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人战 比赛日志
在津大学习建筑的第三年,是作为建筑新人的最后一年,参加了中国建筑新人赛的选拔。新人赛有个要求,是只有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可以参加,比赛过程是将自己的课程作业进行深化和调整,然后与中国其他高校建筑学院的学生作品进行评比。
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24日
地点:津大建筑学院西楼
任务:这是一个校园的图书馆加建项目,针对于原有闭架书库不合理以及旁边两个树林无人使用的消极现状,将闭架书库拆除,对图书馆进行新的加建。
在津大校园体验过程中,游客的第一感受就是中轴线感受特别强烈,是东西方向的,轴线由东门,北洋亭,北洋广场,求是亭,桥,敬业湖,建筑系馆构成,能让人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相比于隔壁学校来说的话,能快速的给人一个学校的整个感受。对于图书馆这个场地来说,正对敬业湖上的桥,整体体量成“工”字型,有强烈的南北方向的轴线关系,在东西方向同时存在着两条明显的轴线关系。对于加建部分的场地来说,呈天然的东西向的长条形,因此也存在一条很强烈的东西向的轴线关系。出于对场地的体验感受把握,此次方案的设计概念即为通过建筑的手段将东西轴线关系表现出来,并加以强调。
图书馆老馆部分修建于50~60年代,双坡屋顶,为了能跟老馆在形式上产生联系,以及突出场地的轴线关系,将新馆部分的屋顶部分进行了形式反转,双坡屋顶,内聚。同时,由西向东分为四进院落空间,使人们在使用内部空间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强烈的东西轴线感。
四进院落的意象之初是在安仁古镇旅游的时候,其中众多的公馆,它们强烈的三进院形式,空间体验是线性的,简洁清晰,在游览过程中空间的虚实变化很有张力!
时间:2015年6月24~2015年8月27日
地点:津大建筑学院西楼
任务:重新整理设计方案,中国建筑新人战报名,规划比赛行程。其中最有意思的环节就是打包模型和图纸。因为主办方要求所有的参赛选手将自己的模型和图纸带到会场进行布展,然后进行评选。出于担心模型在运输的途中会破损掉,我们可以废了很大的心思来打包,先是找到合适尺寸的硬纸板盒子,然后再底部垫上缓冲的材料,将主体模型放入进去,周边填上缓冲物,有带泡沫球的薄膜,还有就是各种草图纸,报纸等等。最后封箱,先是缠绕了很多的胶带,将缺口部分封上,然后在周边用厚7cm的泡沫板作支撑,顶上担心重物压,因此加上了KT板,然后又用胶带封了几遍,再用剩下的胶带和材料做了可以提的把手,便于运输。
此次借着去南京比赛的机会,规划了周边的建筑体验游,南京-苏州-上海,南京计划去佛手湖景区,四方当代美术馆看看,苏州的话,自然是去园林体验一番,上海规划了十个博物馆,美术馆的观看行程。
时间:2015年8月28~2015年8月30日
地点:南京市 科技会堂一楼大展厅
任务:我和同行的同学在28号下午乘坐高铁到达南京,由他的叔叔接我们到比赛的场地,随即,我们按照要求布展,领取了新人战参赛的纪念奖品,然后找到自己的展位,按照比赛要求把图纸和模型放好。
晚上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乌衣巷看了看,想去看一下以前书本中描绘的堂前双燕子,巷口的夕阳斜。乌衣巷十分的小,也就30几米吧,出来后在南京特色美食街吃了一些小吃,我买了一碗麻辣田螺,后面还吃了夹着有虾的油饼。
我们住在南京国际青年旅社,附近有一家不错的书店,叫先锋书店,晚上没事的时候去那儿看了看书。到先锋书店后我就直接奔向《白夜行》去了,在重庆方所书店看到的这本书,看了前两章,觉得挺不错的,准备看完。
比赛的过程比想象当中要轻松许多,嫌带电脑麻烦,中途还去网吧修改了下PPT,4块钱一个小时的豪华体验也是让我心醉。到了评比的那天,上午评委先大概在会场内过了一圈,到了10点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清场,只留下评委在里面进行贴票评选。津大的所有参赛者在门口拍了照合影,中午一起出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等初评结果,途中有两位同学接到了主办方的电话,要求下午去的时候准备好PPT,进行下午的现场汇报展示。回到会场后,看到评选出的TOP 16,很诧异的发现我居然也在里面,就在这时,接到了主办方的电话,说我进入了前十六,下午会有颁奖活动,让我提早到场。
下午的现场汇报持续了有2个小时左右吧,然后评选出TOP 3, TOP 3 的选手可以代表中国去越南参加亚洲新人战,分别是清华大学“十三公寓加改建”,东南大学“老年人社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茶室”。我没有进TOP 10,因此是没有机会进行现场的汇报展示的,然而让我更意外的是最后的评选我获得了“三年级组新人奖”,共有5位同学,这已经是对我很大的认可和鼓励了!
