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部古代电影的大幕
![]() |
约莫在七八年前,高中过渡到大学的一段日子,我非常喜欢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电影。初识了几个日系文艺范儿的演员,如松隆子、铃木杏、苍井优等。
喜欢上日本乐队彩虹,以及东京事変,接触到一种新的音乐风格Jazzy-Hip Hop,已故日本音乐人瀬葉淳 Nujabes,是迄今为止最治愈我的日本音乐。
而在大学的时候,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名叫《东京塔》,小田切让和树木希林主演,叙述了主人公和母亲相依半生的故事,对日本家庭关系感兴趣,请参看小津安二郎的庶民剧。
然后在三四年前,喜欢上了一个日本男演员阿部宽,感觉就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男人。
结识了几位日本朋友,旁听了一学期在中国受到广泛争议的加藤嘉一的课,还有参加活动认识的几个日本留学生,还有现就职于日本三菱商社管理层的一位日本前辈藤田。
深夜食堂,这部剧。以及对日本料理简单少油,不过度烹饪的喜爱。
这些,可能就是对日本这个国家,最直观的触碰。
打算去日本,是去年年底萌生的想法,曾棘手于签证办理的繁琐和困难,坚决不报团的坚持,没想到今年就可以实现,感恩三叩首。
在日本呆得半个月,是我独自出境旅行(虽然也没去过多少地方)中,最舒怡,最安全,可以完全卸下防备心的一次。所以记录下这段不同寻常的旅行见闻,留作回望。
(注:这不是攻略,网上日本旅行攻略比比皆是,全面权威,这只是我自己的私人行程片段速写,参考者请谨慎。)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chapter1京都篇了。
旅行背景资料参考:
电影《京都荷尔蒙》 NHK纪录片美之壶所有京都系列
纪录片《禅院秘境:梦窗》 《日本现代建筑之美》
散文集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 戴季陶《日本论》
Lonely Planet:东京到京都
台湾旅游达人小气少年的部落格
穷游网锦囊
日本之行最期待的城市,舒国治写唐诗里面的景象,在台湾和大陆都很少见了,但都可以在京都找到原型。比如一些物件和设施,如柴扉、竹篱、茅舍、茶庵、具有浓浓昭和时代味道的小餐馆。那些诗句“日暮掩柴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统统可以在京都,像演电影一样看到。
京都是我见过的古都里最像古都的,没有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没有后人为了营造古都风貌刻意复原的仿古建筑。你看到的景象都是真实的,你感受到的,也都是原味的。
无处不在的小景
前两晚住在距离京都市热闹地带较远的千本地区,这一带基本都是本地民居。独自一人来到黄昏时的平野神社,没有任何游客,安静地让人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旅游城市,红色的鸟居映衬在深蓝的天空底板上,一排长夜灯慢慢亮起,隔着神社古朴的大门往里望去,一些神兽石雕隐约可见,这种景色在中国的城市里真是基本绝种了,我自欺着,可能唐代的长安就是这样吧。
![]() |
在微醺的夜色里加紧步伐走到神社后门的小路上,全都是独立门户的人家,每一户的房门上都工整地写着自家的姓氏,“伊藤”“濑户”等等,他们的门扉、窗户、楼宇、小件、花卉、绿植都是风景,有金鱼形状的门牌,有白色复古的灯笼,有风铃,有动物摆件,错落有致,应接不暇。
不停地走,眼睛不停地接收这些摆设的讯息,在天朝过惯了糙日子的我,惊叹贵国人民真是很热爱生活,重视细节之美,器物之美。这些小景,无时不在吸引着我,商品的包装样式,食物的摆盘,别人家的门牌,路上的篱笆栅栏等等。
![]() |
再走,拐到千本通(日本的路很多都叫通)上来,发现一家拉面馆,叫“紫藏”,进去之后,只有一排七八个座位,基本没有外国人,都是日本人,点了一碗招牌豚骨拉面,人民币30多块钱,吃完的感受是:之前在中国吃的什么一风堂乱七八糟五六十块钱一碗的拉面,简直弱爆了,原来真正的日本拉面是个样子,汤底浓,用料足,豚骨的味道实打实。然后在网上查了一下紫藏,原来是本地人很喜欢去的一家店,比起外国人蜂拥而至的一澜,更喜欢这家。
