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抢同一件玩具怎么处理?
我自己经常面对两个孩子抢东西的情况,观察下来通常我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先拿到的孩子先玩,后来的小朋友后玩。理由是先来后到;
2.让平时爱闹的孩子先玩,平时乖的孩子后玩。理由是乖孩子能忍耐,有足够的宽容可以让对方;
3.让乖孩子先玩,因为他平时表现好,我们自己更喜欢他;
4.年纪小的孩子先玩,年长的后玩。
这些处理方式里各自有哪些问题,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第一种做法,看起来很公平,也非常容易让后面来的孩子接受,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有很多隐忧。因为一旦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这个游戏规则,就会出现争竞,各个都要争先。抢到先的孩子绝对不会懂得谦让,理由也很充分,谁叫你晚了一步。这是RULE,自然的法则。所以孩子学到的是凡事必须抢先,我不为自己努力,没人会帮我。
第二种做法,首先“乖孩子”永远都要牺牲,“乖孩子”就一直很委屈。其次“乖孩子”常常不是真的乖,而是“被”乖。因为乖孩子的标签一贴,他不得不让,没有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文明越是发达,越是造就伪君子。因为人人追求道德,想得到“乖孩子”的称号,不得不让。另一方面,原本就不乖的孩子更会学到用哭闹博得同情,这样做,他们很可能被宠坏。
第三种做法,表现不好的孩子永远无法被公平对待,他们需要不会被轻易满足,因为大家都不待见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地会产生很多痛苦,以至于痛恨乖孩子,永远不想做好,最后会表现得越来越糟糕。
第四种做法,这种做法很少有相反的情况,因为通常的观念都是大的让小的。年长的孩子同样会产生和第二种做法类似的问题。同样年幼的孩子也会被宠坏。
那么处理问题的人,什么在里面驱使他们选择这几种方法来处理问题呢?
一种原因是出于解决问题的心态。设立先到先得的规则或者其他类似的规则,很有可能出于这个原因。因为孩子一旦争起来,偏袒哪个都不好,反而惹得自己很多麻烦。所以还不如设立一种简单的法则,依法办事。企图心强的就努力按规则办,我只制定规则,麻烦肯定比掺和在里面少。如果不考虑前面讲的长期的不良后果,我也自然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类似的情况很普遍,比如错的听对的,谁有道理听谁的。
仔细想想,用其他几种处理方法,也有可能是出于解决问题的心态,因为使两人从矛盾中出来,最快速的就使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处理,但是其实这个时候恰恰是教导的好时机,千万不要图省事错过这些机会。
另一类原因是因为自己事先已经有了好坏标准,这个标准往往还是没问题的,因为对是非的标准我们虽各有不同,但往往相差无几。但是我们的对好坏的反应会导致我们偏袒一方,牺牲另外一方。比如有时人觉得,表现差的的就不应该被爱,有时人觉得表现好的应该谦让。我们常常不容易发觉这些,因为是深藏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一旦做决定的时候自然就显出来了。这些反应会使我们不容易公平或公正待人。我承认做到绝对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很有限。但是重要的是,如果怜悯那些可能被不公平对待的人,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牺牲他们。
还有一种原因是处理者缺乏界限,不懂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无论是好孩子、坏孩子、年长或年幼,都应该被尊重,不能因为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子,就让他们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航行。而尊重包含的一个重要举动就是信任。信任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他们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做决定。而且尊重他们的决定,即使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付代价,但是无论是谦让还是坚持的孩子都应该被尊重。这并不是说处理者什么都不做,乃是基于信任的前提去处理。
所以要讨论该如何解决两个孩子抢同一件喜欢的东西,需要基于几点:1.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2.心里没有任何偏袒。3.信任孩子,尊重他们。
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又遇到遇到两个孩子抢同一件玩具。首先不要想先给谁,也不要去权衡谁的需要更大。因为这个时候给谁都有可能不公平,不要相信自己,觉得可以给出公平和聪明的决定。
这时可以拿起玩具,告诉两位小朋友:“现在谁都没办法得到它,因为如果现在给他,你会很难过。”让孩子停下来不争还比较容易,难的是让他们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也是处理者更需要达成的。因为其实他们的矛盾,今天谁让、谁不让,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果小朋友学会换位思考,他能懂得宽容,有同情心,而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懂事的人。
可以告诉他们:“你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他开心你也会开心,他难过你也会难过。所以分享可以让你们两个人都快乐,而不是一个人开心另一个难过。”需要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总是觉得遭受了损失。
接下来的游戏规则是,你们需要自己商量,谁先玩,谁后玩。因此这件事就成了两个孩子自己的事,而不是其他人决定的事,别人不能干涉或者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这样做需要处理者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这件事,这对孩子绝对是极大的鼓励。渐渐地他会越来越有胆量处理矛盾,不会因为害怕矛盾而选择逃避。这需要处理者自己得是不怕面对矛盾的人,不会为了快点解决矛盾而草草处理,也不会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处理好就擅自替他们做决定。
用一节经文概括总结: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各书3:17,18)
我自己从和孩子相处中开始成长,很多时候更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这些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成长的过程其实不在乎好和不好,不在于做对做错,而在于成长本身的快乐。
