。
跟吓人的墓道比起来,墓室本身倒是朴素的砖石垒砌,没有照墙,仅有一点点可忽略不计的砖画。
某人问道为什么王陵的墓反而没有壁画?讲解员说:这估计就跟我们建筑室内装修似的,这几年流行吊顶铺地板砖,过几年流行不吊顶铺木地板。不能以壁画的多少来推断墓主地位的高低。
可能比起花哨浮夸的装饰,西凉王李暠大人更信奉“灵魂的深度,是纯粹的深度”。
![]() |
西凉王陵墓道,据说整修这墓道花了20多万 |
![]() |
西凉王陵墓道,两边的黄色土坯是墓道原始墙壁 |
【大佛寺@张掖】
“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名为西夏所建,但目前看到的外观包括整个卧佛殿都是乾隆年间修复/重建的,后面的藏经殿则是雍正年间重建的。卧佛殿与藏经殿之间有个“佛教艺术陈列厅”,则是张掖文庙大成殿迁址而来。
乾隆年间这次重修把卧佛殿从七间改为九间,从庑殿顶改为重檐歇山顶,外观三层,实为两层。
![]() |
大佛殿剖面图 |
在佛教艺术陈列厅中,放置了卧佛的木胚模型,模拟了木胎泥塑的制作过程,非常好玩:
![]() |
搭木头框架→框架缠上宽木条→木条上敷泥→泥塑上贴金及彩绘 |
资料上说宋辽金夏时期的涅槃像一般是释迦头前立大梵天和帝释天,脚部一人跪着摸足,同时站着末罗族首领(参见上篇中东千佛洞的涅槃图像)。与惯例相比,大佛寺的卧佛头前和脚边仅分别有一尊高达7米的供养人像,可能分别是帝释天和大梵天(省掉摸足人和末罗族首领),也可能是帝释天和末罗族首领(省掉摸足人和大梵天)。
![]() |
佛足边没有摸足供养 |
卧佛背后的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壁画,资料显示,壁画题材来源于明代吴承恩定稿的《西游记》小说,因为壁画中有小说版才开始有的“恨逐美猴王”情节;而又有资料将壁画与明代末期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版画刻本中的插图相对照,发现壁画的人物、环境及构图与李评本插图极为相似,通过图像对比,认为此处的“恨逐美猴王”应为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即唐僧第二次放逐孙悟空的情节。
![]() |
大佛寺壁画,恨逐美猴王 |
![]() |
李评本第56回插画(特地去书展上找到一本李评本翻到此处) |
藏经殿展出了国宝级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等多部明清豪华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俗称《金经》,每函卷首扉页用金粉精绘降魔坛城画,经文中“佛”“菩萨”用金粉书写,其他字用银粉书写。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扉页金粉图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扉页金粉图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扉页金粉图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扉页金粉图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金银粉书写 |
【马蹄寺石窟群@张掖】
马蹄寺是片面积很大、文化遗存很多,风景颜值很高的景区,受时间所限,并不能把每个点都玩到,只能将就最重要的看看。
金塔寺石窟
要达到此处,进了马蹄寺景区后,先得开1个钟头的盘山路到达山脚下(一路风景很漂亮),然后下车在森林里步行1.5公里的山路(那时已是3000多米的海拔了),来到一个赤色崖壁下,再登上200多级陡峭的台阶到达崖壁的中间(爬完台阶彻底喘成SB)(此处距地面60多米),这才能看到石窟(真TM会躲!)
