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姬传
如姬传
风声鹤唳
知秋隐者
文案
画檐蛛网,日日柳絮惹春愁;
琉璃酒盏,歌尽繁花悲寂寥;
四尺素琴,蝶翅翻飞落幽磷。
千百年的岁月风尘淹没了历史的真相,青史轶闻,清晰可见的文字记载着暧昧不清的过往:侯嬴何故隐为门监?国家机密如兵符之所在者又如何为一小小门监所知?一代名姬如姬身世之迷有谁可解?冒死窃符难道仅仅为报父仇?
一张张面孔早已模糊不清,一个个秘密注定成为千古疑案,既然如此,不如随我们走进《如姬传》。
走进,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
如姬者,魏国第一美人也。其父殷侯原为魏国大夫,为世仇李氏大夫所构陷,腰斩于市,其子女皆充乐籍。时如姬年方二八,初登台献艺,魏王微服过之而惊为天人,遂招之入宫,宠爱有加。
如姬三年侍于王侧,未尝有一日敢忘父之冤屈,然李氏权势炙人,如姬不敢撄其锋芒,惟谦慎以求自保。每思其父于九泉之下未能瞑目,则心痛不能自持,魏王不知其故,惟赏其娇柔捧心之态。
魏安釐王十八年秋,如姬从魏王出猎,过大梁夷门,自辇中偶见门监形貌酷肖其父,惊而疑之,使心腹持信物往探,果为殷侯。如姬泣曰:“岂非吾父哉?然何至于此也?”遂暗与之通信,始知其原委。盖殷侯有忠仆朱亥施掉包之计,赂狱吏以人易之亡,更名侯嬴而隐于市。
然侯生不甘埋名而欲有功业之建,间招朱亥、如姬相与谋曰:“吾尝闻信陵君之为人,仁而下士,闻名于诸侯而与其兄有隙。今吾与朱亥皆隐,定得其用,汝可因之以报吾仇也。”如姬从之,私会公子而告之以冤,泣曰:“如姬一介女流不能手刃仇敌,久闻公子之高义,若得诛之,如姬愿为公子效死。”公子感于如姬之纯孝,使客杀李氏而函其首遗如姬。如姬暗观公子温润如玉,遂渐生爱慕之心。后侯生果为公子上客,又使朱亥作节义状于前者,皆投公子之好也。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魏王畏秦,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侯生为公子为窃符之策,如姬果窃符出,会公子曰:“如姬为公子窃符,非独为报恩,亦为国家大义耳。公子义薄云天,恨如姬身为宫眷,不能随行。然公子此去,恐不能返……”语未毕,哽咽竟不能言。貌若梨花带雨,清丽不可方物。公子感曰:“不知如姬之情深义厚若此,若得归,当厚报。”
公子因符救赵,魏王怒而诘之如姬,如姬从容拜曰:“兵符确为如姬所窃,然如姬请陈之因曲,后虽就死而无憾矣。其一,报信陵君杀李氏之恩,此为如姬私心也;其二,赵乃魏之盟国,唇亡齿寒,魏国危矣,此为家国社稷也;其三,信陵君谋王之位久矣,此举可去王之心腹大患,此特为大王也!”如姬之言深得魏王之心,遂置酒席,歌舞以庆。酒酣,如姬奉酒为魏王寿,魏王悦而饮之,忽腹痛如绞,倒地不能言,惟瞠目视如姬,如姬拜曰:“社稷为重,君为轻。王昏,如姬请立信陵君为王。”魏王怒目视之而嗬嗬有声,然终气绝。
如姬使人置李氏女垂死之躯于室,告天下曰:“李氏死而魏王不使人稽查,李氏之女悲愤而毒杀魏王,后畏罪自杀。”公子于朝中威望颇高,而如姬亦使人暗中推波助澜,时有民谣称:候鸟飞,候鸟还,候鸟归来领于魏。
后公子果归魏,称信陵王。
侯生以首功拜为上卿,位在群臣之首。后信陵王以如姬为后,诞一子,名符,以记窃符之恩。
