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自我防卫——如何进行自我认同和改变
前面看了《心灵捕手》,也刚好最近在准备心理咨询师中级的面试个案材料,包括以前在看《遇见未知的自己》时碰到的一些困惑。即,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中经常提及自我认同,到底什么是自我认同?是完全的自我接纳吗?如果是完全的自我接纳,那么又谈何改变、如何改变呢?逻辑在哪里?如何衔接?
“认同自己和改变自己或许是一体两面,或者相随发生的。认同自己,即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试图对自己的“不完美”、“缺点”、“特点”掩盖,自我防卫。之后才有可能改变—出走之前的自我和逻辑。#阶段性思考,不一定对##总觉得哪里还有不通,认同和改变之间的衔接吧#”以上是看完《心灵捕手》之后的一条广播。发完就觉得对自我认同是搞明白了,不试图掩盖、不挣扎、不做错误逻辑下的自我防卫。那么认同和改变的逻辑衔接呢?貌似不通,继续思索之。
后终得以疏通:自我认同和改变之间的关键变量在于自我防卫,先做自我认同和接纳,停止或按下自我防卫的手(心理学中讲情绪或者行为),才能按照正确合理的可以真正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逻辑行为、反应,进而达到改变和自我完善,获得内心的幸福和安宁。以下分解之。
1、自我认同:接纳自己,停止自我防卫
2、自我防卫:根据自己固有逻辑表现出掩盖自己真实情绪和动机的行为
1) 分为正向自我防卫(强迫自己做出自己认为的看上去正向的行为):比如家教严格、性格懦弱的女生认为表达不满会影响人际关系,所以当室友晚上吵闹不睡觉自己感觉不满时采取沉默或者强颜欢笑的方式试图掩盖不满、融入室友
2)负向自我防卫(强迫自己做出自己认为的看上去负向的行为):比如《心灵捕手》里,为了愚弄名校学生,拒绝和咨询师建立咨询关系运用卖弄知识、语言攻击等方式迅速结束人际关系。
正向防卫的实质是基于自己的逻辑,害怕结束人际关系、被人拒绝而压抑自己伪装成“老好人”而无法正常表达、沟通自己的不满。
负向防卫则是安全感丧失、害怕成为亲密关系首选被拒绝的人、害怕成为社交中被暴露在外尴尬的人而首先采取进攻、防卫的人。
二者的实质都是伪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而偏离自己真实需要和动机。
3、改变:停止自我防卫,拨开正当防卫的假面,剖析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要,改变或改善自己原有逻辑,通过恰当的行为和手段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进而满足自己的真实需要,获得相应心理满足和快乐。
心理咨询解决的终极问题可能是心(情绪、需要)和脑(固有逻辑、想法)的关系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如何用正确的视角看待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的问题,视角转变,辅以适当勇气和行为操练,之后转变自己的整个表达情绪、满足需求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心理咨询中常用到合理情绪疗法,也就是ABC疗法,也就是实际是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决定了人们对事情的解读,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人际关系不适女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满情绪,正视自己的需求是一个相互尊重、友好、安静的寝室环境,而自己的原有逻辑:不表达不满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需要修正的。应改为:用恰当礼貌尊重对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必要手段。心理建设(和来访者一起渡过、陪伴、鼓足勇气)和行为操练:将心比心,正常有一定素养的人(尤其是大学生,还是平时关系不错的室友)都是会听取别人礼貌、正确的建议的,而自己可以选择一个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氛围还不错的时候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表达对事不对人,只描述客观事实,自己比较害怕噪音会睡不着,对方能否早睡或者将声音开小点,如果对方特别要面子也可以采用讨论各自生活作息的方式委婉引出自己对目前寝室状况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希望)。
