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印象
14年和15年,因为工作原因,去了哥伦比亚两趟。14年从4月底到7月上旬,待了2个半月。15年从4月到7月待了4个月。
哥伦比亚靠近赤道,但是由于海拔很高,在洛基山脉附近,气温并不高,10-30度之间。没有夏季和冬季的区分。气候是非常好。
在哥伦比亚去过三个城市,波哥大、麦德林和卡里。
波哥大是首都,海波较高,气温在10-20之间。波哥大是一个扁平化的城市,和国内的大城市比起来,高楼很少,其实整个哥伦比亚,包括拉美的城市,高楼都很少。波哥大最有名的是玻利瓦尔广场,在广场附近有做小山,山上有个非常有名的山顶教堂。在小山上可以俯瞰整个波哥大全景,城市绵延到远方,非常壮观。由于波哥大的扁平化,高速公路很少,没有地铁,交通是非常差,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堵车。
麦德林是一座山谷中的城市,不是很大,是一个狭长形,顺着山谷延伸,两边有些地方延展到半山腰。如果波哥大是北京,麦德林就是上海,经济是哥伦比亚最好的。麦德林的气候更好,比波哥大稍微高一些,不冷不热。麦德林非常漂亮,在半山腰的有些地区,是富人区,红砖的小高楼,整洁漂亮。
卡里是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海拔较低,约1000米,所以气温高一些。上午和晚上还好,下午的时候会感觉到炎热。最高可以到35、36度。卡里的人非常热情友善(据说整个哥伦比亚的人都很热情,只有波哥大的人相对冷淡),在小区附近的小路上,遇到行人,会主动和你打招呼(部分老年人和中年人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年轻人不会),在超市里买东西,结帐的时候收银员也会报以微笑。卡里的城市规模和经济明显不如以上两个城市,很多地区路边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但是哥伦比亚人,也许是拉美人对色彩的感觉很好,他们喜欢用整块整块的颜色刷墙,绿色、红色......这使得虽然是破旧的平房,但是由于色彩的装饰,没有显得难看。
哥伦比亚人也吃米饭,还可以看到很多中餐馆。不过这些中餐馆是否正宗就不知道了。走进过其中一家,发现没有中国菜,都是哥伦比亚当地的各种炒饭。餐馆里也没有看到中国人。
哥伦比亚人很快乐,可以感到,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们的快乐阈值很低。有一种理论,热带地区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寒带地区的人则相反。想想很符合现实状况。据去过非洲的同事说,小黑们也是天天都很开心,拿到钱就去happy,没有什么长期规划。比较国内而言,拉美人的工作量是少的,大部分人都是到点下班,晚上不会加班。但是他们的工作态度还是比较严谨的,虽然做的事情少,做事慢,但是会一件件来,确认一件是一件,也许这是殖民时期留下的好习惯?
其实哪里的人都分不同的类型,拉美人也有精英、中产阶层,有每天勤勉工作、奋斗向上的。这是一个比例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大环境,国家国运的影响。对于国力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努力奋斗的人自然就多,因为上升机会多。
哥伦比亚靠近赤道,但是由于海拔很高,在洛基山脉附近,气温并不高,10-30度之间。没有夏季和冬季的区分。气候是非常好。
在哥伦比亚去过三个城市,波哥大、麦德林和卡里。
波哥大是首都,海波较高,气温在10-20之间。波哥大是一个扁平化的城市,和国内的大城市比起来,高楼很少,其实整个哥伦比亚,包括拉美的城市,高楼都很少。波哥大最有名的是玻利瓦尔广场,在广场附近有做小山,山上有个非常有名的山顶教堂。在小山上可以俯瞰整个波哥大全景,城市绵延到远方,非常壮观。由于波哥大的扁平化,高速公路很少,没有地铁,交通是非常差,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堵车。
麦德林是一座山谷中的城市,不是很大,是一个狭长形,顺着山谷延伸,两边有些地方延展到半山腰。如果波哥大是北京,麦德林就是上海,经济是哥伦比亚最好的。麦德林的气候更好,比波哥大稍微高一些,不冷不热。麦德林非常漂亮,在半山腰的有些地区,是富人区,红砖的小高楼,整洁漂亮。
卡里是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海拔较低,约1000米,所以气温高一些。上午和晚上还好,下午的时候会感觉到炎热。最高可以到35、36度。卡里的人非常热情友善(据说整个哥伦比亚的人都很热情,只有波哥大的人相对冷淡),在小区附近的小路上,遇到行人,会主动和你打招呼(部分老年人和中年人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年轻人不会),在超市里买东西,结帐的时候收银员也会报以微笑。卡里的城市规模和经济明显不如以上两个城市,很多地区路边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但是哥伦比亚人,也许是拉美人对色彩的感觉很好,他们喜欢用整块整块的颜色刷墙,绿色、红色......这使得虽然是破旧的平房,但是由于色彩的装饰,没有显得难看。
哥伦比亚人也吃米饭,还可以看到很多中餐馆。不过这些中餐馆是否正宗就不知道了。走进过其中一家,发现没有中国菜,都是哥伦比亚当地的各种炒饭。餐馆里也没有看到中国人。
哥伦比亚人很快乐,可以感到,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们的快乐阈值很低。有一种理论,热带地区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寒带地区的人则相反。想想很符合现实状况。据去过非洲的同事说,小黑们也是天天都很开心,拿到钱就去happy,没有什么长期规划。比较国内而言,拉美人的工作量是少的,大部分人都是到点下班,晚上不会加班。但是他们的工作态度还是比较严谨的,虽然做的事情少,做事慢,但是会一件件来,确认一件是一件,也许这是殖民时期留下的好习惯?
其实哪里的人都分不同的类型,拉美人也有精英、中产阶层,有每天勤勉工作、奋斗向上的。这是一个比例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大环境,国家国运的影响。对于国力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努力奋斗的人自然就多,因为上升机会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