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阐释史,傲娇马脸的孙大圣是怎样诞生的——另一个角度讨论《大圣归来》
因为各种原因,今天才后知后觉去看了《大圣归来》。其实现在大圣已快下映,各种是是非非也基本尘埃落定,无论是捧是喷对口碑已构不成影响。所以看在我也为8亿票房做了微不足道的贡献的份上,姑妄听之吧。
《大圣归来》是一部成熟的商业作品,也就代表了它拥有和《功夫熊猫》《小黄人》《冰雪奇缘》等国外成熟3D动画一同比较评判的资格。一句话形容我的感受:它是合格的商业动画,但只能打70分。合格指的是对得起票价,70分指的是,它远远未达到现阶段拥有赞誉的水准。
但这并不是我这篇评论的重点。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古典故事的现代阐释问题。
一、观感:剧作问题,节奏不佳
最主要的当然是剧本问题。片子节奏感不好,详略不当,虎头蛇尾,结尾突兀,这些都是被大家说烂了的。就像是100集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前面99集都在日常,最后一集才打怪,打完就全剧终。《大圣归来》 前面的一系列和妖怪追逐、遇八戒、 和妖怪追逐、赶路、和妖怪追逐、住店、和妖怪追逐的日常剧情,让我这样的成年观众着实感到有点冗长无聊。即使和妖怪追逐的动作戏很好看,重复第五遍还是会审美疲劳。
而最终boss在最后四分之一才正式登场,大圣在最后五分钟才真正变身,变完身打完怪嗷的一下就结束了,不是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而是实实在在的“诶怎么被人掐了是不是电影院弄错了”的突兀。 就像是ooxx前戏一个小时,最后一分钟就结束了。如果不是这个早X的结局,也许我的评星可以达到四星。
二、阐释史的阐释
当然今天的重点不是讨伐大圣有多“烂”,综合素质来看这仍然是一部水准之上的电影。我感兴趣的是另一方面,古典故事在现代语境下的阐释。
阐释史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就像《水浒传》在古代是个好汉们替天行道侠义故事,在文革时代是个“走修正主义的大毒草”仅供内部批判传阅的故事。而在现代语境下,人们会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分析武松的不近女色、嗜虐好杀是否反映内心的深柜情结。无论是明清还是文革,那个时代的人们自然都无法想到更不可能接受梁山好汉们的同性恋倾向。而对现代观众来说,单纯的替天行道行侠仗义故事,已经满足不了信息爆炸时代观众的胃口。
研究不同语境下对同一原型的不同阐释,对比不同时期的阐释史从而侧面得到那个时代的横截面,了解官修史的帝王将相之外,更多普通人的经济文化生活。这就是阐释史,是文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作品不重要,不同时代的人如何阐释它才重要。”然也。
三、借鉴与模仿
回过来。《大圣归来》中,从猴子教科书式的傲娇,到阿米巴虫似的大boss,明显受日漫和美式游戏电影影响。从阐释史的角度,研究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日漫式的猴子,比单纯喷为什么猴子如此日漫有意思的多。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首先,我们先来数一数大圣里的“模仿”到底有多少。【这里列出来并无贬义!也不是指责“抄袭”!仅为讨论情节之用!重要的话不用说三遍】个人感觉,不一定对,欢迎指正。
孙悟空的傲娇性格,显然是受日本动漫影响,几个“教科书式的傲娇”太明显不多说。主创是这样创作的,受日漫影响的年轻观众也对傲娇大圣接受起来毫无违和感,这才是有趣之处。如果是没看过日漫的中老年人、农村孩子,还会不会对傲娇大圣有这样的接受度?这个真不好说。而孙悟空的外形人设,马脸不说,为啥要设定为倒三角大长身子?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显然是不推崇倒三角式健美身材的,这也是受美漫影响。
反派混沌,脸虽是来源于唐代传统妆容,并不是现代审美主流。但苍白面孔、诡异的化妆,更让人容易想到日本传统的“能面”面具。而略显“妖孽”“女王”的萌属性,自然也是来自日漫。
混沌变身后更不用说,大家都看得出沙虫似的圆筒形踞齿嘴怪物,像美国恐怖电影《异形》中恶心的外星人。
