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则与灵均
他们是在一个读书会上认识的,那天的主题是屈原的《离骚》。在满场关于现实与理想的慷慨激昂讨论中,他们从不经意的眼神对接到直勾勾的暧昧对视、从拘谨的轻声打招呼到肆无忌惮的畅所欲言,两人犹如赋比兴般完成了一场相遇相知的恋爱开场。
一切都像是那么水到渠成,相爱相守也变得那么理所当然。现实的面包虽不是应有尽有的富裕状态,然而搭着爱情这杯浓郁的牛奶两个人却也乐得其所,还没结婚时已商量好将来要生两个孩子,因结缘于《离骚》,故一个叫“正则”,一个叫“灵均”,取之诗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有了盼头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不久她就怀上了“正则”。说神奇也还真是,正则就像个活力宝宝,每天都在她肚子里倒腾,而每次她一开始听些古文古诗词朗诵,他就安静了。对于喜静的她来说,怀孕期的记忆里被古文萦绕的日子总是特别的幸福。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正则出生的时候。她足足抗争了五天,一百二十个小时的挣扎让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即使一无所有,她都要好好保护一个人。她仿佛用尽了毕生的力气,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
不过也就是出生那会的折腾了,伴随着那一声宣告来临的大哭,正则的成长完完全全就像许多家长心中小孩的理想型般——他不哭不闹,像个安静的美男子令人省心;他不爱粘人很独立,总是自己玩耍自己吃饭;他聪明向上,爱听诸子百家听唐诗宋词,有着天才儿童般的领悟力;他还很懂事,就如一个可以自己长大的孩子一样,丝毫没有让他们操心半分。
后来她回想他的成长历程,他的素养与聪慧似乎从怀孕时就能看出来。她总觉得正则就像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是他们文艺般美妙邂逅的延续。
文艺当然不能当饭吃,他们小两口的日子勉强维持在小康水平,也就不敢再那么快要个孩子,但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灵均”。终于在正则七岁的时候,她再次怀孕了。
而正则,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不一样了。
他变得很粘她,变得固执,变得占有欲很强。不是对于她,而是对于灵均。
他似乎已经认定灵均就是个妹妹,而他的世界开始多了一个尚未到来的妹妹。他对她的胎教指指点点,像是要把整个世界给出去一般,把所有的情感与精力都倾注在灵均身上。
渐渐地,他不再是那个完美的小孩,开始会流泪会伤心,似乎他内心那个完整的世界慢慢地在消解掉什么。他开始偷偷写着《灵均诞生记》,他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渴望、对于世界上一个完美的存在逐渐构建在里面。
随着她的肚子越来越大,他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需要她的安抚。他耍赖皮不让她去上班,甚至要求跟着她去上班。他总爱和灵均唠叨,什么都说。
终于,在一个雨夜,灵均出生了。他偷偷躲在被窝下,哭着把《灵均诞生记》写完。
不同于正则,灵均似乎和一般的新生儿没啥两样,哭哭闹闹,对世界好奇,对父母依赖,而她并没有对正则有特殊的感情。
但正则还是一如既往地宠着她,虽然他自己越发地沉默了。
作为小神童,去到哪自然都是闪闪发光,他就像个一尊引人注目的小王子雕像,却慢慢失掉了温度。妈妈终于发现了端倪——他长得越发地快,好像恨不得一年当十年过一般。
他拼命地把一切最好的都给灵均,一遍遍耐心地教她,无论是生活常识抑或百科知识。而灵均就像个资质平庸的人,无辜地接收着正则给的一切。奇怪的是,她发现自己总是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她变得越发依赖他。
她成了他的小跟班,她却一直都是他的掌上明珠。她变得越来越好,他却越来越老。
爸爸妈妈意识到正则身体的变化,他们想带他去看病,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他央求他们尊重他的选择——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正则这一生对他们唯一的央求了。
正则的身体一天天地虚弱下去,他开始不想外出也没有足够的力气外出。他只专注于一件事情,那就是倾尽自己的所有给予灵均。
而灵均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蜕变,像是一只脱颖而出的丑小鸭,逐步成为天鹅。她开始收获来自亲朋好友来自学校的各种赞扬。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下,只有她知道,是正则在把他的一切慢慢变成她的。
一开始她以为许多东西都是可以共享的,然而后来却发现,一旦她从他身上习得一个技能,他就失去了运用的能力,甚至于,他身上的美德一个个在消失,他渊博的知识慢慢在消解,他整个人变得干瘪。他越发地不被人喜欢,成为别人口中又一个“伤仲永”,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她有想过要拒绝,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了。她恨拿走了正则一切的那个自己,却忍不住爱上自己身上的那个正则。
五岁的时候,灵均所拥有的奖杯奖状已经填满了她的房间。生日那天,电视台登门采访,拍摄所谓的神童日常生活。她心不在焉地应付着,满脑子只想着带着蛋糕去隔壁正则的房间,与快要与世隔绝的他分享生日的喜悦。
然而,隔壁的正则,在家里一片热闹喜庆中,安静地与世长辞了。
那本《灵均诞生记》,写得满满的。正则灵均本来就是一体,妈妈掏空了一切生下正则,他拥有最好的天生优势,他已经把妈妈给孩子的储备都掏空了,所以当他意识到灵均即将存在时,他知道自己需要把自己分离——是他的折腾他的贪念把原本属于灵均的一切都夺走了。所以她的存在,注定需要他的偿还。
十二年一个轮回,他用了一生,换了特殊的五年,滋养了她。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却在其千古名篇《离骚》中写道:“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可谓“诗者,比兴也”,“正则”、“灵均”并非实体,一方追求的正直、正派、恪守做人的原则;另一方追求聪颖、智慧、公平、公正。世俗都说前者是生存之道,后者只是锦上添花,然而历史大浪淘沙,若无些许特质,也就变成岸边晒干的咸鱼罢了。