信陵王以仁义治国,侯卿以坚明辅政,可谓君臣之楷模,然侯卿权势渐大而信陵王尚垂拱而治,故渐有不臣之心,常逾矩于朝堂之上。时信陵王仍不知侯卿乃如姬之父,故侯卿书如姬以窥王者三。信陵王亦渐生怨于侯卿,如姬虽听父命,然终心念信陵王,于二人间左右难决。
魏信陵王五年,侯卿私会如姬而授之以彘酒一壶,曰:“吾将归隐,汝代吾以此酒遗王。”如姬疑曰:“父何故而欲归隐?”侯卿曰:“吾本已归隐于市,特蒙王之拔擢,方至公卿之位。今吾年事已高,自觉将不久于人世,遂欲归隐山林,伴清风明月而终。”如姬犹疑之,侯卿笑曰:“汝其恐吾以毒酒遗王耶?”遂取酒自酌一杯,如姬观之无恙,方释怀,曰:“父多虑,必从令。”
如姬具陈侯卿之意于信陵王,信陵王悦而饮酒曰:“善。”又曰:“侯卿已献酒于御书房,何故又多此一举?”如姬心异之,方欲止之,信陵王忽吐血数升而亡,如姬惊恐不能言,伏尸而哭号。侯卿入而笑曰:“何苦悲之若此,听吾令,速立符为君,吾将摄政而辅之,汝亦可为太后垂帘听政。”如姬悲愤欲绝,忽引烛台刺侯卿,侯卿猝不及防,倒地而亡。
如姬颓然坐地,惘然若失良久,视二人之尸,忽惨然悲曰:“此毒杀安釐王之报乎?然报如姬一人足矣,何必累及吾父及王哉?!”遂引烛台自尽。
信陵王既薨,其门客或作鸟兽散,或党结以争权,时秦亦耽耽虎视于侧,三年,魏国遂亡。
评曰:女子见诸史册者鲜矣,且多以其色祸国而闻。子曰: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盖出于此矣。凡名留史册者,皆以其功绩闻,而纲常之所限,功业可得树立乎?是故多以衬人之愚智,咎百代之兴衰。今吾不忍如姬之洁义埋于荒冢,遂为之传。虽无益于正史,然可使人悲其徘徊两难至死之状,吾足矣。
风声鹤唳
知秋隐者
文案
画檐蛛网,日日柳絮惹春愁;
琉璃酒盏,歌尽繁花悲寂寥;
四尺素琴,蝶翅翻飞落幽磷。
千百年的岁月风尘淹没了历史的真相,青史轶闻,清晰可见的文字记载着暧昧不清的过往:侯嬴何故隐为门监?国家机密如兵符之所在者又如何为一小小门监所知?一代名姬如姬身世之迷有谁可解?冒死窃符难道仅仅为报父仇?
一张张面孔早已模糊不清,一个个秘密注定成为千古疑案,既然如此,不如随我们走进《如姬传》。
走进,不一样的历史。
正文
如姬者,魏国第一美人也。其父殷侯原为魏国大夫,为世仇李氏大夫所构陷,腰斩于市,其子女皆充乐籍。时如姬年方二八,初登台献艺,魏王微服过之而惊为天人,遂招之入宫,宠爱有加。
如姬三年侍于王侧,未尝有一日敢忘父之冤屈,然李氏权势炙人,如姬不敢撄其锋芒,惟谦慎以求自保。每思其父于九泉之下未能瞑目,则心痛不能自持,魏王不知其故,惟赏其娇柔捧心之态。
魏安釐王十八年秋,如姬从魏王出猎,过大梁夷门,自辇中偶见门监形貌酷肖其父,惊而疑之,使心腹持信物往探,果为殷侯。如姬泣曰:“岂非吾父哉?然何至于此也?”遂暗与之通信,始知其原委。盖殷侯有忠仆朱亥施掉包之计,赂狱吏以人易之亡,更名侯嬴而隐于市。
