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关西 其二
去过的地方里,有两座城市是我一直牵挂的:十年前的复活节,曾徜徉于巴黎街头巷尾的书店和咖啡馆,去年年底有幸坐在京都古寺的缘廊前静静的体味禅意。
这里继续聊京都,虽然迟了大半年,好在有些记忆还算新鲜热辣。起初安排行程之际,我毫不犹豫地把日本的第一站留给了关西,将近一周的时间,我都在这种古风古韵的城市信步。私以为一座城市,建成像东京的模样可能并不难,但若有京都的风貌恐怕就不容易了。奈良看佛像,京都看庭园。相传这里京都古寺一千三百余处,垂范后世。
说道寺院,先说庭院;说起庭院,先说缘廊。日式的缘廊类似中国檐廊,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就说过“望步檐而周流,眺幽闺之清阴”,这里的步檐便是了。不过略有不同的是,缘廊铺地板,与“座敷”以纸屏相隔,是过道、是玄关、还可以炎暑纳凉、中秋赏月。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中好像喜欢把界线弄得模糊,而缘廊 - 既不是屋里,也不是屋外,展现了日本人那份特有的暧昧。京都便是体会缘廊的好去处,无论是町家还是寺院,甬道深深几许,缘廊临园,庭园的风景尽收眼底。
日本的庭院大都在寺院,进了门,便置身于宗教。听说,南宋年间,水墨画和禅前后传入日本,于是禅意敷于枯山水上,形成了日本庭园独特的风格。我想,就世界范围,日本的庭院比中国更受欢迎可能也是在于这个方面:中国的庭园多了些文人的气息,虽然精致但不免多了几分世俗感。而日本的庭院却一开始就带有宗教色彩,带着这份意境,面对这样的风景,即使冥想不出什么来,也仿佛被禅过一水,似有所悟。
在我游览过的京都庭园里,印象最深的是两处:一处是龙安寺,一处是知恩院。龙安寺是典型的枯山水庭园,而在其独领风骚前,便是知恩院一类的净土庭园了。《池亭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净土宗的代表人物源信和尚自家的地界“高处构小山,洼处掘小池,池西置小堂,堂内供奉阿弥陀”。站在知恩院堂前时,脑海里变会不由浮现出这句话。
这里继续聊京都,虽然迟了大半年,好在有些记忆还算新鲜热辣。起初安排行程之际,我毫不犹豫地把日本的第一站留给了关西,将近一周的时间,我都在这种古风古韵的城市信步。私以为一座城市,建成像东京的模样可能并不难,但若有京都的风貌恐怕就不容易了。奈良看佛像,京都看庭园。相传这里京都古寺一千三百余处,垂范后世。
说道寺院,先说庭院;说起庭院,先说缘廊。日式的缘廊类似中国檐廊,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就说过“望步檐而周流,眺幽闺之清阴”,这里的步檐便是了。不过略有不同的是,缘廊铺地板,与“座敷”以纸屏相隔,是过道、是玄关、还可以炎暑纳凉、中秋赏月。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中好像喜欢把界线弄得模糊,而缘廊 - 既不是屋里,也不是屋外,展现了日本人那份特有的暧昧。京都便是体会缘廊的好去处,无论是町家还是寺院,甬道深深几许,缘廊临园,庭园的风景尽收眼底。
日本的庭院大都在寺院,进了门,便置身于宗教。听说,南宋年间,水墨画和禅前后传入日本,于是禅意敷于枯山水上,形成了日本庭园独特的风格。我想,就世界范围,日本的庭院比中国更受欢迎可能也是在于这个方面:中国的庭园多了些文人的气息,虽然精致但不免多了几分世俗感。而日本的庭院却一开始就带有宗教色彩,带着这份意境,面对这样的风景,即使冥想不出什么来,也仿佛被禅过一水,似有所悟。
在我游览过的京都庭园里,印象最深的是两处:一处是龙安寺,一处是知恩院。龙安寺是典型的枯山水庭园,而在其独领风骚前,便是知恩院一类的净土庭园了。《池亭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净土宗的代表人物源信和尚自家的地界“高处构小山,洼处掘小池,池西置小堂,堂内供奉阿弥陀”。站在知恩院堂前时,脑海里变会不由浮现出这句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