时间:2015年8月30~2015年9月1日
地点:苏州
任务:早在出发前就已经规划好了要来苏州看一下园林,因为我觉得一个建筑学的学子,看苏州的园林是必修的科目,而且不是只看一次,每隔十年看一次,每一次肯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说实话,此次游览园林对我的启发我觉得可以用质的变化来形容,这三年的建筑学习时光基本都是在学校里面,先听老师讲课,然后自己上网找寻资料,或者去就近的类型建筑类型体验一番,接着出概念,画草图,老师再看,然后再改,后面平面也是改一版,老师看一次再改一版,就是和老师之间互相“推球”,促进一个好的方案的诞生。但是我觉得这样产生的方案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在于学生的艺术功底以及灵感的突破,二在于老师的经历和指导。这样固然可以教出好设计,也可以学成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好的学生,可我总是有一丝这个学生优点是建筑学专业的好学生,缺点就是完全是建筑学专业的好学生。这样的情况所做出的方案绝大多数都有着前人的影子,一套固定的学习方法。然而建筑学专业也可以算是艺术类专业中偏科的一门,偏向了理工科,既然是艺术类专业的分支,那么创新性就是这个行业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一个好的设计者能有好的职业意识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雷同的建筑。所以说我本人现在持有的建筑观就是学校教不出“好的设计”,应该多像大自然学习。
这次园林之旅我订的很紧凑,一天看了四大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其中,按人气高低排序的话为: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正好门票的高低也是这个顺序。但是,就单从空间的辨识度和记忆程度的话,为: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是贝老爷子他家的私家园林,从正门入,先过三进院,然后左转进入闻名于世的石迷宫,大概占整个院子的一半,走完迷宫,最后沿着一条靠着湖水的小路出了园林。整个的空间体验清晰明确。而拙政园的话就是大,可我觉得有点过了,让人还没走完就会产生疲劳感,而前三者的大小适中,正好规避了这个缺点。要从当天的体验感受来说的话,排序就变得大了: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这个排法的话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人数,拙政园因为太出名了,所以里面来来往往的挤满了人,整个园林就很喧闹,人们在导游的指引下不停的向前走,又会让人产生焦躁的情绪。反之,沧浪亭、网师园相对来说不出名,游客就少了很多很多,这个时候园林的幽静感才逐渐的有显露出来。其二就是雾,在我看来,看园没有雾,美色就减少了一半,看园的当天,拙政园、狮子林和网师园的游览过程当中,整个天空特别晴朗,甚至都有一点燥热,而下午的时候,说巧也巧,赶上一场及时雨,在路边檐下和两位不曾认识的女生躲了半个小时的大雨,有句话说得好最美的不是下雨天嘛。后来雨就变得毛毛细,这个时候,我来到沧浪亭里面,经过雨打过后,包在花瓣里面的桂花香被打翻了出来,整个园林带有朦朦胧胧的雾水,还有几声鸟叫,蝉鸣,此时此刻,几乎所有诗句里面的美都呈现在了面前!