孙悟空出世的第一个boss,五指山山神。山神的形象是几块大石头的聚合体,隐隐约约凑成一个倒三角人形。在中国传统中,山神的形象都是仙风道骨仙人形象,或者干脆是野兽or半人半兽(如屈原的《山鬼》所描述的)。何时有过粗大笨重的巨石人型山神?而这一山神恰好很眼熟,对就是日本RPG游戏中的经典怪物“巨魔像”。
而整部影片,各处笑点、细节、动作戏的设计、人物神态动作,都像足了美式3D动画。如果不说是国产动画,也许会让人以为是皮克斯或迪斯尼新作,《功夫熊猫》姊妹篇。(当然这里也有技术制作上的肯定)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斥着各式既视感,完全“不国漫”的“国漫”。【再说一次这里并无贬义,大圣也不存在“抄袭”,现有程度都是合理借鉴。只要观众买账就是成功的作品,而票房大卖也给出了市场的证明。为什么如此日漫风、美漫风明显的动画能获得中国当代青年观众的喜爱,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四、“悲情英雄”孙大圣的诞生
说了各处细节,再来说说齐天大圣孙悟空。除去傲娇,猴子的另一层属性就是,“悲情英雄”。
英雄方面,在《西游记》戏剧原型和小说原著中,孙悟空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妖猴”。作者强调的是这只得天地精华的灵猴法力高强之外,狡猾市侩像社会人的一面。而高大的“反抗英雄”光环,是在近代阐释之下才出现的。(文革语境中打倒天庭的反帝反封“造反派”)。可以说,最初的猴子,既不“英雄”,也不“悲情”。
当代我们熟知的孙悟空“悲情”属性从何而来?那得从1995年的《大话西游》说起。虽然“粉碎原著” 式的改编让该片当年票房扑街,血本无归。但其感人的爱情情节、深思后颇值得玩味的台词,在新一代青年中落下深深烙印。
“他好像一条狗”。这样的台词放在30年前肯定会被人笑话,而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互联网逐渐兴起的年代,这样宿命悲剧式的孙悟空,更迎合人们的喜好。在录像厅里拥挤着、在孤独的夜里看VCD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迷茫而内心敏感的阶段,看到这样的台词,怎能不“走心”代入自己呢?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随后的十年里,网络文学快速兴起。今何在的《悟空传》虽然情节支离破碎,但以其极佳的文笔和年轻人特有的狂妄傲气,博得新一代青年的喜爱。悟空孤独忧郁又桀骜不驯的形象,符合了年轻人的审美特质和心理特点。悟空“悲情英雄”的特质再一次被加持。
对悲情英雄式悟空的喜爱,其实代入的都是读者自己。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就是十年前的“别低头,皇冠会掉!”式的职场心灵鸡汤。面对学业迷茫、工作不顺、人生痛苦的年轻人,想象中的“超我”自然是能力强大、被权贵打压、孤立无援又自立自强的“孙大圣”,最好能狠狠出一口恶气,打他个片甲不留。如果结局是西西弗斯似的宿命式悲剧,更能升华之后增添几分自我感动。
那这样的“孙大圣”,又怎么可能像原著中去行贿起来像个人精,得个弼马温就高兴得活蹦乱跳呢?中国当代的影视文学发展,给孙悟空赋予了全新的形象,也成为《大圣归来》的创作源泉。
五、“我”即江流儿,主体进入角色
所以,在观看《大圣归来》时,我经常感觉到岀戏。这个岀戏是由于,在 《大圣归来》中,观众不再像欣赏古典故事时是一个纯粹的客体,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片中“破坏沉浸感”的台词,并非角色的自然流露,而是观众的呼声。江流儿就是观众,你得把自己代入进角色,才能全情投入剧情中。
理解这一点后剧情中的不足就会得到解释。比如当江流儿问孙悟空是不是像戏文里说的“铜皮铁骨,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时,不要去纠结为什么天上打仗人间知道的那么清楚,是不是猴子在人间找了个人来写自传;当江流儿一遍又一遍喊出“你是孙大圣啊”“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的时候,也无需纠结这样热血少年漫式的呐喊是否有必要、是否煽情过度,为什么那个时代就有同款手办,他们相识不过几天为什么就有命中注定的羁♂绊……
