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黑夜漫游
茫茫黑夜漫游
——《茫茫黑夜漫游》读书笔记
茫茫黑夜漫游既是书名,也是心境。
这本书,是我的一位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正在关注战后创伤的题材,不知道这样题材的小说怎样写才是最好的。他默默地听,然后说,你可以看看《茫茫黑夜漫游》,这里面有精彩的描述,再看看《夹边沟纪事》,你就会答案。
我信任他。我把作品视为战后救赎或者战后创伤的标杆之作,怀抱着这样的心理买书,读书。
看完之后,我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图书的主题不是写战争创伤的,确切地说,它是流浪汉体小说,是作者的冒险日记。从地理上说,跨度很大,从欧洲到非洲,从非洲到美洲,又从美洲回到法国,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从主角生活过的环境来说,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战后疗养院、美国的福特汽车工厂、研究所、疯人院,从他个人经历而言,他上过大学,打过零工,参过军,当过逃兵,进过精神病院,在非洲殖民在当过小职员,体验过鲁滨逊式的原始生活,在纽约当过偷渡者,开过小诊所,在剧院当过哑角,跑过龙套,在疯人院供过职。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像一条绳子,把世间百态串连起来,在我面前呈现了无限广大与无限复杂与生动的世相,它超越了我以往对世界的认知。
在他的笔下,人都是丑陋的,唯有阿尔西德与莫莉例外。阿尔西德天真执着,生活在梦幻里。而莫莉,尽管在青楼工作,却依然葆有善良的本性。其他人,都是变异的,扭曲的,“每个人既是恶的受伤者也是恶的制造者”,在茫茫黑夜中承受着生的艰辛。
我的老师说,这本书的语言很美。深以为然。比如:“上校的头飞走了,脖子敞开一个大口子,鲜血咕噜咕噜地在炖着,好似锅里熬着果酱。”又如,“倍贝尔苍白的脸上总挂着一丝微笑,流露出一片至诚,使我永远难以忘怀,这是一种带有乐天气息的笑容。年过二十的人很少有这种动物般淳朴的情感。”本书语言之美,美在冷静,美在将人比作动物的遍及全书的比喻。 我之所以只取这两个作例,是因为,第一句是本书里第一个击中我的句子,使我有动力将本书读完。因为即便老师也不确信我愿意读完这本书。第二句,是因为虽然人到中年,我却还有着“这种动物般淳朴的情感”,透明人一般站在我的朋友面前,站在爱人面前。有时候因为直率或是不会隐忍,让自己的爱人受了累,也让自己受了伤。
本书里有两个情节特别人心折。其一是说费南迪与劳位到饭店吃饭。“但我们刚坐下,我就觉得整个餐厅非常奇特:我们周围坐着一排排的人仿佛一边吃饭一边等人家向他们发射子弹。我大声警告他们:你们大家快离开,快滚开!人家要开枪打死你们,把你们统统都打死!”这个情节,是战后创伤的典型体现。其二是书末罗班松的女友将他枪杀。罗班松的女友深爱罗班松,而罗视其为路人。实际上罗谁也不爱,不爱世界更不爱人。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逢着生病。我什么事情也干不了,除了看书,努力地逼迫自己看书。书中主人公在茫茫黑夜中漫游,我也一样,看不到星光。书看了一个月,而病也生了一个月。现在书看完了,而生活,也有了依稀的光亮。我想,我已经穿越黑暗,来到阳光下,我想如此,也应该如此。
——《茫茫黑夜漫游》读书笔记
茫茫黑夜漫游既是书名,也是心境。
这本书,是我的一位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我正在关注战后创伤的题材,不知道这样题材的小说怎样写才是最好的。他默默地听,然后说,你可以看看《茫茫黑夜漫游》,这里面有精彩的描述,再看看《夹边沟纪事》,你就会答案。
我信任他。我把作品视为战后救赎或者战后创伤的标杆之作,怀抱着这样的心理买书,读书。
看完之后,我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图书的主题不是写战争创伤的,确切地说,它是流浪汉体小说,是作者的冒险日记。从地理上说,跨度很大,从欧洲到非洲,从非洲到美洲,又从美洲回到法国,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从主角生活过的环境来说,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战后疗养院、美国的福特汽车工厂、研究所、疯人院,从他个人经历而言,他上过大学,打过零工,参过军,当过逃兵,进过精神病院,在非洲殖民在当过小职员,体验过鲁滨逊式的原始生活,在纽约当过偷渡者,开过小诊所,在剧院当过哑角,跑过龙套,在疯人院供过职。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像一条绳子,把世间百态串连起来,在我面前呈现了无限广大与无限复杂与生动的世相,它超越了我以往对世界的认知。
在他的笔下,人都是丑陋的,唯有阿尔西德与莫莉例外。阿尔西德天真执着,生活在梦幻里。而莫莉,尽管在青楼工作,却依然葆有善良的本性。其他人,都是变异的,扭曲的,“每个人既是恶的受伤者也是恶的制造者”,在茫茫黑夜中承受着生的艰辛。
我的老师说,这本书的语言很美。深以为然。比如:“上校的头飞走了,脖子敞开一个大口子,鲜血咕噜咕噜地在炖着,好似锅里熬着果酱。”又如,“倍贝尔苍白的脸上总挂着一丝微笑,流露出一片至诚,使我永远难以忘怀,这是一种带有乐天气息的笑容。年过二十的人很少有这种动物般淳朴的情感。”本书语言之美,美在冷静,美在将人比作动物的遍及全书的比喻。 我之所以只取这两个作例,是因为,第一句是本书里第一个击中我的句子,使我有动力将本书读完。因为即便老师也不确信我愿意读完这本书。第二句,是因为虽然人到中年,我却还有着“这种动物般淳朴的情感”,透明人一般站在我的朋友面前,站在爱人面前。有时候因为直率或是不会隐忍,让自己的爱人受了累,也让自己受了伤。
本书里有两个情节特别人心折。其一是说费南迪与劳位到饭店吃饭。“但我们刚坐下,我就觉得整个餐厅非常奇特:我们周围坐着一排排的人仿佛一边吃饭一边等人家向他们发射子弹。我大声警告他们:你们大家快离开,快滚开!人家要开枪打死你们,把你们统统都打死!”这个情节,是战后创伤的典型体现。其二是书末罗班松的女友将他枪杀。罗班松的女友深爱罗班松,而罗视其为路人。实际上罗谁也不爱,不爱世界更不爱人。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逢着生病。我什么事情也干不了,除了看书,努力地逼迫自己看书。书中主人公在茫茫黑夜中漫游,我也一样,看不到星光。书看了一个月,而病也生了一个月。现在书看完了,而生活,也有了依稀的光亮。我想,我已经穿越黑暗,来到阳光下,我想如此,也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