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雾水的“背子”
两年前我发表了对“背子”不太成熟的看法。对“背子”的考证最大的难题出现在文献上,古人对背子的说法众说纷纭,花样百出,其中也不乏一些不靠谱的名物考证。明代褙子或背子为何物已经清楚,前文开头已说,真正令人一团雾水的地方则在前代。 1,唐代:最初指女装的背心/半袖? 背子最早大概就是指背心。日本文献中《倭名类聚抄》中有“背子”条,引汉语辞书“《辨色立成》云:‘背子,形如半臂,无腰襕之袷(夹)衣也。’《杨氏汉语抄》云:‘背子,妇人表衣,以锦为之。正仓院就藏有一件“吴女背子”,对襟直领,短衣无袖。 2,宋代:男装背子,半臂武士服变为长袖长裾的士人服?女装背子,原本是婢妾之服? 再看宋代的一些的文献: 古人关于背子(褙子)的文献和脑洞 北宋宣和元年(1102)《萍洲可谈》记载“广州杂俗,妇人强,男子弱,妇人十八九戴乌丝髻,衣皂半臂,谓之游街褙子” 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背子》引《实录》:“ 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加背子,其制袖短於衫,身与衫齐而大袖。今又长与裙齐,而袖纔宽於衫。” 《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半臂》:“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 梁克家(1128年-1187年)记闽地三十年以前的风俗中说;“妇人非命妇不敢用霞帔,非大姓不敢戴冠用背子” 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述宋时名妓乘马游街的装束:“一等特髻大衣者,二等冠子背子者,三等冠子衫子裆袴者。” 基于对宋人文献的认知,关于背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背子最初为半臂武士服,妇人背子为婢妾之服,最初并不流行。《萍洲可谈》大概讲了广州妇女穿男装半臂游街的彪悍风俗。《石林燕语》《朱子语类》提及。 2,背子最初大概为短袖短袖,之后改为长裾长袖。前后腋下最初原有垂带,用勒帛系腰穿着,大概北宋末时废除这种做法。最终类似中单,不像半臂,金坛南宋周瑀墓倒是有一件实物符合背子的描述。穿公服时一般都将褙子作为内衣。《石林燕语》《老学庵笔记》《演繁露》《事物纪原》提及。 3,妇人的背子盛行后,地位比大袖,大衣低,但比衫子高,一般配冠子。常服大袖里也像男子穿公服一样穿褙子,并被明代延续,《中东宫冠服》中就有“褙子”的插图。《宋史》《朱子家礼》《朱子语类》《都城纪胜》梁克家记闽地三十年以前的风俗提及。 4,"褙子"的写法应该是从明代开始,之前都写作“背子”,两者并非指不同的服饰。 同时也有如下问题若干: 1,男装背子和女装背子的样式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又为何《石林燕语》说起源不同? 2,为何唐时的背子明明指的是女装背心,到宋人口中却成了半臂武士服或者婢妾之服了? 3,《中东宫冠服》插图中的明褙子直领斜襟,倒符合《演繁录》中“斜领交裾”的描述,不知道宋代背子的具体样式又如何?金坛周瑀墓的那件实物就是背子?或是其他的哪一件实物应该是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