![]() |
说到食物,就要提一提日本人对待烹饪的态度,他们是爱惜食物的,是珍惜食材的,是热爱厨房卫生的,是喜欢餐具整齐有序排列的,是保持食物原味不喜过度烹饪的。
“京都人对各种蔬菜瓜果珍惜、宝贝甚至歌咏,譬似画中的茄子,或门把手上的茄子形镂刻,或以蔬果模样制成筷架,或柿子的图案之无所不在。此为日本地小人稠、物产惟艰之后产生的“专一凝视”之美,对一只柿子、对一根茄子;相较之下,吾国或因传统上蔬果栽植广阔,菜价偏贱,人之看待青菜,则处处“杂样泛览”,不会对一只瓜果凝视。以瓜果之形入工艺,甚少。凡见市场菜蔬,总是成堆如山,菜贩剥除外叶,随手两层三层,毫不疼惜。至若青葱,常是送的;何曾似日本对待葱像特别一道菜之正视。而家中饭桌,蔬菜动辄五六种之多,自助餐店之蔬菜种类更多至二十样亦常事也。”(舒国治)
的确如此,日本人对待食物,颇为用心。吃上一次怀石,见得他们对食物精心的料理,虽然不过度烹饪煎炒,但摆盘精致,食材挑剔,在两片三文鱼旁放上一小株当季的山花,美其名曰,洒在上面,可以吃到这个季节的味道。
一路上,我经过了两家居酒屋,一家日式泡汤房,两家京都古书店,进去买了三本书,日本版画方面的,巨便宜,临走时,卖书奶奶看到我手上很多东西都快拿不下了,很贴心地给我一个巨大的纸袋子,还一直送我到门口。
日本家居生活的最好的实践—和屋民宿
![]() |
感觉自己非常 Wabi-sabi |
住的地方就隐匿在千本地区的民居里,基本上到这家名为kyoya民宿下榻的住客,都反映过这家非常难找,我也不例外。刚到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问了好几个日本人,都不知道,好在有热心的中学生,懂一点英文,带我转了几个弯儿找到了。而就是因为难找,才赋予它绝对local,深入日本民宅的氛围。
接待我的民宿员工伊田甚为可爱,因把我的名字搞错了,导致没有订上四人间,就把我安排到员工房,只有两个人,环境还更为舒适,但是她还是特别抱歉,因为自己的失误,民宿决定给我每晚各减免50块人民币房钱,还免费送了毛巾,我走得时候又送了西阵织的书签,一直到我回国,伊田还在给我发道歉的email,我在想,日本人民,你们为人处事的客气礼貌程度,真是“人神共愤”。
别有洞天的老式和屋、庭院,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没钱去住高级日式和屋旅馆的,请来日本普通人家的民宿,体验感完全不输。
“住日本传统旅馆,是对日本家居生活之实践,这实践可以说就是享受,出房间,拉上纸门,穿拖鞋,走到甬道底端,进便所,先拖拖鞋,再穿上便所的拖鞋,洗完澡,穿上衣服,打开门,穿上拖鞋,再经过甬道,再登楼,又听到木头因岁月苍老而发出轧吱声,经过小厅,回到自己的房间,跪在榻榻米上斟上一杯茶,这种进进出出,上上下下,穿穿脱脱,便才有了一点一滴丰润感受。”(据《门外汉的京都》)
这种感受哪是住五星级大酒店,处处拥有高智能遥控设备的高级套房能给予的呢?日本生活多处恪守古制,民宿是泥黄色的沙面墙,壁画约是典型的日本烫金浮世绘风格,庭院的石板上摆着木屐,厕所也分洋式与和式,即使是老房子,各处也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呆在民宿哪也不去,都不会觉得腻。
京都人
京都虽然是个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但是京都人似乎一点也没有被打扰,各司其职是日本人最好的品质,正因京都人专注细致地干好自己手头的每一件事,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京都,这是于游人最大的恩惠。
“他做他的果子,腌他的渍物,剪裁他的吴服,削切他的竹器、油炸他的天妇罗、捏他的寿司、修剪他的树花、撒泼他庭院门阶的清水、驾驶他的巴士、在路口发放他的广告纸面,就如鹭鸶在川上觅食与松针自树上落下是一样的。”(据《门外汉的京都》)
总之,在京都推至在日本,直观感觉是,大多数人都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本职,做事丝毫不含糊,绝对不会失序失范,鲜有混生活,钻空子的人。
