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普通人聂隐娘,比成为刺客聂隐娘更难
文/李小丢
说在前面:为什么这篇文章发在日志而不是影评区,因为有几张剧照实在忍不住不贴出来,对理解人物很有帮助。
其实这部片子,普通青年们千万不要被文艺青年们骗了,什么要提前做功课读唐传奇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怕智商露怯还得把人物关系表烂熟于心,最好还要把侯孝贤以前的作品都补上,还要拿出十二万分的耐心用火柴棍撑起自己昏昏欲睡的眼皮……这是何苦呢?这是去看电影还是去受刑啊?做了以上准备,除了装逼之外对于理解电影剧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帮助。
《刺客聂隐娘》虽然台词少、还以文言文为主,情节留白也多,但是并不妨碍普通观众的理解。
如果需要做那么多功课才能勉强看懂它,它也不会在戛纳大受好评了,我们不要对自己的智商太悲观,歪果仁都看得懂,我们虽然被大革文化命了一番,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
聂隐娘的杀与不杀中体现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依然是当下的中国人成长之路上必然面对的选择。
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是不准备写点什么的,因为大大小小的影评人从情怀、复古、余味、留白一路都扒到侯孝贤童年去了,历史党科普晚唐藩镇割据背景,文学党带你走进唐传奇瑰丽奇幻的世界,影评党把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王家卫一路对比,武侠党拍板说侯孝贤开辟了新的江湖……我觉得,我应该是没什么可写的了,但是,好吧,我要但是了。
但是,在电影院里,我第二次听到聂隐娘的父亲,倪大红老师扮演的聂都头说的同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泪忽然就下来了。(汉子如我也有这么多愁善感的一天也是醉了。)
我只称真正的演员为老师,倪大红老师绝对当得起这个称呼,个人认为他也是全片表现最棒的演员。他扮演的聂都头,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是在张震扮演的田季安和自己的官员们议事的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说的脸红脖子粗,他的大舅哥是亲朝廷的,说的话触怒了有反叛之心的田季安,田季安大怒,同样是亲朝廷的聂都头神色如常地端坐于案前,低垂的眼脸透露着一股疲惫的气息,这是个事事隐忍至麻木的人——观众们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第一次说“当初不该让道姑公主把窈娘带走”的时候,是管家汇报主公府邸里进了刺客的时候,他和夫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他的女儿窈娘,也就是现在的聂隐娘。说这句话的时候,基本上是看不到他的表情的,家中变乱迭起,女儿被带走学艺多年回来就惹祸,他这句话似乎是有点淡淡的抱怨在其中。
原著中聂隐娘被师父带走之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失踪之后,“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非常思念这个女儿,但是女儿学成归来之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可爱的小女儿了,聂锋(原著中聂隐娘父亲的名字)问起她这些年的遭遇,她答了一些刺客的经历,“锋闻语甚惧。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已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父母对她是又敬又怕,完全不敢管她的所作所为,她要嫁给门口磨镜的少年,父亲也不敢不依,他们之前的亲情已经荡然无存。原著中的聂隐娘就是她师父手中最锋利的兵刃,指哪儿打哪儿,绝无偏差。
归来的聂隐娘已经与原先的生活格格不入,这点电影中也有展现,她回家,以花瓣香料沐浴,侍女服侍她穿上母亲多年来亲手缝制的华丽衣饰,她素颜的脸上毫无表情,有的只是一种淡漠与疏离。但是侯孝贤在这里的处理与原著截然不同,父母都知道她成了刺客,但是母亲见到她还是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微微颤抖的手指,差点站起来又赶快坐下去的慌乱这几个镜头就很好地把母亲对她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但是表现得最浓墨重彩的还是父亲对女儿的感情,如果说第一句关于她的台词还不容易判断父亲的立场,那么第二次同样的台词出口的时候,所有隐忍的感情就找到了出口。父亲奉命送被贬的大舅哥到被贬之地上任,遭遇了田季安的正妻元氏派来的杀手,聂隐娘及时出现救了父亲一干人等。
