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系里的job talk
Job talk是我到美国求学后接触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Job talk,顾名思义,通常是指到学术机构进行应聘的博士或教授到校做的学术报告,内容通常是他们自己的毕业论文或是重要课题研究。我暂时还不清楚一个潜在高校教职应聘者所做的job talk与他(她)最终被录取究竟有多大的决定性关系。不过job talk有趣的一点在于它把学术教职招聘过程部分地公开,并成为一种学术交流活动。
我所在的教师教育系当然也有这样的job talk,通常密集地在每年三四月份开展。在经历了一次相对完整的job talk体验与多次部分听取job talk报告之后,我发现系里的job talk有一些应该是有意的组织特点。不过我也暂时不清楚这些特点究竟是美国高校里学术类job talk的通行特征,还是我们系所的个性化特征。粗略来看,这些job talk的组织安排特征至少为了实现三点价值:一是让学术教职的招聘过程更加公开和民主;二是让每位应聘者到校的参观和报告(job talk)的活动安排最大化地促成应聘者与本系师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学术交流与社交;三是让本系博士生参与或是承担job talk相关的应聘和活动组织环节的工作, 让博士生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熟悉学术教职的应聘条件和应聘流程,为今后自己毕业找工作积累一些认知和经验。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具体谈谈究竟是怎样的组织与活动特征来承担和实现这些功能的。
1. 搜集和筛选应聘者简历(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
有人来系里做job talk之前,首先是从应聘者中筛选出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们,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就是完成简历筛选工作的组织。系里的search committee是围绕研究领域划分的,诸如social studies 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 elementary reading 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 world language search committee 等等。至于各个committee的成员,通常都是由系里这个研究领域的教授组成,同时也会有一到两位博士生参与其中。比如我曾经跟一位参与world language search committee的墨西哥师兄聊天。听他说这个经历很有意思,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帮着接收、浏览和审核简历。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了解到如何根据系里当年的学术教职要求去有重点地审核简历,协助committee筛选出有限几位教职候选人。
此处岔开说下,在筛选应聘者之前,当然还有job opening的过程,即通过各种组织和媒介渠道发放学术职位的招聘广告,然后接受来自各地的应聘者简历。比如平常我常收到系里主任统一转发的教职岗位信息。又因为加入了AERA(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简称)特定研究领域分支的会员,在求职季也经常收到分支负责人发送的教职信息邮件。当然,还有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里的职位广告。
2.职位候选人做学术报告并交流(The job talk/presentation)
Job talk最主要的活动环节当然就是教职候选人所作的学术报告了。在参加几次后,我发现这个环节的活动没什么突出特点,和一般的学术报告或是讲座活动类似。报告前通常是组织者对报告者做简单介绍,随后报告人做学术报告,这个过程中偶尔夹杂听众提问。报告完毕后是交流时间,围绕报告内容或相关主题进行问答交流。
不过有两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系里job talk的预告通知做得比较细致。因为都是秘书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向院系成员发送预告,所以除了发送报告内容海报,一般也便捷地附上报告人的电子版简历。这对于查收邮件的我们非常方便,点开即看,也便于日后需要时查询。二是通常会有人负责把报告进行全程录像,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在把报告录像上传特定网络后,在当天或隔一天再次集体发送院系师生邮件列表,供因事没到现场参加的师生查看。
3.博士生与职位候选人共餐交流
像我这样的博士生,除了去参加候选人报告会,还有机会在免费共餐的情况下和他们进行进一步交流。这个共餐活动一般都是在job talk当天进行,是让人感觉比较用心的用于增进学术社交的公开活动环节。这个共餐的机会也面向院系所有博士生。因为共餐地点通常安排在会议室,座位有限,所以需要提前预约。操作上,系里秘书会提前四五天甚至一周发送通知邮件,附上预约的网页链接,根据先到先得的原则确定当天参加共餐的名单。
虽说是共餐,其实就是博士生和当天做报告的候选人坐在一起吃快餐。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也围绕学术或是博士生活进行。比如我曾参加一位批判教育学理论背景的语言教学助理教授的job talk和随后的午餐。在短短两小时时间里,他和到场的十几位博士生交流了带实习教师的问题,回应了他人提出的研究话题,也很自然地跟大家分享了自己过去的读博生活提提小建议。
4.向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参与者发送评价反馈调查表
学术报告会和共餐活动的完成还没有标志job talk的完成。因为Job talk的基本功能在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审查教职候选人的水平,为了让这个评价过程更加空开,报告活动结束当天或是隔天,系里秘书还会集体发送在线评价和反馈调查表的链接,强烈鼓励当时参加候选人报告交流活动的师生填表提交。这些评价表的内容通常包涵学术水平评价的不同方面。至于这些反馈结果在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最终做出的入职人员决定里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还留待进一步了解。
