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
(1)去学符号逻辑。逻辑的发展大致分古代逻辑与现代逻辑两段,后者也被称为数理逻辑,特点是高度形式化。现代英美哲学的论文基本上都得利用现代逻辑的技术工具来撰写,好处是容易把自然语言中的模糊之处精确地再现出来(符号逻辑的妙处,的确是只有学过的人才可领会的!)。学习符号逻辑可供参考的路径有三条(最好将三者结合起来):一是译读斯坦福网络哲学全书的相关词条;一是读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数理逻辑教材,另一是读逻辑大师自己写的著作。在这里特别推荐罗素写的《数理哲学导论》(商务版)与蒯因写的《数理逻辑》(收录于中国人大版《蒯因著作集》第一卷)。别贪读多,而要结合做例题深刻领会。
(2)把二十世纪分析哲学史学一遍,学习重点是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蒯因、普特南、克里普克这几个哲学家的代表作(过于技术化的书,如《数学原理》可略去)。读的时候搞清楚他们每一个论证的技术含义,要做到能够准确复述这些论证的各个环节,读法和读数学书类似。另外不要被哲学家的名声所惑。若按名声,维特根斯坦算是分析哲学头号大腕了,但是他的著作文风古怪,其实很容易被误读,因此我不向初学分析哲学者推荐(初学者认真译读一下网络词典上关于“Wittgenstein”的词条就足够了)。
(3)通过这样的阅读,养成凡事讲论证的学术习惯。一个命题是什么意思,或在确定它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再如何支持或反驳它,都得依靠严格的分析与论证。请注意:论证的有效性与论证提出者的权威性无关——无论这个论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还是康德说的,无效的就是无效的,有效的就是有效的。从某种意义上,哲学上的论辩和法庭上的论辩只有讨论题材方面的差别,而没有讨论程序上的根本差别(在法庭上,我们也必须假设原告与被告在形式上的相互平等)。所以又有人说哲学家是“以真理为委托人的律师”。
(4)通过这样的阅读,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为以后的钻研作准备。当代的哲学研究,一般分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分支,在西方都有专门的电子期刊。建议学生多到校园网上去搜寻SSCI以及A&HCI类论文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国外的最新进展。相信大家浏览后就不难发现,在这些刊物上占据核心的议题往往不是诸如“海德格尔哲学的某个概念如何译为汉语?”,“荷尔德林与青年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关系到底如何?”,“笛卡儿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多大程度上还与经院哲学发生着联系?”这样的历史问题——而是一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问题,如:神经生物学家对于“自由意志”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足以驳倒哲学家们关于“自由”问题的传统说教?人工智能的实现是否一定要以人类智能为参照系?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量子力学的话语方式与相对论的话语方式在基础物理学层面上的冲突?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尊严与权利如何在哲学层面上被确证?(大家别笑,我真的在西方主流哲学刊物上看到了这样的标题)。我把这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家的问题”,而把前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史家”问题。
(5)若是真心想学好哲学并以此为业的学生,还是建议去西方国家深造。我个人比较推荐英语国家,因为近几十年来,传说中的哲学强国德国在哲学方面有明显的英美化的倾向。法国哲学虽然有民族特色,但是和英语哲学相比,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劣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在哲学方面其实都很强。英语亦是这些国家的通用学术语言。
(2)把二十世纪分析哲学史学一遍,学习重点是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蒯因、普特南、克里普克这几个哲学家的代表作(过于技术化的书,如《数学原理》可略去)。读的时候搞清楚他们每一个论证的技术含义,要做到能够准确复述这些论证的各个环节,读法和读数学书类似。另外不要被哲学家的名声所惑。若按名声,维特根斯坦算是分析哲学头号大腕了,但是他的著作文风古怪,其实很容易被误读,因此我不向初学分析哲学者推荐(初学者认真译读一下网络词典上关于“Wittgenstein”的词条就足够了)。
(3)通过这样的阅读,养成凡事讲论证的学术习惯。一个命题是什么意思,或在确定它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再如何支持或反驳它,都得依靠严格的分析与论证。请注意:论证的有效性与论证提出者的权威性无关——无论这个论证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还是康德说的,无效的就是无效的,有效的就是有效的。从某种意义上,哲学上的论辩和法庭上的论辩只有讨论题材方面的差别,而没有讨论程序上的根本差别(在法庭上,我们也必须假设原告与被告在形式上的相互平等)。所以又有人说哲学家是“以真理为委托人的律师”。
(4)通过这样的阅读,寻找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为以后的钻研作准备。当代的哲学研究,一般分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科学哲学、数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分支,在西方都有专门的电子期刊。建议学生多到校园网上去搜寻SSCI以及A&HCI类论文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国外的最新进展。相信大家浏览后就不难发现,在这些刊物上占据核心的议题往往不是诸如“海德格尔哲学的某个概念如何译为汉语?”,“荷尔德林与青年黑格尔之间的思想关系到底如何?”,“笛卡儿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在多大程度上还与经院哲学发生着联系?”这样的历史问题——而是一些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问题,如:神经生物学家对于“自由意志”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足以驳倒哲学家们关于“自由”问题的传统说教?人工智能的实现是否一定要以人类智能为参照系?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量子力学的话语方式与相对论的话语方式在基础物理学层面上的冲突?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尊严与权利如何在哲学层面上被确证?(大家别笑,我真的在西方主流哲学刊物上看到了这样的标题)。我把这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家的问题”,而把前一类问题称为“哲学史家”问题。
(5)若是真心想学好哲学并以此为业的学生,还是建议去西方国家深造。我个人比较推荐英语国家,因为近几十年来,传说中的哲学强国德国在哲学方面有明显的英美化的倾向。法国哲学虽然有民族特色,但是和英语哲学相比,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处于劣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在哲学方面其实都很强。英语亦是这些国家的通用学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