而《心灵捕手》中所讨论的案例,影片咨询师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首先正确释义剖析对方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情绪和意图,取得来访信任、瓦解来访抵触的同时,给来访造成深深的震撼(竟有人懂我?看穿我?而且可能是我自己之前都没有意识到的!),也引起来访自己的思考,正视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要,自己的害怕、恐惧和盲点在哪里。这里因为涉及一个童年创伤,除了逻辑改变之前,之前需要做一个附加、铺垫工作:情绪宣泄、抚慰(也就是将伤口撕裂给予清毒)。清毒的方式则是来访者愿意敞开心扉来回顾、讲述,在咨询师的不断同理、陪同中,看清自己在以往中所受到的伤害、自己的害怕、怨恨等,通过哭泣、控诉等宣泄情绪,清除毒素,咨询师一直给予倾听、同理、恰当的抚慰(包括语言和动作)。之后,便是心理建设和逻辑重建:你需要的是爱和亲密关系,你不应该过度害怕被拒绝、被伤害而永远做先转身离开的人,你没有错,会有人真正爱你。(当然对于片中来访易于防卫和极其聪明的特性,咨询师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而是采取问句“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是谁?”不断引导渗透,让来访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并随着最后清毒的结束,开始鼓起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
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咨询中,处理的流程一般是:
第一、 透过来访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也就是当心理失衡时所表现出来的
自我防卫)来分析、判断、释义来访自我防卫背后的真正情绪和需要;
第二,帮助来访一起看清、理清自己的真正情绪和需要,以及自己为什么要作出以上防卫动作,其原有逻辑是什么(如果涉及到创伤,需要做一些撕裂伤口清毒的创伤处理,当然进度和剂量视来访者的接受程度而定);
(第一、 第二为自我认同阶段)
第三,帮来访者看清原有逻辑的不合理之处,停止自我防卫,重建逻辑并辅以心理建设,使来访作出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行为。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按住那只不由自主、不自觉、不受控制的自我防卫之手,拨云见天,重新以合理之逻辑、恰当之行为直指其自身内心需要,最终获得心理平衡及和谐。而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尽量不要去激起别人自我防卫之手,对降低人际关系的损耗将大有裨益。而个人亦可对照体察吾心,鼓足勇气、禀起力量去关照自己的内心。
PS:文中正向自我防卫和负向自我防卫,自己姑且命名之,本想考据之后再发。不过想到大逻辑是通的,心中喜悦欣慰,权当做自己的总结思考笔记。后慢慢考据之。
“认同自己和改变自己或许是一体两面,或者相随发生的。认同自己,即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试图对自己的“不完美”、“缺点”、“特点”掩盖,自我防卫。之后才有可能改变—出走之前的自我和逻辑。#阶段性思考,不一定对##总觉得哪里还有不通,认同和改变之间的衔接吧#”以上是看完《心灵捕手》之后的一条广播。发完就觉得对自我认同是搞明白了,不试图掩盖、不挣扎、不做错误逻辑下的自我防卫。那么认同和改变的逻辑衔接呢?貌似不通,继续思索之。
后终得以疏通:自我认同和改变之间的关键变量在于自我防卫,先做自我认同和接纳,停止或按下自我防卫的手(心理学中讲情绪或者行为),才能按照正确合理的可以真正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逻辑行为、反应,进而达到改变和自我完善,获得内心的幸福和安宁。以下分解之。
1、自我认同:接纳自己,停止自我防卫
2、自我防卫:根据自己固有逻辑表现出掩盖自己真实情绪和动机的行为
1) 分为正向自我防卫(强迫自己做出自己认为的看上去正向的行为):比如家教严格、性格懦弱的女生认为表达不满会影响人际关系,所以当室友晚上吵闹不睡觉自己感觉不满时采取沉默或者强颜欢笑的方式试图掩盖不满、融入室友
2)负向自我防卫(强迫自己做出自己认为的看上去负向的行为):比如《心灵捕手》里,为了愚弄名校学生,拒绝和咨询师建立咨询关系运用卖弄知识、语言攻击等方式迅速结束人际关系。
正向防卫的实质是基于自己的逻辑,害怕结束人际关系、被人拒绝而压抑自己伪装成“老好人”而无法正常表达、沟通自己的不满。
负向防卫则是安全感丧失、害怕成为亲密关系首选被拒绝的人、害怕成为社交中被暴露在外尴尬的人而首先采取进攻、防卫的人。
二者的实质都是伪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而偏离自己真实需要和动机。
3、改变:停止自我防卫,拨开正当防卫的假面,剖析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要,改变或改善自己原有逻辑,通过恰当的行为和手段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进而满足自己的真实需要,获得相应心理满足和快乐。