在简陋的民居,聂隐娘煎药喂身上中箭的父亲喝,父亲就着她的手喝了几口,这几帧一直没有对话,但是倪大红老师的表情完全应该进入电影学院的范本,他依旧下垂的眼脸微微颤抖着,抬起来看女儿的时候,眼眶有些湿润。他开口了,脸上还是一如既往地麻木:“当初不该让道姑公主把你带走。”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重复过了的一句话,没有然后了,却让聂隐娘迅速地背过身去,忍住没有掉泪,只发出了一声隐忍的哽咽,我却在荧幕这边无声地哭成了傻逼。有什么好哭的?因为聂都头的这种表达方式,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我爱你”,但是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我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离家12年了,今年春节回去,有天晚上很晚了,我爸睡了,我和我妈看电视,我妈突然说想抱抱我,就像我小时候坐在她腿上看电视那样,她静静抱了我很久,也是从今年开始,我妈每次送我上飞机的时候,都会很用力地抱住我,但是一句话也不说。
我爸傲娇属性比较严重,经常得我求着和他打电话,他才勉为其难和我聊几句。前几天他们给我寄了自己做的几瓶油鸡枞,我妈问我好吃吗,我随口答今年做的挺好吃的。结果昨天我妈打电话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爱吃,前天又去市场买了十几斤新鲜鸡枞回来做,他们又洗又炸,足足弄到了后半夜,我妈说,现在老了,怎么洗十几斤鸡枞就腰酸背痛的,当时我眼泪就下来了。
正常我们是不是会想,父亲看到女儿那么牛逼俨然天下第一刺客,身手好来得也及时,是不是应该说:“哎呀我太英明了当初让你跟你师父去学艺,不然你老爹我就死翘翘了。”
但是没有,侯孝贤让这个父亲,表现得比自己被杀了还难受,他被绑起来等待活埋的时候,表情中有一种释然,却在面对坚韧冷漠的女儿时溃不成军。试问天下哪一个正常的父母,会因为儿女变成了杀人机器而欣慰?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其实很简单: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过一生。
本来他们送窈娘走,是想保住她的性命,也忘却和田季安不能终成眷属的伤痛,但是他们没想到,最终自己心心念念想要保护的女儿成了这样。但是,正是因为父母,尤其是父亲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的她的怜爱,才最终成全了聂隐娘成为她自己——一个在中华大地上灭绝已久的侠客。
聂隐娘在片中有两次不杀,第一次是在开头,面对割据一方的大僚,她在梁上静静观察他很久,看着他和孩子、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玩鞠的场景,她选择不杀;第二次是在结尾,与其说她的不杀是因为对田季安余情未了,不如说她仍然是被他所体现的人伦之情所打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性。她在梁上看他和长子练摔角,在纱帘背后看他对爱妾瑚姬讲述他和窈娘的青梅竹马,她其实已经打定主意不杀了。
她是那种见血封喉的顶尖刺客,按理来说,她不用花费那么多时间观察和等待,但是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她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她可以轻易取走性命的这个人,该不该杀。不是师傅说这个人该杀,她就一定会杀,不是这个人对李唐政权有危险,她就一定会杀。
如果她观察的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官清廉不收受贿赂,家里老老小小穿的都是破衣烂衫,八十岁的老母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但是因为他五岁的幼女接受了邻人递送的食物,他认为女儿失节而将她活活饿死……我想,这样的人她会杀,不管他是不是民间视为神明的海瑞海青天。
她心中其实是没有善恶、没有对错的,人伦之情对她来说比家国大义更重要。她不代表任何人,更不会被任何人代表,她只代表她自己,她只杀她认为该杀之人,她也只做她认为当做之事。
所以有人说,侯孝贤的聂隐娘不是生活在唐朝的侠客,而是生活在春秋战国的、真正的侠客。