非常有感触的一个片段是,在京都车站候公车,车一直不来,我都等急了,然后车到了之后,司机和地勤要护送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下车,需要非常缓慢和小心翼翼,下车要抽出车门下的板子,把轮椅运送下去,那个板子不知出了点什么问题,有点卡,抽了好久才抽出来,然后再收回去,又卡,来来回回搞了很久,总之他就是要不留一点空隙的把板子收回去(估计害怕影响上车的人)。最后地勤终于把板子完全收好了,他和司机两人转身跟乘客鞠了一躬,大家上车,没有一个人表现出不耐烦,没有一个人抱怨。
想体验多处民宿风格的我,之后的两晚住在西本愿寺的另一家民宿。从城北到城南,拎着重重的箱子等公交,天色渐晚,车又是迟迟不来。
在昏暗的灯光下,和一位带着礼帽的京都老头并排等待,我有点不确定自己是否判断对了路线,就怀着忐忑地心情问他,是不是该坐这班车去我想要去的地方。老头从包里掏出自己的老花镜,颇认真地研究起我手机上的google map,一直滔滔不绝给我讲解该怎么走,并不断执着地重复,好像坚持说,我就能听懂日语似得。
日语我也听不懂,基本上和他做了有二十多分钟的无效沟通,想赶紧结束对话,但他一直不折不挠给我重复。好在出国前临时抱佛脚,记了几句常用日语,我对他说:wa ka ri ma si ta ,wa da xi wa mondai arimasen!他用怀疑的语气,再一次确定地问我:真的mon dai arimasen了吗?我深深鞠了一躬,大声回答:hai,a ri ga tou go za i ma su !终于彻底逃离了这场鸡同鸭讲,基本没有有效信息输入的对话。
和这个京都老头一样,日本人民大多做事都是这样,较真、凡事一定要理清楚,弄明白再进行下一步。执拗的那股劲儿,让人微叹:真的不好意思在这个民族里滥竽充数,做混家子。
公共生活空间里,重视秩序完全淹没了效率,天塌下来你也给我排队去,世界末日自杀也得一个一个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告诉我们,追求效率,往往付出的代价会高过当初按照规则行事的成本。
“我确实相信日本人具有一种热烈的‘信仰力’,这‘信仰力’的作用,足以使他无论对于什么事,都能够百折不回,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能够为主义而牺牲一切,能够把全国民族打成一片。保守的人,他真能顽固到用性命去维持他所要保守的目的物。革命的人,他真能够把生命财产一切丢开,努力作前进的战斗。”(戴季陶《日本论》)
在日本呆的日子里,感觉这是个争先恐后气氛很弱的国度。人生在世,还不都是为了一口饭,一张床,相比我们,全民争先恐后创造GDP,你追我赶共同奔小康,只要我能吃到这口饭挤死几个下水又何妨,只要我能赶上这班车,踩死几个也可心安理得的感觉,在日本这里,这种戾气很弱。明明你把他给碰了,他倒是先给你说抱歉,永远在“让让让”。
深谙礼义廉耻并且谦逊自律的社会,并没有因此变得落后他人,或者效率低下。
京都人生活很慢,不急不慌,妇女们穿和服在公交车上阅读,学生上课时间被老师带出来去神社玩,穿着僧服的僧人一个人出来在大街上瞎晃悠,闲适地让人嫉妒,这种没有竞争感的日常生活,让我怀疑人会越变越懒惰吗。
工作不分贵贱,任何工种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在京都711便利店买水,看到一个店里的工作人员,可能是cashier,下班了,他从换衣间走出来,居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非常正点。在这里,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做到极致,专注,一丝不苟,才是最体面的。
待自然如同自己的皮毛
京都之美,园林是一绝。日式园林的观感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边界。还有人说,园林就是整理人与自然的秩序。
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非常不同,我们大多瀑布飞石,争奇斗艳,雍容华贵,而他们是凝练的、极简的,少种花卉,多种的是苔藓和蕨类,筑山式回游庭院,枯山水,茶道庭院都是如此。
你需要慢下来,静下来,专注观感,龙安寺的枯山水有人呆上半天坐在那里凝视几个石头一堆沙子,没有艳丽的花卉,没有茂盛的绿植,银阁寺的银沙滩,我们看来不就是沙子堆成的立方体和平面组合吗?能看出些什么禅意呢?
