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江的孤獨
1123號
昨天去看楊春江的作品《感官世界》,算是一個意外。我對楊春江沒有足夠的關注,包括他之前作品,偶爾在香港的宣傳單張上看到,卻沒有關注。聼朋友講他是一個很特別的舞者,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他的演出。今年廣東現代舞團的香港平臺讓他來廣州特別創作了一部《感官世界》,讓人驚艷一番。
楊春江善用舞臺,這是他編舞的一個很重要的風格,這得益于他對空間的敏感。他自己也稱,因爲生活在香港這樣一個逼仄的城市,他學會了在微小的空間表現自己的思考。《感官世界》是如此充分地體現了他這一思考。劇場的後方是一塊投影幕布,幕布的四角被四條背色的帶子延展開,拉伸了空間,讓一個呆板的四角形舞臺有了梯形的視角,對空間的創造性一下子體現了出來。
燈光暗下。觀衆還在期待舞者走上台來,呈現自己的身體,卻只聽到了沙沙的塑料袋的摩擦聲,驀然回首,發現舞者已經在舞臺後方的攝影格中緩慢地移動自己的身體。這種語彙來自日本的舞踏,要求舞者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在幾乎靜止的變化中表達自己。舞踏以近乎殘忍的跌倒和反肢體的方式來反抗西方現代舞美學,曾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舞蹈概念,不過楊春江的舞踏部分卻幾乎與重力無關,他的變化仿佛是在一個異類的空間中。儅他在息光之後又一次出現在舞臺上的入場口的時候,空間仿佛頃刻前被竪了起來,而他出現在一個可以將身體傳輸的時間之洞中。他在門洞之上的反復尋找身體變化的可能性,折射出與重力、空間對抗的超人意志。我想這種對抗已經不是舞踏死亡一樣的沉重和虛無,更多的反而是積極的與自然物理空間的對話與思考。
舞蹈的第二部分,舞者仿佛處身一個遊戲的空間,一個世俗的場域。開場是一個變幻的椅子,多媒體的使用一直是楊春江很擅長的一面。變化的視頻仿佛一個數字空間,儅這個空間被打破,舞者變成了一個被這個空間限制的現代人。因爲我經常去香港看演出,地鐵傳送帶、隨著慣性而在地鐵上不斷調整自己身體重心的年輕人,以及跳舞毯,這些場景在一次在我的大腦中被喚醒。一個甜蜜的世俗空間和無盡的城市孤獨。楊春江的中編舞風格在很多的香港編舞傢身上都有過表現。我曾經不止一次發現香港的編舞喜歡把一些日常的生活語言轉化為舞蹈語言。當然不能簡單地將這類的創作歸結為香港風格,對於流行文化的這種關注卻的確可以引發一些討論。
楊春江的作品大多數都是獨舞,這要求他必須避免舞臺語言的蒼白和單一,依靠其他的媒介手段去填補舞蹈後面的空白區,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很強調多媒體語彙的構成。《感官世界》的最後一部分這種特徵更爲明顯。這一次楊春江是跟一個影像中的自己跳舞,這個影像中的自己好像自己的軌跡,不斷重復和疊加。在這種反復的重復和疊加中,舞者與自己的對話愈加模糊,愈加缺乏所指,仿佛那個不停對話的人,不停交流的人停留在另外一個時空——此時空的交流不過是一種假象,真正的交流是不存在的,人的孤獨感愈發強烈。直到他最後選擇離去,影響在幕布上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然後門開了,舞者走出劇院,演出繼續進行。投影上面,楊春江開始了與劇院門前的那片空地之間的交流,影子戯、攀爬……觀衆靜靜地看著等待這一切的完成。門開了,楊春江又走進了劇場。這個時候細心的觀衆會發現,投影上這個正面走進劇場的楊春江前面並沒有一台跟蹤他行走的攝像機。這時候突然,幕布上的楊春江是站在一個空曠的劇場裏,如今坐在劇場上面的觀衆仿佛是不存在的。此時,一股巨大的荒涼感和恐慌感湧上心頭。演出結束了。
《感官世界》很特別,特別到我看完作品之後對楊春江的身份產生了懷疑。所有的介紹材料中,幾乎都稱他為一個獨特的編舞傢,而我卻感覺他更像一個表演藝術家。他對舞蹈語言的使用基本不是作爲一個舞者的使用,更多的是從一個表演藝術家的角度,將肢體只作爲演出的一部分,卻會將觀念、技術等不同領域的理念轉化為一個可以表述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和應用,讓他的作品呈現出更爲多元的劇場作品。
