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想
四天的禅修已经结束两天了,一个晚上的创变者观影,一天去医院陪床,一天和好朋友逛街,两天感受大抵明白了,金钱的的确确是可以催生欲望的,并且能够让欲望无限扩大。 禅修营的四天当中基本没有金钱花销,没有包装塑料等垃圾产生,都是获得。满满的。太多想说的,觉得非常幸运幸福,那么恰好的遇到,之前,心浮气躁,站在岔路口不知道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现在虽然依然在岔路口,但是心绪相对平静很多。所谓佛法、修行、做善事,并不是可以让你更快地获得成功,解脱自己,而是可以让你在面对种种苦难与挫折时,变得有力量有希望,能以一种更和平的心境去面对。 人生大抵如此,我们追求生命(生存与生活),然后追求艺术,最终追求自己的内心、精神层面。很多人用宗教、信仰解决了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最后一项追求无法通过物质的极大满足而获得满足。 我从小在虔诚的天主教信仰家庭里出生,打有记忆起就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直到高中,一方面因为学业加重,一方面由于接触了科学,开始质疑原罪论。在没有彻底了解一个宗教之前,不想再持有任何信仰。 走过一些寺院,在南方的时候,道教、佛教,每次都是穿堂而过,只是作为旁观者去认识。从来没有如此来到一个寺院生活,大概也是因缘,龙泉寺就是一个乌托邦、理想的共产主义实践地。僧人们没有任何工资、人数众多的义工支撑着庞大寺庙的运营。法师说,如果每月有工资,那么就会总在想如何把这些钱花出去,便会产生欲望乃至攀比。 僧人每日三点半(一日春时)闻钟声而起,颂早课,各自小组工作两小时后进早饭,这是因为一日不能不劳而时。通过出坡(承担各种工作包括农场、后厨、庙宇建筑施工地等等)来磨练身心,学习佛法。晚饭称为药食,这是因为我们得了一种恶病,所以进食之时不能贪图嘴上一时之乐,而挑拣。 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痛苦的根源也来源于无常。那些转瞬即逝的快感,即是无常。以恒心而求无常,便是痛苦。 一起禅修的室友告诉我,有位学员剩了半个馒头,在碗里直接放到洗碗大盆中,一位洗碗的义工阿姨看到了直接从碗里拿出来吃掉了。
(我虽然不认同此种做法,感觉不干净,我做不到,但是敬佩对方那颗节约粮食的心)
———— 我是感性的一类人,小事就能激动的流泪。看到十周年视频,看到僧人们的袜子已经补了好几回,仍然不舍扔掉,继续由老年组缝补。可是世间的人啊,我们追求光鲜亮丽,我们追求时尚潮流,我们追求最新科技,生怕被人称为out、吝啬。可是真正懂得感恩自然馈赠的人又有多少。 问出家的柳智宇(国际奥数冠军、北大数学系、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你觉得世界是更需要一个数学家还是一个出家人呢? 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出家人。 学术的圈子并不像外界所想,最顶端的都是在研究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点。
私以为,最尖端的学术、科技,大抵都是要满足全人类的贪欲。我们探求未知,是想要进行更多的掠取吧,就如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一样。
(20240505更新所想:
这部分与之前认知不同, 最尖端的学术、科技,不完全是满足欲望,每一项发明都有其因缘和合;
“ 我们探求未知,是想要进行更多的掠取吧”,这也未必尽然,关键在于心,以及之后的行动,探索未知之后呢,分享给他人,还是换取利益,还是牟取暴利,还是助帮助原始部落等等;)
人们以前破四害,厌恶蟑螂苍蝇等。但是时间证明,最恶略的疾病、空气的恶化、环境、水的污染,源头在人类。
(20240505:“源头在人类”,源头是否在人类,我不能确认,我能确认的是可以从我做起改变!)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法师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不可接近的大师,并不完全都是超越人类的圣贤,他们很多都是很可爱、食人间烟火的智者。 这是一种巨大的气场,让人不断自省,不去计较,不去嗔怒。 最后我想到禅修前几天带领打工子弟的城市体验活动,我问一个十一岁的小姑娘平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她说:洗衣服、做饭、洗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如此吧,但是她却特地赠送给我一块小香皂。这其中的价值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孩子在贫穷的环境却懂得馈赠他们,相比之下,我们实在是太吝啬了。 人生的幸福,我一直相信是在于分享,分享快乐的事情,分享可以让对方快乐的事情。 二零一五年八月二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