![]() |
去金塔寺沿路风光 |
![]() |
到达金塔寺所在的山下,开始徒步一段林中路 |
![]() |
金塔寺石窟所在的郁郁葱葱的山谷 |
![]() |
金塔寺石窟所在的赤色崖壁 |
![]() |
![]() |
要进石窟还得在3000多米的海拔爬完这极陡的台阶 |
![]() |
金塔寺东西二窟 |
![]() |
金塔寺东窟 |
![]() |
金塔寺西窟 |
窟内壁画脱落严重,雕塑的色彩也是后代补绘的,但形体面目都保持较好,仍能感受其生机勃勃的鲜活。
塑像们一眼望去玲珑多姿,充满稚气与童趣,无论是大佛小佛还是菩萨弟子天王,基本都是“粗短丰硕,厚肩圆臂,收腰鼓腹,双腿浑圆,鱼眼弯眉,嘴小唇薄”,用现在的词说,就是典型的“萌萌哒”啊!与后世惯常的华贵优雅石窟造像比起来,这个简直像是专为小朋友礼佛而用的Q版石窟。
![]() |
金塔寺石窟各类短萌肥圆的坐佛、菩萨、飞天、力士 |
甚至连“释迦苦修像”的形象都是苦中带萌,还给他搭配一枚扭腰举手的天王。
![]() |
金塔寺东窟,释迦苦修像 |
这货甚至穿着短裤背对观众
![]() |
金塔寺东窟,中心柱东面 |
东窟的中心柱上,虽然中层满排的圆雕高肉飞天很抓人,但我的视线还是被中层佛龛外侧上部(或者说是几个龛外侧相交处)那些探出上半身的小菩萨牢牢吸引,他们都身子侧向下方探出,或举起双手,或张开手臂,好像在招呼下面的观众,又像在热情地兜售什么东东。
![]() |
金塔寺东窟,中心柱西面线图 |
![]() |
金塔寺东窟,中心柱西面热情似火的小菩萨 |
观音洞
从金塔寺返回的路上,有个岔路口可通向此处,也是整个马蹄寺景区比较靠里的地方。
上观音洞据说没有内容,就在下面远观了下;下观音洞爬上去看了3号窟,形制比较老,有中心塔柱,不过柱内已无佛像。
![]() |
下观音洞外观 |
![]() |
下观音洞3窟中心柱 |
壁画是明代重绘的密宗题材,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保存还算完好。
![]() |
下观音洞3窟,明代密宗壁画 |
![]() |
下观音洞3窟,明代密宗壁画 |
窟顶前部是人字披,顶部下方还有坛城。
![]() |
下观音洞3窟,窟前人字披下的坛城 |
三十三天
因人流太多还得排队上下出入,除了外观上的新奇和内里通道攀爬时的险峻让人印象深刻,真记不起洞窟里有什么有价值的古物了。
![]() |
三十三天远观全景 |
![]() |
三十三天通道路线 |
【瞿坛寺@乐都】
瞿坛寺建筑群规模庞大,前后有三个院落,均为不同时期建造。
![]() |
瞿昙寺总图,第二院落很挤 |
所谓的“明代官式建筑典范”,但其实多处细节并不那么官式,比如:
-三个院落,第一进只有两座碑亭,第三进只有隆国殿和两侧钟鼓楼,独独第二进挤了九座殿堂(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四座配殿、两侧的护法殿、三世殿)和四座香趣塔;
-瞿昙殿奇怪的前檐抱厦,宝光殿奇怪的阻碍月台与檐廊通路的砖墙,隆国殿奇怪的正面无台阶的月台,隆国殿坐在的院落还是通过斜廊引导入内。
![]() |
洪武年间的瞿昙殿 |
![]() |
永乐年间的宝光殿 |
![]() |
宣德年间的隆国殿 |
-虽然说是汉式建筑,但多处细节也体现了藏族元素。
![]() |
瓦当、屋脊上的藏文 |
隆国殿阔七间,深五间,重檐庑殿顶,完全模仿故宫太和殿的架势。隆国殿两旁的钟鼓楼也为重檐庑殿顶,两层间有外镶着滴珠板的平座,下层的屋檐瓦顶与两侧的游廊连成一片,结合得“极为妥帖”。
![]() |
隆国殿两侧与回廊融为一体的钟鼓楼,造型比较有新意 |
![]() |
钟鼓楼平座细节 |
![]() |
隆国殿和宝光殿的槅扇木雕 |
来瞿昙寺当然主要为了看壁画,除了著名的回廊壁画,隆国殿内部的明代密宗壁画也极好,题材为释迦、菩萨和金刚。不知为毛,两侧和明间两端的墙壁都用红幕布给遮了起来,仅塑像背后墙上的四副能看到,仅从这四副来看,画幅人物高大,线条苍劲有力,用色厚重华丽(大块的朱红和墨绿)。
回廊壁画也看得很过瘾,从隆国殿的东抄手廊开始,一直到西抄手廊结束,现存45铺画面。
![]() |
隆国殿旁边的东抄手廊 |
![]() |
回廊明代壁画 |
![]() |
回廊明代壁画 |
![]() |
回廊壁画顺序示意图,东部明代壁画17铺,西部清代壁画28铺 |