江流儿其实是现代观众的化身。他并非唐朝的一个普通小和尚,而是默认从小接受《西游记》电影、动画的熏陶,长大后受《大话西游》《悟空传》的调教的当代青少年。唐朝小和尚对孙悟空如数家珍,喊出“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自然是突兀和各种客观上的硬伤。但若是代入80后90后乃至00后的青少年观众,则十分合理。见到大圣重出江湖观众激动的心情,哪怕让江流儿喊出“我想死你们了!”也能够理解。
这是主体进入电影,对着客体“孙悟空”这一形象的隔空喊话。此刻,大圣不是一个人。他是《西游记》里的六小龄童,是《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是《悟空传》里的悟空,也是《大圣归来》里的孙大圣。多重文学形象层层叠叠重叠而成的集体记忆,让观众隔着银屏对着孙大圣呼喊……虽然这词已经说烂了还是要说,江流儿呐喊的不是台词,是观众多年的情怀。
六、最好亦最坏,这是我们的时代
吴承恩把戏剧里的零散片段连词成缀,糅合玄奘取经的历史和道家佛家神话,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在文革的语境下,孙悟空是反帝反封建、打倒反革命权威的造反派。新千年以来,孙悟空是孤独骄傲的悲情英雄。
而我们的时代,《西游记》变成了美式3D喜剧合家欢动画。孙悟空变成了日漫中教科书般傲娇的马脸,和同样日漫风的反派打得难分难解。在港片《大话西游》的经典bgm响起的时候,观众情怀也到达了峰值。互联网上一波又一波的同人创作、口碑宣传,也为电影提供了话题热度。
而这一切,是只有当代中国才可能诞生的。《大圣归来》放在30年前不会有人理解日漫萌属性审美,不会有人熟悉悲情英雄设定,也不会在 《大话西游》音乐响起之时热泪盈眶 。
这,是属于我们时代的电影。研究这样杂合当代世界流行文化的“舶来品式西游记”为何会出现,又为何会走红,比单纯评价电影《大圣归来》有意义的多。
PS 希望下一部民乐配乐、皮影戏等美式动画不会有的部分,多点再多点~开场出现的小黄鸭、怪兽穿比基尼这种破坏沉浸感的穿越笑点,少点再少点。当然,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出了下一部我还会去看的:)
《大圣归来》是一部成熟的商业作品,也就代表了它拥有和《功夫熊猫》《小黄人》《冰雪奇缘》等国外成熟3D动画一同比较评判的资格。一句话形容我的感受:它是合格的商业动画,但只能打70分。合格指的是对得起票价,70分指的是,它远远未达到现阶段拥有赞誉的水准。
但这并不是我这篇评论的重点。我在这里想探讨的是古典故事的现代阐释问题。
一、观感:剧作问题,节奏不佳
最主要的当然是剧本问题。片子节奏感不好,详略不当,虎头蛇尾,结尾突兀,这些都是被大家说烂了的。就像是100集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前面99集都在日常,最后一集才打怪,打完就全剧终。《大圣归来》 前面的一系列和妖怪追逐、遇八戒、 和妖怪追逐、赶路、和妖怪追逐、住店、和妖怪追逐的日常剧情,让我这样的成年观众着实感到有点冗长无聊。即使和妖怪追逐的动作戏很好看,重复第五遍还是会审美疲劳。
而最终boss在最后四分之一才正式登场,大圣在最后五分钟才真正变身,变完身打完怪嗷的一下就结束了,不是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而是实实在在的“诶怎么被人掐了是不是电影院弄错了”的突兀。 就像是ooxx前戏一个小时,最后一分钟就结束了。如果不是这个早X的结局,也许我的评星可以达到四星。
二、阐释史的阐释
当然今天的重点不是讨伐大圣有多“烂”,综合素质来看这仍然是一部水准之上的电影。我感兴趣的是另一方面,古典故事在现代语境下的阐释。
阐释史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就像《水浒传》在古代是个好汉们替天行道侠义故事,在文革时代是个“走修正主义的大毒草”仅供内部批判传阅的故事。而在现代语境下,人们会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分析武松的不近女色、嗜虐好杀是否反映内心的深柜情结。无论是明清还是文革,那个时代的人们自然都无法想到更不可能接受梁山好汉们的同性恋倾向。而对现代观众来说,单纯的替天行道行侠仗义故事,已经满足不了信息爆炸时代观众的胃口。
