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里的剪纸达人——长清剪纸传承人王兰美
![]() |
作为一门民间手工艺,剪纸在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在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中,鲁中派剪纸艺术“草堂艺苑”炳艺山人诞生于黄河岸边的长清,其剪纸风格粗犷、豪放,是山东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鲁中派剪纸艺术第四代传人、70岁的王兰美。
![]() |
![]() |
“剪纸王”栖身于农家小院
2月3日,记者驱车前往长清寻访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清剪纸”的老艺人王兰美,他是鲁中派剪纸艺术“草堂艺苑”炳艺山人第四代传人。
一路打听,记者在距离长清区平安街道办事处西北方向2公里左右的郭庄村见到了王兰美。从“王兰美”这么清秀的名字判断,记者一开始以为这位老艺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出乎意料的是,这位67岁的老艺人竟然是魁梧健壮、身体硬朗、特别健谈的老先生。头发有些花白的他笑呵呵地领着记者七拐八拐,走进了一个空间狭小的农家小院,这就是王兰美老艺人的家。
穿过农家小院,走进他的正房,只见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里到处张贴、悬挂着各种题材、各种尺幅的平面、立体剪纸作品。在屋子一角有一张木头案几,这就是王兰美的工作台,案几上放置着多幅已经完工的剪纸作品,案几边是一把座椅。剪纸界鼎鼎大名的王兰美,他几乎所有的剪纸作品,都是在这个角落里完成的。
![]() |
长清剪纸扬名于一个多世纪前
王兰美介绍说,剪纸又叫剪画或者窗花,经过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传播,会剪纸的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山东民间剪纸共分三个流派:胶东派(地域以高密为中心)、鲁北派(地域以滨州为中心)、鲁中派(地域以长清、泰安为中心)。
鲁中派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草堂艺苑”炳艺山人源于泰山脚下民间工艺美术剪纸世家,清末在当地享有盛名,主要经营喜庆“喜”字花,节庆“灯”花和窗花,日常衣服上的袖口花、领花、鞋花,丧葬用的纸扎等。其主人性格豪放,以艺会友,收了很多徒弟传播剪纸艺术。“草堂艺苑”炳艺山人创始人王中行,就是王兰美的太祖父。
1850年前后,王中行以卖木头底为生,他把做好的木头底送到泰安城销售。在往返途中,他一有时间便自学剪纸,经过几年的苦心探索,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风格,以剪纸最大50平方米和最小5平方厘米闻名于长清大地。名声打响之后,他索性改行,专门从事剪纸创作。“太祖父把一生所学传给了太祖母陈氏和祖父王清汉,祖母卢氏,父亲王继炳,姑姑王秀娥。”说起长清剪纸的传承,王兰美眼中充满了自豪。
![]() |
第四代传人是一名美术老师
“到我这辈是第四代。”王兰美告诉记者,因出生于剪纸世家,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受家庭影响便学会剪纸,一开始是学剪婚庆“喜”字,熟练之后便开始涉猎更多的题材和剪法。1964年,王兰美考入原莱芜师范学院,毕业之后来到长清平安中学任职美术老师。在课外活动时,他将剪纸手艺教给学生们,“粗略算起来,跟我学过剪纸的学生至少有两三千人。”
2003年,当了一辈子老师的王兰美从中学内退之后,先后被省聋哑学校、省老年大学和长清老年大学聘为剪纸艺术老师。几年下来,跟他学习剪纸艺术的学员已经达到两三百人。
在众多弟子中,秦绪荣是让王兰美最为得意的学生,被王兰美视为第五代传人。秦绪荣创作的剪纸作品“迎奥运29米剪纸长卷”被奥组委收藏,此事在北京奥运会前被8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出生于1982年的秦绪荣也成了名人。
![]() |
![]() |
好的剪纸作品一万块钱都不卖
长清剪纸从初创至今已经过了一个半世纪,每一代传人都对剪纸工艺进行改革创新,到了王兰美这一代,创新的不只是剪纸工艺,剪纸的题材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王兰美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了一幅长宽各60厘米的剪纸作品“福”字。“福”字上端兔、龙首尾相接,“这里面隐含了对联,那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王兰美介绍说,这幅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大约用时五六天。在案几上,十几张打印的龙图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王兰美告诉记者,今年是龙年,创作龙题材的剪纸需要博采众长,从挂历到网络,所有的龙图案、龙文化都是他剪纸创作的素材。
在采访中,王兰美在农家小院将新编民间历史故事《吉祥鼠迎亲》剪纸长卷铺在小院里展示给记者看。这幅长卷取材于民间故事,却不拘泥于原故事。在长卷最左侧,王兰美写了几句打油诗:“民间故事岂是真,口讲言传到如今,剪纸组画人人爱,巧妙构思全更新。”长卷中,一个个老鼠坐在一辆辆敞篷凯迪拉克婚车里,老鼠们喜庆的笑容很是可爱。
从祖传的《龙凤呈祥》剪纸,到如今反映嫦娥一号飞天题材的剪纸作品《嫦娥奔月》、反映第十一届全运会题材的剪纸长卷《全运》,王兰美不断推陈出新,创作的多幅作品令人眼花缭乱。2009年,曾经有人出价1万元购买王兰美的剪纸长卷《全运》,被王兰美委婉拒绝。“它就像是我的孩子,不能卖。”王兰美这样说。
![]() |
![]() |
![]() |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