心理咨询解决的终极问题可能是心(情绪、需要)和脑(固有逻辑、想法)的关系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如何用正确的视角看待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的问题,视角转变,辅以适当勇气和行为操练,之后转变自己的整个表达情绪、满足需求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心理咨询中常用到合理情绪疗法,也就是ABC疗法,也就是实际是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决定了人们对事情的解读,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人际关系不适女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满情绪,正视自己的需求是一个相互尊重、友好、安静的寝室环境,而自己的原有逻辑:不表达不满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需要修正的。应改为:用恰当礼貌尊重对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必要手段。心理建设(和来访者一起渡过、陪伴、鼓足勇气)和行为操练:将心比心,正常有一定素养的人(尤其是大学生,还是平时关系不错的室友)都是会听取别人礼貌、正确的建议的,而自己可以选择一个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氛围还不错的时候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注意:表达对事不对人,只描述客观事实,自己比较害怕噪音会睡不着,对方能否早睡或者将声音开小点,如果对方特别要面子也可以采用讨论各自生活作息的方式委婉引出自己对目前寝室状况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希望)。
而《心灵捕手》中所讨论的案例,影片咨询师也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首先正确释义剖析对方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情绪和意图,取得来访信任、瓦解来访抵触的同时,给来访造成深深的震撼(竟有人懂我?看穿我?而且可能是我自己之前都没有意识到的!),也引起来访自己的思考,正视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要,自己的害怕、恐惧和盲点在哪里。这里因为涉及一个童年创伤,除了逻辑改变之前,之前需要做一个附加、铺垫工作:情绪宣泄、抚慰(也就是将伤口撕裂给予清毒)。清毒的方式则是来访者愿意敞开心扉来回顾、讲述,在咨询师的不断同理、陪同中,看清自己在以往中所受到的伤害、自己的害怕、怨恨等,通过哭泣、控诉等宣泄情绪,清除毒素,咨询师一直给予倾听、同理、恰当的抚慰(包括语言和动作)。之后,便是心理建设和逻辑重建:你需要的是爱和亲密关系,你不应该过度害怕被拒绝、被伤害而永远做先转身离开的人,你没有错,会有人真正爱你。(当然对于片中来访易于防卫和极其聪明的特性,咨询师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而是采取问句“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是谁?”不断引导渗透,让来访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并随着最后清毒的结束,开始鼓起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
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咨询中,处理的流程一般是:
第一、 透过来访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也就是当心理失衡时所表现出来的
自我防卫)来分析、判断、释义来访自我防卫背后的真正情绪和需要;
第二,帮助来访一起看清、理清自己的真正情绪和需要,以及自己为什么要作出以上防卫动作,其原有逻辑是什么(如果涉及到创伤,需要做一些撕裂伤口清毒的创伤处理,当然进度和剂量视来访者的接受程度而定);
(第一、 第二为自我认同阶段)
第三,帮来访者看清原有逻辑的不合理之处,停止自我防卫,重建逻辑并辅以心理建设,使来访作出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行为。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按住那只不由自主、不自觉、不受控制的自我防卫之手,拨云见天,重新以合理之逻辑、恰当之行为直指其自身内心需要,最终获得心理平衡及和谐。而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尽量不要去激起别人自我防卫之手,对降低人际关系的损耗将大有裨益。而个人亦可对照体察吾心,鼓足勇气、禀起力量去关照自己的内心。
PS:文中正向自我防卫和负向自我防卫,自己姑且命名之,本想考据之后再发。不过想到大逻辑是通的,心中喜悦欣慰,权当做自己的总结思考笔记。后慢慢考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