第二天,去看了贝老爷子的苏州博物馆,苏博作为国家级层面的博物馆,人气自是相当的高,进入博物馆内需要过安检,因此会在大门口限制入场的人流,等了半小时左右进入里面,先是大厅,在大厅正对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后面的“石头水墨画”,是由一块块精心烧制的毛石片,以粉墙作底,毛石为画,不愧天堂苏杭!然后左转进去历史展区,展出了各种历史藏品,中国的文物很小,贝老爷子就特定设计过展台,陈列做得很精致。游览完左边的展区,出到刚才所见的“水墨画”前,再到右边的现代艺术品展区,最后从右边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出来。整个苏博要说的东西就很多,钢结构,大理石屋面,高度控制等等,完全看下来之后我已经被中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所折服,在进馆之前有查苏博的震馆之宝是什么,有四大件,具体记不清楚了,但在下面一行有写贝律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博本身就是最大的宝物!从博物馆的体验当中,我看到了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丝一毫的用心设计使得大量社会人群参观体验舒适,游览过程合理,细节处理又极为丰富,比起相对自我的龙美术馆来说,真是国家级和地区级的区别。我不是对龙美术馆有偏见,个人是十分喜欢龙美术馆的设计的,不论从空间形式,空间氛围还是空间的丰富度来说,都是算建筑行业中一流的作品,我这所提出的比较是针对更为大众的游客来说。
时间:2015年9月1~2015年9月3日
地点:上海
任务:本来打算了十个博物馆美术馆的,后面由于前几天行程太累,又觉得看这些东西除了看看展品外,对建筑的认知的提升作用很小,便只在第一天看了三个建筑,分别是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震旦美术馆。
龙美术馆很气派,是个艺术品,里面的作品我看到最多的成分就是炫富,除此之外的艺术启发少之又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个改建项目,原作作品,说空间的话比不过龙美术馆,但是展品真的很有意思,以后在推送上看到的把画得奇奇怪怪的素描重新捏成塑像的作品,重写一千遍兰亭序的行为艺术等等。在展品上真是把我看爽了。后面去震旦博物馆,是安藤老师的作品,空间简单,但是做工几位精细,和龙美术馆施工质量一比的话国际水准和国内水平以下就出来了。墙体十分细腻,跟我以前看过的大都美术馆一样打动我,当时用手触摸大都美术馆的清水混凝土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婴儿滑嫩的屁股上的皮肤一样,生怕稍微一用力就会像水上的泡沫一样破掉。
总结:做一些比较功利的总结,要想在新人战TOP100中抢眼,方案要足够震撼!图要足够震撼!模型一定要足够震撼!模型一定要把场地做出来,跟场地的关系及其十分非常的大写加粗斜体下划线的重要!能做剖切模型就做,让评委老师一眼看得清楚你的作品!事前做好充足的现场汇报准备,在最后TOP10汇报中,清华大学的方案是经过了一学期的汇报出来的,因此过程时候清晰明了,给TOP3也不为过,不算政治因素的话,TOP3也是可以考虑的。遗憾的是评委没能给我上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给我个机会介绍作品的话,还是有足够的实力把几位评委都“拍晕”。
附:最后链接我的人人主页,有全部的2015中国建筑新人战的作品
2015中国建筑新人战作品
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24日
地点:津大建筑学院西楼
任务:这是一个校园的图书馆加建项目,针对于原有闭架书库不合理以及旁边两个树林无人使用的消极现状,将闭架书库拆除,对图书馆进行新的加建。
在津大校园体验过程中,游客的第一感受就是中轴线感受特别强烈,是东西方向的,轴线由东门,北洋亭,北洋广场,求是亭,桥,敬业湖,建筑系馆构成,能让人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相比于隔壁学校来说的话,能快速的给人一个学校的整个感受。对于图书馆这个场地来说,正对敬业湖上的桥,整体体量成“工”字型,有强烈的南北方向的轴线关系,在东西方向同时存在着两条明显的轴线关系。对于加建部分的场地来说,呈天然的东西向的长条形,因此也存在一条很强烈的东西向的轴线关系。出于对场地的体验感受把握,此次方案的设计概念即为通过建筑的手段将东西轴线关系表现出来,并加以强调。
图书馆老馆部分修建于50~60年代,双坡屋顶,为了能跟老馆在形式上产生联系,以及突出场地的轴线关系,将新馆部分的屋顶部分进行了形式反转,双坡屋顶,内聚。同时,由西向东分为四进院落空间,使人们在使用内部空间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强烈的东西轴线感。
四进院落的意象之初是在安仁古镇旅游的时候,其中众多的公馆,它们强烈的三进院形式,空间体验是线性的,简洁清晰,在游览过程中空间的虚实变化很有张力!