历史上真正的“不杀”,发生在刺客鉏麑和赵盾之间,晋灵公荒淫无道,对多次劝谏的老臣赵盾非常不满,所以和屠岸贾合谋派刺客去刺杀赵盾,鉏麑领命之后于深夜潜入赵盾府邸,发现赵盾已经早早起床穿好上朝的服饰端坐在榻上等待天明。鉏麑深受感动,认为赵盾是值得信任的忠臣,于是便现身告知赵盾他面临的危险,然后头撞槐树而死。
与之相对的,是聂政刺杀侠累,豫让刺杀赵襄子,当时的侠累和赵襄子,一个是韩国丞相,一个是赵国国君,都是国家栋梁,代表着政治正确。甚至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不能称作是坏人。然而聂政和豫让为了报答严仲子和智伯的知遇之恩,在恩人亡故之后,仍然坚持为之报仇。因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
士为知己者死和后世出现的愚忠、武士道等等完全不同,侠客、或者被雇佣的刺客,他们和雇主的关系是平等的,因为你和我有了相同的价值观,所以我选择效忠与你为你办事,无论你要我做的事是对是错。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聂隐娘和她的师傅、道姑公主不是知己,因为她要聂隐娘断情绝念,成为一把没有弱点的匕首。反而怜子的大僚和田季安是她的知己,他们都是没有割舍人性的人,和她一样。
第一次的不杀之后,她依然是困惑的,所以师傅让她回去杀田季安,她也就回去了。但是救回父亲之后,她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而她最终的坚定和豁然开朗,依然与父亲有关。
她与元氏派来的刺客精精儿(这个静静儿也很有可能就是元氏本人)一战受伤,背对着父亲疗伤,父亲看着她忍着伤痛不发一声的背影,脸上满是自责和疼惜,他怔怔地看着她,渐渐红了眼眶。“怜子未必不丈夫”,真的,为了这两个倪大红老师的镜头,我觉得二刷三刷都不为过。聂隐娘仿佛感知到父亲的目光,她终于说出了她的感受:“一个人,没有同类。”然而和远嫁的嘉信公主不同的是,这一刻,她感受到了来自父亲和磨镜小哥的爱。
她也许没有同类,但是,却不是一个人。她决定,心中留存人伦之情的人,不杀。
所以聂隐娘的不杀和《英雄》中无名最后选择的不杀是截然不同的,她辜负了代表正义、政治正确的一方,而做出了个人的选择,用我们的唯物史观来看,她是狭隘的甚至是错的;而无名则压制住了个人的情感,选择去代表那个看似是大多数、其实却无迹可寻的所谓民意,千年后开上帝视角让千年前的刺客说出统一是必然趋势,这种论断本来就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却符合了我们一直被灌输的那套东西——为了某种虚无缥缈却又无比崇高的理由牺牲小我。
所以现在比较可怕的是,我们能够理解文革时告密、揪斗自己父母的红卫兵的心情,却无法理解聂隐娘选择“不杀”的心情。于是我们看到媒体反复报道这样的新闻:比如坚守岗位父亲重病也不去探望的啦,比如为了练踢正步脚被磨起大泡也不敢吭声直到溃烂的啦,比如怕影响考生高考情绪合力隐瞒亲人过世消息的啦……他们肯定会成为比聂隐娘坚定的杀人机器。
但是坚定的杀人机器绝不是真正的侠客,什么是真正的侠客,读金庸不用很多的人都知道那句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但是这不是古代的侠客,而是现代文人所臆想出来的侠客的形象。近代中国被动挨打、政府庸碌无为的现状,使得文人们只好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早已被大一统的严酷统治所消灭的侠客身上。
大刀王五、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陈真……等等大侠不好好行走江湖,纵情任性,管上了政府该管的事儿,外打豪强内除国贼,比皇帝老子还忧国忧民,然并卵,还不被当权派理解,一个个都成为了悲剧英雄。
这些艺术形象的出现无疑是迎合了被洗脑千年的民众们的诉求的,比如,治世受委屈了,就希望天上掉下来个包青天来翻案,乱世被欺负了,就眼巴巴盼着天赋异禀的大侠们来重整山河交回给皇帝,任务完成之后挂冠而去,深藏功与名。
后来金庸更是把这种悲剧英雄式的大侠形象放到最大,乔峰、郭靖等人每个都堪比钢铁战士,无条件为朝廷肝脑涂地,甚至他们的老板皇帝老儿都投降了他们都不为所动,然而深究起来,他们为何如此舍命保家卫国却没有什么站得住的理由。
比如乔峰,汉人对他有养育之恩,但是更因为种族歧视,就陷害他冤枉他让他无路可走,反而是契丹人给了他温暖,但是他最后还是为了大宋的和平自杀了(这个选择还稍微体现了他人性的矛盾)。郭靖同志,一个典型被洗脑的范例,江南七怪全真七子从来没有给过他自由选择的权力,包括他妈,从小就灌输各种深仇大恨。杨康同学顾念亲情,就说他贪图富贵之类的云云。
总之,在现代武侠小说构建的世界里,就算是行走江湖的侠客,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必须屈服于国家、民族这些“大义”之下的,你不为国为民,就是没有觉悟,甚至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这样的武侠世界,和现实世界有什么区别?
