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 so what?

公元前530年巴比伦Ennigaldi-Nanna被认为是最早的博物馆。此后一千多年,博物馆作为富人收集珍奇物的展示空间(rooms or cabinets of curiosities),曾经从属于贵族、皇帝、教会等特权群体,凝聚为权利与财富的纪念碑。18世纪,博物馆的公共化则是市民社会演化的结果。卢浮宫的开放源自法国大革命,大英博物馆追溯到1759年,普拉多博物馆创立于1785年,美第奇家族捐赠的乌菲兹美术馆在1765年开放。 艺术博物馆从博物馆中独立出来,是专门化的结果,而博物馆的公民化则意味着近代文明的曙光,同时伴随着跨文化交流功能。例如,1786年,歌德游意大利,寻访艺术收藏和遗址,带动了新古典主义在德国的兴起。走向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开启了数不胜数的灵感之旅。 19世纪后半期,美国私人艺术博物馆逐渐涌现,而当时欧洲博物馆大多是由国家开办并有政府资助的。在文明程度最高的、美国东部三城市(纽约、波士顿、费城),富裕的业余爱好者艺术激情不可遏制。钢铁大王Henry Clay Frick,银行家Pierpont Morgan,Rockefeller家族,以及继承了遗产的Peggy Guggenheim,这份名单很长,也很壮观。美国富翁们,踊跃将财富转化为文化趣味。据说当年的“私人画廊就像私人马厩一样普遍”。 与欧洲贵族化收藏(依赖于领主、王族、教会特殊身份)不同,美国的艺术资本完全是市场化的。私人博物馆成为新兴富裕阶层的资本载体。私人买家的收藏与捐赠,构建了美国强大的艺术收藏体系。 华盛顿的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Phillips Collection,纽约的Frick Collection,费城的Barnes Foundation, 不同的私人收藏建构了别具匠心的精神空间。装饰家、艺术家、建筑师、艺术商人……围绕富翁收藏家,形成了美国的新文化生态。收藏家作为“趣味创造者”(Taste- makers),不仅移植欧洲艺术,还推动了美国知识分子和公众的艺术热情。 而美国的大型公共博物馆,皆由私人或机构倡议,成立专业委员会,借助民间资本及政府资助逐渐扩大规模,从创建之始,就走上专业化、公众服务路线(由于公共服务属性和专业性,不少大藏家的成套收藏均分别捐献给不同的大型博物馆)。1929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洛克菲勒家族出资的Moma成立。要知道在当年的欧洲,“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做出过收藏现代艺术的努力”。欧洲人认为“新艺术需要需要时间才能沉淀,经受考验,最后加入博物馆所代表的顶尖作品之中……”(休斯)。 没有文化负担的美国人,用资本抹平了现代主义的棱角。 美国人收藏的热情不仅局限在艺术领域,华盛顿的smithsonian系列博物馆无所不包,史前化石、伦勃朗油画、印第安工具、考川的萨克斯……大型公共博物馆的收藏野心几乎涵盖了地球上可见物的全体。总体的文明、艺术呈现出巨大而壮观的幻影。

在“以美代宗教”的世俗年代,艺术博物馆具有显著的雅、俗文化调和性。只要有眼睛的人就可以“看见”图像,艺术品也由此具有民主化的象征意义。 任何公众都能够参观,并品头论足。即便毫无兴致,在收藏品房间里坐一会儿,享受安逸的环境也是不错的选择。参观艺术博物馆早已成为普及型艺术课程的一部分,到处都是心不在焉的学生团队。美国老年人则两三朋友相伴,社交、聊天、吃饭。美国人的调查,大部分人认同“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只有很少数人愿意为艺术花钱。这就更意味着公共博物馆的重要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用花钱。 与几十年前相比,全球范围的艺术博物馆的功能在转化。聚集文明,传播艺术,与公众互动。博物馆不再从属于精英文化,甚至已经不再严肃,超越了作为“生活奢侈品”的功能,成为人人能去,人人要去的地方。由于它的公共属性,博物馆是文明的必需品。 艺术博物馆成为全球“大旅游”中的热点。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观众十有八九在议论大卫的生殖器太小。乌菲兹门口永远排满了人,分享波提切利的春天。在梵蒂冈的西斯廷,狭长的空间里挤满了人,人人仰着头,仿佛等着毒气从天棚上喷出来。 著名博物馆不堪重负,却不能拒绝公众的热情。 在媒体时代,数字内容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博物馆首先是“实体化”的体验中心。 通过对空间的塑造,艺术博物馆提供实实在在的感知,营造文明和艺术的语境。艺术博物馆提供的内容远远不是知识。艺术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文明的碰撞,不同时代的的精神气质。光线、色彩、声音、路径,甚至包括触感。博物馆本身是个独具个性的艺术品。 纽约大都会(met)的主题视觉one met many worlds 非常恰当地阐释了艺术博物馆成就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有功能。 “在博物馆里,空间感体验是一种诗意。”托马斯·克伦斯引用法国哲学家 Andre Malraux的观点,“博物馆只是虚构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希腊。” 对空间的重构,也是对时间的反思。作为知识生产的机构,通过策划展览,博物馆生产知识,出版资料,研究,对艺术品深入挖掘。 各种新的排列组合,意味着新的知识,迸发新的灵感。在感知体验方面,实体化的艺术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不可替代。