![]() |
现场照片 |
![]() |
比赛结束后所有同学的合影 |
时间:2015年6月24~2015年8月27日
地点:津大建筑学院西楼
任务:重新整理设计方案,中国建筑新人战报名,规划比赛行程。其中最有意思的环节就是打包模型和图纸。因为主办方要求所有的参赛选手将自己的模型和图纸带到会场进行布展,然后进行评选。出于担心模型在运输的途中会破损掉,我们可以废了很大的心思来打包,先是找到合适尺寸的硬纸板盒子,然后再底部垫上缓冲的材料,将主体模型放入进去,周边填上缓冲物,有带泡沫球的薄膜,还有就是各种草图纸,报纸等等。最后封箱,先是缠绕了很多的胶带,将缺口部分封上,然后在周边用厚7cm的泡沫板作支撑,顶上担心重物压,因此加上了KT板,然后又用胶带封了几遍,再用剩下的胶带和材料做了可以提的把手,便于运输。
此次借着去南京比赛的机会,规划了周边的建筑体验游,南京-苏州-上海,南京计划去佛手湖景区,四方当代美术馆看看,苏州的话,自然是去园林体验一番,上海规划了十个博物馆,美术馆的观看行程。
时间:2015年8月28~2015年8月30日
地点:南京市 科技会堂一楼大展厅
任务:我和同行的同学在28号下午乘坐高铁到达南京,由他的叔叔接我们到比赛的场地,随即,我们按照要求布展,领取了新人战参赛的纪念奖品,然后找到自己的展位,按照比赛要求把图纸和模型放好。
晚上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了乌衣巷看了看,想去看一下以前书本中描绘的堂前双燕子,巷口的夕阳斜。乌衣巷十分的小,也就30几米吧,出来后在南京特色美食街吃了一些小吃,我买了一碗麻辣田螺,后面还吃了夹着有虾的油饼。
我们住在南京国际青年旅社,附近有一家不错的书店,叫先锋书店,晚上没事的时候去那儿看了看书。到先锋书店后我就直接奔向《白夜行》去了,在重庆方所书店看到的这本书,看了前两章,觉得挺不错的,准备看完。
比赛的过程比想象当中要轻松许多,嫌带电脑麻烦,中途还去网吧修改了下PPT,4块钱一个小时的豪华体验也是让我心醉。到了评比的那天,上午评委先大概在会场内过了一圈,到了10点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清场,只留下评委在里面进行贴票评选。津大的所有参赛者在门口拍了照合影,中午一起出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等初评结果,途中有两位同学接到了主办方的电话,要求下午去的时候准备好PPT,进行下午的现场汇报展示。回到会场后,看到评选出的TOP 16,很诧异的发现我居然也在里面,就在这时,接到了主办方的电话,说我进入了前十六,下午会有颁奖活动,让我提早到场。
下午的现场汇报持续了有2个小时左右吧,然后评选出TOP 3, TOP 3 的选手可以代表中国去越南参加亚洲新人战,分别是清华大学“十三公寓加改建”,东南大学“老年人社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茶室”。我没有进TOP 10,因此是没有机会进行现场的汇报展示的,然而让我更意外的是最后的评选我获得了“三年级组新人奖”,共有5位同学,这已经是对我很大的认可和鼓励了!
![]() |
展示模型 |
![]() |
最终的图纸 |
时间:2015年8月30~2015年9月1日
地点:苏州
任务:早在出发前就已经规划好了要来苏州看一下园林,因为我觉得一个建筑学的学子,看苏州的园林是必修的科目,而且不是只看一次,每隔十年看一次,每一次肯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说实话,此次游览园林对我的启发我觉得可以用质的变化来形容,这三年的建筑学习时光基本都是在学校里面,先听老师讲课,然后自己上网找寻资料,或者去就近的类型建筑类型体验一番,接着出概念,画草图,老师再看,然后再改,后面平面也是改一版,老师看一次再改一版,就是和老师之间互相“推球”,促进一个好的方案的诞生。但是我觉得这样产生的方案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在于学生的艺术功底以及灵感的突破,二在于老师的经历和指导。这样固然可以教出好设计,也可以学成一名建筑学专业的好的学生,可我总是有一丝这个学生优点是建筑学专业的好学生,缺点就是完全是建筑学专业的好学生。这样的情况所做出的方案绝大多数都有着前人的影子,一套固定的学习方法。然而建筑学专业也可以算是艺术类专业中偏科的一门,偏向了理工科,既然是艺术类专业的分支,那么创新性就是这个行业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一个好的设计者能有好的职业意识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雷同的建筑。所以说我本人现在持有的建筑观就是学校教不出“好的设计”,应该多像大自然学习。
这次园林之旅我订的很紧凑,一天看了四大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其中,按人气高低排序的话为: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正好门票的高低也是这个顺序。但是,就单从空间的辨识度和记忆程度的话,为: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是贝老爷子他家的私家园林,从正门入,先过三进院,然后左转进入闻名于世的石迷宫,大概占整个院子的一半,走完迷宫,最后沿着一条靠着湖水的小路出了园林。整个的空间体验清晰明确。而拙政园的话就是大,可我觉得有点过了,让人还没走完就会产生疲劳感,而前三者的大小适中,正好规避了这个缺点。要从当天的体验感受来说的话,排序就变得大了: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这个排法的话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人数,拙政园因为太出名了,所以里面来来往往的挤满了人,整个园林就很喧闹,人们在导游的指引下不停的向前走,又会让人产生焦躁的情绪。反之,沧浪亭、网师园相对来说不出名,游客就少了很多很多,这个时候园林的幽静感才逐渐的有显露出来。其二就是雾,在我看来,看园没有雾,美色就减少了一半,看园的当天,拙政园、狮子林和网师园的游览过程当中,整个天空特别晴朗,甚至都有一点燥热,而下午的时候,说巧也巧,赶上一场及时雨,在路边檐下和两位不曾认识的女生躲了半个小时的大雨,有句话说得好最美的不是下雨天嘛。后来雨就变得毛毛细,这个时候,我来到沧浪亭里面,经过雨打过后,包在花瓣里面的桂花香被打翻了出来,整个园林带有朦朦胧胧的雾水,还有几声鸟叫,蝉鸣,此时此刻,几乎所有诗句里面的美都呈现在了面前!
