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对豆瓣的回忆与反思
爱之愈深,痛之愈切。他是爱豆瓣的,也谢谢他。让我了解了更多的豆瓣。
—文章是基于李厚辰在馒头商学院作的公开课《豆瓣文化、情怀、UGC和去中心化的经验和教训》
开讲时,我又多知道了个了C2C的概念。不是客户端对客户端,而是COPY TO CHINA。在他看来豆瓣是独特的。在中国,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原型。这自不必多说。他提了一系列的问题“豆瓣是什么?”“如果用三个词概括豆瓣,你会怎么说?”“文艺?小清新?慢公司?”他认为,豆瓣绝不是IMDB的翻版。因为豆瓣最初是从图书做起的,而不是电影。豆瓣的确是一个庞大的产品,里面已经装了很多东西。他甚至可以舍弃QQ,而不会丢弃豆瓣。豆瓣,已是是他的精神家园。上面的三个标签,他是强烈的不认同。因为现代人是懒惰的,他们只想知道见到的道理。他说豆瓣喜欢最多的歌手是陈奕迅,大家都直到陈是一个主流歌手。一点不文艺,一点不小清新。甚至说文艺,小清新他们自己都不直到。说老实话,我还真不知道。“慢公司”他从估值谈了谈,而且豆瓣也在尽可能的尝试。
“天真”不是一个坏词汇。现如今在互联网的投机者整天都在想着估值与作假。阿北不是不世故,他只是守着他自己的天真。
豆瓣的小组是个伟大的开始。(说老实话,我现在都还在用小组找着我感兴趣的东西。)豆瓣的第一个小组“BLOGGER小组”。这帮爱读书又爱表达欲的人啊!豆瓣的算法和技术范围在业界还是很强的。
有没有想过如果豆瓣先做了音乐或电影会如何?
作为三大板块中最式微的那一个,对豆瓣的意义是巨大的。直到今天豆瓣依然受益于这个伟大的起点。
非常有趣的一点。阿北学习PYTHON,前沿的后端语言,相对于JAVA。正因为是PYTHON,程序员对于书的选择和评论,从这点切入,产生了非常棒的UGC内容。他们旺盛的表达欲,可以从他们是BLOGGER的作者看出。程序员非常严谨,他们对于排版与内容,是相当严格的。
“前1000个用户”。很有意思的一点。现代的互联网产品的前1000个用户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创业者,而不是真的有需求的用户!!!
豆瓣的找同好。TAG与分类。标签与分类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它是每个人的自我创作,所以最大化的支持个性。
豆瓣用户可以自己上传书目。这就是网民的力量。
有些读书人并不一定喜欢看电影。他们认为电影是快餐化的东西,书籍更系统。
读书是有天花板的东西,读书是小众的。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阅读正变得越来越弱。
豆瓣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去中心化”和“长尾”。豆瓣的野望与疯魔。去中心化,类比微博与微信。得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结论:微信有更多的去中心化特性,微博的架构靠大V和段子手。论据是更多的自媒体在微信号,甚至有了自己的APP。非常棒的UGC产品?必须是去中心化和长尾的。不需要意见领袖,因为大的意见领袖剥夺了其他人的意见得以展现。难以把握的长尾与去中心尺度?豆瓣猜真的全能猜完?最佳关注数的困境。如果你的微信有1000好友,你的朋友圈信息是非常凌乱的,信噪比是非常高的。这真的是个尺度。豆瓣说这个产品的反思?为何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产品。豆瓣本身是有点严肃性的,这中140字的引进,段子手就来了。
豆瓣开始加速了
在2007年,豆瓣和QQ空间开始合作。豆瓣成为了一个巨量的公司。百万级到千万级就这么轻易跨过了。精英的程序员与90后,两者产生了不同的UGC内容。90+去中心化+长尾=?豆瓣一直在尝试。广场、部落、阿尔法城。。。
豆瓣为什么要出很多的APP?因为阿北想自己找到自己的归属。
寡淡的求知欲,旺盛的实用主义,导致了阅读快感的隔靴搔让。
大潮来了
注意力开始极度稀缺,判断力开始下降(群茫),精选而不是个性化(强化内容生产,编辑,而不是个性)。
知乎的迎头赶上。豆瓣的约炮都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化色彩。
豆瓣一如既往的失去焦点。电影票的猫眼,书籍的亚马逊。