金庸对这样的政治正确不是没有反思的,所以有了后来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样的反武侠的作品。名门正派以各种高尚的理由行各类龌龊之事,对于不依从他们价值观的异类,一律以邪教之名消灭之。而作为反面典型的邪教中人,身上才依稀有了春秋战国那些侠客们的风采。
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邪教中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做事,不管对错大义,只管自己高不高兴。这和聂隐娘,以及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们都是一致的。所以这是个很可笑的悖论,真正的侠客到了现代语境下,已经成为了政治不正确的代名词,因为他们做事只问本心,所以是不可控的一股危险力量。
韩非有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更讨厌儒家,因为儒家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对于依法治国来说绝对是巨大的破坏,人人以关系、仁义为借口进行道德绑架法治就无立足之地。而侠客的“武”,只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但是超乎他预料的是,自汉代以降,独尊儒术成为了帝王之学,因为君主专制显然更喜欢有弹性的人治,而非王子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尤其是儒家的牧民之术堪称最强大的洗脑利器,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善恶对错皆有定论,从个人所处的不同地位,就规定了你只能怎么想怎么做。
“存天理灭人欲”一句话,就剥夺了个人选择的权力,你所有和主流价值观不同的思想和选择,都被认定是错的。而那个不可捉摸的“天理”,却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们肆意搓圆捏扁的。
所以我觉得,说侯孝贤重建了真实的江湖也罢,还原了原生态的侠客也好,这些都是这部电影的皮毛而已。聂隐娘是个侠客,但更重要的,她是个敢于做异类的真正的人,她有不盲目从众、服从权威的行为准则,而且能够承担这么做的后果。就这件事上来说,成为聂隐娘这样有自由意志的普通人,比成为一个侠客更难,也更有意义。
(本文首发知乎,设置了禁止转载,昨天发在读书有疑微信平台,所以,微信等平台想转载务必请联系我,否则,举报一定成功的,你懂的。)
说在前面:为什么这篇文章发在日志而不是影评区,因为有几张剧照实在忍不住不贴出来,对理解人物很有帮助。
其实这部片子,普通青年们千万不要被文艺青年们骗了,什么要提前做功课读唐传奇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怕智商露怯还得把人物关系表烂熟于心,最好还要把侯孝贤以前的作品都补上,还要拿出十二万分的耐心用火柴棍撑起自己昏昏欲睡的眼皮……这是何苦呢?这是去看电影还是去受刑啊?做了以上准备,除了装逼之外对于理解电影剧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帮助。
《刺客聂隐娘》虽然台词少、还以文言文为主,情节留白也多,但是并不妨碍普通观众的理解。
如果需要做那么多功课才能勉强看懂它,它也不会在戛纳大受好评了,我们不要对自己的智商太悲观,歪果仁都看得懂,我们虽然被大革文化命了一番,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
聂隐娘的杀与不杀中体现的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依然是当下的中国人成长之路上必然面对的选择。
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是不准备写点什么的,因为大大小小的影评人从情怀、复古、余味、留白一路都扒到侯孝贤童年去了,历史党科普晚唐藩镇割据背景,文学党带你走进唐传奇瑰丽奇幻的世界,影评党把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王家卫一路对比,武侠党拍板说侯孝贤开辟了新的江湖……我觉得,我应该是没什么可写的了,但是,好吧,我要但是了。
但是,在电影院里,我第二次听到聂隐娘的父亲,倪大红老师扮演的聂都头说的同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泪忽然就下来了。(汉子如我也有这么多愁善感的一天也是醉了。)