研究不同语境下对同一原型的不同阐释,对比不同时期的阐释史从而侧面得到那个时代的横截面,了解官修史的帝王将相之外,更多普通人的经济文化生活。这就是阐释史,是文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作品不重要,不同时代的人如何阐释它才重要。”然也。
三、借鉴与模仿
回过来。《大圣归来》中,从猴子教科书式的傲娇,到阿米巴虫似的大boss,明显受日漫和美式游戏电影影响。从阐释史的角度,研究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日漫式的猴子,比单纯喷为什么猴子如此日漫有意思的多。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首先,我们先来数一数大圣里的“模仿”到底有多少。【这里列出来并无贬义!也不是指责“抄袭”!仅为讨论情节之用!重要的话不用说三遍】个人感觉,不一定对,欢迎指正。
![]() |
非传统审美的孙大圣 |
孙悟空的傲娇性格,显然是受日本动漫影响,几个“教科书式的傲娇”太明显不多说。主创是这样创作的,受日漫影响的年轻观众也对傲娇大圣接受起来毫无违和感,这才是有趣之处。如果是没看过日漫的中老年人、农村孩子,还会不会对傲娇大圣有这样的接受度?这个真不好说。而孙悟空的外形人设,马脸不说,为啥要设定为倒三角大长身子?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中显然是不推崇倒三角式健美身材的,这也是受美漫影响。
![]() |
反派混沌 |
![]() |
能面中的若女面具 |
反派混沌,脸虽是来源于唐代传统妆容,并不是现代审美主流。但苍白面孔、诡异的化妆,更让人容易想到日本传统的“能面”面具。而略显“妖孽”“女王”的萌属性,自然也是来自日漫。
![]() |
混沌变身 |
![]() |
《异形》 |
混沌变身后更不用说,大家都看得出沙虫似的圆筒形踞齿嘴怪物,像美国恐怖电影《异形》中恶心的外星人。
![]() |
![]() |
五指山山神 |
![]() |
日式RPG中经典怪物“巨魔像” |
孙悟空出世的第一个boss,五指山山神。山神的形象是几块大石头的聚合体,隐隐约约凑成一个倒三角人形。在中国传统中,山神的形象都是仙风道骨仙人形象,或者干脆是野兽or半人半兽(如屈原的《山鬼》所描述的)。何时有过粗大笨重的巨石人型山神?而这一山神恰好很眼熟,对就是日本RPG游戏中的经典怪物“巨魔像”。
而整部影片,各处笑点、细节、动作戏的设计、人物神态动作,都像足了美式3D动画。如果不说是国产动画,也许会让人以为是皮克斯或迪斯尼新作,《功夫熊猫》姊妹篇。(当然这里也有技术制作上的肯定)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斥着各式既视感,完全“不国漫”的“国漫”。【再说一次这里并无贬义,大圣也不存在“抄袭”,现有程度都是合理借鉴。只要观众买账就是成功的作品,而票房大卖也给出了市场的证明。为什么如此日漫风、美漫风明显的动画能获得中国当代青年观众的喜爱,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四、“悲情英雄”孙大圣的诞生
说了各处细节,再来说说齐天大圣孙悟空。除去傲娇,猴子的另一层属性就是,“悲情英雄”。
英雄方面,在《西游记》戏剧原型和小说原著中,孙悟空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妖猴”。作者强调的是这只得天地精华的灵猴法力高强之外,狡猾市侩像社会人的一面。而高大的“反抗英雄”光环,是在近代阐释之下才出现的。(文革语境中打倒天庭的反帝反封“造反派”)。可以说,最初的猴子,既不“英雄”,也不“悲情”。
![]() |
《大话西游》 |
当代我们熟知的孙悟空“悲情”属性从何而来?那得从1995年的《大话西游》说起。虽然“粉碎原著” 式的改编让该片当年票房扑街,血本无归。但其感人的爱情情节、深思后颇值得玩味的台词,在新一代青年中落下深深烙印。
“他好像一条狗”。这样的台词放在30年前肯定会被人笑话,而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互联网逐渐兴起的年代,这样宿命悲剧式的孙悟空,更迎合人们的喜好。在录像厅里拥挤着、在孤独的夜里看VCD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迷茫而内心敏感的阶段,看到这样的台词,怎能不“走心”代入自己呢?