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写意,是观赏者参禅悟道的载体,你得用心花时间,冥想,向心而觉。苦行,自律的品格锻造正因此而来。
中国常常被认为地大物博,自然审美博大雄浑,追求一个“壮哉”,而日本,干练精巧的审美趣味让他们专注于生活任何一个小角落的打磨和凝视。
![]() |
西方寺的青苔,在雨后开始肆意疯长蔓延,主要这个寺庙又要预约又要用毛笔抄经,限制人数,所以你进去之后,完全被绿色包裹的感觉,完全没什么人,真的是古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即视感,一点儿不会觉得单一乏味。
还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喜欢,就是下鸭神社。去下鸭神社,首先要经过一片平安时代就有的原生森林糺之森,这个地方就是个大氧吧,有一个美国爸爸带着他儿子在这片森林里打棒球,这种画面还是很特别。
神社在原始森林里伫立,现代人类在其中各自繁忙,林子旁有买抹茶和京果子的小食肆,器皿精致典雅,穿梭于神社和森林间的,有挂着旧时布袋的僧侣,有穿着制服的中学生,有驾着蹒跚步伐的老人,有来求姻缘写许愿牌的年轻女子。
违和感三字怎么写,京都不识。
日本国土面积小,那些在我们国家只能叫小水渠小水沟的,在他们国家叫川。高濑川,白川,身处于城市中心的小川们,清亮见底,明澈地让人感动。鸭川是京都最大的河,站在高高的桥上望下去,漆黑身子巨大的鱼游来游去,清晰可见。这环境,也是不可想象会发生在中国的城市里。
在西方寺参观的时候,有一个园林工人,带着白头巾很专心地在修建枝桠,旁边很多人从他身后经过,也没能惊动他。我想,他那时恐怕已经融进那几片树叶里了吧。端详自然,是我们多少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待它如同自己的皮毛,为它梳理,即是在梳理自己。
“日本人标榜为美的极致,不过一个富士,而伟大、崇高也不足比中国诸名山。不过它在一个海国山地当中,溪谷冈陵,起伏变幻,随处都成一个小小丘壑,随地都是供人们的赏玩,而这些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离琢成功一样。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它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而自然的赏鉴,遂成为普遍的习性。”
“日本人对于自然美的玩赏,是很有一种微妙的情趣的。最使我们注意的,是造园、盆栽、生花。把某处的天然风景缩小若干分之一成为一个园林,把某处的某一株松柏的奇古形态作标本造一个盆栽,把某一家的画法作基础开出一种生花的流义。”(戴季陶)
这是一个好美的民族,也是一个非常懂得怎么和自然融洽相处的城市。
除了京都,在奈良看到的一个情节,更是让我过目不忘。
奈良的大街上跑的都是小鹿,也不怕人,神情呆萌,倒不稀奇。从春日大社出来,路过一片山丘绿地,几十只鹿在上面晒太阳,旁边是一排小店,兜售民俗纪念品,有一家小店,是一对老夫妇所开,老奶奶坐在店门口微笑发呆,老爷爷在店铺深处的书桌上伏案,只有一个背影,我猜想他可能是在作画。
之后,一只小鹿走下山丘,穿过马路,来到店门口张望,它居然径直走进了店里,老奶奶瞅了他一眼,也不理睬它,它有点失落,继续往深处走,我愣在店门口观察,看小鹿崽到底要干什么。
他走到了店铺尽头,伏案作画的爷爷身边,居然探着脑袋看爷爷作画,爷爷好像发现了什么,转头一看,原来是小鹿啊,他一点儿也不惊,非常自然地放下了笔,伸出手抚摸了一会儿小鹿的头,继续作画,小鹿就一直呆在爷爷旁边安静地看他作画。
我不禁想对着奈良的绿丘大喊,为什么贵国人民和动物是这种关系哇,天朝人民表示捂脸撞墙。
日本的动物从来不害怕人,也没什么警觉性,在北海道的海鸥,我走到它面前拍摄,它都不甩我,任由我拍。也没人有去惊吓广场上的鸽子,动物们可爱而高冷。
![]() |
慢慢来,真得比较快
我是一个从来不把旅行单纯当做享受放松的人,一直觉得旅行于我而言,就是一种学习。我不喜欢去挤那些热门景点,也不喜欢游客多的地方,喜欢涉足当地人本真的生活,每每看到小鹿陪爷爷作画,这种花钱都买不来的画面时,都在不停刷新着我在天朝早已稳固的潜意识,都让我觉得,要认真而无害的活着。
争先恐后的社会氛围,让我觉得自己非常不思进取。但又常常问自己,思进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挣到一栋房子,挣到一个好对象,一个无忧的未来,拼命碾压别人或者被碾压,不断砍伐着自己的毛发,大口呼吸着专制和高傲的上层冷空气。然后对自己说:看,我多坚强厉害,忍受了这么多,换来了一段好前程。
给自己一个理由来京都,特别喜欢舒国治说的:“太多的风流蕴藉之事,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你皆可扮上一个动作,披上一片布幔,挥动一件道具,而数百年来中国早已失落的雅观风致,或在你的履践中,不自禁地消受了”
我只去过非常少的国家和城市,但京都,真是我目前用脚丈量过的城市里,最特别的一个,直抵人心。或许夹杂着一种对华人文化认同,早已不再自信的落寞。
穿着和服的老人相约去戏院看鸭川舞,少年们为一年一度的祗园祭苦练乐器,哲学之道旁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铸银币的工匠老人,神社里穿着白色袍子的神官耐心地给信众示范仪式,寺庙旁自由取水,自己洗杯的小驿站,即使再晚归,民宿也会为你掌起的一盏灯。
京都乃至日本,告诉我一件事:可以活得很没用,没出息,但记得若笃定一件事,务必投入向死而生,百分之百的专注和努力,哪怕它面临着不会成功的可能。
还有,任何事,慢慢来,真得比较快。
最后送给大家一张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照片,特地坐jr去拜访的。
![]() |
作者介绍:
夜阑扰扰,前记者,居成都,现辞职逃避人生中,不定时写游记和絮叨文,各位没事可关注公众账号,不常更新,但时刻保持真诚。
![]() |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2 00: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