我只称真正的演员为老师,倪大红老师绝对当得起这个称呼,个人认为他也是全片表现最棒的演员。他扮演的聂都头,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是在张震扮演的田季安和自己的官员们议事的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说的脸红脖子粗,他的大舅哥是亲朝廷的,说的话触怒了有反叛之心的田季安,田季安大怒,同样是亲朝廷的聂都头神色如常地端坐于案前,低垂的眼脸透露着一股疲惫的气息,这是个事事隐忍至麻木的人——观众们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第一次说“当初不该让道姑公主把窈娘带走”的时候,是管家汇报主公府邸里进了刺客的时候,他和夫人知道,那个人就是他的女儿窈娘,也就是现在的聂隐娘。说这句话的时候,基本上是看不到他的表情的,家中变乱迭起,女儿被带走学艺多年回来就惹祸,他这句话似乎是有点淡淡的抱怨在其中。
原著中聂隐娘被师父带走之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失踪之后,“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非常思念这个女儿,但是女儿学成归来之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可爱的小女儿了,聂锋(原著中聂隐娘父亲的名字)问起她这些年的遭遇,她答了一些刺客的经历,“锋闻语甚惧。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已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父母对她是又敬又怕,完全不敢管她的所作所为,她要嫁给门口磨镜的少年,父亲也不敢不依,他们之前的亲情已经荡然无存。原著中的聂隐娘就是她师父手中最锋利的兵刃,指哪儿打哪儿,绝无偏差。
归来的聂隐娘已经与原先的生活格格不入,这点电影中也有展现,她回家,以花瓣香料沐浴,侍女服侍她穿上母亲多年来亲手缝制的华丽衣饰,她素颜的脸上毫无表情,有的只是一种淡漠与疏离。但是侯孝贤在这里的处理与原著截然不同,父母都知道她成了刺客,但是母亲见到她还是克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微微颤抖的手指,差点站起来又赶快坐下去的慌乱这几个镜头就很好地把母亲对她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 |
![]() |
但是表现得最浓墨重彩的还是父亲对女儿的感情,如果说第一句关于她的台词还不容易判断父亲的立场,那么第二次同样的台词出口的时候,所有隐忍的感情就找到了出口。父亲奉命送被贬的大舅哥到被贬之地上任,遭遇了田季安的正妻元氏派来的杀手,聂隐娘及时出现救了父亲一干人等。
在简陋的民居,聂隐娘煎药喂身上中箭的父亲喝,父亲就着她的手喝了几口,这几帧一直没有对话,但是倪大红老师的表情完全应该进入电影学院的范本,他依旧下垂的眼脸微微颤抖着,抬起来看女儿的时候,眼眶有些湿润。他开口了,脸上还是一如既往地麻木:“当初不该让道姑公主把你带走。”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重复过了的一句话,没有然后了,却让聂隐娘迅速地背过身去,忍住没有掉泪,只发出了一声隐忍的哽咽,我却在荧幕这边无声地哭成了傻逼。有什么好哭的?因为聂都头的这种表达方式,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 |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我爱你”,但是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我从上大学开始到现在,离家12年了,今年春节回去,有天晚上很晚了,我爸睡了,我和我妈看电视,我妈突然说想抱抱我,就像我小时候坐在她腿上看电视那样,她静静抱了我很久,也是从今年开始,我妈每次送我上飞机的时候,都会很用力地抱住我,但是一句话也不说。
我爸傲娇属性比较严重,经常得我求着和他打电话,他才勉为其难和我聊几句。前几天他们给我寄了自己做的几瓶油鸡枞,我妈问我好吃吗,我随口答今年做的挺好吃的。结果昨天我妈打电话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爱吃,前天又去市场买了十几斤新鲜鸡枞回来做,他们又洗又炸,足足弄到了后半夜,我妈说,现在老了,怎么洗十几斤鸡枞就腰酸背痛的,当时我眼泪就下来了。
正常我们是不是会想,父亲看到女儿那么牛逼俨然天下第一刺客,身手好来得也及时,是不是应该说:“哎呀我太英明了当初让你跟你师父去学艺,不然你老爹我就死翘翘了。”
但是没有,侯孝贤让这个父亲,表现得比自己被杀了还难受,他被绑起来等待活埋的时候,表情中有一种释然,却在面对坚韧冷漠的女儿时溃不成军。试问天下哪一个正常的父母,会因为儿女变成了杀人机器而欣慰?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其实很简单: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过一生。