然侯生不甘埋名而欲有功业之建,间招朱亥、如姬相与谋曰:“吾尝闻信陵君之为人,仁而下士,闻名于诸侯而与其兄有隙。今吾与朱亥皆隐,定得其用,汝可因之以报吾仇也。”如姬从之,私会公子而告之以冤,泣曰:“如姬一介女流不能手刃仇敌,久闻公子之高义,若得诛之,如姬愿为公子效死。”公子感于如姬之纯孝,使客杀李氏而函其首遗如姬。如姬暗观公子温润如玉,遂渐生爱慕之心。后侯生果为公子上客,又使朱亥作节义状于前者,皆投公子之好也。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魏王畏秦,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侯生为公子为窃符之策,如姬果窃符出,会公子曰:“如姬为公子窃符,非独为报恩,亦为国家大义耳。公子义薄云天,恨如姬身为宫眷,不能随行。然公子此去,恐不能返……”语未毕,哽咽竟不能言。貌若梨花带雨,清丽不可方物。公子感曰:“不知如姬之情深义厚若此,若得归,当厚报。”
公子因符救赵,魏王怒而诘之如姬,如姬从容拜曰:“兵符确为如姬所窃,然如姬请陈之因曲,后虽就死而无憾矣。其一,报信陵君杀李氏之恩,此为如姬私心也;其二,赵乃魏之盟国,唇亡齿寒,魏国危矣,此为家国社稷也;其三,信陵君谋王之位久矣,此举可去王之心腹大患,此特为大王也!”如姬之言深得魏王之心,遂置酒席,歌舞以庆。酒酣,如姬奉酒为魏王寿,魏王悦而饮之,忽腹痛如绞,倒地不能言,惟瞠目视如姬,如姬拜曰:“社稷为重,君为轻。王昏,如姬请立信陵君为王。”魏王怒目视之而嗬嗬有声,然终气绝。
如姬使人置李氏女垂死之躯于室,告天下曰:“李氏死而魏王不使人稽查,李氏之女悲愤而毒杀魏王,后畏罪自杀。”公子于朝中威望颇高,而如姬亦使人暗中推波助澜,时有民谣称:候鸟飞,候鸟还,候鸟归来领于魏。
后公子果归魏,称信陵王。
侯生以首功拜为上卿,位在群臣之首。后信陵王以如姬为后,诞一子,名符,以记窃符之恩。
信陵王以仁义治国,侯卿以坚明辅政,可谓君臣之楷模,然侯卿权势渐大而信陵王尚垂拱而治,故渐有不臣之心,常逾矩于朝堂之上。时信陵王仍不知侯卿乃如姬之父,故侯卿书如姬以窥王者三。信陵王亦渐生怨于侯卿,如姬虽听父命,然终心念信陵王,于二人间左右难决。
魏信陵王五年,侯卿私会如姬而授之以彘酒一壶,曰:“吾将归隐,汝代吾以此酒遗王。”如姬疑曰:“父何故而欲归隐?”侯卿曰:“吾本已归隐于市,特蒙王之拔擢,方至公卿之位。今吾年事已高,自觉将不久于人世,遂欲归隐山林,伴清风明月而终。”如姬犹疑之,侯卿笑曰:“汝其恐吾以毒酒遗王耶?”遂取酒自酌一杯,如姬观之无恙,方释怀,曰:“父多虑,必从令。”
如姬具陈侯卿之意于信陵王,信陵王悦而饮酒曰:“善。”又曰:“侯卿已献酒于御书房,何故又多此一举?”如姬心异之,方欲止之,信陵王忽吐血数升而亡,如姬惊恐不能言,伏尸而哭号。侯卿入而笑曰:“何苦悲之若此,听吾令,速立符为君,吾将摄政而辅之,汝亦可为太后垂帘听政。”如姬悲愤欲绝,忽引烛台刺侯卿,侯卿猝不及防,倒地而亡。
如姬颓然坐地,惘然若失良久,视二人之尸,忽惨然悲曰:“此毒杀安釐王之报乎?然报如姬一人足矣,何必累及吾父及王哉?!”遂引烛台自尽。
信陵王既薨,其门客或作鸟兽散,或党结以争权,时秦亦耽耽虎视于侧,三年,魏国遂亡。
评曰:女子见诸史册者鲜矣,且多以其色祸国而闻。子曰: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盖出于此矣。凡名留史册者,皆以其功绩闻,而纲常之所限,功业可得树立乎?是故多以衬人之愚智,咎百代之兴衰。今吾不忍如姬之洁义埋于荒冢,遂为之传。虽无益于正史,然可使人悲其徘徊两难至死之状,吾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