豆瓣潜移默化的影响:“去中心化”和“长尾”。
PS:
信息量很大,还可以慢慢探索。
—文章是基于李厚辰在馒头商学院作的公开课《豆瓣文化、情怀、UGC和去中心化的经验和教训》
开讲时,我又多知道了个了C2C的概念。不是客户端对客户端,而是COPY TO CHINA。在他看来豆瓣是独特的。在中国,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原型。这自不必多说。他提了一系列的问题“豆瓣是什么?”“如果用三个词概括豆瓣,你会怎么说?”“文艺?小清新?慢公司?”他认为,豆瓣绝不是IMDB的翻版。因为豆瓣最初是从图书做起的,而不是电影。豆瓣的确是一个庞大的产品,里面已经装了很多东西。他甚至可以舍弃QQ,而不会丢弃豆瓣。豆瓣,已是是他的精神家园。上面的三个标签,他是强烈的不认同。因为现代人是懒惰的,他们只想知道见到的道理。他说豆瓣喜欢最多的歌手是陈奕迅,大家都直到陈是一个主流歌手。一点不文艺,一点不小清新。甚至说文艺,小清新他们自己都不直到。说老实话,我还真不知道。“慢公司”他从估值谈了谈,而且豆瓣也在尽可能的尝试。
“天真”不是一个坏词汇。现如今在互联网的投机者整天都在想着估值与作假。阿北不是不世故,他只是守着他自己的天真。
豆瓣的小组是个伟大的开始。(说老实话,我现在都还在用小组找着我感兴趣的东西。)豆瓣的第一个小组“BLOGGER小组”。这帮爱读书又爱表达欲的人啊!豆瓣的算法和技术范围在业界还是很强的。
有没有想过如果豆瓣先做了音乐或电影会如何?
作为三大板块中最式微的那一个,对豆瓣的意义是巨大的。直到今天豆瓣依然受益于这个伟大的起点。
非常有趣的一点。阿北学习PYTHON,前沿的后端语言,相对于JAVA。正因为是PYTHON,程序员对于书的选择和评论,从这点切入,产生了非常棒的UGC内容。他们旺盛的表达欲,可以从他们是BLOGGER的作者看出。程序员非常严谨,他们对于排版与内容,是相当严格的。
“前1000个用户”。很有意思的一点。现代的互联网产品的前1000个用户大多数都是互联网创业者,而不是真的有需求的用户!!!
豆瓣的找同好。TAG与分类。标签与分类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它是每个人的自我创作,所以最大化的支持个性。
豆瓣用户可以自己上传书目。这就是网民的力量。
有些读书人并不一定喜欢看电影。他们认为电影是快餐化的东西,书籍更系统。
读书是有天花板的东西,读书是小众的。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阅读正变得越来越弱。
豆瓣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去中心化”和“长尾”。豆瓣的野望与疯魔。去中心化,类比微博与微信。得出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结论:微信有更多的去中心化特性,微博的架构靠大V和段子手。论据是更多的自媒体在微信号,甚至有了自己的APP。非常棒的UGC产品?必须是去中心化和长尾的。不需要意见领袖,因为大的意见领袖剥夺了其他人的意见得以展现。难以把握的长尾与去中心尺度?豆瓣猜真的全能猜完?最佳关注数的困境。如果你的微信有1000好友,你的朋友圈信息是非常凌乱的,信噪比是非常高的。这真的是个尺度。豆瓣说这个产品的反思?为何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产品。豆瓣本身是有点严肃性的,这中140字的引进,段子手就来了。
豆瓣开始加速了
在2007年,豆瓣和QQ空间开始合作。豆瓣成为了一个巨量的公司。百万级到千万级就这么轻易跨过了。精英的程序员与90后,两者产生了不同的UGC内容。90+去中心化+长尾=?豆瓣一直在尝试。广场、部落、阿尔法城。。。
豆瓣为什么要出很多的APP?因为阿北想自己找到自己的归属。
寡淡的求知欲,旺盛的实用主义,导致了阅读快感的隔靴搔让。
大潮来了
注意力开始极度稀缺,判断力开始下降(群茫),精选而不是个性化(强化内容生产,编辑,而不是个性)。
知乎的迎头赶上。豆瓣的约炮都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化色彩。
豆瓣一如既往的失去焦点。电影票的猫眼,书籍的亚马逊。
豆瓣潜移默化的影响:“去中心化”和“长尾”。
PS:
信息量很大,还可以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