壁画题材没啥特别,仍是(极其中国本土化了的)佛传故事,而且感觉画师“讲故事”的节奏有点问题,前面居然用了好多幅反复画那个“红衣天人(净居天子)”去天宫请上神降临下世解救众生苦难,释迦拖拖拉拉好不容易降生了,又飞快地成长(到第12幅才生出来,到第17幅已经在殿堂上接见各路王侯了),到后面一大段壁画丢失,到清代道光年间画师接力重绘后,就已经跳过了N个环节,直接开始“魔军扰佛”大战了。
另外还时不时穿插一些外传故事,貌似在“多头叙事,分段剪辑”。比如资料上被大赞特赞的第6幅:
【重峦叠翠,岚兴鹿鸣,飞泉流瀑,小桥垂柳,景色十分优美。……一队骑马军士在侍卫仪仗的簇拥下出发,沿山间道路迤逦前进。他们的目的应当是谒请处于画面左侧、在深山中修行的一位上师;他身着红色袈裟,头戴格鲁派僧帽,安稳跏座,旁有侍童。山外有平民牵牦牛背水壶,前往山中供养上师。途中还有其他人群,这些都表明这位上师是有道高僧。
此图穿插在回廊佛传故事中,颇难解释,有可能表现带有地方性的故事情节;或表现请菩萨降生救世,虽然画面与佛传“运饷资粮”的构图相仿。……画师似乎掌握了现代绘画的透视技巧,……将所有景物与人物安置在符合现代透视关系的鸟瞰图内,……画师非常熟悉湟水与大通河流域的地貌特征,绿色的草坝边缘是参差的黄土沟壑,用色非常大胆……】
![]() |
第6铺壁画,佛传故事中乱入的“本地军民供养上师” |
![]() |
第6铺壁画,佛传故事中乱入的“本地军民供养上师” |
刨开题材和节奏上的嘈点,画师绘画技能还是满点的,处处能欣赏到高水平的青绿山水,而且将“山石松柏分割/填充画面”这一招用得活龙活现。人物方面使用工笔画法,线条粗密适度,衣纹用色典雅,就像明代话本的高规格插图一样。建筑方面,虽然比不上榆林窟的西夏建筑画,但也保留了界画的技法,单体的阁楼建筑画得不错。
(本文中看着不像是照片的图片来自:
《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
《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by杨静
《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创作年代再探》by周建
《马蹄寺、文殊山、昌马诸石窟调查简报》by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by张驭寰 杜仙洲
《瞿昙寺回廊佛传壁画内容辨识与风格分析》by谢继胜 廖旸
金塔寺窟内图像来自“浙大图书馆”)
(一)石窟、壁画墓(@敦煌+瓜州)
(三)七一冰川(@嘉峪关)
(四)岗什卡(@门源)
-
ayu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14 18:36:34
-
小钻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2 22:35:42
-
夏天的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12:04:00
-
李淳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11:10:00
-
西环咔咔Dere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10:35:34
-
百鬼夜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09:54:42
-
二婶子不得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08:34:47
-
老肥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08:23:56
-
蓝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6 06:34:55
-
樱桃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5 22:06:40
-
丁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25 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