以上四点就是我所了解的系里job talk的一些活动特征。不知读者看后是否觉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三点价值:1.让学术招聘过程相对公开和民主;2.为院系学生最大化提供与候选人的学术交流机会;3.为在读博士生熟悉学术求职提供工作体验。
我所在的教师教育系当然也有这样的job talk,通常密集地在每年三四月份开展。在经历了一次相对完整的job talk体验与多次部分听取job talk报告之后,我发现系里的job talk有一些应该是有意的组织特点。不过我也暂时不清楚这些特点究竟是美国高校里学术类job talk的通行特征,还是我们系所的个性化特征。粗略来看,这些job talk的组织安排特征至少为了实现三点价值:一是让学术教职的招聘过程更加公开和民主;二是让每位应聘者到校的参观和报告(job talk)的活动安排最大化地促成应聘者与本系师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学术交流与社交;三是让本系博士生参与或是承担job talk相关的应聘和活动组织环节的工作, 让博士生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熟悉学术教职的应聘条件和应聘流程,为今后自己毕业找工作积累一些认知和经验。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具体谈谈究竟是怎样的组织与活动特征来承担和实现这些功能的。
1. 搜集和筛选应聘者简历(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
有人来系里做job talk之前,首先是从应聘者中筛选出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们,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就是完成简历筛选工作的组织。系里的search committee是围绕研究领域划分的,诸如social studies 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 elementary reading 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 world language search committee 等等。至于各个committee的成员,通常都是由系里这个研究领域的教授组成,同时也会有一到两位博士生参与其中。比如我曾经跟一位参与world language search committee的墨西哥师兄聊天。听他说这个经历很有意思,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帮着接收、浏览和审核简历。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了解到如何根据系里当年的学术教职要求去有重点地审核简历,协助committee筛选出有限几位教职候选人。
此处岔开说下,在筛选应聘者之前,当然还有job opening的过程,即通过各种组织和媒介渠道发放学术职位的招聘广告,然后接受来自各地的应聘者简历。比如平常我常收到系里主任统一转发的教职岗位信息。又因为加入了AERA(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简称)特定研究领域分支的会员,在求职季也经常收到分支负责人发送的教职信息邮件。当然,还有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里的职位广告。
2.职位候选人做学术报告并交流(The job talk/presentation)
Job talk最主要的活动环节当然就是教职候选人所作的学术报告了。在参加几次后,我发现这个环节的活动没什么突出特点,和一般的学术报告或是讲座活动类似。报告前通常是组织者对报告者做简单介绍,随后报告人做学术报告,这个过程中偶尔夹杂听众提问。报告完毕后是交流时间,围绕报告内容或相关主题进行问答交流。
不过有两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系里job talk的预告通知做得比较细致。因为都是秘书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向院系成员发送预告,所以除了发送报告内容海报,一般也便捷地附上报告人的电子版简历。这对于查收邮件的我们非常方便,点开即看,也便于日后需要时查询。二是通常会有人负责把报告进行全程录像,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在把报告录像上传特定网络后,在当天或隔一天再次集体发送院系师生邮件列表,供因事没到现场参加的师生查看。
3.博士生与职位候选人共餐交流
像我这样的博士生,除了去参加候选人报告会,还有机会在免费共餐的情况下和他们进行进一步交流。这个共餐活动一般都是在job talk当天进行,是让人感觉比较用心的用于增进学术社交的公开活动环节。这个共餐的机会也面向院系所有博士生。因为共餐地点通常安排在会议室,座位有限,所以需要提前预约。操作上,系里秘书会提前四五天甚至一周发送通知邮件,附上预约的网页链接,根据先到先得的原则确定当天参加共餐的名单。
虽说是共餐,其实就是博士生和当天做报告的候选人坐在一起吃快餐。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也围绕学术或是博士生活进行。比如我曾参加一位批判教育学理论背景的语言教学助理教授的job talk和随后的午餐。在短短两小时时间里,他和到场的十几位博士生交流了带实习教师的问题,回应了他人提出的研究话题,也很自然地跟大家分享了自己过去的读博生活提提小建议。
4.向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参与者发送评价反馈调查表
学术报告会和共餐活动的完成还没有标志job talk的完成。因为Job talk的基本功能在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审查教职候选人的水平,为了让这个评价过程更加空开,报告活动结束当天或是隔天,系里秘书还会集体发送在线评价和反馈调查表的链接,强烈鼓励当时参加候选人报告交流活动的师生填表提交。这些评价表的内容通常包涵学术水平评价的不同方面。至于这些反馈结果在candidate search committee最终做出的入职人员决定里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还留待进一步了解。
以上四点就是我所了解的系里job talk的一些活动特征。不知读者看后是否觉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三点价值:1.让学术招聘过程相对公开和民主;2.为院系学生最大化提供与候选人的学术交流机会;3.为在读博士生熟悉学术求职提供工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