![]() |
《悟空传》 |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随后的十年里,网络文学快速兴起。今何在的《悟空传》虽然情节支离破碎,但以其极佳的文笔和年轻人特有的狂妄傲气,博得新一代青年的喜爱。悟空孤独忧郁又桀骜不驯的形象,符合了年轻人的审美特质和心理特点。悟空“悲情英雄”的特质再一次被加持。
对悲情英雄式悟空的喜爱,其实代入的都是读者自己。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就是十年前的“别低头,皇冠会掉!”式的职场心灵鸡汤。面对学业迷茫、工作不顺、人生痛苦的年轻人,想象中的“超我”自然是能力强大、被权贵打压、孤立无援又自立自强的“孙大圣”,最好能狠狠出一口恶气,打他个片甲不留。如果结局是西西弗斯似的宿命式悲剧,更能升华之后增添几分自我感动。
那这样的“孙大圣”,又怎么可能像原著中去行贿起来像个人精,得个弼马温就高兴得活蹦乱跳呢?中国当代的影视文学发展,给孙悟空赋予了全新的形象,也成为《大圣归来》的创作源泉。
五、“我”即江流儿,主体进入角色
所以,在观看《大圣归来》时,我经常感觉到岀戏。这个岀戏是由于,在 《大圣归来》中,观众不再像欣赏古典故事时是一个纯粹的客体,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片中“破坏沉浸感”的台词,并非角色的自然流露,而是观众的呼声。江流儿就是观众,你得把自己代入进角色,才能全情投入剧情中。
理解这一点后剧情中的不足就会得到解释。比如当江流儿问孙悟空是不是像戏文里说的“铜皮铁骨,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时,不要去纠结为什么天上打仗人间知道的那么清楚,是不是猴子在人间找了个人来写自传;当江流儿一遍又一遍喊出“你是孙大圣啊”“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的时候,也无需纠结这样热血少年漫式的呐喊是否有必要、是否煽情过度,为什么那个时代就有同款手办,他们相识不过几天为什么就有命中注定的羁♂绊……
![]() |
江流儿的“大圣情结”其实指代的是观众自己 |
江流儿其实是现代观众的化身。他并非唐朝的一个普通小和尚,而是默认从小接受《西游记》电影、动画的熏陶,长大后受《大话西游》《悟空传》的调教的当代青少年。唐朝小和尚对孙悟空如数家珍,喊出“齐天大圣是不会死的”,自然是突兀和各种客观上的硬伤。但若是代入80后90后乃至00后的青少年观众,则十分合理。见到大圣重出江湖观众激动的心情,哪怕让江流儿喊出“我想死你们了!”也能够理解。
这是主体进入电影,对着客体“孙悟空”这一形象的隔空喊话。此刻,大圣不是一个人。他是《西游记》里的六小龄童,是《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是《悟空传》里的悟空,也是《大圣归来》里的孙大圣。多重文学形象层层叠叠重叠而成的集体记忆,让观众隔着银屏对着孙大圣呼喊……虽然这词已经说烂了还是要说,江流儿呐喊的不是台词,是观众多年的情怀。
六、最好亦最坏,这是我们的时代
吴承恩把戏剧里的零散片段连词成缀,糅合玄奘取经的历史和道家佛家神话,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在文革的语境下,孙悟空是反帝反封建、打倒反革命权威的造反派。新千年以来,孙悟空是孤独骄傲的悲情英雄。
而我们的时代,《西游记》变成了美式3D喜剧合家欢动画。孙悟空变成了日漫中教科书般傲娇的马脸,和同样日漫风的反派打得难分难解。在港片《大话西游》的经典bgm响起的时候,观众情怀也到达了峰值。互联网上一波又一波的同人创作、口碑宣传,也为电影提供了话题热度。
而这一切,是只有当代中国才可能诞生的。《大圣归来》放在30年前不会有人理解日漫萌属性审美,不会有人熟悉悲情英雄设定,也不会在 《大话西游》音乐响起之时热泪盈眶 。
这,是属于我们时代的电影。研究这样杂合当代世界流行文化的“舶来品式西游记”为何会出现,又为何会走红,比单纯评价电影《大圣归来》有意义的多。
PS 希望下一部民乐配乐、皮影戏等美式动画不会有的部分,多点再多点~开场出现的小黄鸭、怪兽穿比基尼这种破坏沉浸感的穿越笑点,少点再少点。当然,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出了下一部我还会去看的:)
风蚀蘑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猫需要多大的生活空间?猫憋疯了会跳楼! (46人喜欢)
- 记录坎贝尔仓鼠、通心粉鼠、金丝熊食性习惯 (9人喜欢)
- 极简养鼠法 | 我用猫砂养一切 (9人喜欢)
- 女侠我妈无痛离婚后,被浸泡在“仇父教育”里的我 (33人喜欢)
- 我很难过,也等着你回来。写给邵艺辉的话。 (45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