本来他们送窈娘走,是想保住她的性命,也忘却和田季安不能终成眷属的伤痛,但是他们没想到,最终自己心心念念想要保护的女儿成了这样。但是,正是因为父母,尤其是父亲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的她的怜爱,才最终成全了聂隐娘成为她自己——一个在中华大地上灭绝已久的侠客。
聂隐娘在片中有两次不杀,第一次是在开头,面对割据一方的大僚,她在梁上静静观察他很久,看着他和孩子、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玩鞠的场景,她选择不杀;第二次是在结尾,与其说她的不杀是因为对田季安余情未了,不如说她仍然是被他所体现的人伦之情所打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性。她在梁上看他和长子练摔角,在纱帘背后看他对爱妾瑚姬讲述他和窈娘的青梅竹马,她其实已经打定主意不杀了。
![]() |
![]() |
她是那种见血封喉的顶尖刺客,按理来说,她不用花费那么多时间观察和等待,但是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她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她可以轻易取走性命的这个人,该不该杀。不是师傅说这个人该杀,她就一定会杀,不是这个人对李唐政权有危险,她就一定会杀。
如果她观察的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官清廉不收受贿赂,家里老老小小穿的都是破衣烂衫,八十岁的老母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但是因为他五岁的幼女接受了邻人递送的食物,他认为女儿失节而将她活活饿死……我想,这样的人她会杀,不管他是不是民间视为神明的海瑞海青天。
她心中其实是没有善恶、没有对错的,人伦之情对她来说比家国大义更重要。她不代表任何人,更不会被任何人代表,她只代表她自己,她只杀她认为该杀之人,她也只做她认为当做之事。
所以有人说,侯孝贤的聂隐娘不是生活在唐朝的侠客,而是生活在春秋战国的、真正的侠客。
历史上真正的“不杀”,发生在刺客鉏麑和赵盾之间,晋灵公荒淫无道,对多次劝谏的老臣赵盾非常不满,所以和屠岸贾合谋派刺客去刺杀赵盾,鉏麑领命之后于深夜潜入赵盾府邸,发现赵盾已经早早起床穿好上朝的服饰端坐在榻上等待天明。鉏麑深受感动,认为赵盾是值得信任的忠臣,于是便现身告知赵盾他面临的危险,然后头撞槐树而死。
与之相对的,是聂政刺杀侠累,豫让刺杀赵襄子,当时的侠累和赵襄子,一个是韩国丞相,一个是赵国国君,都是国家栋梁,代表着政治正确。甚至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不能称作是坏人。然而聂政和豫让为了报答严仲子和智伯的知遇之恩,在恩人亡故之后,仍然坚持为之报仇。因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
士为知己者死和后世出现的愚忠、武士道等等完全不同,侠客、或者被雇佣的刺客,他们和雇主的关系是平等的,因为你和我有了相同的价值观,所以我选择效忠与你为你办事,无论你要我做的事是对是错。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聂隐娘和她的师傅、道姑公主不是知己,因为她要聂隐娘断情绝念,成为一把没有弱点的匕首。反而怜子的大僚和田季安是她的知己,他们都是没有割舍人性的人,和她一样。
![]() |
第一次的不杀之后,她依然是困惑的,所以师傅让她回去杀田季安,她也就回去了。但是救回父亲之后,她渐渐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而她最终的坚定和豁然开朗,依然与父亲有关。
她与元氏派来的刺客精精儿(这个静静儿也很有可能就是元氏本人)一战受伤,背对着父亲疗伤,父亲看着她忍着伤痛不发一声的背影,脸上满是自责和疼惜,他怔怔地看着她,渐渐红了眼眶。“怜子未必不丈夫”,真的,为了这两个倪大红老师的镜头,我觉得二刷三刷都不为过。聂隐娘仿佛感知到父亲的目光,她终于说出了她的感受:“一个人,没有同类。”然而和远嫁的嘉信公主不同的是,这一刻,她感受到了来自父亲和磨镜小哥的爱。
![]() |
![]() |
她也许没有同类,但是,却不是一个人。她决定,心中留存人伦之情的人,不杀。
所以聂隐娘的不杀和《英雄》中无名最后选择的不杀是截然不同的,她辜负了代表正义、政治正确的一方,而做出了个人的选择,用我们的唯物史观来看,她是狭隘的甚至是错的;而无名则压制住了个人的情感,选择去代表那个看似是大多数、其实却无迹可寻的所谓民意,千年后开上帝视角让千年前的刺客说出统一是必然趋势,这种论断本来就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却符合了我们一直被灌输的那套东西——为了某种虚无缥缈却又无比崇高的理由牺牲小我。
所以现在比较可怕的是,我们能够理解文革时告密、揪斗自己父母的红卫兵的心情,却无法理解聂隐娘选择“不杀”的心情。于是我们看到媒体反复报道这样的新闻:比如坚守岗位父亲重病也不去探望的啦,比如为了练踢正步脚被磨起大泡也不敢吭声直到溃烂的啦,比如怕影响考生高考情绪合力隐瞒亲人过世消息的啦……他们肯定会成为比聂隐娘坚定的杀人机器。
