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疑——春风沉醉的晚上
最近,在本该自习复习功课的时间,任性读了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
它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相爱相杀的狗血桥段,甚至没有与之同时代鲁迅先生作文嬉笑怒骂的肆意挥洒。但我却可以耐着那浮躁的性子,慢慢的把这本书看了三遍。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四章,约莫万字。
第一遍顺着看,知道前文去猜后文;第二遍倒着看,知“我”是如何回答,去猜那位烟厂女工是问了些什么。第三遍从头到尾。如此,不敢说真的读懂了这书中内容,但其作文时的心态终于能瞧见一二。
书里讲“我”搬入贫民窟,落魄潦倒,住在二楼楼梯口的小间里,与住在外面的烟厂女工,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这“熟识”的程度,也只不过是,“我”知道了她的一些故事,她得知了“我”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一次的猜疑与误会,当这误会得以化解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至于后续如何,我不得而知。
要读懂一篇文章,肯定是要了解其创作背景的。在百度上搜索,词条告诉我郁达夫当时作此文的背景:“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果真如此吗?
读过一些民国时期革命人士的文章,当我在网上搜索专家对此文的解读时,总会看到类似上面的描述。这让我感到很迷茫。因为我极少能和这些所谓的专家解读有所共鸣。
就像这一本,我能从其中读出所谓的下层劳动者的苦难,勉强能读出一丝抗争的气味,但若说歌颂其品德,揭示不幸之根源又从何说起呢?
若真要论,以上所说的种种我是一丝也没有读出来的。我只见郁达夫向我描述了一组画面,有穿着唯一值钱的破棉袄的算作文人的“我”在没有日头的夜晚闲逛,有烟厂女工陈二妹与当时精神衰弱的“我”在狭小房间的里互相“安慰”,如果说相互倾诉不幸也是一种安慰的话,有顶着烈日过马路时背电车驾驶员骂“黄头”而哈哈大笑,还有,那几十日里的“我”的常态:画架与破书铺就的桌子上闲摊着几本书,我却对着燃着的蜡烛发呆。这是一组上海光鲜之下的画面。
它说明了什么?
它告诉我,“我”是孤独的。“我”的孤独是由我自己造成的,我承担这孤独,而承担了孤独的我开始更加的孤独,孤独到了不敢给二妹一个拥抱,以是毒药。二妹也是孤独的,但她乐意接纳颓废的“我”,劝解我,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却不幸被命运选中而承受苦难。
这是同样孤独的两个人,在春风沉醉的时候,相互取暖,相互慰藉,却若即若离的故事。
它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相爱相杀的狗血桥段,甚至没有与之同时代鲁迅先生作文嬉笑怒骂的肆意挥洒。但我却可以耐着那浮躁的性子,慢慢的把这本书看了三遍。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四章,约莫万字。
第一遍顺着看,知道前文去猜后文;第二遍倒着看,知“我”是如何回答,去猜那位烟厂女工是问了些什么。第三遍从头到尾。如此,不敢说真的读懂了这书中内容,但其作文时的心态终于能瞧见一二。
书里讲“我”搬入贫民窟,落魄潦倒,住在二楼楼梯口的小间里,与住在外面的烟厂女工,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这“熟识”的程度,也只不过是,“我”知道了她的一些故事,她得知了“我”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一次的猜疑与误会,当这误会得以化解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至于后续如何,我不得而知。
要读懂一篇文章,肯定是要了解其创作背景的。在百度上搜索,词条告诉我郁达夫当时作此文的背景:“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果真如此吗?
读过一些民国时期革命人士的文章,当我在网上搜索专家对此文的解读时,总会看到类似上面的描述。这让我感到很迷茫。因为我极少能和这些所谓的专家解读有所共鸣。
就像这一本,我能从其中读出所谓的下层劳动者的苦难,勉强能读出一丝抗争的气味,但若说歌颂其品德,揭示不幸之根源又从何说起呢?
若真要论,以上所说的种种我是一丝也没有读出来的。我只见郁达夫向我描述了一组画面,有穿着唯一值钱的破棉袄的算作文人的“我”在没有日头的夜晚闲逛,有烟厂女工陈二妹与当时精神衰弱的“我”在狭小房间的里互相“安慰”,如果说相互倾诉不幸也是一种安慰的话,有顶着烈日过马路时背电车驾驶员骂“黄头”而哈哈大笑,还有,那几十日里的“我”的常态:画架与破书铺就的桌子上闲摊着几本书,我却对着燃着的蜡烛发呆。这是一组上海光鲜之下的画面。
它说明了什么?
它告诉我,“我”是孤独的。“我”的孤独是由我自己造成的,我承担这孤独,而承担了孤独的我开始更加的孤独,孤独到了不敢给二妹一个拥抱,以是毒药。二妹也是孤独的,但她乐意接纳颓废的“我”,劝解我,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却不幸被命运选中而承受苦难。
这是同样孤独的两个人,在春风沉醉的时候,相互取暖,相互慰藉,却若即若离的故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