第二天,去看了贝老爷子的苏州博物馆,苏博作为国家级层面的博物馆,人气自是相当的高,进入博物馆内需要过安检,因此会在大门口限制入场的人流,等了半小时左右进入里面,先是大厅,在大厅正对的玻璃墙可以看到后面的“石头水墨画”,是由一块块精心烧制的毛石片,以粉墙作底,毛石为画,不愧天堂苏杭!然后左转进去历史展区,展出了各种历史藏品,中国的文物很小,贝老爷子就特定设计过展台,陈列做得很精致。游览完左边的展区,出到刚才所见的“水墨画”前,再到右边的现代艺术品展区,最后从右边的太平天国忠王府出来。整个苏博要说的东西就很多,钢结构,大理石屋面,高度控制等等,完全看下来之后我已经被中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所折服,在进馆之前有查苏博的震馆之宝是什么,有四大件,具体记不清楚了,但在下面一行有写贝律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博本身就是最大的宝物!从博物馆的体验当中,我看到了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丝一毫的用心设计使得大量社会人群参观体验舒适,游览过程合理,细节处理又极为丰富,比起相对自我的龙美术馆来说,真是国家级和地区级的区别。我不是对龙美术馆有偏见,个人是十分喜欢龙美术馆的设计的,不论从空间形式,空间氛围还是空间的丰富度来说,都是算建筑行业中一流的作品,我这所提出的比较是针对更为大众的游客来说。
![]() |
园林景色 |
![]() |
![]() |
苏博 |
![]() |
苏博室内 |
![]() |
时间:2015年9月1~2015年9月3日
地点:上海
任务:本来打算了十个博物馆美术馆的,后面由于前几天行程太累,又觉得看这些东西除了看看展品外,对建筑的认知的提升作用很小,便只在第一天看了三个建筑,分别是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震旦美术馆。
龙美术馆很气派,是个艺术品,里面的作品我看到最多的成分就是炫富,除此之外的艺术启发少之又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个改建项目,原作作品,说空间的话比不过龙美术馆,但是展品真的很有意思,以后在推送上看到的把画得奇奇怪怪的素描重新捏成塑像的作品,重写一千遍兰亭序的行为艺术等等。在展品上真是把我看爽了。后面去震旦博物馆,是安藤老师的作品,空间简单,但是做工几位精细,和龙美术馆施工质量一比的话国际水准和国内水平以下就出来了。墙体十分细腻,跟我以前看过的大都美术馆一样打动我,当时用手触摸大都美术馆的清水混凝土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婴儿滑嫩的屁股上的皮肤一样,生怕稍微一用力就会像水上的泡沫一样破掉。
总结:做一些比较功利的总结,要想在新人战TOP100中抢眼,方案要足够震撼!图要足够震撼!模型一定要足够震撼!模型一定要把场地做出来,跟场地的关系及其十分非常的大写加粗斜体下划线的重要!能做剖切模型就做,让评委老师一眼看得清楚你的作品!事前做好充足的现场汇报准备,在最后TOP10汇报中,清华大学的方案是经过了一学期的汇报出来的,因此过程时候清晰明了,给TOP3也不为过,不算政治因素的话,TOP3也是可以考虑的。遗憾的是评委没能给我上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给我个机会介绍作品的话,还是有足够的实力把几位评委都“拍晕”。
![]() |
龙美术馆 |
![]() |
上海当代美术馆 |
![]() |
附:最后链接我的人人主页,有全部的2015中国建筑新人战的作品
2015中国建筑新人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