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_0409《中国史学名著》
发信人: oui (王致和), 个人文集
标 题: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简记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Sep 25 22:10:24 2004), 文集
《尚书》
古文尚书 孔安国 今文尚书 伏生 重西周书,尧典伪书
《春秋》
编年史 民间史
《春秋三传》
左传史学,事详;公谷经学,理精 传义不传事 公--齐学 谷--鲁学
《左传》、《国语》、《国策》
记言记事两条路
《史记》
体例创新:列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西方史学以事件为中心 考史 论史 著史 太史公自序
《汉书》
断代史 史书背后的作者 班浮华之士,颠倒是非,无心胸,能写史不能论史 增加十志 艺文
志
《后汉书》、《三国志》
裴松的三国志注重要 范晔的文章好 应为蜀汉或汉,自己不称蜀
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
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首次区分经学史学 十三类史学 汉代经学 应通经致用
《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
极好的佛学史 戴震抄赵东潜 小说部 当时的社会风气
《史通》
无史情、史意,只注重史法 皮毛之论,无见识 文心雕龙价值更高 提出史才、史学、史识
《通典》、《贞观政要》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制度、礼的重要 制度史 杜佑在现实政治上有成就 视野宽
《新五代史》、《新唐书》
材料虽少,但新五代史比旧五代史好 欧阳修之谦德:新唐书分别署名
《资治通鉴》
编年史 材料的删削 正统观,如推魏为正统 臣光曰:司马光的评论重要 重评冯道
《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
定本出自赵师渊 纲:经 目:传 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创新,但书不好,只写动乱不写安定
《通志》
最重要的是二十略,小学的重要 治学只重方法——学术之苟且
《文献通考》
文:书本 献:人物 门第家传懂政治 宋治学两派 经学法先王重制度 史学法后王重人事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可为学术史 以阳明学为中心 学案源于禅宗 门户之见 宋元学案陆并非中心 讲朱子不精彩
两学案到《文史通义》
学人传 碑传集 章实斋的学术史立场 六经皆史
《文史通义》
从学术整体方面讲 流变 记注 成法 重纪事本末体 史德 辩章学术,考竟源流
又及:
当时拿这本书当教本读的,预备顺着他提到的去看,可是只实践到史记开头,实在啃不动。
他书中的很多论断让我隐隐觉得可疑!虽然我所知甚少,只有听着的份,并且洗耳恭听。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他一面标榜宽厚一面对刘知几班固等恶语相加,并屡屡拎出梁启超胡适等同代人批判之。
后重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觉得钱的看法的确有问题,也略微悟出了问题在哪里。
后又读钱的《中国文学论丛》,感觉越发清晰。
钱口口声声说梁没学问,但梁同为教本的书在我读来远比钱的《史学名著》及《历史研究法》更有启发性,持论也其实更公允平和。
梁的书比钱早写四十年,先读钱时并无感觉,后复读梁,感觉钱书中颇多观点是对梁的反动,并极似有意为之,心中暗自以梁为靶子。
似乎可以挖掘一下,写钱书中梁或胡之类新派史家的回声。
或者也有the anxiety of influence之意?
标 题: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简记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Sep 25 22:10:24 2004), 文集
《尚书》
古文尚书 孔安国 今文尚书 伏生 重西周书,尧典伪书
《春秋》
编年史 民间史
《春秋三传》
左传史学,事详;公谷经学,理精 传义不传事 公--齐学 谷--鲁学
《左传》、《国语》、《国策》
记言记事两条路
《史记》
体例创新:列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西方史学以事件为中心 考史 论史 著史 太史公自序
《汉书》
断代史 史书背后的作者 班浮华之士,颠倒是非,无心胸,能写史不能论史 增加十志 艺文
志
《后汉书》、《三国志》
裴松的三国志注重要 范晔的文章好 应为蜀汉或汉,自己不称蜀
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
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首次区分经学史学 十三类史学 汉代经学 应通经致用
《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
极好的佛学史 戴震抄赵东潜 小说部 当时的社会风气
《史通》
无史情、史意,只注重史法 皮毛之论,无见识 文心雕龙价值更高 提出史才、史学、史识
《通典》、《贞观政要》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制度、礼的重要 制度史 杜佑在现实政治上有成就 视野宽
《新五代史》、《新唐书》
材料虽少,但新五代史比旧五代史好 欧阳修之谦德:新唐书分别署名
《资治通鉴》
编年史 材料的删削 正统观,如推魏为正统 臣光曰:司马光的评论重要 重评冯道
《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
定本出自赵师渊 纲:经 目:传 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创新,但书不好,只写动乱不写安定
《通志》
最重要的是二十略,小学的重要 治学只重方法——学术之苟且
《文献通考》
文:书本 献:人物 门第家传懂政治 宋治学两派 经学法先王重制度 史学法后王重人事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可为学术史 以阳明学为中心 学案源于禅宗 门户之见 宋元学案陆并非中心 讲朱子不精彩
两学案到《文史通义》
学人传 碑传集 章实斋的学术史立场 六经皆史
《文史通义》
从学术整体方面讲 流变 记注 成法 重纪事本末体 史德 辩章学术,考竟源流
又及:
当时拿这本书当教本读的,预备顺着他提到的去看,可是只实践到史记开头,实在啃不动。
他书中的很多论断让我隐隐觉得可疑!虽然我所知甚少,只有听着的份,并且洗耳恭听。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他一面标榜宽厚一面对刘知几班固等恶语相加,并屡屡拎出梁启超胡适等同代人批判之。
后重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觉得钱的看法的确有问题,也略微悟出了问题在哪里。
后又读钱的《中国文学论丛》,感觉越发清晰。
钱口口声声说梁没学问,但梁同为教本的书在我读来远比钱的《史学名著》及《历史研究法》更有启发性,持论也其实更公允平和。
梁的书比钱早写四十年,先读钱时并无感觉,后复读梁,感觉钱书中颇多观点是对梁的反动,并极似有意为之,心中暗自以梁为靶子。
似乎可以挖掘一下,写钱书中梁或胡之类新派史家的回声。
或者也有the anxiety of influence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