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西安人
我不是西安人。用时髦的话说,我是混血。混东北和陕西,具体说就是沈阳新民那嘎达一个沟子的薛姓男人和宝鸡凤翔毋嗒喂(音译方言=“那的”)一个村子的张氏女人阴差阳错又命中注定的摩擦摩擦,有了我。不会说西府方言,说的东北话也退化的只剩儿化音了,去北京还被朋友笑伪京腔。
初到西安是7岁,扮演游客逛着收费的省博物馆和大雁塔。那时候大雁塔南广场还在施工,雾很重。
再到西安是12岁,来看病。第一次去轻工市场,但那时还没有购物欲望,父亲紧攥着我的小手,我怀里还紧抱着汇源果汁,水蜜桃味的。逛了课本里说的兴庆公园,还下着雨。在钟楼饭店门口呆望着萧条的东西南北大街,感觉时间好慢。
最后就是2010年,考取了一所国际化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了牛逼的专业——外交学。没有转户口,我还不是西安人。
四年时间,压遍了西安的马路,摸遍了西安的城墙,抢遍了西安的公交,踩遍了西安的繁荣商圈,吃遍了西安犄角旮旯里的美食。
西安,她不会惊艳你,带给你的是感动。
坐在开元门口,望着银光闪闪的钟楼在紫霞的烘托下,安静的矗立着,楼下川流不息,科技与历史的碰撞带来的感动。
走在曲江池,万千的石柱绵延着脚下的小径,碧波湖水倾泻出夕阳孤鸿的归路,每一处景,都让你感到沁心凉意,自然与建筑的缠绵带来的感动。
不大的碑林博物馆,却留恋二顾,生硬死板的石碑沉稳的固定着,倒是碑上行如流水的文字,让人感到大师的胸襟和情怀。入木三分的力道,饱经世故的告诫,久经沙场的悲凉,真正是穿越时空的盛宴。活的文字和死的石碑相融带来的感动。
喧闹的回民街,商业化的脸面,给我这种不是西安人的大众一个花钱赶时间的一站式体验。只有在背巷深陌才能尝到原汁原味,摊边的作坊更让人信服这里无公害。美味与手工揉擀初的感动。
小寨商圈更是24小时不停歇,站在小寨天桥,从大二看着赛格打地基,到毕业赛格开业,惊叹小寨的发展速度,这里更像是见面聚会的集合地,先到小寨,再奔向东西南北,亦或是干脆小寨全部解决。时尚与发展的契合带来的感动。
我不是西安人,却在这个城市体会着家乡般的感动。
初到西安是7岁,扮演游客逛着收费的省博物馆和大雁塔。那时候大雁塔南广场还在施工,雾很重。
再到西安是12岁,来看病。第一次去轻工市场,但那时还没有购物欲望,父亲紧攥着我的小手,我怀里还紧抱着汇源果汁,水蜜桃味的。逛了课本里说的兴庆公园,还下着雨。在钟楼饭店门口呆望着萧条的东西南北大街,感觉时间好慢。
最后就是2010年,考取了一所国际化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了牛逼的专业——外交学。没有转户口,我还不是西安人。
四年时间,压遍了西安的马路,摸遍了西安的城墙,抢遍了西安的公交,踩遍了西安的繁荣商圈,吃遍了西安犄角旮旯里的美食。
西安,她不会惊艳你,带给你的是感动。
坐在开元门口,望着银光闪闪的钟楼在紫霞的烘托下,安静的矗立着,楼下川流不息,科技与历史的碰撞带来的感动。
走在曲江池,万千的石柱绵延着脚下的小径,碧波湖水倾泻出夕阳孤鸿的归路,每一处景,都让你感到沁心凉意,自然与建筑的缠绵带来的感动。
不大的碑林博物馆,却留恋二顾,生硬死板的石碑沉稳的固定着,倒是碑上行如流水的文字,让人感到大师的胸襟和情怀。入木三分的力道,饱经世故的告诫,久经沙场的悲凉,真正是穿越时空的盛宴。活的文字和死的石碑相融带来的感动。
喧闹的回民街,商业化的脸面,给我这种不是西安人的大众一个花钱赶时间的一站式体验。只有在背巷深陌才能尝到原汁原味,摊边的作坊更让人信服这里无公害。美味与手工揉擀初的感动。
小寨商圈更是24小时不停歇,站在小寨天桥,从大二看着赛格打地基,到毕业赛格开业,惊叹小寨的发展速度,这里更像是见面聚会的集合地,先到小寨,再奔向东西南北,亦或是干脆小寨全部解决。时尚与发展的契合带来的感动。
我不是西安人,却在这个城市体会着家乡般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