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首辅音S的出现
我以前写过两篇《从俺家两娃身上看语言的进化》,其中这第一篇里谈到字首辅音S的问题,S后面跟着另外一个辅音,比如star,speak,这样的词,我们家两个娃在3岁以前,S都发不出来;而如果S后面跟元音,比如sea,sun,这样的词发音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我家才发生,也和中文母语没有关系,因为老大前两年都在美国,几个月就上托儿所了,不存在language pre-exposed的问题。我觉得这种发音困难现象应该是universal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娃(有outliers不奇怪)都是需要时间才能学会发的,因为这和这个字首S在人类语言进化史上到底是为什么出现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我的推测,不过最近读的两本书在某个程度上和我的推测重叠了一部分。
这两本书是关于重建原始印欧语言(the Proto-Indo-European language)的,都是德国人写的,翻译成英文的。一本叫Introduction to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结构比较全面,讲得也清楚;另外一本是就原始印欧语言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讨论本身简短清楚,不过因为背景不全,两本交叉着看比较省力。
简单讲,这样的字首S属于可移动的辅音S(movable s),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它们的词根有S和没有S的时候是一样的:
比如teg与steg都是覆盖的意思,teg系列的词有希腊语tegos,拉丁文tego,古波斯语tech,古挪威语pekja,古高地德语decchen;而steg系列的词有梵语sthagayati,希腊语stego,古挪威语staka,斯拉夫古教堂语stegu,立陶宛语stiegti,等等等等。
又比如pek和spek都是看的意思,ne和sne都是转的意思,等等等等。
这说明,如果我们根据历史和现在存在的所有印欧语系中的语言构建一个原始印欧语的话,teg与steg、pek与spek、ne与sne都是一样的词,有没有字首s是不影响词义的,s是可移动的,去掉或者加上都没关系。
那么这个现象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呢?目前有两种理论来推测。一个就是说,s本来就有意义,但同样的词根为何有的有s、有的没有,这就不好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从梵语中一个Sandhi现象来的,这种现象是说两个相邻的词会发生边界变化的现象,比如这个字首s,它本来不存在于字首,因为这个词跟在另外一个字尾有s的词后面,这就造成两个词的边界变化,s从上一个词的字尾脱离,变成下一个词的字首。
后一种说法似乎比较能解释得通。这也说明在语言中字首s是语言中的后起现象,也难怪娃开始学语言的时候总是发不出来。
这两本书是关于重建原始印欧语言(the Proto-Indo-European language)的,都是德国人写的,翻译成英文的。一本叫Introduction to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结构比较全面,讲得也清楚;另外一本是就原始印欧语言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讨论,讨论本身简短清楚,不过因为背景不全,两本交叉着看比较省力。
简单讲,这样的字首S属于可移动的辅音S(movable s),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它们的词根有S和没有S的时候是一样的:
比如teg与steg都是覆盖的意思,teg系列的词有希腊语tegos,拉丁文tego,古波斯语tech,古挪威语pekja,古高地德语decchen;而steg系列的词有梵语sthagayati,希腊语stego,古挪威语staka,斯拉夫古教堂语stegu,立陶宛语stiegti,等等等等。
又比如pek和spek都是看的意思,ne和sne都是转的意思,等等等等。
这说明,如果我们根据历史和现在存在的所有印欧语系中的语言构建一个原始印欧语的话,teg与steg、pek与spek、ne与sne都是一样的词,有没有字首s是不影响词义的,s是可移动的,去掉或者加上都没关系。
那么这个现象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呢?目前有两种理论来推测。一个就是说,s本来就有意义,但同样的词根为何有的有s、有的没有,这就不好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从梵语中一个Sandhi现象来的,这种现象是说两个相邻的词会发生边界变化的现象,比如这个字首s,它本来不存在于字首,因为这个词跟在另外一个字尾有s的词后面,这就造成两个词的边界变化,s从上一个词的字尾脱离,变成下一个词的字首。
后一种说法似乎比较能解释得通。这也说明在语言中字首s是语言中的后起现象,也难怪娃开始学语言的时候总是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