但是坚定的杀人机器绝不是真正的侠客,什么是真正的侠客,读金庸不用很多的人都知道那句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但是这不是古代的侠客,而是现代文人所臆想出来的侠客的形象。近代中国被动挨打、政府庸碌无为的现状,使得文人们只好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早已被大一统的严酷统治所消灭的侠客身上。
大刀王五、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陈真……等等大侠不好好行走江湖,纵情任性,管上了政府该管的事儿,外打豪强内除国贼,比皇帝老子还忧国忧民,然并卵,还不被当权派理解,一个个都成为了悲剧英雄。
这些艺术形象的出现无疑是迎合了被洗脑千年的民众们的诉求的,比如,治世受委屈了,就希望天上掉下来个包青天来翻案,乱世被欺负了,就眼巴巴盼着天赋异禀的大侠们来重整山河交回给皇帝,任务完成之后挂冠而去,深藏功与名。
后来金庸更是把这种悲剧英雄式的大侠形象放到最大,乔峰、郭靖等人每个都堪比钢铁战士,无条件为朝廷肝脑涂地,甚至他们的老板皇帝老儿都投降了他们都不为所动,然而深究起来,他们为何如此舍命保家卫国却没有什么站得住的理由。
比如乔峰,汉人对他有养育之恩,但是更因为种族歧视,就陷害他冤枉他让他无路可走,反而是契丹人给了他温暖,但是他最后还是为了大宋的和平自杀了(这个选择还稍微体现了他人性的矛盾)。郭靖同志,一个典型被洗脑的范例,江南七怪全真七子从来没有给过他自由选择的权力,包括他妈,从小就灌输各种深仇大恨。杨康同学顾念亲情,就说他贪图富贵之类的云云。
总之,在现代武侠小说构建的世界里,就算是行走江湖的侠客,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必须屈服于国家、民族这些“大义”之下的,你不为国为民,就是没有觉悟,甚至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这样的武侠世界,和现实世界有什么区别?
金庸对这样的政治正确不是没有反思的,所以有了后来的《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样的反武侠的作品。名门正派以各种高尚的理由行各类龌龊之事,对于不依从他们价值观的异类,一律以邪教之名消灭之。而作为反面典型的邪教中人,身上才依稀有了春秋战国那些侠客们的风采。
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邪教中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做事,不管对错大义,只管自己高不高兴。这和聂隐娘,以及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们都是一致的。所以这是个很可笑的悖论,真正的侠客到了现代语境下,已经成为了政治不正确的代名词,因为他们做事只问本心,所以是不可控的一股危险力量。
韩非有句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更讨厌儒家,因为儒家的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对于依法治国来说绝对是巨大的破坏,人人以关系、仁义为借口进行道德绑架法治就无立足之地。而侠客的“武”,只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但是超乎他预料的是,自汉代以降,独尊儒术成为了帝王之学,因为君主专制显然更喜欢有弹性的人治,而非王子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尤其是儒家的牧民之术堪称最强大的洗脑利器,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善恶对错皆有定论,从个人所处的不同地位,就规定了你只能怎么想怎么做。
“存天理灭人欲”一句话,就剥夺了个人选择的权力,你所有和主流价值观不同的思想和选择,都被认定是错的。而那个不可捉摸的“天理”,却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们肆意搓圆捏扁的。
所以我觉得,说侯孝贤重建了真实的江湖也罢,还原了原生态的侠客也好,这些都是这部电影的皮毛而已。聂隐娘是个侠客,但更重要的,她是个敢于做异类的真正的人,她有不盲目从众、服从权威的行为准则,而且能够承担这么做的后果。就这件事上来说,成为聂隐娘这样有自由意志的普通人,比成为一个侠客更难,也更有意义。
(本文首发知乎,设置了禁止转载,昨天发在读书有疑微信平台,所以,微信等平台想转载务必请联系我,否则,举报一定成功的,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