一切都像是那么水到渠成,相爱相守也变得那么理所当然。现实的面包虽不是应有尽有的富裕状态,然而搭着爱情这杯浓郁的牛奶两个人却也乐得其所,还没结婚时已商量好将来要生两个孩子,因结缘于《离骚》,故一个叫“正则”,一个叫“灵均”,取之诗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有了盼头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不久她就怀上了“正则”。说神奇也还真是,正则就像个活力宝宝,每天都在她肚子里倒腾,而每次她一开始听些古文古诗词朗诵,他就安静了。对于喜静的她来说,怀孕期的记忆里被古文萦绕的日子总是特别的幸福。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正则出生的时候。她足足抗争了五天,一百二十个小时的挣扎让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即使一无所有,她都要好好保护一个人。她仿佛用尽了毕生的力气,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
不过也就是出生那会的折腾了,伴随着那一声宣告来临的大哭,正则的成长完完全全就像许多家长心中小孩的理想型般——他不哭不闹,像个安静的美男子令人省心;他不爱粘人很独立,总是自己玩耍自己吃饭;他聪明向上,爱听诸子百家听唐诗宋词,有着天才儿童般的领悟力;他还很懂事,就如一个可以自己长大的孩子一样,丝毫没有让他们操心半分。
后来她回想他的成长历程,他的素养与聪慧似乎从怀孕时就能看出来。她总觉得正则就像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是他们文艺般美妙邂逅的延续。
文艺当然不能当饭吃,他们小两口的日子勉强维持在小康水平,也就不敢再那么快要个孩子,但他们心里一直惦记着“灵均”。终于在正则七岁的时候,她再次怀孕了。
而正则,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不一样了。
他变得很粘她,变得固执,变得占有欲很强。不是对于她,而是对于灵均。
他似乎已经认定灵均就是个妹妹,而他的世界开始多了一个尚未到来的妹妹。他对她的胎教指指点点,像是要把整个世界给出去一般,把所有的情感与精力都倾注在灵均身上。
渐渐地,他不再是那个完美的小孩,开始会流泪会伤心,似乎他内心那个完整的世界慢慢地在消解掉什么。他开始偷偷写着《灵均诞生记》,他把自己对于世界的渴望、对于世界上一个完美的存在逐渐构建在里面。
随着她的肚子越来越大,他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需要她的安抚。他耍赖皮不让她去上班,甚至要求跟着她去上班。他总爱和灵均唠叨,什么都说。
终于,在一个雨夜,灵均出生了。他偷偷躲在被窝下,哭着把《灵均诞生记》写完。
不同于正则,灵均似乎和一般的新生儿没啥两样,哭哭闹闹,对世界好奇,对父母依赖,而她并没有对正则有特殊的感情。
但正则还是一如既往地宠着她,虽然他自己越发地沉默了。
作为小神童,去到哪自然都是闪闪发光,他就像个一尊引人注目的小王子雕像,却慢慢失掉了温度。妈妈终于发现了端倪——他长得越发地快,好像恨不得一年当十年过一般。
他拼命地把一切最好的都给灵均,一遍遍耐心地教她,无论是生活常识抑或百科知识。而灵均就像个资质平庸的人,无辜地接收着正则给的一切。奇怪的是,她发现自己总是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她变得越发依赖他。
她成了他的小跟班,她却一直都是他的掌上明珠。她变得越来越好,他却越来越老。
爸爸妈妈意识到正则身体的变化,他们想带他去看病,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他央求他们尊重他的选择——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正则这一生对他们唯一的央求了。
正则的身体一天天地虚弱下去,他开始不想外出也没有足够的力气外出。他只专注于一件事情,那就是倾尽自己的所有给予灵均。
而灵均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蜕变,像是一只脱颖而出的丑小鸭,逐步成为天鹅。她开始收获来自亲朋好友来自学校的各种赞扬。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下,只有她知道,是正则在把他的一切慢慢变成她的。
一开始她以为许多东西都是可以共享的,然而后来却发现,一旦她从他身上习得一个技能,他就失去了运用的能力,甚至于,他身上的美德一个个在消失,他渊博的知识慢慢在消解,他整个人变得干瘪。他越发地不被人喜欢,成为别人口中又一个“伤仲永”,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她有想过要拒绝,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拒绝了。她恨拿走了正则一切的那个自己,却忍不住爱上自己身上的那个正则。
五岁的时候,灵均所拥有的奖杯奖状已经填满了她的房间。生日那天,电视台登门采访,拍摄所谓的神童日常生活。她心不在焉地应付着,满脑子只想着带着蛋糕去隔壁正则的房间,与快要与世隔绝的他分享生日的喜悦。
然而,隔壁的正则,在家里一片热闹喜庆中,安静地与世长辞了。
那本《灵均诞生记》,写得满满的。正则灵均本来就是一体,妈妈掏空了一切生下正则,他拥有最好的天生优势,他已经把妈妈给孩子的储备都掏空了,所以当他意识到灵均即将存在时,他知道自己需要把自己分离——是他的折腾他的贪念把原本属于灵均的一切都夺走了。所以她的存在,注定需要他的偿还。
十二年一个轮回,他用了一生,换了特殊的五年,滋养了她。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却在其千古名篇《离骚》中写道:“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可谓“诗者,比兴也”,“正则”、“灵均”并非实体,一方追求的正直、正派、恪守做人的原则;另一方追求聪颖、智慧、公平、公正。世俗都说前者是生存之道,后者只是锦上添花,然而历史大浪淘沙,若无些许特质,也就变成岸边晒干的咸鱼罢了。