1.先拿到的孩子先玩,后来的小朋友后玩。理由是先来后到;
2.让平时爱闹的孩子先玩,平时乖的孩子后玩。理由是乖孩子能忍耐,有足够的宽容可以让对方;
3.让乖孩子先玩,因为他平时表现好,我们自己更喜欢他;
4.年纪小的孩子先玩,年长的后玩。
这些处理方式里各自有哪些问题,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第一种做法,看起来很公平,也非常容易让后面来的孩子接受,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有很多隐忧。因为一旦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这个游戏规则,就会出现争竞,各个都要争先。抢到先的孩子绝对不会懂得谦让,理由也很充分,谁叫你晚了一步。这是RULE,自然的法则。所以孩子学到的是凡事必须抢先,我不为自己努力,没人会帮我。
第二种做法,首先“乖孩子”永远都要牺牲,“乖孩子”就一直很委屈。其次“乖孩子”常常不是真的乖,而是“被”乖。因为乖孩子的标签一贴,他不得不让,没有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往往文明越是发达,越是造就伪君子。因为人人追求道德,想得到“乖孩子”的称号,不得不让。另一方面,原本就不乖的孩子更会学到用哭闹博得同情,这样做,他们很可能被宠坏。
第三种做法,表现不好的孩子永远无法被公平对待,他们需要不会被轻易满足,因为大家都不待见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地会产生很多痛苦,以至于痛恨乖孩子,永远不想做好,最后会表现得越来越糟糕。
第四种做法,这种做法很少有相反的情况,因为通常的观念都是大的让小的。年长的孩子同样会产生和第二种做法类似的问题。同样年幼的孩子也会被宠坏。
那么处理问题的人,什么在里面驱使他们选择这几种方法来处理问题呢?
一种原因是出于解决问题的心态。设立先到先得的规则或者其他类似的规则,很有可能出于这个原因。因为孩子一旦争起来,偏袒哪个都不好,反而惹得自己很多麻烦。所以还不如设立一种简单的法则,依法办事。企图心强的就努力按规则办,我只制定规则,麻烦肯定比掺和在里面少。如果不考虑前面讲的长期的不良后果,我也自然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类似的情况很普遍,比如错的听对的,谁有道理听谁的。
仔细想想,用其他几种处理方法,也有可能是出于解决问题的心态,因为使两人从矛盾中出来,最快速的就使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处理,但是其实这个时候恰恰是教导的好时机,千万不要图省事错过这些机会。
另一类原因是因为自己事先已经有了好坏标准,这个标准往往还是没问题的,因为对是非的标准我们虽各有不同,但往往相差无几。但是我们的对好坏的反应会导致我们偏袒一方,牺牲另外一方。比如有时人觉得,表现差的的就不应该被爱,有时人觉得表现好的应该谦让。我们常常不容易发觉这些,因为是深藏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一旦做决定的时候自然就显出来了。这些反应会使我们不容易公平或公正待人。我承认做到绝对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很有限。但是重要的是,如果怜悯那些可能被不公平对待的人,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牺牲他们。
还有一种原因是处理者缺乏界限,不懂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无论是好孩子、坏孩子、年长或年幼,都应该被尊重,不能因为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子,就让他们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航行。而尊重包含的一个重要举动就是信任。信任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他们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被做决定。而且尊重他们的决定,即使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付代价,但是无论是谦让还是坚持的孩子都应该被尊重。这并不是说处理者什么都不做,乃是基于信任的前提去处理。
所以要讨论该如何解决两个孩子抢同一件喜欢的东西,需要基于几点:1.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2.心里没有任何偏袒。3.信任孩子,尊重他们。
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又遇到遇到两个孩子抢同一件玩具。首先不要想先给谁,也不要去权衡谁的需要更大。因为这个时候给谁都有可能不公平,不要相信自己,觉得可以给出公平和聪明的决定。
这时可以拿起玩具,告诉两位小朋友:“现在谁都没办法得到它,因为如果现在给他,你会很难过。”让孩子停下来不争还比较容易,难的是让他们学习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也是处理者更需要达成的。因为其实他们的矛盾,今天谁让、谁不让,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果小朋友学会换位思考,他能懂得宽容,有同情心,而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懂事的人。
可以告诉他们:“你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他开心你也会开心,他难过你也会难过。所以分享可以让你们两个人都快乐,而不是一个人开心另一个难过。”需要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总是觉得遭受了损失。
接下来的游戏规则是,你们需要自己商量,谁先玩,谁后玩。因此这件事就成了两个孩子自己的事,而不是其他人决定的事,别人不能干涉或者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这样做需要处理者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这件事,这对孩子绝对是极大的鼓励。渐渐地他会越来越有胆量处理矛盾,不会因为害怕矛盾而选择逃避。这需要处理者自己得是不怕面对矛盾的人,不会为了快点解决矛盾而草草处理,也不会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处理好就擅自替他们做决定。
用一节经文概括总结: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雅各书3:17,18)
我自己从和孩子相处中开始成长,很多时候更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这些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成长的过程其实不在乎好和不好,不在于做对做错,而在于成长本身的快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