当今艺术博物馆的参观群体更加多样化。包括专业人士,学生、家庭、艺术家、爱好者等等。 当然,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最爱。博物馆是一种文化资本。根据布尔迪厄的论述,学者的文化资本高,经济资本低,倾向于花很少的钱,优雅地徜徉于艺术博物馆,享受文化符码阐释权的优越感。 对于家庭参观者而言,博物馆提供了恰当的合家欢场所,从道德和文化来讲,博物馆都是性价比最高的。 博物馆也是本地文化的集散地(Community Anchors)。无论康科德小镇上的艺术博物馆,还是芝加哥的艺术中心,立馆之本都是服务本地文化。 在开放的观念之下,艺术博物馆不再是尊贵的纪念堂,而是世俗性的日常活动场所。 作为当今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博物馆提供知识和艺术的同时,也提供餐饮、音乐表演,导览,儿童活动、购物。美国博物馆每年的访问量达到了8亿5千万人次,直接营业额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艺术类非营利组织的年度经济活动总额达到1350亿美元(根据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数据) 大多数博物馆都提供了免费课程、讲座,公众踊跃参与学习绘画。配合展览,艺术博物馆推出各类小型音乐会( 戈雅展与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相得益彰) 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功能趋势下,艺术博物馆成为消费性的杂糅。而古根海姆的前馆长托马斯·克伦斯认为:博物馆的未来应该是shopping mall。

未来的艺术博物馆走向何方? 边界和定义越来越消融。艺术博物馆将越来越走向开放。 首先,艺术博物馆将是知识传播的原发点。 以“谷歌艺术计划”为代表的数字化项目,将越来越多的艺术博物馆视觉资源整合化地转化为数字图像,高品质、高效率。 盖蒂中心、大都会等等艺术机构推出了各种层次的艺术出版物。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资料都可以免费下载。 最近巡回举办的数字化梵高展,值得关注。将博物馆中的梵高的作品以数字形态放大数倍,投射在连环巨幅屏幕上。被放大的梵高,比“原作”更具有震撼性,观众沉浸于大屏幕的幻境之中。这一转化,创造了传媒化的视觉奇观。 其次,艺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 大都会、卢浮宫、梵蒂冈……超级博物馆,提供了博览功能,他们的title不是美国,而是世界。 更多的艺术博物馆则致力于因地制宜,挖掘独特的艺术资源。布朗克斯美术馆发掘黑人艺术家,纽约植物园的弗里达展,营造植物与艺术品的互动。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对本地街头艺术的策展等等。 在经营风格上,伊莎贝拉美术馆是封闭的。而古根海姆是连锁经营的,保持开放,并资源共享的。有的艺术博物馆保持纯粹性和稳定性,而古根海姆甚至在拉斯维加斯举办摩托展。 再次,随着边界的消融,艺术博物馆引发的争议将越来越多。 moma的比约克展,几乎集中了对艺术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的全部争议。 “他们迎合商业,谄媚大众”,《纽约时报》的评论员罗伯特·史密斯甚至认为“MoMA这是在蔑视核心观众”。Artnet News的作家本·戴维斯评论道:“MoMA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变成时髦生活方式的品牌。” 大都会的“镜花水月”展览面对着同样的争议。而所有争议的核心,即:何为艺术博物馆?边界何在? 最后,艺术博物馆以体制化形态融化了先锋艺术的反抗意图。 毕加索曾说:博物馆不过是一大堆谎言而已。罗钦科说:不要为宫廷、庙宇和博物馆工作。(《新的冲击》)博物馆以规整的布置,规范化的商业运作,扫平了艺术世界肮脏的犄角旮旯。可是,往往创造的活力并不来自于庙堂,而来自污泥的营养。 从体现少数人对知识的野心、精英主义收藏癖,到公众教育、分享、消费文化——艺术博物馆曾经是纪念碑的变种,具有“纪念碑性”,而现在它变成活的,开放的,反纪念碑的空间。 博物馆精心营造了“认同的空间”,正在传媒化和消费社会中受到挑战。古根海姆的理念:平台(Platfroms)、收藏(Collection)和项目(Programs )具有代表性。 当今的艺术博物馆,凝聚本地文化,同时对全球游客形成号召力。艺术博物馆用艺术浇灌生存焦虑的饥渴,是上帝死了之后新教堂,也许更是酒足饭饱、无聊生活的填充空间。 艺术博物馆的未来?艺术博物馆将进一步与传播、媒介紧密结合,更深入地渗入日常生活。在技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协力下,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有趣。

-------- 作者:王可越 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博物馆中的人 费城艺术博物馆,重构语境的艺术陈列 伊莎贝拉收藏的艺术,文明与人生的萃取物 作为神经症的摄影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