昨天去看楊春江的作品《感官世界》,算是一個意外。我對楊春江沒有足夠的關注,包括他之前作品,偶爾在香港的宣傳單張上看到,卻沒有關注。聼朋友講他是一個很特別的舞者,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他的演出。今年廣東現代舞團的香港平臺讓他來廣州特別創作了一部《感官世界》,讓人驚艷一番。
楊春江善用舞臺,這是他編舞的一個很重要的風格,這得益于他對空間的敏感。他自己也稱,因爲生活在香港這樣一個逼仄的城市,他學會了在微小的空間表現自己的思考。《感官世界》是如此充分地體現了他這一思考。劇場的後方是一塊投影幕布,幕布的四角被四條背色的帶子延展開,拉伸了空間,讓一個呆板的四角形舞臺有了梯形的視角,對空間的創造性一下子體現了出來。
燈光暗下。觀衆還在期待舞者走上台來,呈現自己的身體,卻只聽到了沙沙的塑料袋的摩擦聲,驀然回首,發現舞者已經在舞臺後方的攝影格中緩慢地移動自己的身體。這種語彙來自日本的舞踏,要求舞者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在幾乎靜止的變化中表達自己。舞踏以近乎殘忍的跌倒和反肢體的方式來反抗西方現代舞美學,曾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舞蹈概念,不過楊春江的舞踏部分卻幾乎與重力無關,他的變化仿佛是在一個異類的空間中。儅他在息光之後又一次出現在舞臺上的入場口的時候,空間仿佛頃刻前被竪了起來,而他出現在一個可以將身體傳輸的時間之洞中。他在門洞之上的反復尋找身體變化的可能性,折射出與重力、空間對抗的超人意志。我想這種對抗已經不是舞踏死亡一樣的沉重和虛無,更多的反而是積極的與自然物理空間的對話與思考。
舞蹈的第二部分,舞者仿佛處身一個遊戲的空間,一個世俗的場域。開場是一個變幻的椅子,多媒體的使用一直是楊春江很擅長的一面。變化的視頻仿佛一個數字空間,儅這個空間被打破,舞者變成了一個被這個空間限制的現代人。因爲我經常去香港看演出,地鐵傳送帶、隨著慣性而在地鐵上不斷調整自己身體重心的年輕人,以及跳舞毯,這些場景在一次在我的大腦中被喚醒。一個甜蜜的世俗空間和無盡的城市孤獨。楊春江的中編舞風格在很多的香港編舞傢身上都有過表現。我曾經不止一次發現香港的編舞喜歡把一些日常的生活語言轉化為舞蹈語言。當然不能簡單地將這類的創作歸結為香港風格,對於流行文化的這種關注卻的確可以引發一些討論。
楊春江的作品大多數都是獨舞,這要求他必須避免舞臺語言的蒼白和單一,依靠其他的媒介手段去填補舞蹈後面的空白區,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很強調多媒體語彙的構成。《感官世界》的最後一部分這種特徵更爲明顯。這一次楊春江是跟一個影像中的自己跳舞,這個影像中的自己好像自己的軌跡,不斷重復和疊加。在這種反復的重復和疊加中,舞者與自己的對話愈加模糊,愈加缺乏所指,仿佛那個不停對話的人,不停交流的人停留在另外一個時空——此時空的交流不過是一種假象,真正的交流是不存在的,人的孤獨感愈發強烈。直到他最後選擇離去,影響在幕布上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然後門開了,舞者走出劇院,演出繼續進行。投影上面,楊春江開始了與劇院門前的那片空地之間的交流,影子戯、攀爬……觀衆靜靜地看著等待這一切的完成。門開了,楊春江又走進了劇場。這個時候細心的觀衆會發現,投影上這個正面走進劇場的楊春江前面並沒有一台跟蹤他行走的攝像機。這時候突然,幕布上的楊春江是站在一個空曠的劇場裏,如今坐在劇場上面的觀衆仿佛是不存在的。此時,一股巨大的荒涼感和恐慌感湧上心頭。演出結束了。
《感官世界》很特別,特別到我看完作品之後對楊春江的身份產生了懷疑。所有的介紹材料中,幾乎都稱他為一個獨特的編舞傢,而我卻感覺他更像一個表演藝術家。他對舞蹈語言的使用基本不是作爲一個舞者的使用,更多的是從一個表演藝術家的角度,將肢體只作爲演出的一部分,卻會將觀念、技術等不同領域的理念轉化為一個可以表述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和應用,讓他的作品呈現出更爲多元的劇場作品。
-
mi木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0 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